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南明、政權不同命運辨析


  為什麼南宋存在一百五十多年,而南明只維持了二十年?為什麼趙構保住了大半壁江山(保住了淮河至渭南一線,包括整個長江流域、四川和半個中原),


  對於這些個問題,許多華人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南明和民國蔣政權更加腐敗!這種籠統含混的回答,等於沒有回答,甚至還不如沒有回答,因為沒有回答會引發深思,而籠統含混的回答,只會助長惰性,而更不利於汲取歷史教訓。
  憑什麼說南明就比南宋腐敗?就憑他們失敗了?失敗就是因為腐敗?憑什麼說藏汙納垢、姦淫擄掠公行、賣官賣爵制度化的滿清,比南明更清廉?憑什麼說某一貫正確的集團(它是勝利者,迄今仍然勝利著。。。),當年的歐亞大陸,四十多個國家被蒙古人踏平,都是因為腐敗?顯然,腐敗說等於腦殘說。
  那麼,南宋、南明、

南宋、南明、政權不同命運辨析


不同命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需要具體辨析。
  南明和南宋(之初),都面臨著女真人(滿洲人)大舉入侵的險惡形勢,單就外敵來說:南宋面臨的敵手——金國,比南明敵手滿清更為強大,金國的黑龍江女真人數更多,擁有四十萬以上的軍力,而關外滿清的八旗軍全部兵力只有十八萬人。從失土的形勢來說,南宋也比南明更為被動:趙構在北宋“南京”(河南商丘)即位的時候,金兵已攻陷東京(開封),北宋被“斬首”,皇室幾乎被一網打盡,山西淪陷,河北、山東一片混亂;朱由崧南京稱帝的時候,多爾袞一夥僅僅竊據了燕京和畿南地區,整個山東、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江淮、江南全部。。。都在南明手裡。
  但是,南宋與南明也有著系列的重大不同:

南宋、南明、政權不同命運辨析


  一,南宋沒有大規模的內亂——農民起義,容易形成御外的合力;而南明卻有強大的李自成和張獻忠農民造反集團割據稱雄——而且正是李自成集團北伐幽燕推翻崇禎朝廷,推倒了明朝的關防體系,在華北造成了巨大的真空,給了滿清乘虛入主的千載良機;多爾袞入主之前,華北地區的明朝地方政權經過大順軍的打擊,已經虛弱渙散,因此滿清對這一地區的征服阻力很小;而北宋在華北的政權卻相對完整,且有著一百多年的抗遼防禦體系,因此金軍進入華北,遭遇的宋朝官民抵抗,自然要強得多。
  二,南宋迅速地形成了以趙構為核心的中央朝廷,而南明卻遲遲不能形成統一的新中央。這使得南宋政令統一,能夠集中和協調抗金力量,而南明因為多頭爭立,因此對滿清的侵犯,集中不了力量、組織不起全國性的抵抗。趙構在金軍兀朮部滯留江淮嚴重威脅東南之際,能夠調動戰鬥力較強的“鳳翔軍”(宋朝對付西夏的軍隊,駐防陝西),主動對金出擊,以“圍魏救趙”,而南明的魯王、唐王、(其後的)紹武、永曆等政權卻互不隸屬,各自為戰,甚至相互內鬥、拆臺。
  擁有統一的中央,令南宋能夠集中兵力,在金軍主力北撤後,迅速地收復由漢奸偽官把持的金國新佔地區,令金國的統治難以生根,難以向南擴大地盤;而南明則難以做到這一點:滿清入關之初,因為八旗兵兵力嚴重不足,滿洲兵將疲憊不堪,在順治二年攻佔了武昌、杭州後,多鐸、阿濟格兩隻八旗主力即“凱旋”班師,多爾袞生性多疑,害怕投降明軍降而復叛,令阿濟格、多鐸在撤退時挾裹數十萬漢軍北歸,因此,包括整個長江流域和中原在內,由漢奸官僚統治的滿清新佔區,實際上力量非常薄弱,但南明的各自為戰、無能收復失地,給予了滿清休整、鞏固和發起新一波南侵以充裕時間。。。南明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向敗亡的。


  南宋這種有利局面,很大程度上出自偶然:金國為了滅宋,務求將趙宋宗室一網打盡,因此金軍于靖康二年五月撤離開封北歸時,將包括欽徽二帝在內的皇室成員及其眷屬三千多人全部擄走,至此,宋太宗直系親屬幾乎被一鍋端,唯獨走脫了康王趙構——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而趙構之所以能走脫,完全是偶然,本來趙構在金兵大軍合圍開封的時候,已受命作為人質前往金營自首,但女真人生性多疑,試探趙構射箭能力,金軍元帥完顏宗望見趙構箭法精準,認為趙構是假皇子,責令宋欽宗更換,趙構方得以走脫。因此“靖康之難”後,趙構無可爭議、且沒有任何競爭對手地迅速繼承了皇位,金國察覺錯誤後,再後悔已來不及了。

南宋、南明、政權不同命運辨析



  而南明多頭紛爭、長期群龍無首的局面,是崇禎一手造成的。崇禎帝在李自成進軍北京的過程中,本來有充裕的時間遷都南京,但他為了面子(想讓大臣們來承擔南遷的責任)一味扯皮不作為;崇禎即使本人想“殉國”,也完全應該、且有著更充分的條件,安排太子朱慈烺赴南京坐鎮,以防身後群龍無首局面的出現。但這件事他仍然沒有做。由此導致了死後太子朱慈烺被俘,繼而被多爾袞謀殺,而另兩個兒子失散的最惡劣局面。
  既然崇禎的直系繼承人死的死,散的散,而同輩的朱家諸王在全國各地又有很多,這當然造成了南明諸王爭立、群龍無首的局面。
  由此可見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智商和性格,都差到了什麼程度,他是一個最不適合當皇帝的人,他就是中國再一次被異族征服的罪魁禍首!舊史以崇禎的勤政,對他給予很大的惋惜,這完全是倒錯,殊不知象朱由檢這種智商性格都最不適合領導國家的人,越是勤政,便越是災難!那種說明亡於萬曆而非亡於崇禎的說法,是不加分析的胡說八道。
  而朱由檢繼承皇位,則純屬偶然。因為天啟皇帝朱由校二十二歲就死了(有被毒死的重大嫌疑),朱由校雖然不勤政,且倚重魏忠賢,但他稟性寬厚,與崇禎迥然有別,魏忠賢雖是權奸,但智商遠在崇禎之上,由他主持,明清必然議和,而明朝就決不會那麼快就滅亡了。


  可見,影響歷史的諸因素中,偶然的因素被大大低估了;此種偶然的因素,或可稱之為“天意”。
  三,南宋擁有一批足以抗禦北方蠻族的強勁軍隊,而南明則缺乏戰鬥力強的軍隊。
  自北宋末到南宋末年,宋朝始終擁有多路能戰的軍隊,如岳飛興起之前,北宋留下的鳳翔軍戰鬥力最強,且馬匹充足,能夠與女真騎兵正面對決;雖則建炎四年關中會戰,鳳翔軍被金軍兀朮部擊潰,但金軍也傷亡慘重,並由此耽誤了南下江淮的時機。除鳳翔軍外,兩宋交際時期的宗澤軍、劉錫軍、劉錡(劉錫之弟)軍、王彥軍、吳階軍都有抗擊金軍的強勁實力,宗澤還發展出一套以步兵小組戰法剋制女真鐵騎的戰術;岳飛軍、韓世忠軍、虞允文軍則是後起之秀:韓世忠、虞允文的水軍是金軍無法逾越的障礙;岳飛則創造出剋制金軍的戰術和陣法,甚至發展出戰力不遜於女真鐵騎的宋軍騎兵部隊,後來十萬岳家軍,成為宋軍中唯一能夠對金軍發起大規模攻勢作戰、並能制勝的精銳部隊。
  正是在這些軍隊的抗擊下,金軍南下一再失敗,金國征服南宋,終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南明就沒有多少能戰的部隊。崇禎時期明軍尚有幾路強軍,但這些軍隊,多被崇禎帝的蠻幹“報銷”掉了:賀人龍被輕殺、袁崇煥被冤殺、盧象升部被逼與優勢滿洲鐵騎野戰,全軍覆滅;孫傳庭部十萬軍隊,被逼出潼關與李自成數十萬軍隊決戰,全軍覆滅;明朝最精銳的部隊——袁崇煥創建並留下出來的關遼軍,則在吳三桂帶領下投降滿清,這支抗清經驗最豐富的軍隊,反而成了清軍入侵的急先鋒!

  南明弘光朝、隆武朝、浙東魯王“監國”政權,雖則水軍對清軍有些優勢,但都沒有一支能夠阻遏八旗兵攻勢的陸軍;南明永曆朝的後期,雖則產生了能夠與八旗兵正面對敵的李定國大軍,水軍鄭成功部更令清軍聞風喪膽,但大局已失去太多,滿清牢牢據有大半壁江山已經生根,而且南明內部條塊分割、政令不統一、鄭成功與李定國互不配合、孫可望和李定國更相互內鬥拆臺。
  大局艱危之際,南宋得有多路能戰的軍隊狙擊金軍,南明則缺乏善戰的軍隊,此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南宋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而明軍為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軍消耗很大。

南宋、南明、政權不同命運辨析


  四,南宋最高統治者的戰略基本正確,南明最高統治者的戰略則大錯。
  上面談到北宋末年,仍不乏能戰的軍隊,那麼為什麼多路宋軍能戰,北宋還是滅亡了呢?其實北宋之亡,並非戰敗而亡,這是與明朝崇禎朝廷的重大區別;北宋滅亡時,宋軍主力尚存、多路軍隊並未潰敗,山西、河北中南部和整個山東,還在宋朝的手裡;北宋之亡,亡於最高統治者意志的軟弱和昏聵:宋徽宗趙佶生性虛榮、好大喜功,心理素質卻極差——色厲內荏,擔不得半點風險,為了建功立業、開疆拓土,他敢於對西夏和契丹發動攻勢,一副雄心勃勃的漢武姿態,但一旦形勢逆轉、風險陡增,他就立即方寸大亂,軟成一團爛泥;宋欽宗趙桓的心理素質與其父差不多,還多了一層昏聵。金國滅宋之戰略,恰恰抓住了宋徽宗父子的最弱點,利用女真人的騎兵優勢,採取繞城不攻長驅直入的方式,大兵團突襲宋朝首都,給趙佶父子施加了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在女真突襲的壓力下,趙佶、趙桓慌亂得昏了頭,完全喪失了抵抗意志,在金軍孤軍深入困難重重、局勢尚有可為的情況下,竟把希望寄託於金方的和談“誠意”上,為了討好金方以換取“議和”,居然撤銷防禦的組織、自毀開封城防,由此導致了開封的陷落。。。這就是北宋滅亡的真相。北宋,也可以說是“被送”。


  趙佶、趙桓忘記了兩國交兵的一個鐵律:能戰方能言和。在沒擊退對手的情況下,一味退讓是換不來和平共處的,換來的必然是滅亡。因為政治鬥爭說白了就是赤裸裸的成本、收穫的權衡,他能夠現在吃掉你,憑什麼會放過你?等你喘息過來變得強大再來吃你嗎?只有吃掉你的代價,大得他頭痛的時候,他才真會與你“談和”。
  簡要的說,北宋的最高統治者戰略上犯了大錯,對於金國傾巢而來的兇狠入侵,一味軟弱求和、甚至為了求和自毀防禦,終於自取滅亡。
  南宋的開國者趙構,就汲取了父兄的教訓,即位初期,放手和激勵各路將領積極抗金,為之親手題贈岳飛錦旗“精忠岳飛”。。。並在全面抗戰打退了金兵的基礎上,伺機向金國求和,為此不惜向金國皇帝上表稱“臣”,言辭極為卑切。但應注意的是,趙構的求和,是在“戰”的基礎上求和,此種求和與趙佶父子一廂情願的求和,有著本質的區別。趙佶、趙桓出賣了北宋,趙構只是向金國出讓了利益,並沒有出賣南宋,舊史把趙構看作賣國皇帝,並不公正,真正賣國的皇帝是欽徽二帝。
  趙構以戰求和的戰略決策,是基本正確的,因為宋國(中國)根本沒有能力消滅金國,但是自守則綽綽有餘;趙構之所以臭名昭著,歷史評價很低,是因為在“紹興和議”中,他大量的向金國出讓了利益:放棄了河北、山東、陝西大部、江蘇及河南部分的統治權,甚至把岳飛軍所收復的中原失土,又部分地交還金國;趙構這麼做,不是因為宋金兩國實力對比宋朝弱勢而迫不得已,而完全是他私心自用的結果:

  按照當時宋金對峙的形勢,更困難的是金國而不是宋國:宋軍岳飛部已壯大到十萬人,在河南把金軍的最精銳的兀朮部打得昏頭轉向,兀朮已經逃出開封,計劃退回河北,南宋如果全力以赴,收復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失土,恢復北宋版圖,是完全可能的。當時金國最恐懼的,就是十萬岳家軍渡黃河北進。
  但趙構既要保江山,也要保皇位——保江山的前提是抗住金國的進攻,保皇位的前提不能夠收復失土,否則金國就會使出“殺手鐧”,把他的父、兄放回來;當時趙構無子、且喪失了生育能力,趙桓回國,勢必危及趙構的皇位。
  所以趙構不惜犧牲岳飛、出讓領土,也要“紹興和議”成功,但趙構之“賣”,是有底線的“賣”,這個底線就是保有南宋的半壁江山,他決不做無土“皇帝”,對此的一個證明就是:當金國內奸秦檜試圖削減南宋的抗金防禦時,趙構立即親自出面制止,並從此嚴防秦檜干預軍事。
  綜上可見:趙構是個非常精明、但卻非常自私的人,但不能說他是一個錯誤的領導人。
  比之趙構的精明,南明的統治者對滿清的戰略,一開始就大錯:崇禎帝對滿清的大錯是,有條件議和不議和,蠢硬到底(皇太極出於滿人入關後亡族的擔憂,對進取中原並不熱心,傾向於在關外與中國長期並存);但南明統治者則走到另一個極端,當多爾袞大軍入關,竊據燕京、畿輔、佔領山東,虎視眈眈磨刀霍霍預備大舉南下,民族矛盾已經取代階級矛盾(李自成佔領北京時期),成為中國主要矛盾的當頭,居然做起了“聯合滿清”的大夢,無論是首輔馬士英、還是大學士督師史可法,都高舉“聯虜平寇”的大旗,多爾袞準備出師攻明瞭,弘光帝派出的使團,還帶著一百萬兩白銀的贖金和禮品,企圖找滿清“贖還”燕京。。。可見其昏庸到什麼地步!

  秉持此種戰略,馬士英臨到最後關頭,還在調兵防範左良玉集團,而對滿清不作防範,馬士英咋咋呼呼地說:“北兵(清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至,則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此種邏輯實在荒唐可笑,敵人能不費功夫地搶你,憑什麼要與你“議款”呢? 
  在這種認敵為友的錯誤戰略影響下,南明弘光朝的“江北四鎮”數十萬軍隊,自然戰守俱廢,八旗兵殺來的時候,當然不是敗死就是投降。
  直到南京失陷後,逃到杭州擁奉潞王朱常芳“監國”的馬士英,猶在做“款虜”的迷夢,他派陳洪範出使清營求和,企圖以割讓南京和江南六郡換取對清議和,此種請求,在勝利在望的清方眼中,自然不屑一顧。馬士英等人的求和,換來的是杭州的迅速失陷,直到這時,馬士英才如夢初醒。
  隆武建立時,明朝才以滿清為主敵,開始調整戰略“聯寇(農民軍)抗清”,只是,此時,不僅關中、江淮、整個長江流域都已淪陷,有點晚了。
   
  五,前朝建都的不同。
  南宋之前,北宋首都開封,地處中原,距長城一線約八百公里,金國攻北宋,採取諸城爭奪的穩健戰略,要打到中原消滅北宋非常困難,採取繞城不攻、長驅直入的“斬首”很有效,但有孤軍深入的弊端,必須要在攻取宋都之後,回身掃平身後的宋朝地方政權,才能繼續南下江淮。所以金滅北宋後,其軍隊長時間被拖在華北和中原,給了江南趙構集團充分喘息之機,北宋定都中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而南明之前,明朝定都於北平,則既有利於北方蠻族而不利於本土王朝延續。因為北京位於長城腳下,(在錦州、寧遠、山海關等要塞已失的情況下)蠻族一旦突破了長城一線、佔據了北京,則再無身後之憂,進可攻退可守。
  朱棣劍走偏鋒定都於長城腳下,就已埋下把國家整體亡於北方異族的隱患,為了拱衛首都,明朝的防禦和精銳部隊都集中於北京周邊的長城沿線,一旦這個地區淪喪,國防的中堅也就崩潰,入關的外敵在黃河以北地區也就如無人之境。而定都中原的原因,令宋朝在華北地區有著比明朝更為韌性的防禦,不易出現突破一線,就突破全面的情況。
  如果朱由檢及時遷都南京,並重新組織對清防禦的話,有可能改變這種情況,延續明朝的生命,但這個政治白痴沒有這樣做。  
   這些個重大的區別,就是南宋存在一百五十多年,而南明只維持了二十年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