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三年級必學的和差倍奧數問題,是無用的雞肋,還是無聊的消遣

關注本號的朋友也許會問,你天天在網上對奧數培訓機構冷嘲熱諷,可你自己發的題目,不還是奧數麼?

就像我一遍一遍說的,有些被歸入“奧數”的題目,其實是很好的,甚至可稱經典。“奧數”的問題,主要是在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上。

不過,勤於發題目,怠於講學習方法,確實是我的問題。所以我就來講講,好的數學題目,又該怎樣學。

首先來講和差倍問題。

三年級必學的和差倍奧數問題,是無用的雞肋,還是無聊的消遣

和差倍問題是所有三四年級的奧數班、興趣班、提高班、課外班必講的題目,每次小中年級的數學競賽必考。這類題目樣式繁多,可以出的很簡單,也可以出的很難,各種題型和解析的資料都很全。為了幫助學生答題,有的機構還總結出了各種模型、公式。(和差倍問題的例題可以參考這裡: )

三年級必學的和差倍奧數問題,是無用的雞肋,還是無聊的消遣

(網絡流傳的差倍問題公式)

可有意思的是,到了五六年級,和差倍題目突然就消失了,就好像從來沒學過一樣。原因是高年級的孩子基本上都掌握了列方程解題。學會列方程後,和差倍問題的難度就大大降低,再用於競賽就沒有意義了。

剛學完就用不到了,那學習和差倍問題的意義又在哪裡?難道只是為了在三、四年級的競賽中拿獎嗎?既然如此,費那麼大功夫去學和差倍問題的模型、公式,不是很可笑麼?

所以,學習和差倍問題(還有很多類似的奧數題)首先要搞清楚學習的目的,而學習的目的決定了學習的方法。

在我看來,適當學一些和差倍問題是有益的,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和長效學習能力。其中又以以下四項最為突出:

1、題目理解、分析和重組的能力

2、記憶力

3、抽象思維能力

4、轉化和代換的思維能力

我們來看一道例題:

【題1】某報社出版的日報和晚報有相同數量的版面。後來日報擴充了10個版面,這樣日報的版面比晚報的4倍少2版。這兩種報紙現在各有多少版?

這樣的題目,是最常見的和差倍問題,難度也不大,但足以幫助我們搞清楚,在做這樣的題目時,我們是怎樣思考的。

我們會把題目中的已知量、條件和未知量提取出來,重新組織,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或者更理想點,數學的語言,如:

數A和數B加10相等

數A比數B的4倍少2

求數A和數B

這是理解、分析和重組題目的能力。

為了解這道題,解題者至少要記住A、B、B+10、B的4倍、B的4倍減2這幾個量。這聽起來沒什麼,那如果題目中的未知數增加到A、B、C、D,那麼解題者就至少要同時記住八到十個量,這樣的記憶量就很可觀了。

解題者會發現,如果要用算術的方法來解題,就要把已知量和條件再做分析,找到可以直接計算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他需要發揮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三年級的孩子在做這題時,經常會列出(10-2)÷3或者(10+2)÷4這樣的式子。這就說明,這樣的題目是這一階段他抽象思維的極限。經過練習後,他可以在腦海中同時處理7、8個量而不發生錯誤。

最後,是轉化和代換的思維能力。

我們在講解題1時,可以引入這樣一道題目,姑且叫做題2:

【題2】某報社出版的日報和晚報有相同數量的版面。後來日報擴充了12個版面,這樣日報的版面是晚報的4倍。這兩種報紙現在各有多少版?

題2和題1固然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它們相似之處,並且題2要比題1簡單的多。這就是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從已解決的問題中找到一個相似的問題,再把這個問題和待解決的問題聯繫起來

三年級必學的和差倍奧數問題,是無用的雞肋,還是無聊的消遣

講清楚了學習和差倍問題的意義,我們就應該把學習的重心,從關注解法,轉移到學什麼和怎樣學上來。

這個坑先挖到這裡,下次來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