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十年饮冰,国士无双

同古堂 | 梁启超:十年饮冰,国士无双

▲梁启超(1873—1929)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子卿先生


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改革先驱,国学大师

梁启超:十年饮冰,国士无双


同古堂 | 梁启超:十年饮冰,国士无双

▲梁启超


“饮冰室”主人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而梁启超以“饮冰室”为书斋命名,可见其面对国家内忧外患,心中焦灼不已的拳拳赤子之心。


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


私以为用“国士无双”来形容梁启超最是合适不过,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乃至于流亡海外后仍以笔为刀,致力于社会改良与民族富强。其中一篇《少年中国说》所掀起的滔天巨浪,尤是让深处黑暗的国人为之振奋。


我心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而归国后的梁启超,无论是政坛还是学术,竭力兼顾,无不是心系天下,为国事辛劳奔波而几无余暇。


他的学生蔡锷对其十分推崇,曾言“锷追随先生有年,觉其德行之坚洁,学术之渊博,持义之稳健,爱国之真挚,环顾海内,实惟先生一人。”。


章太炎亦言“共和再造赖斯人”,俱可窥一二。


爱才惜才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却与时俱进,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如护国战争以后,无论宪法、外交、内阁以及张勋复辟等历史大事,皆与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他反对袁世凯称帝之壮举,更是“厥功至伟”,蔡元培赞之“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


梁启超爱才惜才之心,同样为人所乐道。如其不拘一格降人才,极力推荐清华大学破格聘用没有证书与文凭的陈寅恪。在其致北伐时期致孙传芳营救“一面之交”的熊育锡的信札中,也可知他凿凿爱才之心。


同古堂 | 梁启超:十年饮冰,国士无双

▲梁启超 北伐时期致孙传芳有关营救熊育锡的重要信札


出版:《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P335、336,中华书局,2012年。
说明:直系军阀统领,时任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帅孙传芳上款。


此信札当为梁启超、孙传芳二人往来书信见于市场者唯一一件,信纸使用“饮冰室用笺”,系梁最常用纸笺。据考,熊育锡在江西被逮,时在1926年冬、1927年初。


信札上款“九江孙联帅勋鉴”,即孙传芳,其与张作霖、吴佩孚并称为“北洋三大军阀”,彼时任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号称“东南王”。


信札中提及“顷阅报载,有南昌心远大学校长熊君育锡因嫌被逮事,不审确否?”,其中“心远大学”源于熊氏先贤熊禧祖创立的“心远堂”。自1912年,熊育锡担任江西省文事局局长,为近代教育先驱之一,其积极派遣学生出国留学,此举得到主政江西的都督李烈钧的大力支持。


除心远大学外,另有兴办心远中学,留洋的学生中,包括胡先驌、陈寅恪、饶毓泰、程孝刚等著名学者专家,为当时全国闻名的

三大私立名校之一。


同古堂 | 梁启超:十年饮冰,国士无双

▲熊育锡 熊元锷


熊育锡(1868~1942),系江西近代教育先驱之一。1901年,熊育锡、熊元锷两人在南昌合办“心远中学”,并由严复为校作辞。1922年,熊育锡在心远中学基础上划分校舍,创办心远大学。熊式以校为家、不惜花重本聘请优质讲师任教,教育家王易、何焕奎、傅抱石等都曾在该校任职。仅仅数年,心远凭其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声名远扬,被誉为当时中国三大私立名校之一。


信札中梁启超言辞恳切,以熊育锡专心教育,学问与道德迥出时流,为国家栋梁。如言及“然夙知其学问道德迥出时流,在赣尽力教育垂三十年,成就人才不少,生平专以讲学为事,从无任何党派关系”,亦或“伏望我公念老成典型,迅电营救,不胜大幸。事关国家元气,不避唐突。冒昧驰闻,诸惟鉴察。”等,俱是如此。


事实上,梁启超与熊育锡仅一面之交,却积极营救,显然完全出自于为国家教育界挽救人才,可谓难能可贵,亦足见高风亮节。


信札左上角另有“特急”二字,也可知梁启超在闻知熊育锡被捕事宜后,为国家民族前途的心急焦虑之心。


同古堂 | 梁启超:十年饮冰,国士无双

▲梁启超 北伐时期致孙传芳有关营救熊育锡的重要信札


不过,在梁启超致信孙传芳时,孙氏虽作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却在抵御国民革命军的战役中,接连失利,南昌已为北伐军所占领。


熊育锡系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被捕,是北伐军内部国共矛盾所致。因此,梁启超对战事最新进展缺乏了解,孙传芳即使有意营救,也是有心有力。


后熊氏被释放,其主持的心远大学在1927年因故停办。此外,梁启超与孙传芳二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死后皆葬于北京植物园,相距不过百余米。


“乌龙”国殇


“千古文章未尽才”。


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仅56岁。这位学贯古今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在自己学术最辉煌的时候不幸陨落,可谓国殇,令人涕泪。


关于梁启超的真实去世原因,众说纷纭,成为一桩历史疑案。后来其子梁思成的好友费慰梅在著作《梁思成与林徽因》中提到梁启超是因“肾脏手术”的医疗事故去世的。


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后来在手术中,由于乌龙,主治医生将梁启超健康的肾摘除,坏的肾却留了下来。由于术后病情未好转,医生认为病在牙齿,又将其牙齿拔了七颗,导致梁启超元气大伤,后因病情持续恶化而逝世。


陈西滢在《“尽信医不如无医”》中有记载:“当梁的腹部剖开之后,医生们在右肾上并没有发见肿物或何种毛病,但他们还是将梁的右肾割下了……”


在梁启超致梁启勋的信札中,也有提及此肾脏摘除手术。


同古堂 | 梁启超:十年饮冰,国士无双

▲梁启超 致梁启勋有关肾脏摘除手术及“三·一八”惨案重要家书


出版:《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p198,中华书局,2012年。


信札中,梁启超言及“思顺也是三月十六日受手术(子宫因前年一跌歪了,又有痔疮),可谓咄咄怪事”,其中思顺为其长女。


据考,1926年3月梁因便血病加剧转入协和医院,于当月16日作右肾切除手术。因此梁启超会言及父女同一天手术,可谓咄咄怪事。


信中“吾此两日内禁止散步,觉极好,殆同常人矣。”,可知梁启超在术后,情绪过于乐观,认为身体已经痊愈。而事实上,梁启超此后每况愈下,并无起色。


徐志摩、陈西滢对此“医疗乌龙”多有责言,联手对协和医院发起攻击。为平息事端,梁启超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而且,文中梁启超亦言“虽然经过很重大的手术,因为医生的技术精良,我的体质本来强壮,割治后10天,精神已经如常,现在越发健实了。”,此与信中所言一致。


为西医与科学的发展进步不受阻碍,即使在遭遇医疗事故后,依然为此发声,也可见梁启超的君子品格以及为了国家“死而后已”的伟大。


依据梁启超的手术时间,此信应是书于三月二十日,因此信中“郊外民房悉被军队侵占(清华成了西郊避难所),百物掳掠殆尽,恐数日后校中便绝粮”,即“三一八惨案”。


同古堂 | 梁启超:十年饮冰,国士无双

▲梁启超 致梁启勋有关肾脏摘除手术及“三·一八”惨案重要家书


当时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混战,两军作战期间,日军介入掩护奉军驶入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此后又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


面对日寇的无理要求,3月18日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遭遇段祺瑞政府的暴力镇压,遂致“三一八惨案”发生,导致学生与市民均有死伤。


其中死难者最为人所熟知的即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刘和珍。鲁迅先生撰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中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早已成为广为传颂的名言。


陈西滢与鲁迅的多次笔战也与刘和珍相关。


信札中“或须全家就食城中,或须返津,皆未可定也”,应是梁启超言及清华已成避难所,返津与否尚未可定。


此信笺为清华学校用笺,其时梁启超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为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另三人为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


国士无双


虽千万人吾往矣,梁启超以一笔抵万军,始终以爱国为宗旨,以“新吾国民”为已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当真国士无双也。


梁实秋曾感叹:“像先生这样,有学问,有文采,又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周恩来在日记中也写道:


又拿起梁任公的文集来看,念道:‘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如狂欲语谁。世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几句诗,我的眼泪快下来。忽想到梁任公作这首诗的时候,不过二十七八岁,我如今已痴长十九岁,一事无成,真是有愧前辈了。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如今距离梁启超逝世已近百年,中华大地盛世景象,或可慰其“誓起民权移旧俗,更揅哲理牖新知”之愿矣。


相关阅读:

浅论梁启超的执着与“善变”


庸恒:梁启超是个怎样的人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