南宋,到底是一個黑暗腐敗的王朝?還是一顆蒙塵的晶瑩明珠?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人憔悴,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在後世人眼中,總是離不開偏安江南、苟且偷生的印象,一如這首詩中描繪的南宋人的精神風貌。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不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疆域版圖,南宋都無法與盛極一時的漢唐相比,再加上南宋王朝內部貪官汙吏橫行,百姓負稅較重,國勢衰微,因此很多人認為南宋是一個腐敗的王朝。

然而,據史載,南宋時期,五代遭到破壞的儒家道德觀念重新樹立起來,“忠君愛國”的觀念在社會上被廣泛認同。此外,它經濟空前活躍,經商不受限制,航海貿易往來頻繁;市民生活多姿多彩,瓦舍、勾欄等娛樂場所的增加即豐富市民生活,又促進了文學的發展;科舉取士更加公正,不在詢問門第。這一時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連臺灣黃繁光教授都不無惋惜地說,“南宋如一顆晶瑩明亮的明珠,最後卻埋沒在蒙古鐵騎飈起的漫天塵埃裡,不勝唏噓之至!”

那麼,南宋,到底是一個黑暗腐敗的王朝?還是一顆蒙塵的晶瑩明珠?


南宋,到底是一個黑暗腐敗的王朝?還是一顆蒙塵的晶瑩明珠?


丞相權利過大的真相

南宋時期,出現一批“權相”,他們手握重權,把持朝政,最有名的數秦檜、韓伲胄、史彌遠、賈似道四位權相,他們累積專權70多年。但是,這種丞相權利過大的“權相政治”,卻是皇帝有意為之,並且給南宋政治帶來積極影響。

權相之所以出現,多與皇帝的意願相關。如秦檜得到宋高宗重用,是因為他在對金朝政策的態度上與皇帝一致;宋理宗重用史彌遠,是為了感激他對自己的擁護,重用賈似道,則是欽佩其能力,為自己的統治服務。由此可見,權相多充當皇帝的代言人角色,靠著皇帝的信任行使權力,對帝王卻造不成威脅,反而要在皇帝面前小心翼翼。以秦檜為例,他雖然權勢滔天,卻不允許自己的兒子穿黃顏色的衣服,更不敢讓兒子在朝廷擔任重要官職,害怕引起非議,遭到皇帝懷疑。

這種權相政治雖然產生腐敗現象,但是並不嚴重,反而有利於中央集權,維持政治穩定


南宋,到底是一個黑暗腐敗的王朝?還是一顆蒙塵的晶瑩明珠?


繼承的北宋以來的祖宗家法,以防內患出現

南宋在金和西夏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能維持幾十年的政治穩定,與它繼承的北宋以來的祖宗家法密切相關。

  • 沿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北宋趙匡胤崇尚文治,南宋高宗皇帝沿襲這一國策,以文制武,並且實現武官不能參加政治、文官統治武將等政策,提高文官地位。
  • 禁止朋黨,實現“異論相絞”的政策。北宋真宗認為唐朝朋黨過多,才導致王朝衰弱,因此嚴禁官員之間出現朋黨。為了使官員相互制衡,南宋統治者也在朝廷裡扶持對立的人,讓他們相互督查,互相揭發。
  • 防範外戚、宦官、宗室勢力。南宋王朝為了維持王朝穩定,貫徹北宋的措施。對宗室,給予他們高官厚祿,卻不讓他們進去權力中心;對待外戚,則嚴禁皇帝母親垂簾聽政;對待宦官,禁止他們與大臣交往,減少升遷機會,使他們遠離兵政,杜絕宦官玩弄權力。


南宋,到底是一個黑暗腐敗的王朝?還是一顆蒙塵的晶瑩明珠?


  • 擴大科舉選士的途徑,使大批士子進入政壇。南宋進一步推行北宋制定的不論階級、貧賤,讀書人皆能參加科考的制度,並且增加科舉取士的名額,使得在南宋時期,讀書人隨處可見。
  • 加強法制建設。南宋重視法制,在《條法事類》一書中,列舉400多個門類,涵蓋當時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此外,在實施判決時,提出“罪疑惟輕”,促進法制史進步。

忠君愛國的核心價值觀的建立

唐朝“安史之亂”破壞了中國傳統道德,到了唐朝末年,社會黑暗,道德淪喪,君不君、臣不臣,文人武將喪失了忠君愛國的操守,臣弒其君,子弒其父 ”的現象在社會中司空見慣。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宋初統治者為了政權的穩固,開始整頓。

乾德四年,吏部尚書張昭等人在宋太祖趙匡胤的任命下,重新審定武成廟內的歷代名將。褒獎建功立業沒有瑕疵者,撤回品行有虧的將領。此外,宋代統治者還重視孝道。宋太宗曾主張官員若是不為生病父母請醫生拿藥,就應受到嚴懲。凡此種種,洗滌了唐末五代不良的社會風氣,使孝道深入民心

南宋統治者沿襲北宋對孝道的重視,繼續在社會中提倡孝道。宋高宗以身作則,以歸還母后為由,與金人簽訂“紹興和議”,引起社會上對孝道的踐行。後來,程朱理學形成,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綱常,作為“天理”對待,使得南宋士人皆以此為行事準則。


南宋,到底是一個黑暗腐敗的王朝?還是一顆蒙塵的晶瑩明珠?


程朱理學確定的父子君親的倫理觀念不僅流行於士大夫之間,統治者還將其傳播到民間,使之成為全社會踐行的價值觀。在鄉里,鄉紳、學者制定鄉規民約,約束人們的行為;在學堂,塾師教授程朱理學,使學生踐行;在家庭,長者教導子弟要遵守三綱五常。孝道的倫理觀念影響之大甚至使得坊間的話本小說,都以忠孝仁義作為其故事的核心思想

帝王的民主化傾向,加強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

自秦漢至明清,在兩千年封建社會中,以文治國的南宋的統治者,一直以柔和麵目示人。雖然他們依然屬於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並不是現代意義的民主化。但是,與專制皇權空前強化的明清相比,南宋統治者與官僚的關係,則民主化的多。他們很少將官員當作奴才,而是給予很高的禮遇;官員犯錯,很少如明清一般被抄家、屠殺。

南宋統治者的民主化傾向給南宋統治帶來了積極影響:

一是使得君臣關係和睦,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減少。與明清時期,官員面見皇帝需要跪著不同,宋代的皇帝通常賜坐、賜茶,給予官僚極大尊重。此外,皇帝與統治者的關係也較為親密,如皇帝會向臣子展示自己的蹴鞠本事,有時命令皇太子和官僚一起蹴鞠,拉近君臣關係。

二是皇帝能夠更好的聽取臣子的建議,糾正自己執政過程中的失誤。中國自古便有“文死諫”的說法,帝王對待諫官態度多為複雜,諫官一不小心觸碰天顏更有殺身之禍,司馬遷宮刑便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南宋統治者對待納諫氣量宏大,他們既不剛愎自用,也不會因為所言與己意不和而一怒殺掉諫官,有時平常人不能接受的諫言他們也能接納。如宋高宗時期,高宗養了一群鴿子又將它們放飛,一位太學生作《鵓鴿詩》,諷諫皇帝的這種行為。宋高宗得知後卻沒有生氣,反而再也不養鴿子,而且給令那位太學生升官。


南宋,到底是一個黑暗腐敗的王朝?還是一顆蒙塵的晶瑩明珠?


此外,南宋的官員諫言範圍之廣甚至觸碰到君主專制。一批官員不滿皇帝獨裁,認為“天下者乃萬民之天下”,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反對重用皇帝身邊的人,反對皇帝私自下令對外戚開恩的行為。在南宋,君主並不能肆意行使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時刻接受來自官員的監督,而對於如此激烈的言論,統治者並不認為是僭越,臣子也認為這是正常之事。

此種現象,實屬罕見,到了明清,皇權專制之下,更全無蹤影。

帝王提倡節儉,以身作則,關懷天下民生

南宋雖然經濟發達,但是統治者卻相對節儉,從其衣食住行上便可窺探一二。

南宋皇城原是北宋杭州州治之地,其面積只是唐朝大明宮的七分之一,可見其規模之簡省。至於皇帝的陵園,南宋六陵全部的面積大約有2.25平方公里。統治者生前也並不熱衷於修建陵園,逝世後則儘快下葬,因此陵園規模遠差前代。南宋只有在水利工程上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在廟宇宮殿等與國計民生無關之處,皆不在意。這使得南宋的建築遠少於前代,但恰好體現了南宋統治者對於民生的關心。

除了住所,南宋皇帝在日常生活上也不尚奢華。宋孝宗為了防止宮裡的一些地板磨損,便下令用竹沓蓋在上面,以減少換地板的費用。宋寧宗在位期間,以節儉著稱,離宮別館從未增添或是修補


南宋,到底是一個黑暗腐敗的王朝?還是一顆蒙塵的晶瑩明珠?


此外,南宋政府非常關心弱勢群眾。因為南宋科舉取士不論貧賤,使得一批讀書人進入官場,自然時刻關注著民間,這也影響了統治者,他們不斷提醒皇帝應該以民為本,關心人民。同時,北宋的滅亡也使得南宋皇帝吸取教訓,關懷民生。南宋政府為了社會弱勢群眾特意建立一套較為完備的社會救助體系。包括荒年免稅,減輕百姓債務,為請不起醫生的弱勢百姓求醫送藥等等。如宋高宗時期,曾就藥價進行調整,要求保證藥材質量,避免藥價上漲,當瘟疫爆發時還免費分給百姓藥品。在社會上,一批居養院也紛紛建立,遍佈全國,幫助無數鰥寡孤獨者。

結語

以上的種種政治生態,恐怕就是南宋在面對外族勢力強大,自身軍事力量微弱的情況下,還能夠延續153年,並且統治時期經濟發達,社會穩定的原因。所以,南宋到底是一個腐敗的王朝?還是一顆蒙塵的明珠?這個問題需要從多角度辯證地看待,而不能簡單粗暴地歸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