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它記載著最早的中國,卻曾被人遺棄在廢品收購站,險些葬身火海

一般情況下,我們所熟知的文物都是來自於古墓,或者是民間捐贈,又或者是其他國家還回中國的寶物。但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還有很多文物都是文物工作者在廢品收購站“搶救”回來的,今天的這件文物就是如此,在葬身火海之前被救回,它跌跌撞撞的命運最終成就了它。

它記載著最早的中國,卻曾被人遺棄在廢品收購站,險些葬身火海

時間要回到1963年的初秋,在當時的陝西省寶雞市下了一場暴雨,暴雨結束之後,賈村鎮村民陳堆家裡後院的黃土崖子被沖塌,一開始,陳堆一家以為沒有什麼危險,便並沒有走近去看。後來,一天晚上,陳堆藉著月光到後院上廁所,剛到後院的時候,陳堆發現在不遠處正對的土崖有兩道詭異的綠光,就像眼睛一樣盯著陳堆。陳堆慌忙離開了後院,回到了屋子裡,那天晚上,陳堆一家都沒有睡好。

第二天天還沒亮,陳堆就來到了土崖,他發現昨晚“盯”著他的是兩個綠色的銅釘,回家取到鋤頭之後,陳堆便開始刨土,刨出銅釘的全樣之後,陳堆發現這是一件青銅器。但是當時的陳堆並不知道這件青銅器是做什麼的,也沒有要把這件事情彙報給當地文物局的意識,在清理掉青銅器表面的銘文之後,陳堆便把這件青銅器帶回家盛糧食了。於是這件青銅器就變成了一個盛糧食的器具,這一盛,就是兩年。

它記載著最早的中國,卻曾被人遺棄在廢品收購站,險些葬身火海

1965年,因為陳堆家經濟拮据,他們把一切能變賣的東西都賣掉了,這件青銅器也不例外。當時這件青銅器以30元的價格賣給了陳堆家附近的廢品收購站,這件青銅器便被放進了廢品收購站的倉庫。一般情況下,這些廢舊的器具都會被運往冶煉廠,進行回爐冶煉,達到再生的作用,當時這件青銅器也是如此,但是正當它要被運往冶煉廠的時候,一位叫老佟的人成就了它。

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為很多人都缺乏文物保護方面的知識,很多農民挖出來的國寶經常會被送到廢品收購站,所以,文物局的工作人員都養成了跑廢品收購站的習慣。一天,老佟像往常一樣,來到廢品收購站,在路上,工作人員告訴他,最近啊,還真的收了一件青銅器,並且把老佟帶到了廢品收購站的倉庫。一見到這件青銅器,老佟就認出這是一件西周時期的盛酒器,雖然並不知道它背後的價值,但是隻看這件青銅器的外貌,老佟就意識到,這絕非一般的青銅器,便以30元的價格把這件青銅器買下,帶回了當時的寶雞博物館。

它記載著最早的中國,卻曾被人遺棄在廢品收購站,險些葬身火海

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文物局並沒有辦法對這件青銅器進行除鏽處理,所以這件青銅器也只能一直放在寶雞博物館的展廳裡,這一放,又是十年。1975年,北京要舉辦一場最新出土的文物展,全國各地最新出土的文物均在內,這件青銅器也不例外。當時參加這次展覽的有很多文物專家,其中就包括中國青銅器專家馬承源,馬承源看到這件青銅器之後,就感覺這件青銅器絕非一般,便趕快對這件青銅器做了除鏽處理。這一次的處理,打開了通往這件器物的大門,在青銅器的內膽和底部均有銘文記載,上面記載了西周早期的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包括周文王受命,周武王滅商,周成王遷都。在這些銘文上,還記載了最早的“中國”。

它記載著最早的中國,卻曾被人遺棄在廢品收購站,險些葬身火海

銘文裡有一句話,是這樣的:“餘其宅茲中國”,這句話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國”這個詞語,只不過根據專家所說,當時的“中國”並不是現在的“中國”,這句話裡的“中國”是一個地理概念,而非國家概念,它的意思是,洛邑是天下的中心,而並不是現在的中國。這一發現,震驚了整個文物界,後來,這件青銅器也成為全國最早禁止出外展出的文物之一,也成為現在寶雞青銅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它記載著最早的中國,卻曾被人遺棄在廢品收購站,險些葬身火海

在青銅器上,還記載了這位青銅器的鑄造者,名為“何”,所以這件青銅器被命名為何尊。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陳堆的偶然發掘,沒有老佟的慧眼識寶,沒有馬承源先生的精心研究,這件何尊和它背後的故事,應該早就埋葬在冶煉廠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