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讀歷史、看歷史能夠讀懂的有多少人?

五六居河西


一般的讀史,還是止於皮毛的瞭解吧,不可能深入其精髓。

因為,我們都是通過史書去了解歷史的,而史書記載的著重點,就是歷史中發生的大事件、大變革,是濃縮版的歷史。

如果能稱其為看懂,那必須要做專項的研究了,那要深入某個歷史時期的所有細節去探討,去拜讀各個層級的史料書籍,總結歸納當時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這才算得上看懂吧,而且也只限於某個時期的歷史。

我記得我讀《世界通史》的時候,感覺還是囫圇吞棗,瞭解大致。

畢竟史書記載的年代和地或,離我們都太遠太遠,我們只能通過書中記載的大事件和重要的歷史變革,朝代更替,國土的統一和分裂。大致瞭解世界演變過程,什麼十字軍東征,拿破崙擴張,巴黎革命這些大事件。

當然,讀世界史的過程也瞭解到,文明世界的先驅,用他們發現新大陸的觸角,啟蒙開發未開發原始處女地,整個過程沾滿了利益的汙濁和金錢的銅臭味。最早的葡萄牙,西班牙向外輸出文明的同時,也在瘋狂掠奪當地的財富,殘殺當地的原住民。

後來居上的英法海上霸權,用同樣的炮艦手段,在續寫這段不光彩的開發史。這種人類文明中的擴張史和佔領史,被當時的西方列強渲染為文明的擴張,文化的輸出。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強盜行為,他們以發現新大陸為由,佔領當地土著的領土,掠奪當地人的財產,搶奪當地的自然資源,這幫文明人,幹盡了野蠻事。

而讀到中國的近代史,更是一部羞辱史,憋屈史和被欺凌的歷史,中國在近代歷史中,完全被西方列強視為盤中盛宴。

其實,讀史不一定要完全看透歷史,這樣的可能只屬於專家,屬於一些歷史研究學者。

一般人的通過讀史,瞭解大致的人類成長史和社會進化史,這也就足夠為我們所用了。

通過讀史,讓我們大致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怎麼走過來的,這已經不違開篇之益了。


雲中一擊


大家好,我是一個頭條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大多數人根本無法閱讀,更不用說閱讀了。普通漢人無法理解古典漢字中的線條間摩擦感。就像在擁擠的城市中開車一樣。它實際上是節氣門和制動器,有時是突然的制動器。

  另外,實際閱讀歷史的人只有兩種。一個是對知識的需求,另一個是假裝知識淵博或說謊。馬雲說:“每位在辦公室櫃子裡裝滿書本的企業家。十個騙子中有九個是騙子”,剩下的一個是偽裝成知識豐富的偽善者。

  你為什麼喜歡易中天?你為什麼喜歡于丹?因為自從``白話翻譯''以來,每個人都無法理解的歷史以來,看似深奧而難以理解的語言實際上可以用白話來欣賞。所有人所能做的就是傾聽。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A1簡書


中國歷史非常浩瀚,就正史二十四史能夠全部看完的人不多,更不要說全部看懂。華東政法學院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史教授錢元凱就在三十年前上課時曾經說過,中國全部通讀二十四史原文的只有三人,他是其中之一。這句話真實性怎樣不去研究,但至少說明這部史原文難懂,數量浩瀚,包含了紀,志,傳多個方面,就舉個例子《漢書》裡的志就有很多,有地方誌(地理方面的記載),藝文志(包含藝術工藝學說人文等等很多方面)等等,單就某一個方面的研究就能讓你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學者。一般人只有讀些自己感興趣的就不錯了,一般這些鉅製書籍很少有人全部去看,但可以當作工具書查閱某一段歷史,就像《字典》不會有人全部去看,只要需要查閱即可。一般人讀些大眾瞭解的歷史就可,畢竟我們不是專業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不需要研究這麼深,除了正史還有很多野史加上去數量更多,你不可能全部光顧,這些就專門交給歷史研究者研究吧。











六扇門人jgy


我覺得要想真正讀懂歷史,光看學校裡的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學過歷史的人不少,但是說真正能夠讀懂的不多。

歷史又有古代歷史,近代歷史,現代歷史。還分國外歷史等等。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系統。

大學裡都有歷史專業,但通常是屬於比較冷門的專業,主動報考的人屈指可數,很多人都是被調劑過去的。我表姐家的孩子一本考取了北京師範大學,就是被調劑到歷史專業的,可見主動報考的人數能有多少。

所以歷史在我們國家還是比較不太受追捧的,人們在乎的是哪些知識能夠變現快,哪些知識能夠有利於一個人快速就業、快速升職、快速加薪。而一些枯燥的純學術的知識往往不受歡迎。

所以我覺得真正讀懂歷史的人大都出在高校裡那些碩士生、博士生裡邊,作為國家級人才重點培養的對象,只有他們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懂歷史的人。


周易研究與應用學者


大部分人根本看都看不下去,更別說讀懂了。文言文的字裡行間搓頓感那可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就像是在擁擠的城市開車一樣,真的是一腳油門一腳剎車,有時候還是急剎車。

另外,真正去讀歷史的人無非兩種人,一種是知識需求非讀不可,另一種假裝自己博學多識,要麼就是騙子,馬雲說過,“凡是辦公室櫃子裡擺滿書的企業家,十個裡面九個騙子”,剩下的一個就是假裝自己博學多識的偽善者。

大家為什麼喜歡易中天?為什麼喜歡于丹?因為自從有了“白話翻譯機”後,以往大家看不懂的歷史,看似深奧難以理解的語言其實也可以用大白話去欣賞,老百姓能做的就是耳聽即可。


高洋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

有心的人可以看懂

用心的人可以看懂

細心的人可以看懂

歷史是總結經驗教訓的

或著眼於人

或落筆在事

時空因為人有心而貫通

古今因為人用心而交融

得失因為人細心而昭然

歷史是一種存在

就如曼妙明媚的廬山

當您來時

橫看成嶺

側看成峰

或移步換景

或因人而異

雖然有所不同

皆是親見廬山

當您去後

廬山

在您意象裡

或者手機裡

無論您來與不來

廬山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無論是懂與不懂

歷史仍在那裡

不離不棄

帶著心

來歷史裡

或讓歷史

走進心裡

讀百代榮枯

悟此生真理


書香居


普通人看歷史,只是為了看熱鬧,也有許多人是為了增加學識,但真正能看懂的了了無幾。讀史明智,鑑古知今,這才是讀史的真正意義。

試問中國上下五千年,朝代歷次更迭,許多歷史事件驚人的相似,但真正吸取教訓、克服前朝敗亡的統治者有幾?且不說唐宋元明清這些大的朝代,就算五代十國這樣的短命王朝也總是以同樣的原因重蹈覆轍。

遠處不說,拿非典和這次新冠相此,你就知道人們是多麼善於遺忘。

讀歷史,首先要看大勢。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迷惑於細枝末節。

其次,要找關鍵點,關鍵環節,轉折點,以及造成山呼海嘯的那隻“蝴蝶”。

第三,讀歷史重在看其中的人,人民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但英雄或是梟雄是他的其中的傑出代表。抓住主要人物無疑抓住了歷史中的亮點。

第四,善於對比,總結,古今對照。

第五,多讀原著,同一事件可以看不同的版本,避免出現偏頗。至於戲說、影視劇等,可以參考,但絕不能當真。

不要以為歷史是古董,它是一面鏡子,可以讓你看懂現在,看到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現在也是歷史。

所以,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不知我的回答您是否滿意,請關注本作者,謝謝。


熱愛生命1968


你好,解讀歷史不一定能使我們更聰明,但可以讓我們得眼界更寬闊;它不一定能使我們無所畏懼,但一定可以讓你豁達,心中有丘壑;它不會讓你從此不犯錯誤,但一定能讓你重拾信心,有更多的方法去面對困難!

當然,也有人說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最多的教訓就是從來不會吸取教訓!

可我認為,全人類任何人不管是否讀史或者是否讀懂,我們的行為,言語,選擇,態度,世界觀…哪個能缺少父輩的影響,而父輩何不是如此,以此類推,誰人能不受歷史影響,只是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罷了!

所以,我認為任何人不管是否讀懂歷史,其實已經按著他們“讀懂”的歷史前行!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喜歡,請點贊關注,謝謝!


流雲看天下


你真正瞭解歷史嗎,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歷史?

什麼是歷史呢?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指過去的事情,我們都習慣說過去已經成為歷史,無法更改,指的就是過去的事情。專業的角度指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歷史在古代簡稱史,古人對歷史都是十分看重的。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實的過去,讓人在現實中能得到有用的經驗。歷史也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歷史的重要性。但是歷史畢竟都是過去的事情,而過去的事情歷史真的記載的真實嗎?真的記載得客觀全面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也是歷代君王用來統治天下的最好工具之一。首先個人思想的偏重和儒家思想的影響,讓歷史變得不再那麼“客觀”了。而且作為失敗者是沒有權利發話的,至於失敗者做出了哪些貢獻和價值,歷史並不一定會全面的記載和傳承。其次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古代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和現在有很大的差異,一詞多音和一詞多解都是常事,關鍵在於中國人習慣用言簡意賅的文字去表達複雜的事情和思想情感等。歷史記載帶有個人思想情感就會變得不那麼公正和全面。

人們都說中國人是歷史意思最強的民族,中國歷史是世界上最完備的歷史。但是這些歷史它的可信度到底有幾分呢,是值得打一個問號的。民國時期大思想家魯迅就曾經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魯迅批判說中國歷史是“吃人”的歷史。的確,中國歷史看起來似乎言之鑿鑿,幾乎每一年都有記載,但是魯迅卻說“沒有年代”,永遠都是在重複著同樣的故事。永遠產生不出新的歷史意義,永遠都在掩蓋同樣的骯髒和醜惡。

再來細分析一下,中國的“史”字最早的意思既不是“打聽、詢問”,也不是發生的“事件”,而是用文字記錄。而這種記錄本身不是為了求知,其實更是一種官方的政治行為。後來才民間的政治思想,繼而又上升為統治者最重要的一種意識形態。古代為什麼要制訂史官,為什麼要修史?最早期的史官對這些還是比較模糊的。自從司馬遷的《史記》得到官方認可之後,後續的歷史都是延續《史記》的思想。而司馬遷又是繼承孔子的遺志,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就很清楚的說明這個道理:“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辦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拔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這就是傳統史學一直貫徹的思想。任何一個當權者,哪怕是暴君,也多少會在意自己的劣跡是否會指著之竹帛、遺臭萬年。

中國傳統史學除了上述道德政治目標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作為政治統治的技術手段。通過史學往往能預判出以後社會的大概景象,也是古人從歷史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規律,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也是因為中國史學在政治層面上的可操作性極強,所以歷代君王都爭相在利用它。從而大大削弱了其認知功能。

歷史是需要繼承傳統,又需要突破傳統的。需要繼承那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遺產,非物文化、繼承傳統美德、繼承優良作風等。突破那些封建思想束縛,突破傳統思維模式,買進新時代進程。

所以說我們今天瞭解到的歷史爭議性都是非常強的,也是因為如此現在才有更多的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不同的結論,著一些不同歷史思想的書籍。那些“專家”和歷史學者所講的歷史也會和史學記載的歷史會有不一樣了!比如易中天中華史就是從另一個新穎的角度去解讀歷史了。關於歷史的小說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然而我們到底該怎樣讀史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如今社會上關於歷史方面的書籍,多如牛毛,數不勝數。歷史也是我們永遠道不盡的一個話題,學會用正確的態度看待歷史,解讀一個真正公正全面的歷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全面以及所有關於歷史愛好者共同去營造的好的氛圍的事情。


希倫寶貝


歷史是一面鏡子。如同經常要照鏡子一樣,不管有沒有文化,不管是否讀過《中國通史》、《世界通史》或其它歷史書籍,人們都在通過各種渠道讀歷史、看歷史。至於有多少人能讀懂歷史,我認為只要知道歷史的發展軌跡,看得懂歷史的走向和脈絡,就算讀懂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