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十年飲冰,國士無雙

同古堂 | 梁啟超:十年飲冰,國士無雙

▲梁啟超(1873—1929)


藝術自媒體/ 同古堂、 撰稿人/ 子卿先生


梁啟超,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改革先驅,國學大師

梁啟超:十年飲冰,國士無雙


同古堂 | 梁啟超:十年飲冰,國士無雙

▲梁啟超


“飲冰室”主人


“飲冰”一詞源於《莊子‧人世間》:“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而梁啟超以“飲冰室”為書齋命名,可見其面對國家內憂外患,心中焦灼不已的拳拳赤子之心。


如何解其“內熱”?唯有“飲冰”。


私以為用“國士無雙”來形容梁啟超最是合適不過,從公車上書到戊戌變法,乃至於流亡海外後仍以筆為刀,致力於社會改良與民族富強。其中一篇《少年中國說》所掀起的滔天巨浪,尤是讓深處黑暗的國人為之振奮。


我心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


而歸國後的梁啟超,無論是政壇還是學術,竭力兼顧,無不是心繫天下,為國事辛勞奔波而幾無餘暇。


他的學生蔡鍔對其十分推崇,曾言“鍔追隨先生有年,覺其德行之堅潔,學術之淵博,持義之穩健,愛國之真摯,環顧海內,實惟先生一人。”。


章太炎亦言“共和再造賴斯人”,俱可窺一二。


愛才惜才


縱觀梁啟超的一生,悉於國恥世變中度過,卻與時俱進,自少壯以迄於病死,始終以救國新民之責自任。


如護國戰爭以後,無論憲法、外交、內閣以及張勳復辟等歷史大事,皆與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他反對袁世凱稱帝之壯舉,更是“厥功至偉”,蔡元培贊之“保障共和,應與松坡同不朽。”


梁啟超愛才惜才之心,同樣為人所樂道。如其不拘一格降人才,極力推薦清華大學破格聘用沒有證書與文憑的陳寅恪。在其致北伐時期致孫傳芳營救“一面之交”的熊育錫的信札中,也可知他鑿鑿愛才之心。


同古堂 | 梁啟超:十年飲冰,國士無雙

▲梁啟超 北伐時期致孫傳芳有關營救熊育錫的重要信札


出版:《南長街54號梁氏檔案》P335、336,中華書局,2012年。
說明:直係軍閥統領,時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帥孫傳芳上款。


此信札當為梁啟超、孫傳芳二人往來書信見於市場者唯一一件,信紙使用“飲冰室用箋”,系梁最常用紙箋。據考,熊育錫在江西被逮,時在1926年冬、1927年初。


信札上款“九江孫聯帥勳鑑”,即孫傳芳,其與張作霖、吳佩孚並稱為“北洋三大軍閥”,彼時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號稱“東南王”。


信札中提及“頃閱報載,有南昌心遠大學校長熊君育錫因嫌被逮事,不審確否?”,其中“心遠大學”源於熊氏先賢熊禧祖創立的“心遠堂”。自1912年,熊育錫擔任江西省文事局局長,為近代教育先驅之一,其積極派遣學生出國留學,此舉得到主政江西的都督李烈鈞的大力支持。


除心遠大學外,另有興辦心遠中學,留洋的學生中,包括胡先驌、陳寅恪、饒毓泰、程孝剛等著名學者專家,為當時全國聞名的

三大私立名校之一。


同古堂 | 梁啟超:十年飲冰,國士無雙

▲熊育錫 熊元鍔


熊育錫(1868~1942),系江西近代教育先驅之一。1901年,熊育錫、熊元鍔兩人在南昌合辦“心遠中學”,並由嚴復為校作辭。1922年,熊育錫在心遠中學基礎上劃分校舍,創辦心遠大學。熊式以校為家、不惜花重本聘請優質講師任教,教育家王易、何煥奎、傅抱石等都曾在該校任職。僅僅數年,心遠憑其高水平的教學質量聲名遠揚,被譽為當時中國三大私立名校之一。


信札中梁啟超言辭懇切,以熊育錫專心教育,學問與道德迥出時流,為國家棟梁。如言及“然夙知其學問道德迥出時流,在贛盡力教育垂三十年,成就人才不少,生平專以講學為事,從無任何黨派關係”,亦或“伏望我公念老成典型,迅電營救,不勝大幸。事關國家元氣,不避唐突。冒昧馳聞,諸惟鑑察。”等,俱是如此。


事實上,梁啟超與熊育錫僅一面之交,卻積極營救,顯然完全出自於為國家教育界挽救人才,可謂難能可貴,亦足見高風亮節。


信札左上角另有“特急”二字,也可知梁啟超在聞知熊育錫被捕事宜後,為國家民族前途的心急焦慮之心。


同古堂 | 梁啟超:十年飲冰,國士無雙

▲梁啟超 北伐時期致孫傳芳有關營救熊育錫的重要信札


不過,在梁啟超致信孫傳芳時,孫氏雖作為五省聯軍總司令,卻在抵禦國民革命軍的戰役中,接連失利,南昌已為北伐軍所佔領。


熊育錫系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被捕,是北伐軍內部國共矛盾所致。因此,梁啟超對戰事最新進展缺乏瞭解,孫傳芳即使有意營救,也是有心有力。


後熊氏被釋放,其主持的心遠大學在1927年因故停辦。此外,梁啟超與孫傳芳二位叱吒風雲的人物,死後皆葬於北京植物園,相距不過百餘米。


“烏龍”國殤


“千古文章未盡才”。


1929年,梁啟超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僅56歲。這位學貫古今的百科全書式人物,在自己學術最輝煌的時候不幸隕落,可謂國殤,令人涕淚。


關於梁啟超的真實去世原因,眾說紛紜,成為一樁歷史疑案。後來其子梁思成的好友費慰梅在著作《梁思成與林徽因》中提到梁啟超是因“腎臟手術”的醫療事故去世的。


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因尿血癥入住協和醫院。經透視發現其右腎有一點黑,診斷為瘤。後來在手術中,由於烏龍,主治醫生將梁啟超健康的腎摘除,壞的腎卻留了下來。由於術後病情未好轉,醫生認為病在牙齒,又將其牙齒拔了七顆,導致梁啟超元氣大傷,後因病情持續惡化而逝世。


陳西瀅在《“盡信醫不如無醫”》中有記載:“當梁的腹部剖開之後,醫生們在右腎上並沒有發見腫物或何種毛病,但他們還是將梁的右腎割下了……”


在梁啟超致梁啟勳的信札中,也有提及此腎臟摘除手術。


同古堂 | 梁啟超:十年飲冰,國士無雙

▲梁啟超 致梁啟勳有關腎臟摘除手術及“三·一八”慘案重要家書


出版:《南長街54號梁氏檔案》p198,中華書局,2012年。


信札中,梁啟超言及“思順也是三月十六日受手術(子宮因前年一跌歪了,又有痔瘡),可謂咄咄怪事”,其中思順為其長女。


據考,1926年3月梁因便血病加劇轉入協和醫院,於當月16日作右腎切除手術。因此梁啟超會言及父女同一天手術,可謂咄咄怪事。


信中“吾此兩日內禁止散步,覺極好,殆同常人矣。”,可知梁啟超在術後,情緒過於樂觀,認為身體已經痊癒。而事實上,梁啟超此後每況愈下,並無起色。


徐志摩、陳西瀅對此“醫療烏龍”多有責言,聯手對協和醫院發起攻擊。為平息事端,梁啟超在《晨報》上發表《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並申明:“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而且,文中梁啟超亦言“雖然經過很重大的手術,因為醫生的技術精良,我的體質本來強壯,割治後10天,精神已經如常,現在越發健實了。”,此與信中所言一致。


為西醫與科學的發展進步不受阻礙,即使在遭遇醫療事故後,依然為此發聲,也可見梁啟超的君子品格以及為了國家“死而後已”的偉大。


依據梁啟超的手術時間,此信應是書於三月二十日,因此信中“郊外民房悉被軍隊侵佔(清華成了西郊避難所),百物擄掠殆盡,恐數日後校中便絕糧”,即“三一八慘案”。


同古堂 | 梁啟超:十年飲冰,國士無雙

▲梁啟超 致梁啟勳有關腎臟摘除手術及“三·一八”慘案重要家書


當時馮玉祥的國民軍與奉系軍閥混戰,兩軍作戰期間,日軍介入掩護奉軍駛入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此後又聯合英美等八國於16日向段祺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的無理要求。


面對日寇的無理要求,3月18日李大釗主持在天安門集會抗議,遭遇段祺瑞政府的暴力鎮壓,遂致“三一八慘案”發生,導致學生與市民均有死傷。


其中死難者最為人所熟知的即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劉和珍。魯迅先生撰寫了《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其中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早已成為廣為傳頌的名言。


陳西瀅與魯迅的多次筆戰也與劉和珍相關。


信札中“或須全家就食城中,或須返津,皆未可定也”,應是梁啟超言及清華已成避難所,返津與否尚未可定。


此信箋為清華學校用箋,其時梁啟超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為國學四大導師之一,另三人為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


國士無雙


雖千萬人吾往矣,梁啟超以一筆抵萬軍,始終以愛國為宗旨,以“新吾國民”為已任,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當真國士無雙也。


梁實秋曾感嘆:“像先生這樣,有學問,有文采,又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周恩來在日記中也寫道:


又拿起梁任公的文集來看,念道:‘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如狂欲語誰。世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幾句詩,我的眼淚快下來。忽想到梁任公作這首詩的時候,不過二十七八歲,我如今已痴長十九歲,一事無成,真是有愧前輩了。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如今距離梁啟超逝世已近百年,中華大地盛世景象,或可慰其“誓起民權移舊俗,更揅哲理牖新知”之願矣。


相關閱讀:

淺論梁啟超的執著與“善變”


庸恆:梁啟超是個怎樣的人




——END——


觀書時自得新解,作事便應同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