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宋朝世袭200余年的“将门世家”,抗辽抗金抗西夏,不是杨家将

导读: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国兵荒马乱的废土之上,武将出身的宋太祖深深知道不能在“马背上治天下”的道理。于是,为了能够长治久安,他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彻底结束了唐末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

终宋一朝,武将群体活得十分憋屈。但是,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宋朝也是历代王朝中出现“将门”最多的朝代之一。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杨家将”,就出现在这一时期。不过,论战绩和持续时间,“杨家将”与下面这个将门世家相比,可能要略逊一筹。

宋朝世袭200余年的“将门世家”,抗辽抗金抗西夏,不是杨家将

这个“将门”不仅被北宋朝廷授予了极大的自治权,还搞起了世袭制,他们不仅与辽国、西夏是世仇,而且还跟金国血战。这个家族一直在西北地区活跃了200多年,堪称一代传奇。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神秘的“折家将”。


一、“折家将”从何来?

“折”姓在历史并不多见,因为它并非中原汉姓,而是一个少数民族姓氏,起源于鲜卑党项族。

提到党项,许多人会联想起西夏国。没错,后来建立西夏的,正是党项族中的拓跋氏,而折氏也是他们的亲戚。不过,这同源的两个氏族,最终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还成为了世仇。

唐末末年,折氏家族的领袖折宗本、折嗣伦父子先后在陕西地方州府担任军事长官,开启了这个家族长达200余年的辉煌。

到了折嗣伦的儿子折从阮

这一代,折氏家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后唐覆灭,后晋建立,折从阮所在的府州(今陕西榆林)落入了契丹人之手。

宋朝世袭200余年的“将门世家”,抗辽抗金抗西夏,不是杨家将

契丹人为了能够更好控制府州,便想将已在此根深蒂固的折氏迁往辽东。折从阮不肯就范,索性带领族人在府州与契丹人血战,顽强保住了家园。

之后,折从阮先后依附于后汉、后周,成为了当时中原王朝防御契丹的一道屏障。折从阮死后,他的儿子折德扆作战有功,被后周封为永安军节度使。

虽然折氏的地位不断攀升,但当时他们的处境却十分尴尬:折氏所在的府州处在契丹、北汉的包围之中,同时还受到党项族拓跋氏的攻击,苦不堪言。

折氏家族迫切希望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能够出手为其破解困局,这为不久以后他们投效北宋创造了可能。

二、特殊世袭家族

北宋建立以后,折德扆马上向宋太祖赵匡胤示好,于公元961年到开封朝拜。

宋朝世袭200余年的“将门世家”,抗辽抗金抗西夏,不是杨家将

而宋太祖为了安抚折氏,不仅给了他许多赏赐,还“破天荒”的给了折氏许多武将做梦也想不到的好处,比如:允许折氏家族世袭任府州知府,其家族成员亦可以在府州担任文武要职,中央对府州实行特殊政策。

其后的北宋皇帝,也继续在其他方面给予了折氏家族特殊恩惠,比如《宋史》记载:“凡庶姓孔氏、柴氏、折氏之后应承袭者,辨其嫡庶。”

孔氏为孔子之后,理当受到恩遇,赵宋王朝亦有“祖宗家法”厚待柴氏子孙,而折氏能与孔、柴两姓并列,可见当时的朝廷待其礼遇规格之高。

从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到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的167年间,府州知州共有13位,他们全部出自折氏家族,这在宋朝各州府的历史上仅此一例。

北宋立国以来,从骨子里就怕武将们割据作乱,他们为何敢放手让折氏世袭呢?

宋朝世袭200余年的“将门世家”,抗辽抗金抗西夏,不是杨家将

1、这是由府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府州当时位于西北边疆,周边强敌环伺,再加上本地多民族杂居,形势比内地复杂得多。

因此,对于远在开封城内鞭长莫及的皇帝来说,与其不信任折氏,还不如让在当地具有较强势力的他们来永久管辖。

2、这是由“折家将”的实力所决定的。北宋时期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三种。其中,厢军、乡兵的战斗力十分低下,仅能维持地方治安,只有禁军具备一定战斗力,负责拱卫京师和边防守备。

因为北宋中后期以后与西夏连年交战,位于陕西一带的边防军队“西军”,就成为北宋最为精锐的部队。而西军中的佼佼者,大多是像“折家将”所率领的这种蕃军。

苏轼的弟弟苏辙,曾经对当时西北蕃兵的战斗力做过这样富有画面感的描述:“羌人每出,闻多禁军,辄举手相贺; 闻多土兵,辄相戒不敢轻犯。”(《上皇帝书》)

这里的“土兵”,就是指由当地游牧民族组成的蕃军。

因此,北宋朝廷不仅不对“折家将”进行削藩,反而要对其礼遇甚厚,赋予其行政、司法、财政等特殊权力,让他们以形式上的“割据”,来充当自己的西北屏障。

宋朝世袭200余年的“将门世家”,抗辽抗金抗西夏,不是杨家将

那么,历史上“折家将”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三、抗辽抗夏抗金

1、抗辽

从五代时期开始,契丹人就与折氏家族结下了世仇。折氏投效北宋后,因为府州与契丹交界,双方更是冲突不断。

公元995年,契丹大将韩德威入侵府州,被北宋第三任府州知府折御卿击败,契丹人“死者十六、七”,主帅韩德威仅以身免。

同年11月,韩德威兴兵报复,再次进攻府州,折御卿带兵出阵,韩德威听说折御卿出战,“顿兵不敢进”。

公元1004年,契丹再入宋境,宋朝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派府州知府折惟昌率军深入契丹朔州地界,大破辽军的大狼水寨,缴获牛羊铠甲等数以万计。攻打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县)的契丹人因有后顾之忧,不得不解围而去。

宋朝世袭200余年的“将门世家”,抗辽抗金抗西夏,不是杨家将

在北宋前期,“折家将”不仅能死守府州,其攻势也能有效牵制契丹人,让其投鼠忌器。

也正是在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国订定澶渊之盟,府州折氏开始与契丹人百年和好,再无战事。

说到“折家将”抗辽,我们还要说说他们与抗辽世家——“杨家将”的关系。

在影视剧里,杨老令公功杨业的夫人叫“佘太君”。其实,“折”作为姓时读作“shé”,与“佘”乃是同音。“佘太君”其实就是被传错了的“折太君”。

杨氏出自陕西麟州,折氏出自陕西府州,两家在五代时期结为亲家以图互保,入宋以后,两家又同属宋朝。

以此来看,《杨门女将》中的故事,也并非全部虚构,身为“将门虎女”,折太君的后人怎么能不会打仗呢?

宋朝世袭200余年的“将门世家”,抗辽抗金抗西夏,不是杨家将

2、抗夏

当宋辽签下澶渊之盟之后,宋朝主要的外敌变成了位于西北的西夏,府州的“折家将”又成为抗夏的急先锋。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折氏将才辈出,这里我们只介绍其中的佼佼者——折克行

折克行是抗辽名将折御卿的重孙,府州第11代知府,他为宋朝守边长达30年之久。这个时期,也正是北宋对西夏逐步采取攻势、占据上风的时期。

《宋史》记载,折克行“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

公元1081年,折克行参加了宋军五路讨伐西夏的战役,率领3000部族子弟为先锋,在粮食将尽的情况下大败夏军。之后两年,折克行又率部在青岗岭、厮罗川、三角岭三败夏兵。公元1087年,折克行以番兵破夏军于怒摩川。公元1091年,折克行会出折水川,大败夏军。

折克行不仅能战,还善于搞民族关系,府州境内党项各部族皆尊称其为“折家父”。

宋朝世袭200余年的“将门世家”,抗辽抗金抗西夏,不是杨家将

3、抗金

金国灭亡辽国后,开始大举侵宋,“折家将”与金军的冲突由此开始。在与金军作战中,最为著名的是折可求、折彦质和折可存。

公元1125年,金军兵分两路侵宋。宋徽宗急忙禅位于太子赵恒。宋钦宗召种师道、折彦质等西军将领勤王。但这时的西军主力已经在童贯征辽的战争中损失殆尽,只能靠种师道“虚张声势”。身在府州的折可求率领三万人马支援太原,可惜也为金军所败。

第二年,金兵逼近东京,折可求、折彦质勒兵勤王,折彦质甚至出使金军,以图议和,然而最终未果。公元1127年,开封陷落,北宋灭亡。

此时,虽然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但他已经放弃了远在西北地区的州府。在府州的折可求不但要抗金,而且还要面对来自西夏的趁火打劫。

公元1128年,处于四面包围的折可求向金称臣,实际上仍然在谋求自保,防御西夏。由于金人对其不放心,便于1139年将其毒杀。

宋朝世袭200余年的“将门世家”,抗辽抗金抗西夏,不是杨家将

动乱之中,西夏军乘机攻占府州并挖了折家祖坟。折可求之子折彦文为报仇,频频发动对西夏的进攻,而金国为了平息金夏矛盾,便将折彦文调往青州。至此,“折家将”在府州200多年的历史也宣告终结。

与折可求一同抗金的折彦质,则随南宋南迁,继续抗金,只是其子孙没有再延续“折家将”的辉煌。

最后再说说折可存,他不但参加过抗金战争,还和《水浒传》中的两位大人物有关系。折可存曾经参加过镇压方腊起义的战争,因其所率领的部队擒拿住了方腊,他被升为武节大夫。班师回朝时,他又奉命捉拿宋江,因功劳升为武功大夫。


总结:从北宋初年与辽国的战争,到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折家将”一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唐末、五代一直到北宋的200余年间,他们之所以存在,都与中原王朝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后盾以后,即便是再英勇善战的“折家将”,也或死或降,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