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自我剖析如何讀書?

“天下第一等事是讀書,天下第一等好事是讀好書”;毛主席也曾說過“讀奇書、交奇友、做奇事”;那麼我們該如何讀好書?

《大學》開篇即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新),在止於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句話除了表明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之外;我認為它也指明瞭,我們做學問必講究一個先後,得明白進階必須有一個過程。

古語云:人有三六九等,書分經史子集。書的細分品類甚是繁多,根據個人用途和該書的普及程度來選擇比較好。舊書新讀,老典活用,可以作為一個讀書標準給自己。當然,我們這裡不談用以消遣時間的書,書的用途和性質影響著讀它的受眾,最終的決定權在選擇讀它的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事必須得講方法,得明白事物的發展規律。讀書也離不開方法,怎麼讀?如何讀?要收穫什麼樣的效果?讀書前可以問自己這三個問題。最好能梳理一個自己的讀書清單和框架。我個人比較喜歡讀歷史,我對眾多史書進行了一個“游擊戰”的打法,然後確定自己下一階段專門讀的品類。即先廣而大,再精而深。希望通過讀書能讓自己變得更充實,精神上更飽滿。

讀書三遍其義自見:第一遍讀書可以快速閱讀,第二遍進行精細閱讀深耕章句,第三遍可以倒著讀從最後一頁向首頁閱讀。閱讀的過程必然伴隨著思考,那麼此前“博覽群書”時,類似的書籍可以在心中進行比對總結,必要時可以寫下筆記。讀書過程中最好帶一支筆,對重要章句進行勾勒,其中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小寫在角落旁。假如你閱讀電子書,你可以不這樣做。那麼你可能就會少了幾分讀書的樂趣。

讀書的時間和地點,個人認為不應該給讀書這件事設定這樣的程序框架。還是那句話,你對它愛有多深,你就會奮不顧身的想法設法的閱讀它。其中不乏可以效仿古人閱讀書籍方法,個別激進的方法不贊同,例如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等等。個人上廁所時候讀過,在趕地鐵通勤時候閱讀過。所以喜歡讀書和有沒有時間讀書不是對立的關係。時間不像海綿的水,管你你愛擠不擠;你只需要把書當作你的“女朋友”對待就行了。

因此我先讀《秦漢史》(呂思勉先生著)接著閱讀《秦並天下(易中天中華史)》感覺越讀越有興趣,繼而搜索相關書籍《秦崩》(李開元著)還有其他書籍就不一一贅述了,正如一千個讀史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司馬遷,在讀這段歷史的過程中,我將易中天和李開元兩位老師書中的歷史線條交叉點進行對比閱讀,例如對劉邦人物的評析,對秦始皇性格的解析,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讀。

通過讀史,我們不談“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樣近乎詭異的歷史圓周率。我的出發點在於我想弄明白在我出生之前的那段悠長歲月裡,到底發什麼哪些讓我感興趣並可以從中汲取智慧經驗的“歷史”。

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而言不僅僅要閱讀本國的歷史,還要放眼世界的歷史,培養自己的世界歷史觀。關於怎麼閱讀世界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讓我們一起享受讀書的樂趣!


自我剖析如何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