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三國演義》劉備舉國75萬精兵親征東吳為關羽復仇,為何慘敗夢碎白帝城?

用戶5293061272552


三國時期的形勢瞬息萬變,有分有合,讓人捉摸不透。但是始終圍繞著三個比較大的方向,那就是曹操,劉備還有孫權這三個政治集團,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東吳的江山完了,劉備的江山也不存在了,最終被曹魏政權所統一那麼劉備為什麼會失敗?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劉備的家世和他的才能都差別人好多好多。雖然他是高貴的皇室子孫,但是到他這一代的時候已經相當沒落了。甚至和平民百姓沒有什麼兩樣了。再加上他從小就沒有了父親,和他的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母親辛辛苦苦將他養育大之後,他就只能獨自去闖蕩天下了。而曹操家裡是官宦之家,從小接受的教育和劉備是不一樣的,而孫權相當於現在的富二代,是從他的父親和哥哥手中繼承的江山,他們兩個的起步相比於劉備來說要好太多。其二是劉備自己的才能也是不夠的,曹操會寫詩還能夠打仗,還有一手好的書法,而孫權從小也是在文化薰陶下長大的。只有劉備從小長在市井街頭,先天沒有培養文化素質,後天又沒有條件去進行學習,所以他自身的才能是不及孫權和曹操的。

第二個原因,是他太過於講究兄弟義氣了。他和關羽張飛是結拜的異姓兄弟,他們三個關係特別好,而劉備對這兩個人也確實很是關照,感情特別的深厚。但是最後也是因為這兩個兄弟,劉備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當時關羽在荊州事件被人殺害,但是當時的蜀國和吳國正處於交好時期,就是因為劉備太過於講究兄弟義氣,他放棄了和東吳的交情,領兵攻打東吳,而最終失敗。自己在白帝城病逝,將唯一的兒子託付給了大臣們。他只顧兄弟情誼,卻沒有顧及到國家的利益,也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戰略來行事,他意氣用事過於仁義,結果使得蜀國和吳國兩敗俱傷,讓曹操得利。他沒有從大局出發,而是以自己的私人感情為主,這一點也是他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劉備沒有深謀遠慮,他沒有考慮到國家的後繼發展,雖然眼前形勢比較鼎盛,但是他沒有預測到後來的衰敗。這是因為他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雖然當時劉備手底下人才濟濟,有黃忠,有關羽,有張飛有馬超,雖然這些人武藝高強,但是這些人的年齡都和劉備差不多少。他沒有想到這些人不久都會和他一樣去世,那麼它朝中年輕的將軍只有趙雲一個,還是一個不受重用的將軍。如果這些人相繼離開,那麼後面怎麼辦?他沒有考慮到國家未來沒有可用的人才,沒有為國家培養出後面繼續發展的人才,而他留下的託孤大臣諸葛亮也只輔佐了劉阿斗不長時間之後就去世了。而相對於蜀國這邊的人才缺少,曹操那邊卻是人才濟濟,後來的司馬懿更是幫助曹丕一統天下。這是一個蜀國走向衰敗很重要的原因,朝中沒有可以領兵作戰的大臣,也沒有能夠繼續為國效力,為主公出謀劃策的謀臣,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幾次三番的任用馬謖等人,國家如此缺少人才,這也就導致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第四個原因,就是他選定的繼承人根本和曹操那邊的繼承人沒有可比性,曹丕從小受到精英似的教育,在軍營中長大,跟隨著曹操南征北戰,不僅是文學還是武力上都非常的了不起,非常的傑出。而劉阿斗,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再加上智商又比較低,整天吃喝玩樂,根本不懂國家大事。兩個人進行對比,瞬間就可以分出勝負。也正是因為劉阿斗的存在,讓很多大臣心灰意冷,讓蜀國走向了衰落。再加上後來諸葛亮去世,蜀國更是沒有了頂樑柱,怎麼可能會不被人收復呢?

我認為,如果劉備能夠從大局出發,如果劉備能夠隱忍自己的怒氣,隱忍自己的恨意,如果他能夠將仇恨先放下來,將國家大義放在第一位,那麼他便不會去世,也不會將國家交給那樣的一個繼承人,也許蜀國還有繼續發展的可能。如果劉備能夠多為朝廷籠絡一些人才,如果劉備能夠多培養一些年輕的將軍,那麼也不至於讓諸葛亮無人可選,無人可用。如果劉備能夠選擇一個好一點的繼承人,選擇一個有能力,頭腦聰慧的繼承人,那麼蜀國也不會走向滅亡。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蜀國最後慢慢的衰敗了,最終被其他人征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