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叔叔的?

亙古懷念說史


朱瞻基的兩個叔叔分別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他們和朱高熾是一母同胞,都是徐皇后所生。

靖難時,朱高煦以勇猛聞名,屢立戰功。著名的白溝河戰役,朱高煦身先士卒,擊潰瞿能率領的南軍,斬殺瞿能父子。東昌之戰和浦子口戰,都是在朱棣潰不成軍時,及時趕到,拯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很得朱棣賞識。

靖難能夠取得勝利,朱高煦功不可沒,他的功績也是燕軍將領裡數一數二的。

反之,朱高熾因為身體太肥胖,腿腳行動不便,走路都需要有人攙扶,自然不能隨朱棣帶兵出征。

《明史鑑-卷十三》計載:“勉之,世子多疾。”意思是說,靖難時,有一天朱棣拍著朱高煦的背勉勵道,“你要好好努力,你哥哥雖然被封為世子,但他身體一直不好………”後半句雖然不能說的太明白,但朱高煦心裡是很激動的。可見,朱棣在三個兒子中間對朱高煦還是偏愛有加。

靖難成功後,朱棣繼承皇位。在立太子一事上,朝中有不同的態度。一些善於察言觀色者,因為看到了朱棣偏愛朱高煦,便議立朱高煦為太子。還有曾跟隨朱高煦參加靖難之役的大匹武將,也都贊成立朱高煦,這樣他們可以為自己撈點政治資本。但有部分大臣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朱高煦武將出身,性格暴躁,帶兵打仗還行,卻不懂治國之道。朱高熾仁德寬厚,在防守京城時也曾立過大功。自宋一來,都是以文治天下。朱高熾更適合立為太子。

朱棣思慮再三,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人對朱棣立太子之事,分析有三種原因:首先,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本身就是得位不正,如果再廢長立幼,怕引起事端。其次,朱棣比較喜歡長孫朱瞻基,感覺朱瞻基英勇神武有明君之相,立朱高熾也是為朱瞻基鋪路。最後一點應該是,靖難結束了,現在是國泰民安,需要的是能夠治理國家的明君,從性格上的優點分析,朱高熾更勝一籌。

朱高熾被立太子後,朱棣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朱高煦心中十分不滿,他的性格缺點很快就暴露出來。經常和趙王朱高燧勾結朝中一些投機取巧者對太子發難。朱棣因朱高煦靖難有功,也沒怎麼實行處罰,只是心裡漸漸疏遠了。趙王朱高燧侍寵自傲,率先謀反,很快被鎮壓下去,因太子朱高熾求情免於一死,回到封地後,老實做人再也不敢興風作浪。最終無憂無慮的度過餘生。

朱高煦畢竟和他父親一起參加了靖難,看到父親能從朱允文手裡奪得皇位,心想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複製。朱棣在時他心裡有所忌憚。朱高熾繼位後,朱高煦感覺有點機會了。朱瞻基繼位後,朱高煦興奮的徹夜難眠,這不正是走父親的老路嗎?天賜良機不取有違天意。靖難能成,這次又何嘗不能成。

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明宣帝朱瞻基御駕親征,朱高煦最終兵敗,被廢為庶民。有大臣勸宣帝,何不斬草除根,明宣帝朱瞻基不肯,並說道:“兩個叔叔都和先帝同胞,先帝在時對他們都是疼愛有加。”

有一天明宣帝想去看看這個叔叔,見到朱高煦時竟然差點被他拌到。大怒,認為他還是有反心,於是下令處死。


墉上閒人


明宣宗對他兩個叔叔是很不錯的,只是他二叔瘋狂作死,明宣宗他爹死的時候,明宣宗在南京,當時回京即位的時候,他二叔就派人想半路殺了他,只是他跑的快,他二叔的人還沒到伏擊地點,他就已經回京即位了。即位之後還給他兩個叔叔加了工資什麼的。

後來他二叔又興兵造反,他一開始也沒想打,還給他二叔下詔書說只要你不鬧我就當啥事沒發生,只是他二叔不聽,後來抓了他二叔也沒殺,只是貶為庶人,在北京修了個宮殿讓他二叔住。這是他二叔作死,有一次他去看他二叔,他那個二逼二叔伸腿絆他,把他給逼急了!壓在大缸裡燒死了。

他三叔好像一直做逍遙王爺活到死,後代也繼承了爵位一直延續到明末。



大武王曹孟德


《大明風華》中的朱瞻基,是明朝數得上號的有為之君,非常厲害,沒那麼“娘”,自幼聰慧異常,能文能武,是老朱家的傑出子孫,朱棣最終選了朱高熾為繼承人,正是因為有此“好聖孫”。

不同時期,他對待叔叔的方法不同,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朱棣和朱瞻基)

一、皇孫時期:機警果敢,保護父親

朱高熾肥胖文弱,不得朱棣喜歡,朱瞻基卻對父親很崇拜,父子之情深厚,時常在祖父及囂張的叔叔們面前保護父親。

有一次,朱高熾領著兄弟們去拜謁孝陵,他腿腳不好,險些摔了一跤,走在他後面的朱高煦嘲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暗含的意思是你在前面為我探路,我將吸取你的經驗教訓,接替你為太子。

話音剛落,就聽朱瞻基朗聲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意思是我父後繼有人,輪不到你。

《明史》上的記載是朱高煦“回顧失色”,以侄子為一大勁敵。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可見皇孫時期的朱瞻基,面對朱高煦並不藏拙,而是適當的展露自身鋒芒,以此威懾叔叔們。

(朱瞻基)

二、太子時期:以仁為主,寬容以待

朱高熾這皇位來得太不容易,父親不喜歡,兩位弟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還都覬覦大位,朱高煦幾乎明面上和他爭太子之位,在楊士奇、徐皇后的勸說下,朱棣強令朱高煦就藩,他這才暫時消停了。

然後朱高燧就跳出來了,手段更激烈,計劃直接弒父矯旨,自己當皇帝,幸得有人告密,他的陰謀才沒有得逞。事後朱高熾為他求情,才得以免罪。

(朱瞻基和朱高煦)

按理說,兄弟們這麼不安份,朱高熾登基之後肯定得大肆報復吧?並沒有,他對兩位弟弟非常好,要什麼給什麼。尤其善待朱高煦,增加他的俸祿,並授予他的幾個兒子爵位,充分貫徹了儒家的“仁”。

此時的朱瞻基已經是太子,對於父親的施政方針有很大影響,但他也沒對此有異議,可見他也贊同以“仁”來對付叔叔們。

注意,是“對付”而不是“對待”。朱高熾用仁術,是因為他受儒家影響太深,真的相信“仁”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朱瞻基沒那麼天真,“仁”在他看來就是一種手段。

這種手段收效很大,天下皆知他們父子對朱高煦有多好,朱高煦要是敢在這種情況下造反,必然被天下視為白眼狼,失了民心。

(朱高熾)

三、繼位之後:仁至義盡,憤怒炙死

朱高熾身體不好,在位不到一年就病逝了。他去世時朱瞻基在南京,聽到消息迅速往北京趕,朱高煦自覺機會來臨,於路上伏殺朱瞻基,結果失敗了,朱瞻基平安回到北京,順利登基。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朱瞻基從來沒對朱高煦放心,所以早有防備。

之後,朱瞻基延續父親的一貫作法,不但沒追究朱高煦的責任,還厚賞朱高煦和同樣有異心的朱高燧,對朱高煦的各種意見都聽從,結果慣得朱高煦更加驕橫狂妄,真以為他軟弱無能。

沒過多久,自以為準備周全的朱高煦舉兵造反了,但是,雖然這路子和當初朱棣“靖難”一樣,情勢卻完全不同,臣民們都覺得朱高煦不厚道,你哥你侄對你這麼好你還造反,良心呢?朱高煦還想拉攏朝中大臣給自己做內應,但沒一個人從他。

這就是“仁”的功效了。

(朱家子孫們)

另外,朱瞻基比朱允炆有能力多了,兩者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朱允炆是恨不得告訴全天下朱棣要造反,卻又沒做什麼準備,妄想以輿論、大義逼迫朱棣就範;朱瞻基則是確定朱高煦一定會反,他一邊繼續對朱高煦各種好,一邊默默準備。

所以朱高煦一起兵,朝廷立刻就有應對措施,朱瞻基御駕親征,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圍困了朱高煦佔領的樂安城。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朱高煦大張旗鼓的造侄子的反,內心卻相信侄子是個善良人兒,偷偷摸摸的逃出城投降。

為什麼搞得這麼鬼祟?因為跟著他造反的將領們自知絕不會被赦免,堅決反對朱高煦投降,打算血戰到底——其實這事兒很搞笑,說要造反的是他,一心投降的也是他,手下比他還堅定。

(朱高煦)

一場兵禍就此消彌,大臣們建議按律處死朱高煦,朱瞻基不同意,留朱高煦一命,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

事情到了這裡,本來可以告終。朱高煦要麼囚禁終身,要麼數年後被放出。但誰都沒想的是,來了個神轉折。

某天,朱瞻基去探望朱高煦,看他有無悔改之心,如果改了就打算放他出來,但是朱高煦幹了一件事,史書上的記載是:“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意思是朱高煦趁朱瞻基不備,伸出一隻腳把他絆倒在地。

何其幼稚!也說明他滿是怨憤之心。

朱瞻基大怒,起來後命人抬來三百斤重的銅缸,把朱高煦扣在裡面,朱高煦佔著力氣大,伸手頂住,朱瞻基更怒,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活活把他炙死在缸內。

這段歷史看完就一個感覺:朱高煦自找死路。另一個蠢蠢欲動的叔叔朱高燧嚇得趕緊上交兵權,從此安靜如雞,再也不敢和朝廷叫板,得了善終。

(朱瞻基)

【結語】

綜上所述,朱瞻基對待叔叔們的策略很高明,用的是光明正大的“陽謀”,仁至義盡之後再採取雷霆手段,佔盡大義,盡攬人心,是位出色的帝王。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永樂大帝文治武功都不在弱於他的父皇朱元璋,甚至和歷史上很多明君比起來也不遑多讓,但他在子嗣方面比朱元璋要差得多。朱棣只有四個兒子,其中老四朱高爔出生一個多月就夭折了,因此活下來的只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繼承了皇位,是為明仁宗;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由他的兒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因此,當明宣宗繼位的時候,他還有兩個親叔叔,那麼朱瞻基都是如何對待這兩個叔叔的呢?以下具體說明。

二叔朱高煦

朱高煦和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母親所生,因此是朱瞻基的嫡親二叔。這個人從小就比較兇惡頑劣:

性兇悍。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明史·朱高煦傳》

當然了,這種兇悍的個性在太平時節是個禍害,但放在戰場上就再合適不過了。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屢立戰功,甚至在朱棣多次瀕臨危難之時,拯救君父、扭轉戰局,因此朱棣一高興,曾經對他含糊其辭地許願過:“勉之,世子多疾”。只能說朱棣也是個老狐狸,這種話乍一聽好像是許諾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但實際仔細一琢磨,其實什麼也沒說。

果然,靖難成功後,朱棣當了皇帝,還是長子朱高熾立為了太子。朱高煦即使有一萬個不服氣,也不敢對朱棣這個彪悍的老爹有什麼想法,於是只能以漢王的身份等待時機。這一等就是22年,終於把老爹熬死了。結果老天爺送他個雙喜臨門,大哥朱高熾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也死了,他的侄子朱瞻基當皇帝了。大明一年之內兩次國喪,政權剛交接一次又交接了一次,值此主少國疑,政局不穩之時,正是興兵作亂的好機會

於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過程不詳細描述了,大致上就是在他的封國周邊郡縣隨便劫掠了一番,然後大侄子明宣宗就御駕親征將他堵在了城裡,然後他就投降了,整個造反的過程像一出荒誕劇。

很多人都建議朱瞻基殺了這個禍害二叔,只不過朱瞻基還是決定留他一命,將朱高煦關押在北京。後面有一次朱瞻基去監獄探視二叔,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之後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

三叔朱高燧

相比於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雖然也不是什麼安分的人,朱棣生前“與漢王高煦謀奪嫡,時時譖太子”,算是朱高煦的幫兇之一,但好在沒有造反。永樂二十一年朱棣有一次病危,護衛指揮孟賢等人,勾結欽天監官王射成和內侍楊慶養子偽造詔書,密謀毒害朱棣,擁立趙王朱高燧為帝。結果事情洩露,朱棣問朱高燧這件事是不是他主使的,給朱高燧都嚇傻了,幸虧當時還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熾幫著解釋,說這件事肯定不是弟弟安排的,這才救下了朱高燧。

朱高熾的以德報怨並沒有感化朱高燧,經過謀反事件後,朱高燧雖然收斂了很多,但朱高煦造反一事他還是跟著摻和了。在明宣宗擒拿二叔班師回朝的路上,有人建議直接將趙王朱高燧也一起收拾了,因為他倆是一起策劃謀反的,現在抓住了主謀,幫兇也別放過了。明宣宗猶豫了許久,最終說道:

“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

最終還是放了三叔一馬,回京後朱高煦這個豬隊友二哥也招供了,確實派人去和三弟謀劃造反。當時朝堂上的大臣有很多人建議削奪趙王的護衛,明宣宗最終將這些人的建議都拿給了朱高燧看,朱高燧一看之下就明白了,非常上道的自己主動要求“乃請還常山中護衛及群牧所、儀衛司官校”。明宣宗看三叔很上道,也不好意思做的太絕了,於是“宣宗命收其所還護衛,而與儀衛司”。

宣德六年(1432年)朱高燧以趙王爵位善終,死後還被明宣宗賜了諡號“簡王”。趙王爵位也一直由他的子孫後代世襲,一直到南明小朝廷還存在。比起他二哥,朱高燧的下場好得多,也多虧了大侄子朱瞻基是個厚道人。

綜上,朱瞻基對兩個叔叔本來是都想厚道一些的,朱高煦造反都留了一條命,只不過他自己作死給弄沒了;朱高燧反跡未明,居然得以保留王爵世襲。不得不說,明宣宗這個皇帝還是挺有人情味的。


大黃扯點歷史


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中朱瞻基與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鬥智鬥勇貫穿全劇,從朱棣在位,到朱高熾即位,最後朱瞻基自己登基後,按照目前的劇情發展二叔朱高煦肯定必死無疑,當然影視劇肯定是有所改編的,那麼,歷史上明宣宗朱瞻基究竟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叔叔們?

朱棣總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其中朱高爔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朱瞻基的叔叔所指就是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

先說結果下場,再來說過程。二叔最後結果以極刑處死,三叔朱高燧則得以善終。兩人同為是朱瞻基的叔叔,為什麼下場截然不同?這是因為兩人在朱瞻基登基即位後態度表現不同造成的結果,可以說朱瞻基對兩位叔叔已經仁至義盡了,奈何二叔朱高煦自己作死,無限挑戰朱瞻基的忍耐底線,最後落得了不得好死的下場。

二叔朱高煦

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朱高熾以燕王世子的身份留守北京城,朱高煦則跟隨朱棣在前線征戰,憑藉悍勇好戰的性格,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取得很多的戰功,多次幫朱棣解圍。仗著自己赫赫戰功,又認為大哥朱高熾溫和仁儒,根本就比不過自己,產生了奪嫡的想法。

雖然朱棣的確不怎麼喜歡朱高熾,因為朱高熾能文不善武,且仁儒溫和,跟朱棣本人性格不太像,朱棣更喜歡跟自己性格類似的朱高煦。但是最終因為嫡長子繼承製,朱高熾本身處理朝政能力不錯,且有朱棣喜愛的朱瞻基是自己的兒子,作為太子的朱高熾,還是被朱棣選入自己皇位的繼承人。

親爹朱棣這樣一搞,朱高煦自然是沒有辦法反對的。但是朱高煦想當皇帝的心思一直沒有斷過。公元1424年7月,明成祖朱棣於榆木川病逝,朱高煦想先發制人,可惜朝廷封鎖了消息,朱高煦不知虛實,不敢貿然行動,最後太子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

明仁宗即位後,奉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平反冤假錯案,大施仁政,可惜明仁宗朱高熾享國時間不長,在位時間十個月左右就去世了,那後面自然是朱瞻基繼位登基。

朱瞻基登基之前,還有一個小插曲。朱高煦探知大哥朱高熾去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打探得知朱瞻基會從南京返回京城,準備在中途截殺朱瞻基,然後起兵奪得皇位。可惜,朱瞻基旁觀父親朱高熾和二叔朱高煦明爭暗鬥這麼多年,對朱高煦的手段與伎倆瞭如指掌。他接到信息後立即率幾名輕騎返回了京城,朱高煦派出的截殺人手還是晚了一步,最終朱瞻基成功繼承了皇位。

朱瞻基即位後,不僅沒有針對朱高煦,反而賞賜給了朱高煦大量的寶物。對朱高煦提出的國策建議,朱瞻基也是一律批准採納。朱高煦是你越對他好就越膨脹,覺得朱瞻基是個毛頭小子,怕自己起兵造反搶皇位。在公元1426年,朱高煦學其父朱棣的做法,打起了清君側的大旗,正式在封國樂安起兵造反。

此時朱瞻基還是希望朱高煦能夠及時回頭,便派人去勸說二叔朱高煦。朱高煦當著使者的面罵起了朱瞻基和其父朱高熾違反祖制。使者一走,朱高煦下的戰書就送到了北京。這時朱瞻基明白只能通過打仗解決此事了,而且朱瞻基力排眾議,決定御駕親征。

朱高煦的起兵造反一來準備不充分,二來不得民心。朱瞻基命發射銃炮進攻樂安城,城中叛軍頓時破膽,加上聽聞皇帝御駕親征的時候,軍心浮動,且御駕親征大軍已然圍城,在朱瞻基的勸降下,朱高煦不戰而降。

朱高煦投降後,並沒有被處死,朱瞻基只是把朱高煦關押造在西華門內一座囚室,這給囚室起名叫逍遙城。於是,被廢為庶人的朱高煦帶著手銬腳鐐,過了幾年的囚徒生活,直到宣德四年的一天,朱瞻基帶著侍衛來到逍遙城,他想看看被他軟禁的二叔是否有所悔過。當朱瞻基來到朱高煦的面前,並久久凝視他的時候,滿懷恨意的朱高煦頓時無名火起。趁朱瞻基不注意,朱高煦一腳絆倒了朱瞻基。

此時朱瞻基忍無可忍,當即讓侍衛抬來一口重達300多斤的大銅缸扣住了朱高煦。46歲的朱高煦居然硬著脖子將銅缸頂起。想起昔日的仇恨和朱高煦的種種行為,朱瞻基徹底憤怒了,他又命侍衛在銅缸周圍燃起木炭,可想而知,朱高煦就這樣被活活烤死。後面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相繼被處死。

三叔朱高燧

在電視劇中趙王朱高燧似乎對皇位沒有什麼想法,最多也就是幫二哥朱高煦一起想扳倒朱高熾和朱瞻基而已,充其量是個幫兇,其實在真正歷史並沒有這麼簡單,朱高燧也有奪嫡的想法,在永樂二十一年的時候,朱高燧勾結護衛指揮孟賢準備毒死朱棣,偽造假詔廢掉太子朱高熾,自己即位稱帝,此時被人揭發,並搜出假詔書,幸虧當時太子朱高熾力保,朱高燧才免死。

但是朱高燧沒有朱高煦那麼固執,有知錯能改的特點,不會把自己往死裡作。在朱高熾即位後,朱高燧的表現還是相對不錯的,承認大哥朱高熾當皇帝。再是主動交出自己的私人軍隊,請皇帝削減自己三支護衛隊中的兩支。

等到朱瞻基即位之後,朱高煦造反和他打招呼也躲的遠遠的,在朱高煦造反的時候,有大臣建議一舉拿下趙王朱高燧,以絕後患。但是此時朱高燧再度向朝廷上書,請求削減其最後一支護衛部隊,讓其是駐守山海關,為朝廷效力。

朱瞻基對待主動上交權力的三叔,看其積極配合,沒有造反可能和傾向,對其進行善終處理,賞賜豐厚,爵位世襲。

總結

從上面分析來看,朱瞻基對兩個叔叔可以說還是很良心的了,儘管如此,兩位叔叔結果卻截然不同。這是因為二叔朱高煦自己作死,最後被活活烤死,三叔朱高燧就會做人很多,最後得以善終。


叨說歷史


搞文物、瓷器收藏的都知道一個有名的款識一一宣德!這正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

朱瞻基是明朝開國後的第五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孫。

他天資英暢,,體恤民情,節儉懲髒,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在位十年,被稱為"治平之世"。

歷史上會有很多驚人相似的事情發生。成祖朱棣是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手中奪取的皇位。和其長相、性格最為類同的次子朱高煦也想複製這一幕,可惜沒有成功,慘敗在侄子明宣宗手中。

成祖朱棣和徐皇后育有三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因朱高熾早被立為太子,這讓在靖難之役中戰功卓著的朱高煦心中很不服氣。加之朱高熾身微有小疾,且肥碩,有時連路都走不穩。更要命的是,登基僅十個月及一命嗚呼。這是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的事。兒子朱瞻基即位,是謂宣德皇帝一一明宣宗。

在朱瞻基回京即位的路上曾遭叔王朱高煦的暗殺,沒有成功,所以一即位對兩位叔王尤其是朱高煦百依百順,格外敬畏。甚至到了有求必應的程度。但遠遠撫平不了漢王朱高煦那顆狂燥不安、謀反稱帝的心。

終於朱高煦在1426年八月於樂安起兵謀反,學起了他的父親朱棣。不過他遠沒有朱棣走運。在宣宗親率的天子之師征討下,不到一個月遭到慘敗,朱高煦也被生擒。

他自然不服,又力大無比,被宣宗罩扣在一口大鐘下,四面燒柴活活燒死,落此下場,也是咎由自取。

有些事是不能複製的。他面臨的是御駕親征的侄子朱瞻基,豈是懦弱的建文帝能比的?所以他輸的一點兒也不屈。


晚亭與落霞同暉


明宣宗朱瞻基父親是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長子,另有二弟朱高煦、三弟朱高燧,也就是朱瞻基的二叔、三叔。

朱高熾很早被封為燕王世子,據傳朱瞻基出生前朱棣曾夢到朱元璋把一個大圭賜給他,並說:“傳世子孫,永世其昌。”而後看到長孫後發現非常像自己,說道:“此乃大明之福也。”也進一步堅定了他發動靖難之變的決心。

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熾身為世子,加上體胖異常,朱棣令其鎮守燕京,選擇朱高煦隨軍出征並經常作為先鋒。期間,朱棣多次瀕遇危難,朱高煦力戰方轉敗為勝,朱棣多次說道:“你好好努力,世子經常生病”,暗示朱高煦可能得到世子之位,激勵他更加英勇作戰。

靖難之役後,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在商議立儲人選時,因朱高熾仁賢,且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雖功勞不小,但不法之事太多,因此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封朱高燧為趙王。

朱棣在位時,朱高煦不肯就藩雲南,多次請求到南京後獲准,但行為放縱,被朱棣得知後剝奪冠服、囚禁西華門,想廢其為庶人但在朱高熾求情下免除,但被強制徙藩樂安州(今山東惠民)。而後,朱棣得病,護衛指揮孟賢、欽天監官王射成等謀亂進毒,待宴駕後改立朱高燧,被舉報後得朱高熾求情得免。而後朱棣去世,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煦及其子朱瞻圻伺機在京叛亂,但被發覺,仁宗召其來京賞賜並仍命返回。

仁宗繼位不足一年病逝,朱瞻基從南京奔赴北京,朱高煦打算半途截殺但沒有成功,繼位後為明宣宗。因朱高熾對兩位弟弟待遇甚厚,宣宗也對兩位叔叔大肆封賞,但朱高煦反而認為宣宗軟弱,於當年八月造反。朱瞻基知道二叔造反後,多次讓宦官曉諭政策,但沒有效果。為快速穩定人心,平定叛亂,朱瞻基決定親征,到達樂安後仍然多次致信勸降,在未使用武力下迫使朱高煦最終投降。當時群臣紛紛上書請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但宣宗一直不答應,只是將其廢為庶人,並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同時,有群臣上書說朱高燧與朱高煦共謀,應當一併處置,宣宗仍不同意,並派人將奏章拿給朱高燧,朱高燧非常害怕,將超出的護衛官校歸還朝廷,六年後病死,諡號簡王。

宣宗朱瞻基也一直沒有忘掉二叔朱高煦,仍然定期關照,有次親自去探視他,朱高煦可能仍然意奮難平,故意出腳將宣宗絆倒,宣宗非常憤怒(換作誰也開心不起來),就讓人找個三百斤的銅缸將他扣住,本意震懾一下,誰料朱高煦力大,竟將大缸頂起繞著宣宗環走炫耀,這下徹底激怒宣宗,便命人死死壓住銅缸,周圍架上木炭,將其活活炙死,骨灰都沒留下。

由上可見,朱瞻基秉持其父仁愛之德,親情始終未斷,奈何兩位叔叔一誤再誤、一作再作,終致身死,可謂自作自受也。


文殳子


朱瞻基是難得的明君,從小就非常聰慧,深受朱棣的喜愛,朱棣能把皇位傳給大兒子朱高熾,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有這麼一個好孫子。朱高熾繼位之後不到一年便去世了,兒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在朱高熾還是太子的時候,由於過於寬厚窩囊,所以他的兩個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直都有意無意的壓制他,尤其是朱高煦,他從小被朱棣寵愛,性格張狂,經常欺負朱高熾。儘管朱高熾身為太子,朱高煦仍然不知道收斂,而朱高燧也是一直跟隨朱高煦與太子作對。

朱瞻基與他父親不同,朱瞻基是一個心思很活躍的人,不像父親那樣窩囊。雖然自己的父親不受朱棣喜歡,但是兩人的父子之情還是很深的,他自然看不得別人羞辱自己的父親,但是朱瞻基是個聰明人,他並沒有明面上與二叔對抗,做足了禮數,朱棣還在位的時候,對朱高煦也是仁至義盡。


朱棣去世後是朱高熾繼位,朱高煦本就一直懷恨在心,現在看窩囊的大哥順利繼位更是眼紅,但是礙於皇權和朱瞻基的勢力一直也沒有什麼動作。但是朱高熾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去世了,朱高煦就徹底坐不住了。

在朱瞻基剛繼位之後,朱高煦就起兵造反了。但是朱高煦空有這麼大的膽子,卻並沒有這實力,起兵之時,朱高煦還在自己的封底劫掠的時候,朱瞻基就御駕親征將他死死的堵在了城裡,沒有辦法,朱高煦只好投降了,這個反造的,簡直像一個笑話。


朱瞻基與他父親朱高熾一樣,有仁愛之心,他心裡一直把這兩個叔叔當作自己的親人,儘管他們之前做過不少傷害自己父親的事,但是朱瞻基從沒想過殺害親人。所以在大臣們都建議殺了朱高煦的時候,朱瞻基並沒有同意,只是將朱高煦關押起來。

朱瞻基還去看望他,但是朱高煦實在是不識相,朱瞻基去看望他的時候,他竟然故意將朱瞻基絆倒,這下朱瞻基大怒,下命令讓人拿了一口大缸將朱高煦倒扣住。但是朱高煦還是不服,他自己很有力氣,竟然將大缸直接頂起,朱瞻基這時也不顧什麼親情,直接命人在缸的周圍點上炭火,把朱高煦活活的炙死,做成了“瓦罐燜雞”。


在此之後,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死,這樣的下場也是朱高煦自己作的。朱瞻基本來顧念親情並不想殺他,既然他自己不將情分看在眼裡,朱瞻基也沒必要去維護了,他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而另一位叔叔朱高燧雖然並沒有直接參與造反,但是給了朱高煦幫助,本來也應該受牽連的,但是朱瞻基並沒有這樣做。朱高燧也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錯,看侄子不忍心殺自己,連忙將自己手裡的護衛軍隊都交了出來,表示自己的忠心。朱瞻基也並沒有為難他,收下了這些護衛隊,還保全了朱高燧王爺的體面,朱高燧安穩的過完了自己的後半生,最後得以善終。


對於自己的兩位叔叔,朱瞻基做的不能再好了,一忍再忍,一直寬容對待,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才出手止損,這都是因為他太看重親情,就算叔叔們不講他當親人,他還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一直把他們當作親人。


小姐姐講史


朱瞻基對自己的叔叔的態度,其實很明顯分為好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成祖時期
很顯然這一時期由於朱棣的偏心眼,朱高熾雖然作為太子之位,但實際上並不好過。
朱高熾的兩個弟弟囂張到什麼程度呢,就差在腦門上寫上兩個字,我要造反了。
然而朱高熾對這一切都逆來順受,彷彿充耳不聞,由此可見朱高熾也是一個打太極的高手,但有時候仍不可避免的受到弟弟的欺負,怎麼辦呢?
朱瞻基出面了,由於這個孫子深得朱棣喜愛,因此朱瞻基經常在朱棣面前保護自己的父親,免受弟弟的欺辱。
朱棣還在的時候,朱高熾和朱高煦有一次去拜謁皇陵,朱高熾體態肥大,加上有足疾,走路跌跌撞撞,完全不像朱高煦一樣昂首闊步,朱高熾在前面走,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後面朱高煦就譏笑:“前人蹉跌,後人知警。”
皇太孫朱瞻基不緊不慢的說了一句:“更有後人知警也。”。
朱高煦回頭大驚失色,從此也不敢再小瞧這個侄子。
第二階段:朱高熾繼位到朱瞻基平叛。
朱高熾在歷史上是仁厚,雖然這兩個弟弟囂張跋扈,但朱高熾對他們仍然充滿寬容,反而還提高了他們的待遇。然而朱高煦亡我之心不死,仍然想要圖謀造反。朱高熾做了10個月皇帝撒手人寰,朱高煦竟然暗地裡埋伏殺手,想要殺死這個侄子。
朱瞻基繼位以後,對於兩位叔叔的待遇一如從前,甚至還更加優厚,使得朱高煦、朱高燧一位這個侄子不過是個軟弱可欺的人。
即便是在後來朱高煦叛亂以後,朱瞻基仍然是先寫了一封信,規勸叔叔投降,直到勸說無效以後,這才開始御駕親征,朱高煦被抓以後,朱瞻基處死了隨同反叛的所有人,唯獨將這位叔叔帶回皇城關在西安門內。直到後來朱瞻基去探望,沒想到被絆倒,大怒的朱瞻基將叔叔扣在銅缸裡面燒死了。
朱高燧作為朱棣第三子,其實自永樂年間謀反了一次以後,基本上已經是個乖寶寶,最多對這個侄子有不滿的地方,但是絕對不敢輕舉妄動。
朱高煦失敗以後,朱瞻基接受了群臣的建議,打算收繳藩王的兵權,只是稍微暗示了一下,朱高燧就把手中的兵全數交出,大概也是因為氣憤難平,朱高燧在宣德六年薨,享年48歲。

漫步史書


(朱瞻基)

明朝滅亡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376年了,在明朝16個皇帝中,後世對朱瞻基和他老爹朱高熾的評價都不低,他們掌權的時代,被稱為“仁宣之治”。

實際上,朱高熾的皇帝當了還不足一年,朱瞻基就接任了,這就是明宣宗。明宣宗在位整整10年,36歲時,就掛了,可謂英年早逝。

朱瞻基有一個二叔,非常英勇,曾經還想和太子朱高熾爭奪皇位。此人,在朱瞻基繼位後怎麼樣了呢?

朱瞻基對二叔早期非常不錯

(朱高煦劇照)

從情理上來說,朱瞻基一上任就應該狠狠收拾二叔朱高煦,因為朱高煦在明仁宗時期就不老實,仁宗死後,還在半路伏擊過朱瞻基,只是沒成功,讓朱瞻基早早溜了。


朱瞻基上任後,對二叔以德報怨,以往過錯既往不咎。朱高煦一看這侄子老實,於是就提出各種建議,朱瞻基很大氣,凡是朱高煦說得有道理的,統統接受,沒有一點小家子氣。

這個時候的朱高煦日子還是很舒服,繼續著倚老賣老的日子。明宣宗朱瞻基對二叔偶爾有的過錯,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朱瞻基的“忍讓”,讓二叔開始造反

朱瞻基的忍讓,並沒有換來二叔朱高煦的全力配合。

在朱高煦看來,這個侄子就像那個曾經的建文帝,而自己就像老爹朱棣。如此懦弱的侄子,不造反,朱高煦感覺自己心理這一關都過不去。

於是,朱高煦開始造反。

朱高煦高估了自己,他和朱棣差得不是一般的遠,簡直是雲泥之別。同時,朱高煦低估了侄子,朱瞻基比建文帝腦子好使了不知道多少倍。

失敗是註定的,朱高煦很無奈。

而朱瞻基很遺憾,這叔叔腦子不好用啊,是典型的不吃敬酒吃罰酒。由於罪孽太大,不把朱高煦關到監獄裡,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於是,監獄成了朱高煦新的歸宿。有些人就是這樣,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獄無門他硬要入。

朱瞻基最後把二叔烤成了“烤雞”

(朱瞻基)

關到監獄裡,朱高煦應該反思了。但,朱高煦的腦袋裡總是感覺缺點東西,這種東西叫智慧。

朱瞻基對二叔,還是下不了殺手的,常常思索該怎麼發配解決。

有一天,朱瞻基去監獄裡看望二叔。二叔的舉動很有意思,故意伸腳,直接把皇帝侄子絆倒在地上,整了個狗啃食,這有點過分了。

這一次,朱瞻基的怒火徹底爆發了,直接讓人給叔叔腦袋上蓋了個大缸。可是,閒不下來的朱高煦竟然拿缸鍛鍊身體,在監獄裡天天舉著缸進行鍛鍊,彷彿是要鍛鍊好了身體,出去後找機會報這牢獄之仇。

聽到二叔舉缸鍛鍊的消息,朱瞻基很不開心,這次他殺心動了,吩咐下去,缸上壓重物,缸邊放柴火,然後讓下面人點著了柴火。這招太狠。如果不是朱高煦做得過分了,朱瞻基哪裡能做出這種舉動?

可憐,曾經在戰場叱詫風雲的朱高煦,最後悶在大缸裡被活活烤死。也許直到此時,朱高煦後悔了,但後悔有用嗎?毫無用處。曾經那般威武,到頭來死得如此憋屈,真是不得好死。朱瞻基也是個狠人吶!

(朱瞻基的書法)

朱瞻基的歷史評價不低,對二叔早期很好,後期做得確實有點殘酷。

但朱高煦的死,又能怪誰呢?一切都是自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