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而是继续打英国,结局会是怎么样呢?

司马长史


英国本来就不是德国的主要战略目标,因为攻打英国的性价比太低了

二战德国的最主要目标是拿下苏联,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至于孤悬海外的英国,对德国人来讲实在是没有多大意义。(二战德国巅峰时期地图)

其实无论是战前还是在开战后,德国一直都想跟英国讲和,而在英国也有很多亲德人士,英国前国王爱德华八世就曾是一个亲德人物。

由于爱德华八世在继位后执意迎娶一个离过两次婚的辛普森夫人,导致他跟教会和政府的关系非常紧张,最后为了爱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

爱德华八世前后仅仅在位325天,还不足一年时间。在退位之后的第二年,他便访问德国,与希特勒进行了会晤。虽然此时爱德华八世已经不是英国国王了,但希特勒仍然称呼他为陛下,希特勒也非常希望这位亲德的前国王能够重返王位。(爱德华八世夫妇与希特勒)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占领波兰之后没有如英国人所愿继续进攻苏联,而是转投入侵西欧,直接威胁英法安全,英国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宣告破产,他随即在英国民众的一致唾骂声中下台,而接替张伯伦的救时宰相正是丘吉尔。

对于丘吉尔这个人,现代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但也有很多人对他进行评判。

丘吉尔的支持者认为,正是丘吉尔的坚决抵抗政策,才使得英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但丘吉尔的反对者却表示,丘吉尔就是一个战争狂人,他在位期间,不可理喻的拒绝了与德国和谈,即便是德国人多次表示愿意与英国媾和,但丘吉尔就是死活不同意。

1941年纳粹德国的二号人物赫斯突然乘机飞往英国,并立即遭到了英国政府的扣押 。时至今日,关于赫斯飞往英国的目的外界仍不得而知,英国政府也没有公开过任何的历史文件。不过有一种推测就是,赫斯是代表德国去跟英国和谈的,因为在此之前赫斯就曾经向希特勒提出过跟英国和谈的计划。

赫斯的和谈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德国将承认英国在世界的势力范围,不会争夺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以此换取瑛姑承认德国在中欧和东欧的地位。

二、德国会在和英国签订和平条约后尽快的撤离法国。

三、英国不得与美国结盟,不得接受美国的援助。

说实话,赫斯的条件并不是很苛刻,虽然该和约会大大削弱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是不能接受。所以很多人认为赫斯访问英国肯定是想和英国谈判,但令赫斯没有想到的是,不愿“投降”的丘吉尔囚禁了他,甚至在战后将他列为战犯。

纽伦堡审判结束后,赫斯被关押在英国长达42年之久,英国人始终不愿意将他放出来,而赫斯最后也是死的不明不白。(在前往英国之前,赫斯是纳粹德国的副元首,他是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

在丘吉尔的坚持下,英国决定与纳粹死磕到底,并确实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英国人就算胜利了又如何?

二战后苏联席卷整个东欧,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力早就被美苏所取代,而战后的英国由于国力大衰,英国的海外殖民体系彻底崩盘,甚至连苏伊士运河都保不住了,必须拉上法国给自己壮壮声势。在1956年,面对埃及方便要收回苏伊士运河的要求,英法决定联合以色列,以武力包围苏伊士运河。虽然此后英法获得战争的胜利,但面对美苏的介入,英国最终还是被迫放弃了苏伊士运河。

在丢掉苏伊士运河之后,英国这才认识到了自己的现状,英国政府开始逐步放弃了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全部殖民地。

所以对于英国人来说,虽然不列颠帝国在二战中获胜,但结果反而导致英国的衰落,使英国沦为美国的附庸。现在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不如战前,甚至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还比不上战败的德国。

而对德国而言,当年放弃攻打英国也并非失策,因为德国海军确实没有登陆英国的能力,德国短时间内无法占领英国。因此德国抱着化敌为友的心态,真诚地希望与英国和谈,希望能够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全力攻打苏联。

但丘吉尔似乎不再相信希特勒的鬼话,毕竟在此之前希特勒也曾答应英国人尊重捷克斯洛伐克主权,可最后希特勒还是食言了。

(丘吉尔领导着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作为战胜国,英国人到底获得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