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後,蜀漢君臣大都得以善終,為何姜維卻遭遇滅門之禍?

文史磚家


景元四年(263年)秋,曹魏權臣司馬昭命大將鍾會、鄧艾分路伐蜀。同年底,在鍾會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相持於劍閣,入蜀之路被斷絕的情況下,鄧艾竟然偷渡陰平古道,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襲佔江油、綿竹,隨即又率大軍兵臨成都。此時,成都城內雖然兵精糧足、城高池深,但被嚇破膽的後主劉禪竟然沒做任何抵抗,便向鄧艾獻城投降。



雖然與曹魏為敵數十年,但等到劉禪投降後,蜀漢君臣卻並沒有遭到羞辱或殺害,反而受到鄧艾的善待,不久後又被禮送至洛陽。正因為如此,絕大多數蜀漢故臣放棄了復國的念頭,並準備為魏朝效力,除了被迫向鍾會投降的姜維(劉禪投降前,姜維曾派軍入援,可惜尚未抵達成都,前者便投降)。


姜維對投降曹魏並不感冒,心中滿是憤怒和憂懼。之所以憤怒,在於就當時形勢而論,蜀漢遠未到山窮水盡的境地,若能堅守多日,鄧艾率領的魏軍必然會糧盡而退。但劉禪竟然不做任何抵抗便投降,實在是窩囊的很;而之所以憂懼,在於姜維本是魏國叛將,如今若再度降魏,難免不會遭到清算。所以於公於私,姜維都不願投降。



既然不願意投降,那麼最好的辦法則是光復故國。然而此時蜀漢君臣已經全部投降,鍾會、鄧艾又率領重兵屯駐成都,想要光復故國談何容易?好在姜維是個膽大超群的智將,在發覺鍾會懷有異心且跟鄧艾關係不和後,便決定蓄意製造他們的之間衝突,給對方來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好戲,以便實現復國大業。


考慮至此,姜維便極力討好鍾會,不斷地頌揚他的功德,並在暗中慫恿他據蜀稱王。鍾會被姜維好一頓吹捧,果然變得膨脹起來,真的便有了稱王稱帝的念頭。正因如此,鍾會對姜維很是厚待,不僅與他出則同輦、坐則同席,而且還授予他印號、節蓋,參與軍中重大事務的決議,儼然把他當做頭號“智囊”。



姜維見鍾會已經“上鉤”,便慫恿他剷除鄧艾,以便清除據蜀自立的障礙。鄧艾在滅蜀事業中立下曠世奇功,隨即又在處理善後事務上獨斷專行,無論哪一點都讓鍾會既嫉妒又憤恨。正因如此,鍾會便在姜維的唆使下,與監軍衛瓘一起誣告鄧艾,聲稱他有謀反之心。不久,衛瓘又偷襲鄧艾的軍營,將其父子抓捕後,派人押送洛陽,後來又下令將他們殺死於途中。


除掉鄧艾後,姜維進一步“煽風點火”,勸說鍾會將諸將全部殺死,然後據蜀稱王。但在同時,姜維則暗中聯絡舊部,準備趁著魏軍大亂之際殺死鍾會,然後盡數坑殺魏國將士,並迎回後主劉禪復國(“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見《華陽國志》)。鍾會受姜維的蠱惑,果然將諸將全部拘押,並準備他們全部屠殺。



就在這緊張而微妙的時刻,大將胡烈的舊屬丘建因為備受鍾會器重,竟將主帥的陰謀在暗地裡洩露出去。胡烈之子胡淵聞訊後,率領部下前來向鍾會“討說法”,而其他將軍的部下雖然沒有人統領,也在得知消息後湧向城門,使得局勢頓時緊張起來。此時,鍾會為了安撫城外的士兵,便派衛瓘出城慰勞各軍,結果給自己招致滅頂之災。


原來,衛瓘逃出“虎口”後,非但沒有幫助鍾會穩住各支軍隊,反而率領他們攻入城中。鍾會聞變後,便率領少數士兵抵擋,結果因為眾寡不敵,被亂軍悉數殺死,而被他軟禁的諸將也由此得以獲釋(“會率左右距戰,諸將擊敗之,唯帳下數百人隨會繞殿而走,盡殺之。”見《晉書·卷三十六》)。


諸將獲釋後,竟然將對鍾會的刻骨仇恨發洩在成都百姓身上,指揮亂軍在城中進行屠城。經此浩劫,昔日繁華富庶的成都城內枕骸遍野、血流成河,宛若一座人間地獄,而蜀漢太子劉璇、左車騎將軍張翼、綏武將軍蔣斌、太子僕蔣顯等人也死於亂軍之中。



作為這一系列變故的幕後主使,姜維自然不能逃脫被殺的命運。曹魏亂軍在殺死鍾會前,便密集圍攻姜維,最終將其亂刃分屍。姜維遇難時,終年63歲。姜維遇害後,亂兵尤且不解恨,又衝入他的家中,將其妻子、兒女全部斬殺。姜維一門心思想要光復故國,最終卻落得兵敗身死、闔門遭屠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


姜維率會左右戰,手殺五六人,眾格斬維,爭前殺會。會將士死者數百人,殺漢太子璿及姜維妻子,軍眾鈔略,死喪狼藉。衛瓘部分諸將,數日乃定。見《資治通鑑·卷七十八》。


史料來源:《三國志》、《資治通鑑》、《華陽國志》


文史磚家


姜維沒有被滅門,但如果真的滅門,他也不冤枉。

蜀國滅亡的故事是一個非常“顛沛流離,曲折離奇,恐嚇著你,做人沒趣味”的故事。

劉禪不弄死姜維,真的是因為劉禪是仁君。

先講一下故事:

和諸葛亮不同,諸葛亮北伐的核心目的是休養生息,所以六出祁山最大的戰果,其實是收服了孟獲等南蠻勢力。畢竟諸葛亮不缺政治資本。但姜維不是這樣,姜維最缺的就是政治資本。所以他要通過一場場的戰鬥,來證明自己。

公元253年,姜維成為了大將軍。從此開始頻繁北伐。從此,姜維打仗,即便有優勢,也不能轉化為勝勢,更多的是大敗而歸。經歷了公元256年、259年兩次被鄧艾擊敗後,姜維肯定不敢回成都了,於是躲在沓中(甘肅舟曲縣一帶),以屯田為名避禍。

這時候,司馬昭覺得,要不咱試探性的打一下蜀國?於是司馬昭派鍾會、鄧艾分2路大軍攻擊蜀國。這個消息其實姜維已經判斷出來了,但是,姜維上的奏章已經沒人看了。畢竟只要打仗,姜維就打不贏,誰搭理他幹嘛?

但是,由於姜維屯田的地方離成都太遠了,所以等姜維回防的時候,漢中已經丟了,只好和鍾會決戰於劍閣。

而此時,蜀國由於被姜維虛耗國力造成的兵力空虛的問題就顯示出來了。

從圖中看到,鄧艾莫名的通過地圖導航出了一條詭異的進攻路線,繞過了劍閣,直接打到成都。

這時候,成都的兵力被姜維帶去屯田了,不在。成都一幫文官遇到鄧艾?別鬧了,蜀國的大將軍都打不過姜維,你讓劉禪出反刺甲對付鄧艾嗎?

劉禪只好投降。

講真,劉禪心中一萬隻草泥馬飛過,再加十萬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蜀漢政權,諸葛亮死後十年,蜀國不打仗屁事都沒有,閒了還能刷一下孫權的副本。

姜維就是個豬。

而且作為魏國的降將,姜維的表現並不算太好。等劉禪投降以後,姜維跟著投降魏國,仕途基本也就廢了。所以姜維開始煽動鍾會謀反。失敗後被殺。

類似姜維這種賭徒型人格的人,真的是;我們不能只看到賊吃肉,看不到賊捱打。姜維被滅門真的不多。


酒騎風


姜維並未遭滅門之禍,其後人在唐朝時還是開國功勳,蜀漢大臣也並非都得以善終,張翼等主戰派武將也都被殺。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事蹟。

自古叛將難回頭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諸葛亮

姜伯約,是被諸葛亮贊為涼州上士的人物,在諸葛亮北伐時,姜維還是身為魏將的。姜維之父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但在平叛羌戎叛亂的時候戰死,姜維也是承父遺志受命為天水郡參軍,是一名實打實的魏國將領。




建興六年的時候,諸葛亮軍出祁山北伐魏國,當時姜維、梁緒、尹賞、梁虔跟隨天水太守馬遵巡查各地軍政情況。馬遵得報蜀軍將至後,很多縣城都已歸降蜀軍,此時魏軍人心不定,互相猜疑,馬遵也對手下這幫人產生疑心,於是只跟郭淮一起逃往上邽。等姜維等回城時城門已閉,並戒嚴不準姜維入城,姜維只得率領部曲前往冀縣,但冀縣的情況也一樣,姜維還是入不了城,在此種情境下,姜維只能投降了諸葛亮。




姜維身為魏將卻被魏國猜疑並拋棄,至此姜維就像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孤兒,心中的怨恨當然會成為日後頻繁北伐的動力。在蜀國的姜維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在建興十二年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護大軍撤回成都,被劉禪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這種待遇是曾經的敵國給的,相比於魏國的拋棄,更激發了姜維對於興漢的志向。


在與大將軍費禕共事的時期,姜維就不斷的向魏國雍州、涼州等地的羌人胡人聯繫,併成功策反多地羌人投蜀,並在隴右戰場,大勝郭淮和夏侯霸,遷徙了大量人口入蜀。但由於費禕的阻礙,姜維在此期間也只是小打小鬧,真正全面北伐魏國的時期是在費禕被刺殺以後。

自延熙十六年到景耀五年這十年間,姜維一共發動了六次大規模北伐行動,不斷騷擾魏國邊境,魏國的戰略重點雖是蜀國,但西線的姜維對於魏國來說就像蒼蠅一樣,趕走了沒一陣又來了,集中精力打又不划算。直到景耀六年,司馬昭才決定徹底解決蜀國這塊“狗皮膏藥”。於是下令五路大軍伐蜀,最終逼的劉禪投降。

心歸蜀漢不歸魏

劉禪投降之際,姜維還在率軍馳援成都的路上,此時的姜維已經知道了諸葛瞻戰死,成都北面屏障已破,於是領軍走西南,意圖進入建寧勤王固守,奈何劉禪並未做過多抵抗就投降了鄧艾。此時的姜維還是對蜀國抱有一線希望的,論國家情懷,姜維在蜀漢官至大將軍,在魏國只是一名棄將,因此在危難關頭,姜維即使為國捐軀也要誓死守衛成都安全的。

“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鍾會

當姜維遵劉禪昭命投降鍾會後,姜維看到了鍾會的野心異志,因此想通過鍾會重振蜀國。鍾會也欣賞姜維的能力,與姜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姜維也是將最後的復國希望放在了鍾會身上,策動鍾會謀害魏國將領甚至涉及鄧艾,並謀劃佔取成都,重領益州,無奈事情敗露,姜維也被亂軍砍死。這種結果表明了姜維一心為蜀漢著想,雖已降魏,但人在曹營心在漢。魏將見其謀反之舉,當然不能久留之,並且在其謀害魏國將領中,軍中威望頗高的鄧艾受到牽連,軍中將士對於姜維之恨已深入骨髓,亂刀砍死,並誅殺其妻子才能解心頭之痕。


跟隨劉禪投降的蜀國高官如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欲正、殿中督張通等都被司馬昭封為了列侯,而姜維卻以復國之謀敗露被亂軍砍死,禍及全家,這是國士令人尊敬的歸宿,以君子論道的文臣在與劉禪享受著歌舞美酒之時,姜維依舊想著復國大計,此對比間,那些文臣也就如行屍走肉一般。


據《舊唐書》記載,姜維後裔姜寶誼,是唐高祖李淵帳下將領,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在與宋金剛作戰被俘,因不屈服而被處死,被李淵追贈左衛大將軍。其子姜恪在唐高宗時期因戰功顯赫官至左相,將門之後依舊活躍在歷史中,也算是國士無雙後繼有人了。


棍哥觀史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姜維自幼博學多識,精於謀略,善於用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兵出祁山。當時姜維和功曹梁緒、主記梁虔、主簿尹賞等,跟隨天水太守馬遵四處巡視,後得知蜀軍到來,各處郡縣都響應。馬遵因懷疑姜維有異心。將其丟棄,姜維不得已投靠蜀漢。諸葛亮北伐期間,姜維屢建奇功,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姜維繼承他的遺志,先後九伐中原,忠心耿耿。


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姜維繞過鄧艾諸葛緒的防禦,馳援漢中,並在劍閣與鍾會僵持不下。然而鄧艾卻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驚慌失措,率蜀漢文武百官投降,並要求姜維即刻放下武器投降。姜維仰天長嘆:吾等死戰,何故先降耶?無奈之下,姜維向鍾會投降,然而不久後,姜維被衛灌剖腹取膽,全家也被殺害,這究竟是為何,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姜維投降鍾會,卻是別有用心,意圖借鍾會之手復國。話說太傅蔣顯到達劍閣,傳後主命,要求姜維投降。維大驚失語,將士們也是怨聲載道,姜維拔劍砍斷大石,率將士哭拜於諸葛亮靈位前。姜維突然安撫眾將士:眾將勿憂,吾有一計,可復漢室。隨後便投降鍾會,原來姜維投降鍾會,是想勸說鍾會謀反,借他之手復國。鍾會素來志向遠大,非池中之物,況且當時鄧艾滅蜀,搶得頭功,鍾會對其十分反感,二人都想贏得滅蜀第一功。


而姜維也看出了二人的矛盾,但當時鍾會擁有十餘萬兵馬,實力遠超鄧艾,況且鄧艾雖然居功自傲,但並無謀反之心。而在姜維死後八十二年,一封密信的現世,也為姜維抹去投降的汙點,這封書信正是姜維寫給劉禪的: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由此看來,姜維投靠鍾會,也是情非得已。


其次姜維欲借鍾會之手斬殺鄧艾。話說鄧艾奪取成都之後,未經司馬昭允許,私自任用蜀漢官吏,封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督尉,蜀中大小官員都受到不同的賞賜。鄧艾聲稱,若是百官落入其他人之手,恐怕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於是眾人都感激鄧艾的恩德。他又在綿竹地區修築高臺,為自己歌功頌德,於是鄧艾在蜀中的威望日益增強。這一切讓鍾會看在眼裡,急在心中,畢竟他才是三軍統帥,擁有的兵馬也是最多,功勞全被鄧艾奪取,若不是鍾會在劍閣牽制住姜維,鄧艾根本就沒有機會偷襲成都。


鍾會於是便找姜維商議,姜維建議他上書司馬昭,彈劾鄧艾在蜀漢籠絡人心,訓練軍隊,圖謀不軌。司馬昭本來就對鄧艾有防備之心,加上鄧艾功高蓋主,在蜀漢不聽從號令,因此司馬昭也想借助鍾會之手除去鄧艾。鍾會有派人截獲鄧艾給司馬昭的表文,令人模仿鄧艾的筆記,改成傲慢之詞。司馬昭讀後勃然大怒,令鍾會即刻捉拿鄧艾父子,押回洛陽。鍾會於是令監軍衛灌前去捉拿鄧艾父子,姜維鍾會見到鄧艾都破口大罵,維因痛恨鄧艾滅蜀,會因痛恨鄧艾搶奪功勞。


隨後鄧艾父子被押回洛陽。後來衛灌發現,想謀反的是鍾會,不是鄧艾,又怕鄧艾迴到洛陽後自己死無葬身之地,於是命部下田續率軍追趕鄧艾,並在綿竹地區,將鄧艾父子斬殺。毛宗崗在《三國演義》中曾這樣批註:

姜維欲先殺諸魏將,然後殺鍾會,而重立漢帝,其計不謂不深,其心不謂不苦矣。且除鄧艾,而假手於會,將除衛灌,而又假手於艾,是謀殺諸將者姜維。


再次姜維成功勸說鍾會謀反,卻功敗垂成,壯烈殉國,全家也被斬殺。衛灌收押鄧艾父子,鍾會盡得鄧艾兵馬,傭兵幾十萬,一時間鍾會的實力大增。司馬昭早已察覺到成都的異樣,對鍾會也是萬分提防,於是率大軍進駐長安。昭寫書信給鍾會,聲稱因害怕鍾會不能捉拿鄧艾父子,特率大軍至長安,以防不測。鍾會看到書信後,與姜維商議,司馬公明知我軍數倍與鄧艾,卻又率軍趕來,這分明就是在懷疑我。姜維也聲稱主上懷疑臣下,臣不久將死,鄧艾就是個例子,鍾會於是更加恐慌。


姜維藉此勸說鍾會謀反,鍾會於是決意謀反,聲稱若能稱霸蜀漢,也不失為劉備也。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會大驚曰:“吾兵多艾數倍,若但要我擒艾,晉公知吾獨能辦之。今自引兵來,是疑我也。”隨與姜維計議。維曰:“君疑臣則臣必死。豈不見鄧艾乎?”維曰:“吾意已決!事成則得天下,不能則退西蜀。亦不失為劉備也!”

姜維成功勸說鍾會謀反,於是建議以謀反篡逆,背君弒主的罪名討伐司馬昭。鍾會於是召集曹魏將士商議,當日正值元宵佳節,鍾會於酒宴之上突然大哭,聲稱司馬昭背君弒主,今郭太后新亡,我等應該討伐此大逆不道之人。眾將士聽後,無不驚慌失措,面面相覷。鍾會因看到將士們不敢謀反,隨將他們聚集在一起,嚴加看管。並在宮中挖掘一個大坑,鍾會聲稱,將不服從命令者,先打死再坑殺。


然而消息卻不脛而走,傳播消息的人正是丘建,他原本是護軍胡烈的部下,當時胡烈也在被困人員當中。丘建因感激胡烈的恩德,又深得鍾會的信任,這才成功將消息傳遞給胡烈之子胡淵。胡淵即刻召集本部人馬,與監軍衛灌一起星夜殺奔成都。姜維正欲坑殺曹魏將士,突然心痛如絞,昏死過去,半晌方醒。這才聽到四面喊聲大震,無數曹魏兵馬趕到。鍾會拔殺數人,卻被亂箭射殺。


姜維也拔劍在手,左衝右突,突然心痛加劇,隨仰天長嘆:吾計不成,乃天命也!姜維自刎而死。衛灌等人,因痛恨姜維謀害曹魏官員,策反鍾會,將姜維破腹取膽,並將姜維的家屬全部殺害。可憐姜維,至死還想著復活,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後人有詩嘆姜維曰: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你是如何看待姜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蜀漢投降後,劉禪舉家被前往洛陽,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等一大批蜀漢大臣也被遷走。曹魏給予了蜀漢君臣極為優渥的待遇。劉禪封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並且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而蜀漢大臣樊建、張紹等並封列侯。蜀漢君臣俱得善終。

其實,曹魏的統治者這樣做是有他的政治考量的。其一,為了穩定蜀地。遷走蜀漢君臣,可使得蜀地本土士人得以升遷,蜀人治蜀,儘快取得蜀地士人的擁護。其二,做榜樣給東吳勢力集團看,以優厚的政治待遇吸引東吳士族,消除他們的抵抗情緒,為統一天下做準備。

而姜維的死當另說。司馬昭五路伐蜀,姜維主戰,姜維率大軍在劍閣與鍾會相拒,鍾會不能克,又糧運懸遠,準備退軍。而此時,鄧艾自陰平偷襲成都,劉禪舉城向鄧艾投降,並且敕令姜維投降。姜維無奈向鍾會投降,當是時“將士鹹怒,拔刀斫石”。姜維投降鍾會後,發現鍾會有謀反之心,於是勸說鍾會設法殺害魏將起兵造反,但事情敗露,魏將士憤怒,殺姜維,而維妻、子皆伏誅,鍾會也被殺。可以說姜維的死是死於軍事,與政治無關。

所以說劉禪投降後,蜀漢君臣得以善終是善終於政治,姜維遭滅門之禍是禍於軍事!


八卜書友



古風93814281


諸葛亮不愧是軍事家兩軍對陣諸葛亮首先採取不是先行決戰而是根據特殊情況爭取降服對方為我所用,姜維就是成功傑作的典範,至從姜維投靠蜀國深受諸葛亮思想的教誨引導影響姜維也就死心塌地追隨跟進為知己者而死諸葛亮也對姜維寄以厚望重用培養以致姜維成為掌握蜀國命運軍政將領,從歷次征戰中也證實姜維堅定執著不甘於失敗的信念和決心和對蜀國忠誠之心,身為一國之將肩負守土之責當魏國三路大軍進攻蜀國之時姜維調集兵馬全力反擊,將魏國鍾會所率10萬大軍阻擋在劍閣一帶正相持不下時軍中探馬報成都己出城投降,姜維雖見大勢己去仍想力挽狂瀾最後一搏策反魏國大將鍾會幾經成功後不慎被魏軍所害, 諸葛瞻父子陣亡姜維全家蒙難,一代忠將,國應以武為重以防為先,高枕有憂才利安。


用戶7489047083528


蜀漢滅亡後包括後主劉禪在內,大部分人得以保全性命。劉禪是裝傻的高手,以一句“此樂矣,不思蜀”逃過了一劫,隨後過了幾年安樂日子,總算沒有做刀下之鬼。當然,他心裡快樂不快樂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姜維是諸葛亮著力培養的接班人,儘管他是降將,但諸葛亮對他的信任卻是無與倫比的。諸葛亮死後姜維就成了蜀漢軍事方面獨當一面的人物,他也確實原原本本地繼承了諸葛亮的方略,儘管國力日漸貧困,但在堅持北伐方面毫不動搖。

說起姜維之死和被滅門,其實跟他詐降有關係。蜀漢被攻滅之後,姜維假意投降,但復國之心不死,想通過與他人合作恢復蜀漢,結果事發被殺。在那個不講“君子風度”的時代,像他這樣“心懷不軌”的人被殺是必然的。


紅袖添香深夜讀史


這事就要從魏國滅蜀之戰的開頭部分說起了。魏國自曹㪫死後,曹芳即位開始,國家大權就落入了曹爽和司馬懿的手中,兩派在朝堂之上爭權奪利,爭得是你死我活,高平陵事變後,曹爽伏誅,大權落入司馬懿一派手中。司馬懿死後,由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為代表的司馬氏一派一面繼續清洗曹氏一派的勢力,一面拉攏其他勢力,招賢納才,穩定政治局面,同時使民休息,興修水利,發展經濟,這一系列措施使得經歷過多次動亂的魏國逐漸穩定下來,且國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而相反的是對面的蜀國在姜維的十一次北伐中民聲怨道,國力越發虛弱,兩國的實力對比差距進一步拉大,於是,司馬氏家族先伐蜀,再以此統一中國的戰爭的籌劃開始了



公元263,魏國興18萬大軍分三路南下攻蜀,其中以鄧艾率領的三萬多軍馬自狄道出,計劃攻擊姜維;諸葛緒率領三萬多人馬自祁山,計劃切斷姜維的後路;鍾會率領十餘萬軍馬做主力直取漢中;同樣,對面的蜀國聞訊也相應的做了佈置,但魏軍勢大,蜀軍不敵,且又擔心後路被斷,只得退守劍閣,以期依託地形優勢使得魏軍久攻不下,糧食耗盡而退。後來發生的也正如蜀軍所料,魏軍主力屢攻不下,真處於糧食不繼,軍心動搖,進退維谷的地步,就在這時,鄧艾出險計,決定繞過劍閣直撲蜀國復地。鄧艾挑選精兵行險路,自陰平道出,到達江油,蜀國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此後更是由於蜀國諸葛瞻一再延誤戰機造成鄧艾順利突破天險並於綿竹之戰中打敗諸葛瞻,而諸葛瞻所率領的成都周圍僅有機動武裝一敗,坐鎮成都的劉禪便只得聽取譙周的建議開城投降,此後還在劍閣的姜維一方面由於軍中將士接到成都已破的消息已無抵抗的決心,另一方面是接到劉禪的命令,只得開關向鍾會投降,蜀國因此而亡。




本來故事到是大家你好、我好的事,就此完結豈不美哉?可是呢,統率大軍的鐘會本就是個不安生的主兒、其野心早就有人知道,其中他哥鍾毓擔心他的野心會引來滅族之禍還向司馬昭告過密、只是司馬昭沒聽,或者說故意沒當回事,好讓他早日跳出來,再將他幹掉,因此司馬昭還是繼續讓鍾會統兵伐蜀。



而鍾會呢?其也真就“不負眾望”,在途中就給諸葛緒羅織了罪名,兼併了他的軍隊,其後在趕往成都的途中又陷害了鄧艾,因此當他到達成都後,魏國的這18萬伐蜀大軍就都在他的手中,可以說大權獨攬,再加上蜀地地利天然適合自立,他的那份造反的心思也就越發火熱了,而這些都被姜維看在了眼裡,因而姜維就挑撥他跟司馬昭的關係,堅定他造反的信念。

鍾會未能經得起誘惑,於是決定以魏國郭太后的名義起兵對抗司馬家,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底下有些人不支持他的造反行為,這就導致他只好先找個地方將這些將領關起來,再靠自己的親信去完成對這些將領手下的軍隊的收編工作,誰料這一關就關出了問題了,時有人造謠說鍾會把這些將領關起來是了要把他們全部殺死的言語,接著謠言傳開就使得整個魏軍軍心大亂,士兵譁變,鍾會和姜維就死於這場大亂中,而作為主帥的鐘會一死,魏軍沒了中樞更是亂上加亂,整個成都也因此入一片混亂當中,到處都是燒殺搶掠的魏軍,而姜維的家人也是在這兵荒馬亂中被魏軍殺死,除了姜維的家人還有原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僕蔣顯、大尚書衛繼等也被亂兵所殺。關羽家被龐德子龐會滅門。底層民眾在這場兵禍之中的死傷更是無計其數,直到本來是押解鄧艾迴國實際在半路就將鄧艾殺死的衛瓘趕到才壓下了這場兵禍。


言三語四


史料記載當時被殺的有姜維和他的妻子,沒有明確記載他被滅門。由《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有姜寶誼跟隨李淵打仗。最終唐高祖因為收買人心之需,在姜寶誼戰死後,還贈受他左威衛大將軍之頭銜,但這個姜寶誼史料記載是追溯隨姜維後人,是否真實未可知?只能說有後人自稱是姜維後人。

姜維為何被殺?姜維是蜀漢後期的上將軍,如果不理解上將軍,可以想想西楚霸王項羽曾經殺了一個將軍宋義以及他本人在當王前的職位。姜維是被諸葛亮逼投降的魏臣,他在天水太守馬遵手下就職,當時諸葛亮攻打曹魏,帥兵出祁山,馬遵膽寒,於是拋下姜維等人就逃跑了,其餘同僚懷疑姜維,不讓他進城,姜維無奈投降諸葛亮。

諸葛亮是玩計謀高手,遇見一個好苗子,當真是下血本,只不過這血本是劉禪的,諸葛亮闢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給蔣琬寫信,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姜維從一個小吏就變成了將軍,對蜀漢、諸葛亮是有感激之情、知遇之恩。

在姜維當上上將軍,就出兵北伐,多次打勝,讓司馬昭把他看成大患,出兵五路攻下蜀漢,姜維原本在劉禪的手令下已經投降,但是當是他的領導鍾會有反志,姜維慫恿他,想借他之手恢復蜀漢,鍾會猶疑不決,使得司馬昭察覺,就派人把他給宰了,並把姜維及其妻子給殺了,如果沒有趙氏遺孤那種事,反叛是要滅門的。因此,正常情況下,不會有他的親人留下。至於其他的人,他們與姜維是沒有辦法比的,他們只是打工仔,跟誰都一樣,沒有能力反叛,所以不用殺,並且留著他們有很好的名聲,這對招降東吳群臣有很好的示範作用,怎麼會殺呢,更不會滅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