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讀歷史、看歷史能夠讀懂的有多少人?

五六居河西


感謝提問,以下是我個人的觀點:

我認為真正能讀懂歷史的人是沒有的,只是人們對歷史的見解程度不同。有的人讀書較少,看歷史相對淺顯,有較小比例接近歷史真相,而有的人讀書多,閱歷多,可能分析更透徹,更接近歷史的真相,還有些特殊群體,他們就是史學家,考古學家等,專門研究歷史的人,他們是與歷史真相最接近的人,但也無法百分之百讀懂歷史,因為歷史是過去,而過去有很多能展示真相的東西遺失了,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通過留下的隻言片語,文物古蹟來推敲解讀,而那些無從考證的史實就可能永遠塵封了,所以,我們只能說我們可以深度解讀歷史,但無法真正讀懂歷史。


有譯思


讀歷史、看歷史能夠讀懂的有多少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先弄清兩點:

第一,弄清歷史的載體,歷史有多種載體,最基本的包括古文字記載的史書、傳說、演義;現代版的史書、傳說、演義;還有大量的文物和古蹟。

第二,弄清誰在讀歷史為什麼讀歷史,可以說多數人都在讀歷史,也基本上能讀懂各取所需的歷史,下面進行分類分析。

第一類,執政者讀史。古今執政者都善於讀史,特別是對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所謂正史頗有研究,也頗有心得,當然他們主要側重於關於統治或者執政的經驗和教訓。《資治通鑑》他們非常愛讀,也是古代太子的必讀書。執政者或者文化水平高,或者有人專門講給他們聽,所以讀原著的可能性較大。我們的開國領神毛澤東就經常翻閱並加以圈點評論。

第二類,史學家讀史。古今史學家出於研究的需要必須讀史,他們主要是讀原著,就是讀古文字記載的史書,這樣才儘可能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便於得出較為正確的歷史結論。

第三類,經濟學家讀史。他們側重於歷史上那些有關經濟發展方面的內容,一般來說,他們也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讀原著的可能性較大,畢竟他們需要歷史上真實可靠的經濟發展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第四類,軍事家讀史。重點讀歷史上有關軍事鬥爭,包括戰爭戰役發生的背景,進行的過程,以及結果及其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這些人文化層次比較高,讀原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第四類,一般文化人讀史。他們由於沒有讀史的剛性需求,不必糾結歷史的真偽,所以隨意性很大,或者讀古文原著或者讀現代版本,圖個省事,對歷史也很熟悉。

第五類,文化層次較低的讀史。這類人一般讀野史,讀演義,讀現代版的歷史書,專注於歷史上那些感興趣的人和事。他們說起歷史來也是頭頭是道,話題不少。

總之,由於歷史如同浩瀚的海洋,內容複雜繁多甚至繁瑣,誰也不能說自己讀懂全部歷史,但是全民愛史確是事實,只不過根據需要不同讀的內容不同,根據文化水平不同,讀懂深淺不同,如此而已。





共鳴共勉共賞


我覺得要想真正讀懂歷史,光看學校裡的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學過歷史的人不少,但是說真正能夠讀懂的不多。

歷史又有古代歷史,近代歷史,現代歷史。還分國外歷史等等。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系統。

大學裡都有歷史專業,但通常是屬於比較冷門的專業,主動報考的人屈指可數,很多人都是被調劑過去的。我表姐家的孩子一本考取了北京師範大學,就是被調劑到歷史專業的,可見主動報考的人數能有多少。

所以歷史在我們國家還是比較不太受追捧的,人們在乎的是哪些知識能夠變現快,哪些知識能夠有利於一個人快速就業、快速升職、快速加薪。而一些枯燥的純學術的知識往往不受歡迎。

所以我覺得真正讀懂歷史的人大都出在高校裡那些碩士生、博士生裡邊,作為國家級人才重點培養的對象,只有他們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懂歷史的人。


周易研究與應用學者


我是愛讀書的【十二十頁】,志向是成為一名女作家。對於歷史非常喜歡,因為有很多需要我們探尋的內容,曾經讀過《明朝那些事》也讀過《三國演義》等名著。歷史相信有很多人喜歡,很多人熱愛,我認為能讀懂一個朝代是完全可以的,只要細心鑽研,但是如果說一個人能讀懂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認為現在還沒有一人敢說出這樣的話。那到底什麼是歷史呢,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下面我淺談一下的個人的看法。

朝代發展史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課本里有詩句是這樣寫的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中國朝代順序: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楚,西漢、新朝、玄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現代。

其中王朝與皇朝還有所不同,能統一區域文明的封建皇朝且最高統治者擁有皇帝稱號的政權宜用皇朝;區域小國、分封諸侯國、藩屬國或割據政權且無論統治者稱帝稱王宜用王朝。“皇帝”名稱為最高統治者,同時分封了一些諸侯王或有藩屬國,皇朝就高於區域性的王朝。

論朝代之最

1、文化最鼎盛的朝代—先秦時期,此時期指的是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幾個朝代,先秦時期是文化之最,諸子百家,全部誕生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中國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一本《道德經》就讓後人足以學習老子的為人處事之道。

2、詩人最多的朝代——唐朝,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唐朝是又愛又恨,一本《唐詩三百首》讓多少中小學生欲哭無淚,但是喜歡大於不喜歡,學到知識是最好的。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 ,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對於詩、書、畫的貢獻及其深遠。詩人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仙李白。

3、最繁榮的朝代——宋朝,一幅《清明上河圖》足以顯現宋朝的繁榮,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印象最深刻的即是精忠報國的“岳飛”。

【結語】

商朝時出現了已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西周時社會進一步發展,春秋戰國時生產力提高,社會變革,思想百家爭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朝;西漢與東漢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漢字基本定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進入分裂割據局面,多民族融合。

中國歷史是中華文明從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想要讀懂中國歷史,需要不斷學習,正是這種沒有邊際的探究才能引起我們足夠大的興趣。


十二十頁


歷史如明鏡,照見世間百態與每個人心底角落!


至今,我已讀史十年,每個階段感悟不同,就如雞湯裡常說的那句話,小時候看對錯,長大之後看利弊,我處於二者之間。因為自身的成長環境,有時候對歷史上好多悲情人物感同身受,嫉惡如仇。原來這就是成年人最嚮往的東西-少年意氣,所幸我到現在雖然保留不多,但是仍然還有,也不清楚好壞。

當年最同情的人物莫過於項羽、崇禎之流,後來又接觸到漢文、宋仁、明孝;再後來迷上先秦,歷代楚人的開拓精神,仁愛之心。最後又看到了文天祥、于謙、張煌言這些忠臣義士的民族精神,不屈氣節。

以及吳起,衛霍這些人的戰功赫赫。

華夏英雄人物,有如過江之鯽,他們匯成了波瀾壯闊的五千年。

要說讀懂,斷然不敢自居。但久了之後也發現了些許規律。王朝興衰,絕不是單一因素,都有過程;原來盛世,不過百姓溫飽,仕宦才稱富庶。

因此使得大作之人,多歷磨難,太史公在《報任安書》中也曾言: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而歷代王朝有功有過;歷史發展,興衰並行。每一個讀史人,猶如盲人摸象,感悟皆有不同,適合自己的即是讀懂。


<strong>


歷史如明鏡


中國歷史非常浩瀚,就正史二十四史能夠全部看完的人不多,更不要說全部看懂。華東政法學院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史教授錢元凱就在三十年前上課時曾經說過,中國全部通讀二十四史原文的只有三人,他是其中之一。這句話真實性怎樣不去研究,但至少說明這部史原文難懂,數量浩瀚,包含了紀,志,傳多個方面,就舉個例子《漢書》裡的志就有很多,有地方誌(地理方面的記載),藝文志(包含藝術工藝學說人文等等很多方面)等等,單就某一個方面的研究就能讓你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學者。一般人只有讀些自己感興趣的就不錯了,一般這些鉅製書籍很少有人全部去看,但可以當作工具書查閱某一段歷史,就像《字典》不會有人全部去看,只要需要查閱即可。一般人讀些大眾瞭解的歷史就可,畢竟我們不是專業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不需要研究這麼深,除了正史還有很多野史加上去數量更多,你不可能全部光顧,這些就專門交給歷史研究者研究吧。











六扇門人jgy


你好,解讀歷史不一定能使我們更聰明,但可以讓我們得眼界更寬闊;它不一定能使我們無所畏懼,但一定可以讓你豁達,心中有丘壑;它不會讓你從此不犯錯誤,但一定能讓你重拾信心,有更多的方法去面對困難!

當然,也有人說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最多的教訓就是從來不會吸取教訓!

可我認為,全人類任何人不管是否讀史或者是否讀懂,我們的行為,言語,選擇,態度,世界觀…哪個能缺少父輩的影響,而父輩何不是如此,以此類推,誰人能不受歷史影響,只是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罷了!

所以,我認為任何人不管是否讀懂歷史,其實已經按著他們“讀懂”的歷史前行!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喜歡,請點贊關注,謝謝!


流雲看天下


讀懂?何謂懂?是熟讀歷史,能象易中天那樣能講課?總結出道理?還是能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運用到生活中?如果能做到上述兩點的人,我周圍沒有,國內也沒幾個人。

當然 ,讀懂首先要去讀,要有興趣,我一直在問,唐朝真的有我們說的那麼繁榮嗎?那怎麼會出現安史之亂?宋朝很軟弱嗎?怎麼那麼多外族侵略?不停的問,不停的讀,查找歷史真相。讀著、查找著,我好像讀懂了一點。我知道朝代的更替是歷史規律,我也知道了歷史上每個人物的命運都與國家、民族息息相關,真是沒有國哪有家?我還很痛苦為什麼每一個朝代的繁榮不超過一百年,中華民族何時能擺脫這個魔咒,一直會保持著國富民安呢?我更知道雖然每個朝代安穩的時間不長,但我們的民族都創造過輝煌的文明與科技,中華民族一直勤勞勇敢且不畏強敵,我真的為這個民族驕傲與自豪。我讀歷史,知道了愛這個民族,知道了厚德載物,知道了堅持與不棄不離。我不知道我讀懂點什麼?我只知道它在我身上給一力量與毅力。我不知道讀懂的有多少人,但我知道有收穫的肯定不少。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供大家參考,願我們共同分享讀史的收穫。


嘗古研今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

有心的人可以看懂

用心的人可以看懂

細心的人可以看懂

歷史是總結經驗教訓的

或著眼於人

或落筆在事

時空因為人有心而貫通

古今因為人用心而交融

得失因為人細心而昭然

歷史是一種存在

就如曼妙明媚的廬山

當您來時

橫看成嶺

側看成峰

或移步換景

或因人而異

雖然有所不同

皆是親見廬山

當您去後

廬山

在您意象裡

或者手機裡

無論您來與不來

廬山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無論是懂與不懂

歷史仍在那裡

不離不棄

帶著心

來歷史裡

或讓歷史

走進心裡

讀百代榮枯

悟此生真理


書香居


大部分人根本看都看不下去,更別說讀懂了。文言文的字裡行間搓頓感那可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就像是在擁擠的城市開車一樣,真的是一腳油門一腳剎車,有時候還是急剎車。

另外,真正去讀歷史的人無非兩種人,一種是知識需求非讀不可,另一種假裝自己博學多識,要麼就是騙子,馬雲說過,“凡是辦公室櫃子裡擺滿書的企業家,十個裡面九個騙子”,剩下的一個就是假裝自己博學多識的偽善者。

大家為什麼喜歡易中天?為什麼喜歡于丹?因為自從有了“白話翻譯機”後,以往大家看不懂的歷史,看似深奧難以理解的語言其實也可以用大白話去欣賞,老百姓能做的就是耳聽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