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袁世凯和谭嗣同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战争?

梁启超的《李鸿章》里有这样的记述,西方有报纸说,日本不是跟中国打,而实际上是跟李鸿章一个人打,这句话虽然有点过,但实际上却差不多。甲午战争时各省大员只知道画疆自守,把此战看成直隶、满洲的事,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除直隶、满洲外各省有一个人出一个计策、派一旅官兵来参战的吗?没有,即使有,也不过是放出风来的空话。最可笑的,就是刘公岛之役,有人写信给日本人,说刘公岛有一艘船是广东的,广东跟中日战争没关系,请求放了这艘船。此事让全球笑话,其实此事说明了各省封疆大吏的思想。如果这么看的话,日本的确是跟李鸿章一个人作战,以一人战一国,李鸿章虽败亦豪哉!

梁启超、袁世凯和谭嗣同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战争?

李鸿章的确是一个人在打日本国,伊藤博文说:“中国名为一国,实为十八国(18个省),为一国则十倍于日本,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中国人毫无国家观念,只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世人都把失败的责任推给李鸿章,李鸿章虽然不能说无罪,但不能全怪他。海军经费开始慈禧一分不给,李鸿章不得已,将其中的一半给慈禧造颐和园,这才有了北洋水师,否则甲午连打海战失败的机会都没有。但用人不当的确是李鸿章的责任,叶志超、丁汝昌都是军事庸才,李鸿章却用他们节制各军;而左宝贵、邓世昌都是将才,他们却受制于庸夫,最终战死疆场。有人讥笑李鸿章对战争观望,以至最终惨败,把尿盆子往他身上扣,也是不对的。

梁启超、袁世凯和谭嗣同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战争?

李鸿章说:“日本国近年来改变制度,学习西洋兵法,修铁路,架设电报线,开煤矿,对国计民生做了巨大改观,并且派了许多留学生去西洋学习,与英国人勾结,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有藐视中国、窥测台湾的举动。”可见李鸿章对日本很了解,正因为知己知彼他才不想打,假如当初听他的,战前就议和,尚不至于输得这么惨。

当然,李鸿章对战败还是有很大责任的,梁启超总结说:“一、劝朝鲜与他国都订约来制约日本,失策。二、既允许朝鲜订约,默认朝鲜自主,却又派兵干涉,给日本口实。三、日本既已派兵,我军就应有进无迟,但李鸿章却等待他国调停,致贻误战机。四、聂士成仁川登陆计划不被他采纳。五、‘高升’号出事前丁汝昌请求出海与日军交战,不被他批准。六、李鸿章说北洋打不过日本。但李鸿章在北洋20年,为何不能一战?

梁启超、袁世凯和谭嗣同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战争?

七、自称经费不足,这只不过是不能扩军。现有军队像卫汝贵、叶志超那样的脆弱不堪,李鸿章难辞其咎。八、枪质量不合格,子弹多臭子,火药失灵,李鸿章却说军械所的入廉洁。九、平壤之战没有安排统帅。十、始终坐待敌军进攻,畏敌如虎。十一、海军不用快船快炮。十二、旅顺天险,西洋人说数百名士兵如果粮食足够的话可以守三年,但李鸿章把旅顺交给自己的亲信,一个怯懦的家伙龚照玙手里,结果失守。”梁启超说的基本公平,只是第五条于史无据。

李鸿章在战后说:“少年考上科举,青年戎马生涯,中年封疆大吏,晚年洋务运动,按说这辈子挺顺的,但是无端发生中日交涉,导致我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十年以来,文恬武嬉,这才酿成此战的惨败,平日我提出要整军备战,他们就说我在浪费国家钱财,于是禁止我买船。一旦有事,明知我们打不过敌人,却一帮人在那起哄,主张开战,轻于一掷,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打了败仗,所有人都怪我,这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清的。”

梁启超、袁世凯和谭嗣同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战争?

除了为李鸿章鸣冤外,我还要为袁世凯说两句话。早在甲午前,他就在写给李鸿章的《朝鲜大局论》中说:“朝鲜近在肘腋,朝鲜北面的奉天是国家的龙兴之地,西面则对着天津、烟台这些京畿门户,没有朝鲜就相当于我国在东面少了一面墙,因此朝鲜断不可失。”袁世凯对朝鲜之于中国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远超时人。甲午战后袁世凯对国家安全有了新的认识。他说:“甲午战前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不得不有所收敛,而现在日本控制台湾、澎湖,占据我国领土,驯化我国民众,久而久之被日本驯化的人民就会为之所用。如果我们不发愤图强,数年后与我们咫尺相逼的日本必会对我发动致命一击,到时不但奉天(辽宁)、吉林、福建、浙江非我所有,连北京、山东也不能保。”

梁启超、袁世凯和谭嗣同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战争?

可以说袁世凯的战略眼光是惊人的,后来日本的对华侵略的确与此相近。他是这样分析甲午战败原因的,他说:“我们战败一是因为没做好战争准备,二是因为领兵众将不行,兵不精。”他还认为甲午战败,虽然令人痛心,但如若朝野上下从此发奋,正是这个由弱转强的一大契机。现在公布的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态度也显示,袁世凯根本不同意“二十一条”的签订,看来他是由于称帝这一件错事而背了所有黑锅。

说完李鸿章、袁世凯,看看谭嗣同在甲午时的表现如何呢?他说:“我们将外蒙古、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割让给俄国,每平方公里50两银子,加起来10亿两白银,2亿两给日本,剩下的变法。”对此事不想评价,读者自见。

梁启超、袁世凯和谭嗣同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战争?

无论后世如何评价李鸿章与袁世凯、谭嗣同,有一点是肯定的。此战使本已通过洋务运动有些崛起向前进的中国又退了回去,李鸿章白忙活了。辛辛苦苦几十年,甲午回到平乱(太平军)前。其实战前,外国还是看好清国的,法国权威人士说:“亚洲现在在三大强国手中——俄国、英国、中国。”即便在战时中国也看起来有希望,从光绪到清政府多数官员都是主战的。在海军和陆军中涌现许多誓死抗敌的将士,或奋勇搏战、战功卓著,或壮志未酬、血洒疆场,或弹尽粮绝、宁死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主义和视死如归的情操。日军所到之处除东北,当地人民都拼死反抗,台湾人民的斗争尤为可歌可泣。

梁启超、袁世凯和谭嗣同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之战失败了,这—战改变了远东的大局,战前英俄争霸,中国渐强;战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老大,终结了中国两千年来亚洲霸主的地位。本来在战前,英国在亚洲占上风,但甲午后,俄国、法国加强在远东的侵略,德国开始了对远东的争夺,美国拿下夏威夷、菲律宾,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远东形势一片大乱,列强角逐更加激烈,一个更动荡不安的时代开始了,也为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