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難盡樊於期丨閱讀《史記》

一言難盡樊於期丨閱讀《史記》

1

樊於期是一個謎一樣的人,其身份身世,僅“秦將”二字;其出秦前事蹟,僅有“得罪於秦王”。其事極簡,卻在《史記》中留下了極為壯烈的一筆,是一個形象生動,令所有讀史人都不會忘記的“醬油”。

留史只一言,但一言如何能盡?

樊於期到底是誰?到底他做了什麼事“得罪於秦王”?兩千年來,無數學者斷須脫髮,仍無法下結論,因為《史記》原文就只著這幾字,而且無絲毫其他信史可供參考。倒是民間,為他自刎獻頭之烈,將他演繹成了一個忍辱負重、為天下而不惜一己之身的義勇之士。

數千年未有結論,也由此可知歷代學者對歷史之嚴謹,既然其人在《史記》只有“一言”,那就讓所有疑問成為歷史的留白吧!

但“好奇害死貓”啊!明知沒有結果,讀了《史記》之《刺客列傳》,我還是沒有忍住探究的慾望,意圖去探尋歷史的真相。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歷史的真相永遠都在那裡,但是至少在目前,它還躺在它躺著的地方,沒人發現。

2

兩千年來,禁不住誘惑的人們,為樊於期猜想了一些出身,其中有兩種代表性說法: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裡書道“樊於期傳檄討秦王”,將樊於期描寫為秦王弟成蟜的手下將軍,在檄文中揭露秦王“隱私”,因而為秦王所恨;而楊寬先生則在其名著《戰國史》中,認為樊於期即秦將軍桓齮。由於《東周列國志》是小說,而《戰國史》則是歷史研究,因此在學界楊寬先生的說法影響最大,近年來,甚至有不少學者將其採為信史,並在公開講座及著作中直接採用。

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

《東周列國故事之樊於期反秦》連環畫

當然,還有將兩種說法“一鍋燉”的,說樊於期就是秦將軍桓齮,先“傳檄討秦王”,後為秦將軍討趙失敗而亡燕。這種說法基本邏輯不通,“成蟜反秦”後,桓齮還在領兵攻趙。以秦王之心胸,豈能放過寫此檄文之人?更何況還委以絕對的兵權?

至於馮夢龍的演繹,本為小說家言,沒有任何直接間接的史料加以佐證,只能是作者的一種猜想。不過,很顯然這種猜想也同樣沒有邏輯:如果樊於期真的替成蟜寫檄文通告天下,《史記》如何會不記載樊於期得罪秦王的原因?

事實上,成蟜是否謀反,如今在史學界尚有爭議。辛德勇教授在《生死秦始皇》一書中認為,《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稱:“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歷代都據此認為成蟜謀反,此說不通。成蟜年幼而得秦王寵信,多有功勞,兄弟感情很好,其人又甚年輕,沒有反的理由。因此,辛教授認為“反”當理解為“返”——成蟜在擊趙返咸陽途中,在屯留因病(傷)死去。此說新穎,且頗有說服力。既然成蟜是“返”而非“反”,自然也不存在樊於期的檄文了。

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

3

那麼,樊於期到底是不是桓齮呢?

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是一部嚴肅的史學著作,其對樊於期就是桓齮的判斷,主要居於兩者讀音相似。有此判斷後,認為桓齮乃因攻趙兵敗,畏罪而逃。

可是,楊寬先生忽略了幾點:

其一,秦並無敗將被嚴重追責的傳統和法制。桓齮任將軍期間,屢立戰功,縱有兵敗,也斷不至於有被殺滅族之虞。而一旦判逃,則顯然必被抄家滅族。以桓齮這種立下不世戰功的軍中悍將,會為了自己逃避責任而致“宗族皆沒”?何況,如果兩者真是一人,太史公有必要為他取個別名?就算是桓齮自己的化名,但既然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桓齮(如果大家不知道他是誰,就不可能知道他被秦王懸賞),太史公至少可以加一句“樊於期者,原秦將桓齮也”,且不省事而準確清晰!

其二,如果樊於期是兵敗為逃避責任而奔燕,則為秦國之“公敵”。但《史記》言其“得罪於秦王”,已說明他與秦王之間是“私怨”。那麼,樊於期逃走的性質,應當是“避禍”,而不是“叛逃”。樊於期既不是因兵敗逃避國法,而是因“得罪於秦王”所以外逃避禍,說他是桓齮兵敗逃燕就沒有依據了。《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均有桓齮被趙國李牧所敗的記載,《戰國策》記其被李牧軍所殺,較其兵敗畏罪奔燕更為可信。

所以,無論是“樊於期傳檄討秦王”,還是“樊於期乃桓齮兵敗亡燕”,都只是作者完全的猜測,沒有依據。

4

樊於期到底是誰?

樊於期之事蹟,除《刺客列傳》外,信史再無任何記載。其在當時出名,皆出於秦王以“金千斤,邑萬家”買他的腦袋;而其在後世出名,是因為在荊軻刺秦王事件中,他充當了一個悲劇的道具角色。

由此推測,樊於期大概原本就是一個小角色,軍職不高也不低。不過,他的崗位應該比較特殊,能夠接觸秦王或其親人,這樣才有“得罪秦王”的“資格”。

那他到底做了什麼得罪秦王呢?

前面說到,樊於期與秦王之間,乃是私怨,而非公仇。但奇怪的是,秦王只是給出了堪比封侯的賞賜,卻絕口不提樊於期得罪他的原因;而樊於期在這一點上,與秦王保持高度的默契,從未吐露自己幹了什麼事導致“父母宗族皆被戮沒”。

兩人保持如此默契,只能說明一點:樊於期得罪秦王之事,於二人皆不光彩,二人都不願為天下人所知。但秦王為此而怒極,對一個小角色的腦袋給出了封侯待遇;樊於期父母宗族皆被戮沒,但始終“配合”秦王守口如瓶。如此私密,從古至今,還有何事為官家所忌?宮闈耳!

推到這裡,我們似乎正在接近真相:一個秦宮內的中級軍官,在一個特殊的日子,受到某位貴人(比如趙太后)的誘惑,稀裡糊塗犯下大忌。被秦王知曉(遇到?)後逃亡。秦王怒,滅其宗族,重賞購其首。樊於期得知父母宗族沒,既悔且恨,自己做下不光彩之事連累父母宗族,如果被天下人知曉原由,豈不更丟祖宗的臉?因此,兩人一個喊打喊殺但絕不說原因,一個逃到燕國也三緘其口。如果可以選擇,他大概寧願留下來承受秦王的怒火,縱然身死也勝於內心的煎熬,那一顆價值千斤的頭顱,早就成了他的枷鎖。荊軻的到來,於他而言,完全是一種解脫……

歷史的真相是這樣的嗎?千萬別信,因為我也是猜的。不過,這大概就是《史記》“留白”之處的精彩吧!

(本文為“第四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投稿)

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
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
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
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一言难尽樊於期丨阅读《史记》

第四屆伯鴻書香獎啟動,誠邀您來參與

王德新:詰問的深度 | 閱讀《史記》

舒興慶:項羽之死 | 閱讀《史記》

司馬遷能看到怎樣的蜀地風物 | 閱讀《史記》

《史記》上的愛 | 閱讀《史記》

《史記》裡的故鄉和走出故鄉的人 | 閱讀《史記》

天人之際,福禍相依——讀《范雎蔡澤列傳》| 閱讀《史記》

李零:我讀《史記》

為閭巷之介士立傳——我讀《伯夷列傳》 | 閱讀《史記》

商人的絕唱——讀《史記·貨殖列傳》札記 | 閱讀《史記》

仗義每多屠狗輩——讀《史記·遊俠列傳》| 閱讀《史記》

詩騷傳統與花的精神——讀《屈原賈生列傳》| 閱讀《史記》

我心目中的朋友司馬遷 | 閱讀《史記》

把“小綠”帶回家 | 閱讀《史記》

對先秦刺客的反思 | 閱讀《史記》

追尋張良的足跡 | 閱讀《史記》

范蠡:《史記》之中,《史記》之外

為張耳陳餘正名 | 閱讀《史記》

蕭何:西漢政壇上的明白人 | 閱讀《史記》

混好了,就想回鄉 | 閱讀《史記》

從書法說李斯 | 閱讀《史記》

酷吏張湯啟示錄 | 閱讀《史記》

有感“太史公曰”| 閱讀《史記》

願有後生,值得你託付 | 閱讀《史記》

《史記》:我的精神伴侶 | 閱讀《史記》

刺客與烈女 | 閱讀《史記》

假如扁鵲來做你的專屬家庭醫生 | 閱讀《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