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漢武帝消除不法勢力的藝術,自取滅亡就不要怪朕不擇手段


一,臧荼惹火上身,拖累了孫女臧兒

這是一個頗為曲折的家悲人怨的故事,起源於燕王臧荼的錯誤。

秦始皇把六國給滅了,六國不屈服,鬥爭轉入地下,伺機東山再起。秦二世再次壓榨,陳勝受不了,爬起來抓了根扁擔,大叫一聲就造反了。

漢武帝消除不法勢力的藝術,自取滅亡就不要怪朕不擇手段

臧荼

武臣是陳勝的部下,開發了趙國戰場,成功後派韓廣去燕國擴大勝利果實,韓廣一去,燕國當地豪強擁立韓廣成立了自己的國家,自任燕王。幾年後,項羽在鉅鹿打敗王離,要行使董事長的權威,韓廣手下的臧荼趕緊跟著項羽。從入關後,項羽讓他當了燕王,老燕王韓廣被調去遼東當遼東王。韓廣不去。新燕王把韓廣殺了。

臧荼在楚漢時是牆頭草,加上地勢離中原遠,戰火少有燒到他的一根柴草。劉邦建立漢朝後,他有勢力,又背靠匈奴,不大聽話,終於反對大漢王朝。這無異於以卵擊石。臧荼兵敗被滅,燕國讓同姓王劉建給佔了。燕王后宮兒女從此散開,流落民間。

二,臧兒是個有眼光的女人,改變了女兒的既成婚姻,締造了富貴的基礎

臧荼的孫女臧兒一出現,在她的個人歷史的拐點上,成了後人追溯往事的明星。

臧兒是愧里人,到底是槐里人,還是愧里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女人的頭腦具有開放性和開拓性思想,無視當時的婚姻法。她嫁人的時候,家道中落了,嫁給槐裡王仲為妻。如果沒中落的話,她是翁主了。不管怎麼講,落地鳳凰也結婚不是?她婚後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為敘述方便,早點把名字帶上:男的叫王信,二女兒叫王,小女兒叫王兒姁。這本來幸福美滿,偏是王仲死了。臧兒又改嫁給了長陵田氏,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叫田蚡,一個叫田勝。如此一來,臧兒一共生了三男兩女。

漢武帝消除不法勢力的藝術,自取滅亡就不要怪朕不擇手段

王誌

都說古代女人有思想的更可怕,這女人把大女兒王嫁給了金王孫,已經生下一個女兒,叫金俗。人家也幸福美滿,偏是老女人聽信了八子先生的話(卜筮害了許多人),把人家恭維的話當了真,於是棒打鴛鴦,活活拆遷了千恩百愛的女兒這戶人家,把女兒安置到太子劉啟的後宮去了,金王孫再有錢也不敢去找皇太子要女人吧!可想而知臧兒的潑婦般的智商有多高。這支潛力股的回報,在幾年後就開始變現,如日中天。

王太后,愧里人,母曰臧兒。臧兒者,故燕王臧荼孫也。臧兒嫁為槐裡王仲妻,生男曰信,與兩女。而仲死,臧兒更嫁長陵田氏,生男蚡、勝。臧兒長女嫁為金王孫婦,生一女矣,而臧兒卜筮之,曰兩女皆當貴。因欲奇兩女,乃奪金氏。金氏怒,不肯予決,乃內之太子宮。

金氏當然不敢去問太子劉啟要這叫個王誌的女人,拖油瓶也不要了,女人要走帶上你女兒吧,太子肯定是不要小女孩的。小女孩在外婆家如春天裡的草木一樣地瘋長。皇太子特別喜歡王誌,並給了她美人地位,她就是王美人了。後來她又給劉啟生了三個女兒:平陽公主,南宮公主,林慮公主和一個兒子,皇十子劉徹。

由此可知,漢朝傳至漢景帝一朝時,未來的外戚已經在皇宮中萌芽並開花繁茂起來。

王美人一家及她的同母異父兄弟就有王信(蓋侯),田蚡(武安侯),田勝(周陽侯)。這一排開,全是至親關係。家裡有人一旦得勢,雞犬升天後,比呂太后,薄太后,竇太后這三大家外戚更人多勢眾。叫未來的漢武帝如何不上心不費心?

漢武帝消除不法勢力的藝術,自取滅亡就不要怪朕不擇手段

田蚡

三,漢景帝廢了皇太子劉榮,立了膠東王為皇太子。

至於皇十子是怎樣當上皇太子的?答案就是兩個字:運作。怎麼運作的暫時不講。反正當上了皇太子,離當皇帝位置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公元前140年,漢景帝向高皇帝彙報工作去了。太子繼位為皇帝,他就是漢武帝。

不消說,外甥得勢了,團結在以王太后為中心的王家田家甚至臧家立即升位,如水漲船高。舅舅田蚡先當太尉後當丞相,一直幹到死均沒閒過一天,於私於公甚是辛苦。

標題已經說了,說田蚡給姐姐王太后挖坑,一定要從挖坑這兩個字上入手。因為這些挖出的坑,直接讓王太后失去呂太后,薄太后,竇太后三個重量級太后的榮耀和風采,直接導致了王家、田家、竇家在漢武帝一朝的徹底"敗落"。

四,這個舅舅貪財弄權,無意中替自家一派挖了許多坑

田蚡出現在政治舞臺上,要先說一下竇嬰,韓安國,王恢,劉安,張湯等重量級人物。

上節說到田蚡是王美人的同母異父的弟弟。在王美人被離婚到了漢宮看春花秋月時,田蚡才出生。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後同母弟也,生長陵。魏其已為大將軍後,方盛,蚡為諸郎,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節,蚡益貴幸,為太中大夫。蚡辯有口,學《槃盂》諸書,王太后賢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稱制,所鎮撫多有田蚡賓客計。蚡弟田勝,皆以太后弟,孝景後三年,封蚡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

1 ,田蚡長大了點,在漢景帝朝中當個郎官,這期間認識了同樣是外戚的大將軍竇嬰,竇嬰因為有姑姑竇太后做靠山,正火得門庭若市,田蚡就去捧場,混得了名聲。不久,梁王來京城,他手下的韓安國也來辦事,認得王美人,也就認得了田蚡。漢景帝死後,田蚡的外甥劉徹當上皇帝。認識田蚡的就更多了。因為他是國舅了。韓安國先做了梁國內史,後犯法回家,考慮到今後的生計,拿出五百金給田蚡,田蚡向他姐活動了一下,韓安國調到中央做官。

漢武帝消除不法勢力的藝術,自取滅亡就不要怪朕不擇手段

梁王,韓安國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為漢太尉,親貴用事,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蚡。蚡言安國太后,天子亦素聞其賢,即召以為北地都尉,遷為大司農。

2,建元中,淮南王到京城朝貢,在灞上洗澡更衣時,田蚡對他說,大王你是高皇帝長孫,現在皇帝沒立太子,你應該努力嘛……言之意下,大家都明白。淮南王劉安大喜不盡。心想皇帝的親舅舅都這麼說,那皇帝一定不是有不育之症,就是得罪了許多人幹不長。淮南王給了田蚡許多財物。看看這兩個人對權勢利益的追逐的程度 ,竟然詛咒年輕的皇帝無後了。

3,馬邑事變後,王恢背了黑鍋。漢武帝費時幾個月,調動幾十萬軍隊想同匈奴在馬邑為中心的地區打一仗,以出口長期鬱悶的惡氣。不想匈奴人發覺後逃走了。漢軍一無所獲,氣得漢武帝把一肚子氣潑撒在王恢身上。王恢下獄了。他拿出一千金給田蚡。但是田蚡拿了錢不敢說,事情沒辦成。結果王恢絕望自殺了。一千金自然落入田丞相口袋中。

4,瓠子口洪水衝了黃河大堤,治不了還是不想治?這與田蚡有關係。他的食邑在黃河北堤,南堤決口,洪水衝向黃淮地區,對北面沒有影響。這種狀況,漢武帝問丞相怎麼辦?田丞相說陛下這是天意,不是人力控制得了的。漢武帝周圍的人也圍繞著丞相高論發揮,也說沒辦法。這一事件當然就拖了十幾年,讓南岸民眾吃盡苦頭,漢武帝要封泰山,治驛路時才整治瓠子決口。

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彊塞,塞之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5,至於田蚡在朝中的霸道,盡安排自己的人當大官,從早上到晚上沒有離開過宮殿,連漢武帝要安排人也要排在後面。最讓漢武帝惱火的是他居然要挨著武庫的地皮修豪宅,漢武帝大怒說,老舅,你咋不把武庫給佔了去!

又以為諸侯王多長,上初即位,富於春秋,蚡以肺腑為京師相,非痛折節以禮詘之,天下不肅。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後乃退。

懟的田蚡這回稍微知道什麼叫敬畏。這些事,在別人看來是件件挖坑,挖立足的牆腳,但沒人敢提醒田蚡停止工作,所以他繼續挖。

漢武帝消除不法勢力的藝術,自取滅亡就不要怪朕不擇手段

田蚡,竇太后

6,這一回,他挖到石頭了。當時東甌與閩越打仗,東甌找長安方面求救,並一再表示自己恪守本份。漢武帝開會讓大家發言,各抒自見,議題是救不救。田蚡是太尉主張不救,乾脆不要了,這些地方拿來也沒用。嚴助是漢武帝近臣,一聽就窩火,他說,怎麼這麼說呢?秦二世連咸陽都不要了,這也該說不救不要,不就跟秦二世一個樣嗎?今天小國有難來求,不去。大漢的面子往哪裡掛?漢武帝一聽說,不要與丞相計較了,他本來無足與議,跟他說不清。嚴助你去招撫東甌,說大軍馬上就來。

田蚡在這個問題上,被許多人看作智商太低,漢武帝看不起他,這又是一例。

五,漢武帝的雙重壓抑

漢景帝死後,劉徹當上皇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王太后和田家就走到前臺來了。竇太后還在,她真正地成了獨斷專權的最後幾年。婆婆還在,媳婦自然出不了頭。但是,再厲害也厲害不過時間。竇太后家的男人(兒輩)死得一個不剩。讓人看上去,再也折騰不起浪花 ,這是以後田、竇爭權的起因。建元新政失敗,其實就是王太后家的失敗,明白地看待這一事件,是田蚡在拉攏朝臣,瓦解竇太后的最後勢力。竇太后反戈一擊,擊敗了田蚡及幕後的王太后。如果梁王還在,皇位恐怕沒劉徹什麼事了。劉徹能不緊張嗎?王太后當然更緊張。

漢武帝十六歲上位,在他的父親去世,到祖母去世的這一時段裡,目睹了田蚡不擇手段的所作所為 ,有點同情老祖母竇家的孤獨,漢武帝一向看不起田蚡的為人 , 如果不是王太后的緣故,皇帝才懶得理你。

竇太后一死,王太后和田蚡出頭了。他們在漢武帝面前干涉朝政 ,這讓漢武帝很不爽快,不滿之心早就埋下了。

上自魏其時不直武安,特為太后故耳。

田蚡是王太后在前臺的代表,這個人代表著王家田家的利益。竇嬰代表的是竇太后一門的利益。太后們的兒子卻又是皇帝,弄得這麼複雜幹什麼,兒子是皇帝還有什麼事辦不了?事實情況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外戚眾多是從私利著手而言,皇帝再無能擁有天下也是從公心出發的。這就是母后們要排擠兒子們另外培植自己勢力的原因。

皇太后們可不這麼想,漢武帝的祖母竇太后更拽了。大兒子當上了皇帝,她還想用小兒子當皇帝。再朝前,薄太后,呂太后都是霸道人物。西漢前期的皇帝都怕當媽的。後來的人物為了把這種狀況說得好聽點,才用"孝"字來美化掩蓋皇帝無能衰弱這一不爭事實。但凡碰上有諡為"孝"的皇帝,大多幹不成什麼大事,諸君可以在各朝各代中去領會。

漢武帝消除不法勢力的藝術,自取滅亡就不要怪朕不擇手段

皇祖母奉行的黃老學說

當初這兩個人為迎合建元新政,把皇祖母奉行的黃老學說給淡化了,他們力行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竇太后一氣之下,因為趙綰一句"無奏事東宮",解散了擁戴新政的一幫人。

太后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說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及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老太后自己作主,放了漢武帝的羊。這把小媳婦王太后給氣得哭,卻還不得不笑臉面對婆婆。所以,竇老太后一死,王太后揚眉吐氣,意氣風發。竇家因此日漸敗落,竇嬰也慢慢歇菜了。

五,竇嬰門前冷落鞍馬稀時,只有他的朋友灌夫來走動,灌夫惹禍上身

竇嬰認定灌夫是明友,並緊密團結在一起。

夫不喜文學,好任挾,已然諾。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於穎川。潁川兒乃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

灌夫是漢朝騎兵司令灌嬰的家門子弟。他們有武功進位,老大粗不會做官,幾起幾落,乾脆不出仕了。只走動朋友。因此成了新興的軍功豪強地主,擁有大量資產,成了地方上的名人。灌夫不是一般人物,是穎川一霸。

竇嬰失勢後,沒人訪問來他了。

灌夫不忍當初的上司魏其侯冷落,就常送溫暖,兩人成了莫逆之交。魏其侯是平吳楚叛亂的領軍人物,那時門客上千人。這會兒就只剩下灌夫了。

田帉有勢,門客都往他那兒去了。田蚡看上了竇嬰的幾畝田,想跟他換,竇嬰本來失勢,一聽田蚡要地,真是雪上加霜,灰心得跳水。倒底沒有換成。田蚡說,魏其侯兒子殺了人,是我保住的,不給就算了。今後有什麼事大家不操心了。

田蚡娶燕王的女兒為夫人,王太后下詔在京公侯伯子男,群臣列侯都要去賀喜。灌夫得罪了田蚡,不去。是竇嬰拖住去的。去了又覺得主人家招待不好,心頭有氣。灌夫喝了酒就罵開了,沒人勸得住。田蚡一怒之下,把灌夫和他的全家抓了。

廷議時有這樣描述:

灌夫同大臣巨猾結交,欺壓平民百姓,積累家產數萬萬,橫行潁川,凌辱侵犯皇族,這是樹枝比樹幹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後果不是折斷,就是分裂,應當族滅。

漢武帝消除不法勢力的藝術,自取滅亡就不要怪朕不擇手段

魏其侯竇嬰

竇嬰出了大錢去撈他,但是撈不出來。人家田丞相打過招呼了 ,說這是抗旨不遵 , 不敢再說這回事了。

夏,丞相取燕王女為夫人,有太后詔,召列侯宗室皆往賀。

這回讓漢武帝吃了一驚:這是抗誰的旨?朕沒下過這聖旨呀!召田丞相來問,田蚡說是太后旨意。漢武帝像吃了蒼蠅一樣噁心。但他不好作聲,原來是他母親的旨意。田蚡藉機生事的陰險昭然若揭。

七,灌夫的事情危險了,竇嬰來找皇帝,替灌夫說好話

漢武帝很同情他,並說次日東宮調解,問清楚了放人。在調解時,田蚡死咬灌夫是黑社會豪強勢力,必須嚴厲打擊。於是皇上派御史按照文簿記載的灌夫的罪行進行追查,與魏其侯所說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騙皇上的罪行,魏其侯被彈劾,拘禁在名叫都司空的特別監獄裡。這一下,兩人都下獄了。竇嬰又說有遺詔保命,拿出遺詔來又無法證明是真的,這就是矯詔了!死罪。

這件事,實在是震動了漢武帝!這宮裡的水太深了。漢武帝早就要對外戚勢力和地方豪強勢力不滿,想不到越來複雜。

他晚上去王太后那裡,王太后又哭又鬧說:我還在就有人來欺負我弟弟,要是我不在了,還不讓人給欺負死,皇帝你是木頭人吶?為什麼不管?漢武帝沒有辦法,只得把灌夫下了大牢,判處死刑。灌夫死後,漢武帝聽到許多關於竇嬰的流言蜚語,又判了竇嬰死刑。

五年十月,悉論灌夫及家屬。魏其良久乃聞,聞即恚,病痱,不食慾死。或聞上無意殺魏其,魏其復食,治病,議定不死矣。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

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晦日,三十日),田蚡故意挑選上的日子,因為春天是赦免犯人的時候,田蚡怕武帝赦免竇嬰,所以在這一天殺死了他。

由此可知,從一開始,人家就要你竇嬰的命,由不得你掙扎了。

同年春天田蚡病死,王太后失去了在外撐門面的兄弟。她做厲害皇太后的夢想因此破滅了。元朔三年(前126),武安侯田恬因穿短衣進入宮中,犯了“不敬”之罪,封爵被廢除。所有財物入了國庫。

漢武帝消除不法勢力的藝術,自取滅亡就不要怪朕不擇手段

淮南王建元年間來京朝見,武安侯到霸上來迎接淮南

淮南王建元年間來京朝見,武安侯擔任太尉:當時他到霸上來迎接淮南說

皇上沒有太子,大王最賢明,又是高祖的孫子,一旦皇上去世,不是大王繼承皇位,還應該是誰呢!”

淮南王十分歡喜,送給武安侯許多金銀財物。皇上自從魏其侯的事件發生時就認為武安侯是不對的,只是礙著王太后的緣故才沒動手。等聽到淮南王向武安侯送金銀財物時,漢武帝說:

假使武安侯還活著的話,就該滅他的族了。

《魏其武安列傳》

《淮南山列傳》

《外戚世家》

《梁孝王世家》

《韓長儒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