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鲁迅感情深厚,学贯中西,梁启超:我的著作没他300字有价值

他和鲁迅感情深厚,学贯中西,梁启超:我的著作没他300字有价值

辛亥革命之后,国内形势动荡不堪,陈家从南京逃难到了上海,在上海定居下来,陈寅恪十分担心家人的安危,再加上留学经费已经所剩无几,于是他在1912年春天返回上海。

他和鲁迅感情深厚,学贯中西,梁启超:我的著作没他300字有价值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颁布了退位诏书,辛亥革命彻底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陈寅恪亲眼目睹了清王朝被推翻后社会形势的巨大改变,儿时又被封建传统文化深深浸染了他,在面对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可想而知,在回复一位北大友人的信时,他道出了无尽沧桑的感慨”悠哉京络为何事,转徙江湖接胜流“,接着他又忍不住发出“西山亦有兴亡恨,写入新篇更见投”的悲怆之殇,不久之后,陈寅恪在筹措好留学的费用后再一次前往欧洲,1913年春天,陈寅恪顺利考入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并在社会经济部学习。就是在这里,他得以更加系统的学习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也在这里学会了从经济,政治,文化几个方面去分析社会。

他和鲁迅感情深厚,学贯中西,梁启超:我的著作没他300字有价值

1915年春,陈寅恪回国后,担任当时新成立的经界局局长蔡锷的秘书,而在这时,鲁迅和陈衡恪都在教育局上班,对于当时二人的关系,后来鲁迅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回忆:我赠与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二集,《炭画》各一本,由此可见,陈寅恪兄弟与鲁迅二人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不过,后来鲁迅成为著名的文化斗士,而陈寅恪对于自己与鲁迅的友谊很少向别人提及,因此人们对于他们之间的交往了解并不多。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主张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学识渊博的陈寅恪在国学院研究主任吴宓、梁启超的推荐下,出任国学院导师。

他和鲁迅感情深厚,学贯中西,梁启超:我的著作没他300字有价值

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并不看好陈寅恪,因为他“既无一部大部头著作,亦无博士学位”,结果梁启超直接对曹云祥说道,没有学习也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300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道,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最终,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向陈寅恪递上了一纸聘书,刚刚满36岁的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组成清华大学史上最强大的导师团队,被时人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他和鲁迅感情深厚,学贯中西,梁启超:我的著作没他300字有价值

执教于清华大学的陈寅恪,应该算是清华四大导师中最为幽默的一位,由于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清逊帝溥仪的读书顾问,因此陈寅恪就送给了学生们这样一副对联儿: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以此调侃梁启超和王国维。

令当时的清华学子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并不是陈寅恪的幽默,而是陈寅恪那令人惊叹的渊博学问,陈寅恪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既能用西方文化观点解读问题,又能够引经据典,用国学观点将问题讲得非常透彻,可谓是学问深似海,当时哲学大师冯友兰是扬名天下的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是有过之而不及,但是令当时的清华学子们吃惊的是,冯友兰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所以在陈寅恪上课的时候,一些清华的教授们也常常坐在教室后面听他讲课,因而有人称他为活字典,或者称呼他是教授的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