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荣德生穿越的历史警告与中美贸易战

  • 全文共 2562 字,阅读时长约 7 分钟
  • 这是刘胜军微财经的第 176 篇原创首发文章

中国的国际化,能否实现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的跨越,是历史的拷问。

从大历史的视角看,中美贸易冲突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这一漫长历史进程的阵痛。笔者将中国的全球化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大唐盛世:唐朝的长安是世界的中心,犹如今日的纽约,各国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之路联通中西。在当时的全球化中,中国是中心,是磁场。

•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无论从规模和航程都堪称奇迹。遗憾的是,此时的国际化,不是为了商业,而是为了宣扬国威。这样的奢侈当然是不可持续的,结果郑和下西洋成为历史绝响。

• 闭关锁国:从明朝一直到 1978 年改革开放,中国总体上是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即使有间断的开放,也都是被西方列强炮火打开的裂缝。

• 1978-2001 年入世:这段时间主要是对内改革、对外吸引外资流入。此时的中国,对西方而言更多是淘金地和投资热土,很少发生冲突。

• 2001年入世至今:入世只是浅层次的全球化,中国商品涌向全球,但中国的体制依然保持了西方不同的显著特征,包括庞大的国有部门和政府对经济的高度干预。随着中国商品冲击全球市场、中国企业从制造走向创新,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利益冲突日趋明显化。

对于中美贸易冲突,我们应该看到,中西方“政企关系”的不同模式是冲突的制度根源。中国能否摆脱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历史格局,不仅是化解贸易冲突的根本之道,也是中国经济真正冲出历史三峡的关键所在。

梁启超、荣德生穿越的历史警告与中美贸易战

1.梁启超穿越历史的忠告

19 世纪,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完败,朝野震惊。

痛定思痛,在李鸿章等人推动下,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

梁启超、荣德生穿越的历史警告与中美贸易战

洋务运动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论基础。该运动自 1861 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 1895 年告终,持续约 35 年。

其主要成果有:

• 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汉阳兵工厂(湖北汉阳,张之洞)、金陵机器制造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和西安机器局(西安,左宗棠)等。

• 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

• 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其中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是清朝海军的主力,它拥有包括“定远”“镇远”等铁甲舰在内的 20 多艘舰艇,是一支实力较强的近代海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1894 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国人无法想象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北洋水师竟然全军覆灭

何也?听听大师梁启超如何评价。梁启超先生痛心地写道:

梁启超、荣德生穿越的历史警告与中美贸易战

• 李鸿章所办的商务也没有一个取得较大成功的。没有别的原因,都是被官督商办这种办法拖累的。

• 如果国家能为人民制订商法,开辟市场,保护他们的权利,自然不会造成资本浪费、人力浪费……现在每当开发一个新商业项目,动不动就要请示批准,要派大臣监督办理,

即使派的人合适,也会因为越俎代庖而坏事。何况派去的人常常是奸诈、腐败的官吏,他们把自己的职位当成发财的门路,凭借手里的权力把持事务的管理权,那些已经入股的人怎能不寒心?那些准备入股的人怎能不驻足观望?因此,中国商业之所以不能兴盛,很大原因都是李鸿章所提倡的官督商办政策害的。

• 李鸿章实在是不懂得国家事务的人,他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不知到国家和政府之间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政府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力的范围,不知道大臣应尽的责任。

• 他对于西方国家富强的真正原因完全没有认识,认为中国的风俗、传统、政治制度没有一样不比外国优秀,比不上的只是枪炮船铁路机器,我们只要把这些都学来,洋务的事情就可以结束了。

• 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

梁启超不愧是时代英雄人物,这些话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弥足珍贵。笔者把梁启超这些话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

•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 政府办企业,是注定失败的,不符合经济规律。

• 政府办企业,只会与民争利,破坏企业家精神。

• 学习西方,不能只学皮毛(芯片),关键是学到创新的体制机制。

2.荣德生的千年一叹

荣德生是 20 世纪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也是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父。

梁启超、荣德生穿越的历史警告与中美贸易战

早在 1946 年,荣德生就曾痛心疾首地给国民政府写信说:

若论国家经济,统治者富有四海,只须掌握政权,人民安居乐业,民生优裕,赋税自足……能用民力,不必国营,国用自足。不能使用民力,虽一切皆归官办,亦是无用。因官从民出,事不切己,徒然增加浪费而已。

20 世纪荣德生的观点与 19 世纪的梁启超所见略同:

• 既然整个天下都是政府的,政府何苦还要亲自办企业呢?

• 只要民企能搞好的事情,就没有必要搞国营。

• 政府办企业,只会增加社会浪费和体制扭曲。

3.国企改革是核心的核心

国企问题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重大问题的核心症结:

• 欧美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借口。

• 欧美攻击“中国制造 2025 ”的借口。

• 中国债务风险的根源。(国企占用社会 55% 的金融资源却只创造 25%的 GDP )

• 创新的阻力:国企天然具有风险厌恶倾向,视创新为畏途,而行政性垄断更降低了创新的动力。

• 产能过剩的根源:国企存在预算软约束,不顾后果地借债、投资、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而且成为僵尸企业,很难处理,影响了市场出清。

梁启超、荣德生穿越的历史警告与中美贸易战

在全球贸易战、中国经济转型创新的背景下,国企改革将成为值得关注的“决定性战役”,而推动混合所有制、从管资产转为“管资本”是最为现实的改革路径。

笔者认为,开放倒逼改革是宝贵的历史经验。中美贸易战固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如果我们能居安思危,也许可以化贸易战的压力为国企改革的动力。风物长宜放眼量。贸易战短期是利空,但从中长期看,也许我们会因为外部足够大的压力而更快地推动和促进改革开放和制度革新,进而推动向创新型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