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點石成金」物管企業要從物業維護向管家服務轉型

「點石成金」物管企業要從物業維護向管家服務轉型

  《點石成金》由浙江大學財稅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彙集每日財訊商情,邀請專家深度點評,配合財經小知識和延伸閱讀,為您呈現有態度、有價值的新聞。

  【每日金語】

  我們關心的,不是你是否失敗了,而是你對失敗能否無怨。——林肯

  今日熱點:

  “物管企業籌謀多年未得正果,一場疫情站上C位”。從居住硬件的狀況看,中國房地產的發展提高了居民的居住質量。但是,中國房地產業規模巨大,卻沒有一家物業公司達到中國電商巨頭的經營規模。只顧硬件,缺少對居民居住的服務,是制約房地產業發展的因素。物管企業在一場疫情中站上C位,關鍵是擯棄簡單粗暴的盈利模式。如果物業公司能夠完成從物業維護向管家服務的轉型,中國人的居家生活水平將邁上新臺階。

  【無接觸配送、設臨時“馬路市場”…這些做法官方統統鼓勵了】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採取封閉管理、隔離管控、限流限行等防控措施,給生活必需品供應帶來了新的挑戰。商務部網站2月26日發佈“疫情防控時期保障生活必需品供應典型做法”的通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千方百計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給,在保供網絡和服務模式上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創新探索,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商務部梳理總結了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做法:傳統商超門店網上購,封閉社區代購團配,無接觸配送,社區配送,公交車配送,標準化套餐銷售,加油站“配送到車”,設立臨時“馬路市場”,佈設流動售菜車,開發保供電子地圖,共享員工保就業穩流通。

  點評:由於家用轎車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借鑑美國的做法,大型超市的模式在中國城市商業模式中佔據主導地位。這種模式的優越性在於商品品種多種多樣,商品價格低廉。有利於有車一族購物,無車家庭光顧超市並不一定方便。這次疫情檢驗了中國商業模式的優劣。大型超市往往聚集大量人群,為病毒的傳播提供了機會。出於防控疫情的需要,人們宅在家中,各種各樣的商業零售方式出現。有些辦法是臨時性的,如公共汽車配送,有些方法則具有可持續性。一個宜居的城市應該有人氣。商業能夠“製造”人氣。例如,人來人往的美食街,熙熙攘攘的馬路市場,都是城市人氣不可或缺的表達方式,是城市人性化的體現。在防控疫情的工作中,人文關懷不可或缺。一系列商業模式體現了城市的人性化。疫情過後,隨著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的出現,中國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應該會呈現出更具有人性特徵的新面貌。

  【物管企業籌謀多年未得正果,一場疫情站上C位】

  物業藉助互聯網尋求轉型升級已開啟了五六年,但至今也沒能培育出一家足以比肩電商巨頭的社區巨頭。究其根源在於各物管企業固守各自的數據信息壁壘,難以實現用戶數據體量的擴大,用戶數據變現遲遲難落地。物管企業八成左右的收入仍來自於物業管理費。經過新冠疫情一役,物管企業們希望已久的“社區+”夢想正在照進現實。疫情期間,佔據“最後一公里”乃至“最後50米”的物管人員成了離小區居民們最近的人,物業App在手,不少住戶足不出戶便能滿足基本需求。多家物業企業的電商平臺日活用戶量,交易量等均有明顯提升。多家物業公司均表示,受採購防疫物資、加派人手保障、業主和員工關懷等,今年的物業成本開支比去年同期有增加。但是多位受訪物管企業人士均把這當作一次難得的與住戶建立信任感,贏得青睞的契機。

  點評:中國擁有超大型房地產企業,有亞洲最大的居民社區——共有645棟樓的北京天通苑,卻沒有一家堪比大型中國電商規模的物業公司。究其原因,物業公司多是“躺著賺錢”,缺乏進取心。目前,物業與業主的矛盾主要在於物業公司在小區公用區域和公用資源(如水電)等方面與業主爭利。一場疫情襲來,一些物業公司覺悟了。隨著住房供需平衡時代即將到來,新建小區增長速度放慢,物業公司的業務難以繼續瘋狂擴張,物業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將不可避免。面對市場競爭,出路是業務轉型——從單純的住宅建築物的物業服務轉向居住綜合服務,即管家服務。這場疫情讓人們看到家的重要性,居家隔離引爆對居家服務的需求。提高居住服務水平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內容。疫情之後,如果物業公司能夠完成從物業維護向管家服務的轉型,中國人的居家生活水平將邁上新臺階。

  【日本月平均工作時間縮短,工作方式改革或見成效】

  據日媒報道,日本內閣府近日公佈了一份名為“日本經濟2019-2020”的報告,報告指出,2019年日本社會平均月工作時間有所減少。2019年,除兼職工作以外,日本製造業的平均月工作時間同比減少3.5小時,非製造業同比減少2.9小時。工作方式改革帶來的加班時間減少與帶薪假期的利用率的增高是主要原因。2019年4月,伴隨工作方式改革等相關法律的實施,日本所有業種都必須安排至少5天的年休假;此外,大企業還實行了月加班時間不得超過45小時的加班時間限制,這也對平均工作時間減少起到很大影響。不過,根據調查結果,日本依舊有27%的男性每週工作49小時以上,同時,30多歲女性的工作參與度呈現停滯趨勢。

  點評:日本曾經盛行加班文化。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社會風氣在轉向,對於“努力”有新認識,對於“成功”有新定義。從政府到民間對於加班不再鼓勵。為避免國民由於過度勞動對健康造成損害甚至威脅生命,2019年4月1日,日本開始分階段實行《工作方式改革關聯法》。該法的首要內容是嚴格限制加班時長。企業如有違反,嚴重者將被判刑。其次,確保“同工同酬”,規定企業需對從事相同內容工作的員工給予相同的薪酬、休假等待遇。再次,實行“高度專業制度”。從事具有高度專門知識的工作,職務範圍內有明確的一定的年收入,可以不受工作時間的限制,但考慮到健康等問題,每年必須確保104天休息。日本實施勞動制度改革之後,勞動者的工作時長確有減少,開始體現保護勞動者身心健康的本意。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提高工作效率,是否實現還有待證明。不過,日本實行“高度專業制度”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很值得借鑑。

  (編寫:許傑 點評:侯若石)(中新經緯APP)

  《點石成金》第298期。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