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從魏國、東吳、蜀國各選一名首席謀士,您會選誰呢?

五金員工陳可為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那是謀士如漢之張良陳平,而治國安邦富國強兵的那叫國士如蕭何商鞅等,前者專攻一術所以精而準,後著涉獵百家故博而雜,所以只有搞清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的挑選。

魏有三人

鬼才郭嘉,智謀超群,尤善使奇謀,主要功績幫助曹操平定北方。

毒士賈詡,智謀毒辣,尤善讀人心,主要功績實質上開啟三國亂世的人物。

冢虎司馬懿,智謀沉穩,善蟄伏,亦善出擊。主要功績大一統的開創者。

蜀有兩人

鳳雛龐統,智謀多變,心思細膩、殺伐果斷。主要功績赤壁連環計(有爭議)、助劉攻蜀

蜀中法正,智謀超群,善奇謀、時機把握感強,主要功績定軍山之戰、助劉攻蜀、助劉稱帝。

吳有一人

陸遜,智謀狠辣、沉穩,時機把握感超強在三國無人能及,主要功績荊州爭奪戰策劃與實施者、夷陵之戰東吳大勝決定性人物。

不知道我的答案您還滿意嗎,喜歡我的小夥伴可以點點關注喔。


西廂奇談


一: 魏國我首選賈詡,此人之才不用多說。他比司馬懿忠誠,才能也是伯仲之間!比郭嘉命長,郭嘉雖然才能非凡,但卻天妒英才。荀彧和司馬懿差不多,所謀者甚大,有二心!

二,蜀國我選諸葛亮,才能就不用說了,最重要的他是三國最強於內政的人。

三:吳國選陸遜,這樣的話就完美了。出征帶賈詡,陸遜,留諸葛輔助太子監國!





回眸五千年


蜀國選擇孔明先生。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理論家,號臥龍。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曹操孫權的剋星。赤壁之戰舌戰群儒,先後舌戰戰敗東吳名士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赤壁之戰後,負責調整荊南三郡賦稅,充實軍資。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獻帝被害群臣勸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白帝託孤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七擒孟獲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北伐—六出祁山,斬魏將王雙,擊退郭淮退,得二郡。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郭淮於陽溪。與司馬懿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後又設計射殺張郃。 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當之無愧的智力第一。雖然時機不利,但是他作出的戰績是有目共睹的。正史裡他不是一個完人,也有許多錯誤,但是他能輔佐一個當初勢力極其單薄的劉備成為一方霸主,絕對有著超一流的水準。

魏國選擇賈詡,

其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著名戰術家。時人稱之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從三國前期到後期,賈詡都活躍在不同的場合,開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後勸李催等進兵洛陽,使當時都城飽受戰亂之苦,賈詡較為自責;後又輔助張繡,對抗曹操,取得了部分勝利,尤其是他對追擊曹操勝負的判斷讓人拍案叫絕,因為他的對手同是智計過人的曹操,更顯賈詡計謀高人一籌。官渡之戰時,他力勸張繡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計前嫌厚待張繡,對賈詡更是格外重視,封他為執金吾,從此賈詡成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謀士之一。曹操對賈詡幾乎言聽計從,唯一一次不聽勸告在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曹操不從,損失慘重,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好機會;戰馬超時的離間計達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賈詡是曹營後期最重要的謀士,曹操曹丕都對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紹劉表的例子達到了立曹丕為世子的目的,雖然賈詡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確實是當時合適的選擇。曹丕稱帝后自然對賈詡感激萬分,立刻封他為太尉,三公之一。在後期他也為曹丕出了很多計策,成為魏國的元老。

可以說,賈詡謀人、謀己、謀天下都達到了很高境界,賈詡在封為三公之後毫不張揚,而是明哲保身、不結交權貴。曹丕為人陰險狠毒,連叔父曹洪都要處死,賈詡這一行動在當時十分明智,在魏國的高級謀臣中,賈詡善始善終,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吳國選擇魯肅

可能一提到魯肅就有一種忠厚長者的形象,三國演義中把魯肅塑造為誠實君子,對他的才能表現不足。魯肅家庭富裕,與周瑜相厚,袁術想起用魯肅,但魯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就遷居到居巢,後從於孫權。孫權和魯肅初次相談十分融洽,縱論天下大事,魯肅立刻顯現了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勸孫權兼併黃祖,進伐劉表,以長江天險據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讓孫權極為佩服,當時頭號謀士張昭以魯肅謙下不足,年少粗疏,勸孫權不要重用,孫權不以介意。

劉表死後,魯肅提出聯劉抗曹,親自出使荊州,取得了理想效果,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創造了先決條件。在曹操的強大壓力下,孫權是戰是降猶豫不定,魯肅力排眾議,讓孫權十分感嘆: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破曹操後魯肅歸來,孫權持鞍下馬相迎表示對魯肅的尊重。赤壁之戰勝利後,又是魯肅力排眾議,從大局出發,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在當時來說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決定。周瑜有一個吞併張魯進而吞併荊州的長遠計劃,不過這好象不太可能,劉備絕不會讓東吳打壓自己的生存空間。並且違背了孫劉聯合的大局。周瑜死後,魯肅代他之任,但劉備強借荊州不還,惹怒了孫權,雙方几乎兵戎相見,魯肅努力維持這個大局,與關羽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厲聲呵斥,辭色甚切,關羽無言可答。並不是象演義那樣嚇得魂不附體,簡直有點降低魯肅形象。

魯肅四十六歲就早逝了,沒有交代什麼原因。孫權為他節哀,以後東吳失去了以和為主的魯肅,呂蒙襲取了荊州,但也打破孫劉聯合得堡壘,直接加速了蜀與吳的滅亡進程。魯肅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穩健獲利


要說到謀士的話,可以選擇的就太多的,不過這五位是我必選的謀士,他們就是諸葛亮,司馬懿,魯肅,荀彧,陸遜。這幾名堪稱是三國時期最有名的謀士,諸葛亮和司馬懿就不必多說了,因為了解過的都知道這兩位簡直就是封神一般的存在,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不會有後來的蜀國,沒有司馬懿的話,魏國可能也會被蜀國攻佔,而後面三位也是不可多得的謀士,都為自己的國家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都非常的值得人們欽佩。




高小炮


一部《三國演義》,幾百年來之所以歷久不衰,為大眾津津樂道,被評為四大名著之一,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成功描寫了眾多智謀過人的謀士,他們各為其主,奇計迭出,令人歎為觀止。中國文學歷史歷來就有臧否人物、品秩高下的傳統。小說雖然沒有明確把眾多謀士,特別是幾位主要謀士貼上1、2、3的標籤予以軒輊,但根據各自所佔的篇幅,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以及作者的評價,仍可以看出他們的智謀是有高下的,如果我從魏蜀吳各選擇一名謀士,蜀國選諸葛亮,魏國選郭嘉,吳國選魯肅。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在蜀國的謀士中雖然龐統名氣上和諸葛亮並列,但綜合考量不需要猶豫,臥龍當之無愧。小說《三國演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於對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司馬徽說他“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徐庶說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都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諸葛亮的智謀首先體現在他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眼光上。未出茅廬,天下大勢,已然瞭然於胸,於劉備三顧茅廬之際獻上著名的《隆中對》。借用書中一句讚語:真萬古之人不及也。諸葛亮的智謀在軍事指揮上表現最為出色,也是其最為人津津樂道之處。在任軍師期間,他指揮或參與了大大小小數十場戰鬥,如博望坡之戰,火燒新野,烏林之戰,智取南郡、荊州、襄陽,等等,皆是料敵如神,戰無不勝,兵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令人拍案叫絕。作為謀士,諸葛亮不僅謀事、謀人,同時還謀天。“草船借箭”後,諸葛亮對魯肅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 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這樣一來,“草船借箭”和後來的“借東風”, 便少了許多神秘和玄妙色彩,而多出幾分科學成分。

諸葛亮的命運可以說就是劉備陣營的命運。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被人打得東奔西竄,到處寄人籬下。自得到諸葛亮做軍師後,言聽計從,戰無不勝。僅有一次一意孤行,沒聽諸葛亮的苦諫,執意伐吳,替關羽報仇,結果就被東吳打敗,導致白帝託孤,一命嗚呼。諸葛亮之於劉備,誠如劉備所說:“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真是水與魚兒的關係。他是劉備陣營的靈魂,他一死, 蜀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諸葛亮絕對是一個超一流的人物、出類拔萃的謀士。其風度翩翩,加上其智慧,其對劉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幾乎就是一個完美型的人物。

千古一臥龍

鬼才不死臥龍不出

三國中魏國謀士人才濟濟,綜合考量選擇了郭嘉。鬼才不死臥龍不出雖然只是坊間的說法,但也可見郭嘉的智謀。郭嘉三十八歲病死後,曹操“大哭曰:奉孝死,乃天喪吾也!……吾欲託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 赤壁慘敗後,在酒席上,“操忽仰天大慟”,說:“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 奉孝!’”為死去的一介謀士兩次大哭,這在曹操是絕無僅有的。郭嘉之所以在曹操的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為其“從徵十有一年, 多立奇勳”。

郭嘉的過人才華初次展現是為曹操獻上了精闢的“十勝十敗”之說,使曹操堅定了與袁紹決一雌雄的決心。建議先除去呂布,去掉心腹大患,被曹操採納。獻計決河水淹下邳,最終除掉了呂布。之後又是郭嘉的話,堅定了曹操先打劉備的決心。郭嘉的建言,為曹操與袁紹決戰掃清了外圍障礙,從而為最終戰勝袁紹創造了條件。

郭嘉在曹操肅清袁紹兒子等殘餘勢力上,建議緩急兼用,顯示出過人的才智:“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而定也。”為曹操讚賞,後果如其言。郭嘉最令人叫絕、擊節讚賞之處是在曹操西擊烏桓之役中,臨死前留給曹操的書信,寥寥數語,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借公孫康的刀殺掉了袁熙、袁尚,從而圓滿完成此次出兵遼東的任務,最終統一了北方。

綜上所述,郭嘉在曹操除呂布、驅劉備、滅袁紹、定遼東的幾大戰役中,屢獻奇謀, 功勳卓著,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第一功臣。

鬼才郭嘉

一直被低估的魯肅

在吳國

在吳國謀士上沒有選擇千古分流的周郎,而是選擇了魯肅。魯肅字子敬,東漢末年東吳的著名軍事統帥。早年袁術聞其名,請為東城長,魯肅看袁術定不能成就霸業,便經周瑜的推薦,成為孫權的參謀,很早就為孫權謀劃了成就帝業的戰略計劃,制訂了爭奪荊、襄,據江而守.伺機進取中原的戰略藍圖,並從始至終為這個目標努力。對於孫劉聯合,魯肅的戰略眼光不可不謂之長遠。

赤壁戰前,魯肅在聯合劉備、勸說孫權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在之後協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赤壁戰後,魯肅從大局考慮,勸說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繼續鞏固孫劉聯盟。周瑜去世後,魯肅接任他的位置,負責處理荊州事務。在曹、劉、吳三家鼎立紛爭的局勢中,唯獨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這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也是孫權、周瑜、呂蒙、陸遜不如魯肅的地方。魯肅死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孫劉聯盟完全破裂,而吳、蜀也最終被各個擊破,隨之滅亡。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魯肅才配稱得上戰略家。

“老實人”魯肅


詭狐w


魏國 荀彧。

荀彧做為曹魏五謀臣之一,自小被世人稱作“王佐之才”。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荀彧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為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後被追諡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蜀國 諸葛亮

蜀國毫無疑問是諸葛亮了。諸葛亮琅邪陽都人,十七歲遷居到襄陽,他自己十分自信,經常自比管仲、樂毅,二十七歲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恩出山輔佐劉備,受到親待,劉備得到他喜不自勝,稱“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在初見劉備之時,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荊、益,外結孫權,以待天下有變的三分戰略大計,為劉備的霸業指明瞭方向。

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諸葛亮苛於求全的性格有著正反兩方面的影響。蜀國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關係。

東吳 魯肅

魯肅家庭富裕,與周瑜相厚,袁術想起用魯肅,但魯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就遷居到居巢,後從於孫權。孫權和魯肅初次相談十分融洽,縱論天下大事,魯肅立刻顯現了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勸孫權兼併黃祖,進伐劉表,以長江天險據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劉表死後,魯肅提出聯劉抗曹,親自出使荊州,取得了理想效果,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創造了先決條件。在曹操的強大壓力下,孫權是戰是降猶豫不定,魯肅力排眾議,讓孫權十分感嘆: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破曹操後魯肅歸來,孫權持鞍下馬相迎表示對魯肅的尊重。赤壁之戰勝利後,又是魯肅力排眾議,從大局出發,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在當時來說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決定。

周瑜死後,魯肅代他之任,但劉備強借荊州不還,惹怒了孫權,雙方几乎兵戎相見,魯肅努力維持這個大局,與關羽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厲聲呵斥,辭色甚切,關羽無言可答。


陸麒麒


司馬懿,諸葛亮,陸遜。

曹魏方面謀士不少,郭嘉,荀彧,司馬懿都不錯。

鬼才:郭嘉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一生雖然短暫,卻用謀無數。幫助曹操拿下北方,打敗袁術,袁紹,呂布,劉備。民間流傳“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王佐之才:荀彧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冢虎:司馬懿

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也是他把曹家三代基業變成自己的,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但是由於提問者所問為魏國,魏國建立時,郭嘉荀彧都已死。嚴謹一點,哈哈哈,我選擇選司馬懿。雖然他有反心,需要防,但是出謀劃策確實是極好的。

蜀國方面,法正是被低估的,選法正也是上佳之選,但是相較於諸葛亮,我更喜歡諸葛亮。

蜀國臥龍:諸葛亮

三國演義過分的將其神話了,並沒有“火燒博望”“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但是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幫助劉備壯大蜀國和魏國吳國三足鼎立,其功不可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心耿耿,又是大才,真是難得。

吳國,就選陸遜吧。

他火燒連營,打敗劉備,一把火燒的蜀漢元氣大傷,後經諸葛亮五年休養生息才得以恢復。《三國演義》記載,蜀軍“共七十五萬”;吳軍“水陸軍五萬,以拒蜀兵” 《三國志》在記述夷陵之戰時,對東吳的總兵力,有明確記載:陸遜五萬人拒之,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


老梁今天有話說


魏國選賈詡賈文和,不管大事小事每有疑難雜症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賈詡都能解決;吳國我選魯肅魯子敬,魯肅在國家的生死存亡時期以及大政方針上的把握是正確的、及時的、別人無法可比的;蜀國我選龐統龐士元,龐統不管是行軍打仗還是審斷官司都是一把好手,之所以不選諸葛亮,是由於諸葛亮的用人太過謹慎,導致蜀漢後期人才斷檔,無人可用。


廣羊老人


司馬懿,魏國謀士很多,像郭嘉、荀彧、程昱、陳宮、賈詡、許攸等等,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但是司馬懿不一樣,這個人輔佐了三代皇帝,最後培養了兩個能幹的兒子。老子能幹,兒子比老子還要能幹。我們發現很多大人物,自己雄才大略,可自己的後人啥也不是。就一灘爛泥,扶不上牆,扶不起的阿斗。司馬懿登場很晚,但是在阻擊諸葛亮上面,起到了關鍵作用,為曹魏集團做出了巨大貢獻。

諸葛亮,在蜀國裡面,只有諸葛亮算一流謀士,什麼孫乾、法正、馬良、龐統等都不能與之匹敵。有的說龐統號稱鳳雛先生,名氣不小啊,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龐統確實是人才,不過比起諸葛亮的貢獻,確實不能相提並論。

周瑜,東吳的謀士有魯肅、張昭、諸葛瑾、陸遜、呂蒙等。周瑜可以說是文武雙全,而且長得帥,精通音律。在所有謀士之中,只有周瑜的貢獻最大。孫堅兵敗之後,就帶上所有家奴和孫策一起打天下,大半的江山都是周瑜打下來的。孫策死後輔佐孫權,指揮了著名的赤壁大戰,名垂青史。三國演義裡面,黑化了周瑜,說周瑜心胸狹隘,最後被諸葛亮給氣死了。翻開歷史,其實周瑜並不是小肚心腸,而且是得病死的。


探尋生命的盡頭


答:魏國賈詡、東吳魯肅、蜀諸葛亮,在我眼中是三國最強的三位謀士。

謀士,謀略之士,謀略包含著許多方面涵義,或戰爭攻守、或政治對策、或經濟建設。

只論戰爭謀略,魏國最強謀士是賈詡,政治荀或四平八穩顧全大局,經濟建設方面劉曄給人印象很深。郭嘉,是很強,壽命有限。

蜀國,談判縱橫規劃政務無疑諸葛,戰爭參謀最強法正法孝直,建設方面廖立相當不錯

吳國,建設與政務大局都首推魯肅,戰爭可以依靠青年將領陸遜,另有一位奇人吳範。周瑜,壽命問題。

以魯肅主內、諸葛對外擔當、賈詡擔任軍事幕僚,這三個人不但方面能力強,組合在一起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