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你想過嗎?假如日本不招惹美國而是夾擊蘇聯,最終結果會怎麼樣


你想過嗎?假如日本不招惹美國而是夾擊蘇聯,最終結果會怎麼樣


如果當時日本沒有進攻美國,而是選擇配合德國進攻蘇聯,那麼結果只能是輸得更慘。先說說日本為什麼沒有進攻蘇聯,而是選擇招惹美國。日本不知道美國的強大嗎?當然不是,而是美國的手裡掌握著日本支撐戰爭重要的戰略資源,日本為了實現戰爭野心,只能鋌而走險。日本沒有進攻蘇聯的原因,簡單說幾點。

你想過嗎?假如日本不招惹美國而是夾擊蘇聯,最終結果會怎麼樣


第一點,蘇聯沒有日本迫切需要的戰爭資源

蘇德戰爭爆發前後的日本,正是在中國戰場上陷入僵局的時期,由於在中國戰場上戰線拉得過長,導致軍隊數量投入過大,急切的需要大量的石油、鋼鐵等戰略資源。而此時,眼見野心日益膨脹的日本,美國先後對日本實施了鋼鐵和石油禁運,日本因此陷入資源緊缺的困境中。而緊挨中國東北的蘇聯遠東地區,沒有日本急缺的軍事資源。

而此時日本對資源的迫切需求,加之美、英、法、荷等國對日本實施的鋼鐵和石油禁運,使日本對南進的呼聲越來越高。而此時日本已經建立起了以美國為假想敵的強大聯合艦隊,不和擁有強大海軍的對手過過招,不是白費心思了。當時東南亞的各國軍隊又不堪一擊,而且守著大量的日本急需的戰略資源,東南亞也自然成為了攻擊的首選目標。

你想過嗎?假如日本不招惹美國而是夾擊蘇聯,最終結果會怎麼樣


第二點,日本意識到陸軍實力同蘇聯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

諾門罕戰役之後,日本雖然使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還是輸掉了戰役,自己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日軍也就清醒地認識到了同蘇聯軍隊之間的差距,蘇聯可不是中國那樣的軟柿子,蘇聯擁有完備的軍事工業,可以快速的批量建立軍隊。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後,蘇聯在遠東地區一直防範日本,擴軍備戰。

而且此時也正是蘇聯擴軍備戰的時期,僅僅1940年,蘇聯的軍工生產就比1939年增長了30%;而蘇聯步兵師的數量也從1939年的98個,增長到了303個;機械化師也增加了9個,並計劃增加到29個;到了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軍隊的人數,已經從1939年的194萬人,迅猛增加到了470萬人。

1941年,此時雖然《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已經簽訂,但蘇聯對日本絲毫沒有放鬆警惕。蘇聯在遠東地區先後組建了第30機械化軍,第59坦克師和第69摩托化步兵師,並著力擴充空軍和海軍部隊。到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聯遠東方面軍已擁有1,737架飛機,太平洋艦隊擁有近300艘艦艇,駐軍總人數保持在50萬人以上,此時的日本是沒有大規模進攻蘇聯的實力的。

你想過嗎?假如日本不招惹美國而是夾擊蘇聯,最終結果會怎麼樣


第三點,日本需要鞏固擴大在在中國的戰果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第一個大規模援華的國家,不是英美等國,而是與中國接壤的蘇聯。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此前一直對國民政府進行援助的德國,不得不中止一切援助。1937年8月,中蘇兩國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開始向中國提供了大批軍火,並派遣志願空軍人員來華作戰。1938年6月,27名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抵達中國,以幫助抵禦日本的侵略與擴張。

這個時期,德國軍事顧問即將從中國撤出,中國空軍已無反抗能力,中國抗戰進入了最孤立、最危險的時期。蘇聯對華軍援可謂是雪中送炭,幫助國民政府熬過了最艱難的那段抗戰時期。日本在諾門罕戰役中試探了蘇聯軍隊的實力之後,明知不是蘇聯的對手,就轉換目標。

日本大力推動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目的就是使民國政府無法得到蘇聯的軍事援助,是自己可以在中國戰場上獲得更大的突破,鞏固擴大在中國的戰果。條約簽訂後,蘇聯停止對華一切軍事援助,而日本藉此對民國政府又發動了一系列進攻,抗戰又進入到一段黑暗時期,民國政府不得不專向美國等國尋求幫助。

而假設日本選擇同德國一起進攻蘇聯,蘇聯只需要拆毀沿途鐵路,邊打邊向西退守,拖延時間。德國在蘇德戰爭中面臨尚且只是東歐的嚴寒,而日本則要面臨的是西比利亞的嚴寒,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就算日本真的佔領了西伯利亞,對日本也沒有什麼好處,除了要派兵駐守連蘇聯都懶得守的苦寒之地西伯利亞,徒徒增加負擔之外,對日本沒有任何好處。

你想過嗎?假如日本不招惹美國而是夾擊蘇聯,最終結果會怎麼樣


如果日本進攻蘇聯,最終就是更快地拖垮日本,使日本更早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