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的?

亘古怀念说史


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分别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他们和朱高炽是一母同胞,都是徐皇后所生。

靖难时,朱高煦以勇猛闻名,屡立战功。著名的白沟河战役,朱高煦身先士卒,击溃瞿能率领的南军,斩杀瞿能父子。东昌之战和浦子口战,都是在朱棣溃不成军时,及时赶到,拯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很得朱棣赏识。

靖难能够取得胜利,朱高煦功不可没,他的功绩也是燕军将领里数一数二的。

反之,朱高炽因为身体太肥胖,腿脚行动不便,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自然不能随朱棣带兵出征。

《明史鉴-卷十三》计载:“勉之,世子多疾。”意思是说,靖难时,有一天朱棣拍着朱高煦的背勉励道,“你要好好努力,你哥哥虽然被封为世子,但他身体一直不好………”后半句虽然不能说的太明白,但朱高煦心里是很激动的。可见,朱棣在三个儿子中间对朱高煦还是偏爱有加。

靖难成功后,朱棣继承皇位。在立太子一事上,朝中有不同的态度。一些善于察言观色者,因为看到了朱棣偏爱朱高煦,便议立朱高煦为太子。还有曾跟随朱高煦参加靖难之役的大匹武将,也都赞成立朱高煦,这样他们可以为自己捞点政治资本。但有部分大臣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朱高煦武将出身,性格暴躁,带兵打仗还行,却不懂治国之道。朱高炽仁德宽厚,在防守京城时也曾立过大功。自宋一来,都是以文治天下。朱高炽更适合立为太子。

朱棣思虑再三,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后人对朱棣立太子之事,分析有三种原因:首先,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本身就是得位不正,如果再废长立幼,怕引起事端。其次,朱棣比较喜欢长孙朱瞻基,感觉朱瞻基英勇神武有明君之相,立朱高炽也是为朱瞻基铺路。最后一点应该是,靖难结束了,现在是国泰民安,需要的是能够治理国家的明君,从性格上的优点分析,朱高炽更胜一筹。

朱高炽被立太子后,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朱高煦心中十分不满,他的性格缺点很快就暴露出来。经常和赵王朱高燧勾结朝中一些投机取巧者对太子发难。朱棣因朱高煦靖难有功,也没怎么实行处罚,只是心里渐渐疏远了。赵王朱高燧侍宠自傲,率先谋反,很快被镇压下去,因太子朱高炽求情免于一死,回到封地后,老实做人再也不敢兴风作浪。最终无忧无虑的度过余生。

朱高煦毕竟和他父亲一起参加了靖难,看到父亲能从朱允文手里夺得皇位,心想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复制。朱棣在时他心里有所忌惮。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煦感觉有点机会了。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兴奋的彻夜难眠,这不正是走父亲的老路吗?天赐良机不取有违天意。靖难能成,这次又何尝不能成。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明宣帝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最终兵败,被废为庶民。有大臣劝宣帝,何不斩草除根,明宣帝朱瞻基不肯,并说道:“两个叔叔都和先帝同胞,先帝在时对他们都是疼爱有加。”

有一天明宣帝想去看看这个叔叔,见到朱高煦时竟然差点被他拌到。大怒,认为他还是有反心,于是下令处死。


墉上闲人


明宣宗对他两个叔叔是很不错的,只是他二叔疯狂作死,明宣宗他爹死的时候,明宣宗在南京,当时回京即位的时候,他二叔就派人想半路杀了他,只是他跑的快,他二叔的人还没到伏击地点,他就已经回京即位了。即位之后还给他两个叔叔加了工资什么的。

后来他二叔又兴兵造反,他一开始也没想打,还给他二叔下诏书说只要你不闹我就当啥事没发生,只是他二叔不听,后来抓了他二叔也没杀,只是贬为庶人,在北京修了个宫殿让他二叔住。这是他二叔作死,有一次他去看他二叔,他那个二逼二叔伸腿绊他,把他给逼急了!压在大缸里烧死了。

他三叔好像一直做逍遥王爷活到死,后代也继承了爵位一直延续到明末。



大武王曹孟德


《大明风华》中的朱瞻基,是明朝数得上号的有为之君,非常厉害,没那么“娘”,自幼聪慧异常,能文能武,是老朱家的杰出子孙,朱棣最终选了朱高炽为继承人,正是因为有此“好圣孙”。

不同时期,他对待叔叔的方法不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朱棣和朱瞻基)

一、皇孙时期:机警果敢,保护父亲

朱高炽肥胖文弱,不得朱棣喜欢,朱瞻基却对父亲很崇拜,父子之情深厚,时常在祖父及嚣张的叔叔们面前保护父亲。

有一次,朱高炽领着兄弟们去拜谒孝陵,他腿脚不好,险些摔了一跤,走在他后面的朱高煦嘲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暗含的意思是你在前面为我探路,我将吸取你的经验教训,接替你为太子。

话音刚落,就听朱瞻基朗声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意思是我父后继有人,轮不到你。

《明史》上的记载是朱高煦“回顾失色”,以侄子为一大劲敌。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可见皇孙时期的朱瞻基,面对朱高煦并不藏拙,而是适当的展露自身锋芒,以此威慑叔叔们。

(朱瞻基)

二、太子时期:以仁为主,宽容以待

朱高炽这皇位来得太不容易,父亲不喜欢,两位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还都觊觎大位,朱高煦几乎明面上和他争太子之位,在杨士奇、徐皇后的劝说下,朱棣强令朱高煦就藩,他这才暂时消停了。

然后朱高燧就跳出来了,手段更激烈,计划直接弑父矫旨,自己当皇帝,幸得有人告密,他的阴谋才没有得逞。事后朱高炽为他求情,才得以免罪。

(朱瞻基和朱高煦)

按理说,兄弟们这么不安份,朱高炽登基之后肯定得大肆报复吧?并没有,他对两位弟弟非常好,要什么给什么。尤其善待朱高煦,增加他的俸禄,并授予他的几个儿子爵位,充分贯彻了儒家的“仁”。

此时的朱瞻基已经是太子,对于父亲的施政方针有很大影响,但他也没对此有异议,可见他也赞同以“仁”来对付叔叔们。

注意,是“对付”而不是“对待”。朱高炽用仁术,是因为他受儒家影响太深,真的相信“仁”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朱瞻基没那么天真,“仁”在他看来就是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收效很大,天下皆知他们父子对朱高煦有多好,朱高煦要是敢在这种情况下造反,必然被天下视为白眼狼,失了民心。

(朱高炽)

三、继位之后:仁至义尽,愤怒炙死

朱高炽身体不好,在位不到一年就病逝了。他去世时朱瞻基在南京,听到消息迅速往北京赶,朱高煦自觉机会来临,于路上伏杀朱瞻基,结果失败了,朱瞻基平安回到北京,顺利登基。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朱瞻基从来没对朱高煦放心,所以早有防备。

之后,朱瞻基延续父亲的一贯作法,不但没追究朱高煦的责任,还厚赏朱高煦和同样有异心的朱高燧,对朱高煦的各种意见都听从,结果惯得朱高煦更加骄横狂妄,真以为他软弱无能。

没过多久,自以为准备周全的朱高煦举兵造反了,但是,虽然这路子和当初朱棣“靖难”一样,情势却完全不同,臣民们都觉得朱高煦不厚道,你哥你侄对你这么好你还造反,良心呢?朱高煦还想拉拢朝中大臣给自己做内应,但没一个人从他。

这就是“仁”的功效了。

(朱家子孙们)

另外,朱瞻基比朱允炆有能力多了,两者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朱允炆是恨不得告诉全天下朱棣要造反,却又没做什么准备,妄想以舆论、大义逼迫朱棣就范;朱瞻基则是确定朱高煦一定会反,他一边继续对朱高煦各种好,一边默默准备。

所以朱高煦一起兵,朝廷立刻就有应对措施,朱瞻基御驾亲征,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围困了朱高煦占领的乐安城。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朱高煦大张旗鼓的造侄子的反,内心却相信侄子是个善良人儿,偷偷摸摸的逃出城投降。

为什么搞得这么鬼祟?因为跟着他造反的将领们自知绝不会被赦免,坚决反对朱高煦投降,打算血战到底——其实这事儿很搞笑,说要造反的是他,一心投降的也是他,手下比他还坚定。

(朱高煦)

一场兵祸就此消弥,大臣们建议按律处死朱高煦,朱瞻基不同意,留朱高煦一命,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事情到了这里,本来可以告终。朱高煦要么囚禁终身,要么数年后被放出。但谁都没想的是,来了个神转折。

某天,朱瞻基去探望朱高煦,看他有无悔改之心,如果改了就打算放他出来,但是朱高煦干了一件事,史书上的记载是:“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意思是朱高煦趁朱瞻基不备,伸出一只脚把他绊倒在地。

何其幼稚!也说明他满是怨愤之心。

朱瞻基大怒,起来后命人抬来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朱高煦占着力气大,伸手顶住,朱瞻基更怒,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活活把他炙死在缸内。

这段历史看完就一个感觉:朱高煦自找死路。另一个蠢蠢欲动的叔叔朱高燧吓得赶紧上交兵权,从此安静如鸡,再也不敢和朝廷叫板,得了善终。

(朱瞻基)

【结语】

综上所述,朱瞻基对待叔叔们的策略很高明,用的是光明正大的“阳谋”,仁至义尽之后再采取雷霆手段,占尽大义,尽揽人心,是位出色的帝王。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永乐大帝文治武功都不在弱于他的父皇朱元璋,甚至和历史上很多明君比起来也不遑多让,但他在子嗣方面比朱元璋要差得多。朱棣只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四朱高爔出生一个多月就夭折了,因此活下来的只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继承了皇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由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因此,当明宣宗继位的时候,他还有两个亲叔叔,那么朱瞻基都是如何对待这两个叔叔的呢?以下具体说明。

二叔朱高煦

朱高煦和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母亲所生,因此是朱瞻基的嫡亲二叔。这个人从小就比较凶恶顽劣:

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朱高煦传》

当然了,这种凶悍的个性在太平时节是个祸害,但放在战场上就再合适不过了。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甚至在朱棣多次濒临危难之时,拯救君父、扭转战局,因此朱棣一高兴,曾经对他含糊其辞地许愿过:“勉之,世子多疾”。只能说朱棣也是个老狐狸,这种话乍一听好像是许诺改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实际仔细一琢磨,其实什么也没说。

果然,靖难成功后,朱棣当了皇帝,还是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朱高煦即使有一万个不服气,也不敢对朱棣这个彪悍的老爹有什么想法,于是只能以汉王的身份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22年,终于把老爹熬死了。结果老天爷送他个双喜临门,大哥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也死了,他的侄子朱瞻基当皇帝了。大明一年之内两次国丧,政权刚交接一次又交接了一次,值此主少国疑,政局不稳之时,正是兴兵作乱的好机会

于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过程不详细描述了,大致上就是在他的封国周边郡县随便劫掠了一番,然后大侄子明宣宗就御驾亲征将他堵在了城里,然后他就投降了,整个造反的过程像一出荒诞剧。

很多人都建议朱瞻基杀了这个祸害二叔,只不过朱瞻基还是决定留他一命,将朱高煦关押在北京。后面有一次朱瞻基去监狱探视二叔,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之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三叔朱高燧

相比于朱高煦,三叔朱高燧虽然也不是什么安分的人,朱棣生前“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算是朱高煦的帮凶之一,但好在没有造反。永乐二十一年朱棣有一次病危,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和内侍杨庆养子伪造诏书,密谋毒害朱棣,拥立赵王朱高燧为帝。结果事情泄露,朱棣问朱高燧这件事是不是他主使的,给朱高燧都吓傻了,幸亏当时还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帮着解释,说这件事肯定不是弟弟安排的,这才救下了朱高燧。

朱高炽的以德报怨并没有感化朱高燧,经过谋反事件后,朱高燧虽然收敛了很多,但朱高煦造反一事他还是跟着掺和了。在明宣宗擒拿二叔班师回朝的路上,有人建议直接将赵王朱高燧也一起收拾了,因为他俩是一起策划谋反的,现在抓住了主谋,帮凶也别放过了。明宣宗犹豫了许久,最终说道:

“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最终还是放了三叔一马,回京后朱高煦这个猪队友二哥也招供了,确实派人去和三弟谋划造反。当时朝堂上的大臣有很多人建议削夺赵王的护卫,明宣宗最终将这些人的建议都拿给了朱高燧看,朱高燧一看之下就明白了,非常上道的自己主动要求“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明宣宗看三叔很上道,也不好意思做的太绝了,于是“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

宣德六年(1432年)朱高燧以赵王爵位善终,死后还被明宣宗赐了谥号“简王”。赵王爵位也一直由他的子孙后代世袭,一直到南明小朝廷还存在。比起他二哥,朱高燧的下场好得多,也多亏了大侄子朱瞻基是个厚道人。

综上,朱瞻基对两个叔叔本来是都想厚道一些的,朱高煦造反都留了一条命,只不过他自己作死给弄没了;朱高燧反迹未明,居然得以保留王爵世袭。不得不说,明宣宗这个皇帝还是挺有人情味的。


大黄扯点历史


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正在热播,剧中朱瞻基与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斗智斗勇贯穿全剧,从朱棣在位,到朱高炽即位,最后朱瞻基自己登基后,按照目前的剧情发展二叔朱高煦肯定必死无疑,当然影视剧肯定是有所改编的,那么,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究竟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们?

朱棣总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其中朱高爔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朱瞻基的叔叔所指就是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

先说结果下场,再来说过程。二叔最后结果以极刑处死,三叔朱高燧则得以善终。两人同为是朱瞻基的叔叔,为什么下场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两人在朱瞻基登基即位后态度表现不同造成的结果,可以说朱瞻基对两位叔叔已经仁至义尽了,奈何二叔朱高煦自己作死,无限挑战朱瞻基的忍耐底线,最后落得了不得好死的下场。

二叔朱高煦

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炽以燕王世子的身份留守北京城,朱高煦则跟随朱棣在前线征战,凭借悍勇好战的性格,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取得很多的战功,多次帮朱棣解围。仗着自己赫赫战功,又认为大哥朱高炽温和仁儒,根本就比不过自己,产生了夺嫡的想法。

虽然朱棣的确不怎么喜欢朱高炽,因为朱高炽能文不善武,且仁儒温和,跟朱棣本人性格不太像,朱棣更喜欢跟自己性格类似的朱高煦。但是最终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本身处理朝政能力不错,且有朱棣喜爱的朱瞻基是自己的儿子,作为太子的朱高炽,还是被朱棣选入自己皇位的继承人。

亲爹朱棣这样一搞,朱高煦自然是没有办法反对的。但是朱高煦想当皇帝的心思一直没有断过。公元1424年7月,明成祖朱棣于榆木川病逝,朱高煦想先发制人,可惜朝廷封锁了消息,朱高煦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行动,最后太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即位后,奉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大施仁政,可惜明仁宗朱高炽享国时间不长,在位时间十个月左右就去世了,那后面自然是朱瞻基继位登基。

朱瞻基登基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朱高煦探知大哥朱高炽去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打探得知朱瞻基会从南京返回京城,准备在中途截杀朱瞻基,然后起兵夺得皇位。可惜,朱瞻基旁观父亲朱高炽和二叔朱高煦明争暗斗这么多年,对朱高煦的手段与伎俩了如指掌。他接到信息后立即率几名轻骑返回了京城,朱高煦派出的截杀人手还是晚了一步,最终朱瞻基成功继承了皇位。

朱瞻基即位后,不仅没有针对朱高煦,反而赏赐给了朱高煦大量的宝物。对朱高煦提出的国策建议,朱瞻基也是一律批准采纳。朱高煦是你越对他好就越膨胀,觉得朱瞻基是个毛头小子,怕自己起兵造反抢皇位。在公元1426年,朱高煦学其父朱棣的做法,打起了清君侧的大旗,正式在封国乐安起兵造反。

此时朱瞻基还是希望朱高煦能够及时回头,便派人去劝说二叔朱高煦。朱高煦当着使者的面骂起了朱瞻基和其父朱高炽违反祖制。使者一走,朱高煦下的战书就送到了北京。这时朱瞻基明白只能通过打仗解决此事了,而且朱瞻基力排众议,决定御驾亲征。

朱高煦的起兵造反一来准备不充分,二来不得民心。朱瞻基命发射铳炮进攻乐安城,城中叛军顿时破胆,加上听闻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军心浮动,且御驾亲征大军已然围城,在朱瞻基的劝降下,朱高煦不战而降。

朱高煦投降后,并没有被处死,朱瞻基只是把朱高煦关押造在西华门内一座囚室,这给囚室起名叫逍遥城。于是,被废为庶人的朱高煦带着手铐脚镣,过了几年的囚徒生活,直到宣德四年的一天,朱瞻基带着侍卫来到逍遥城,他想看看被他软禁的二叔是否有所悔过。当朱瞻基来到朱高煦的面前,并久久凝视他的时候,满怀恨意的朱高煦顿时无名火起。趁朱瞻基不注意,朱高煦一脚绊倒了朱瞻基。

此时朱瞻基忍无可忍,当即让侍卫抬来一口重达300多斤的大铜缸扣住了朱高煦。46岁的朱高煦居然硬着脖子将铜缸顶起。想起昔日的仇恨和朱高煦的种种行为,朱瞻基彻底愤怒了,他又命侍卫在铜缸周围燃起木炭,可想而知,朱高煦就这样被活活烤死。后面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相继被处死。

三叔朱高燧

在电视剧中赵王朱高燧似乎对皇位没有什么想法,最多也就是帮二哥朱高煦一起想扳倒朱高炽和朱瞻基而已,充其量是个帮凶,其实在真正历史并没有这么简单,朱高燧也有夺嫡的想法,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朱高燧勾结护卫指挥孟贤准备毒死朱棣,伪造假诏废掉太子朱高炽,自己即位称帝,此时被人揭发,并搜出假诏书,幸亏当时太子朱高炽力保,朱高燧才免死。

但是朱高燧没有朱高煦那么固执,有知错能改的特点,不会把自己往死里作。在朱高炽即位后,朱高燧的表现还是相对不错的,承认大哥朱高炽当皇帝。再是主动交出自己的私人军队,请皇帝削减自己三支护卫队中的两支。

等到朱瞻基即位之后,朱高煦造反和他打招呼也躲的远远的,在朱高煦造反的时候,有大臣建议一举拿下赵王朱高燧,以绝后患。但是此时朱高燧再度向朝廷上书,请求削减其最后一支护卫部队,让其是驻守山海关,为朝廷效力。

朱瞻基对待主动上交权力的三叔,看其积极配合,没有造反可能和倾向,对其进行善终处理,赏赐丰厚,爵位世袭。

总结

从上面分析来看,朱瞻基对两个叔叔可以说还是很良心的了,尽管如此,两位叔叔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二叔朱高煦自己作死,最后被活活烤死,三叔朱高燧就会做人很多,最后得以善终。


叨说历史


搞文物、瓷器收藏的都知道一个有名的款识一一宣德!这正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

朱瞻基是明朝开国后的第五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

他天资英畅,,体恤民情,节俭惩脏,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在位十年,被称为"治平之世"。

历史上会有很多惊人相似的事情发生。成祖朱棣是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手中夺取的皇位。和其长相、性格最为类同的次子朱高煦也想复制这一幕,可惜没有成功,惨败在侄子明宣宗手中。

成祖朱棣和徐皇后育有三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因朱高炽早被立为太子,这让在靖难之役中战功卓著的朱高煦心中很不服气。加之朱高炽身微有小疾,且肥硕,有时连路都走不稳。更要命的是,登基仅十个月及一命呜呼。这是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的事。儿子朱瞻基即位,是谓宣德皇帝一一明宣宗。

在朱瞻基回京即位的路上曾遭叔王朱高煦的暗杀,没有成功,所以一即位对两位叔王尤其是朱高煦百依百顺,格外敬畏。甚至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但远远抚平不了汉王朱高煦那颗狂燥不安、谋反称帝的心。

终于朱高煦在1426年八月于乐安起兵谋反,学起了他的父亲朱棣。不过他远沒有朱棣走运。在宣宗亲率的天子之师征讨下,不到一个月遭到惨败,朱高煦也被生擒。

他自然不服,又力大无比,被宣宗罩扣在一口大钟下,四面烧柴活活烧死,落此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有些事是不能复制的。他面临的是御驾亲征的侄子朱瞻基,岂是懦弱的建文帝能比的?所以他输的一点儿也不屈。


晚亭与落霞同晖


明宣宗朱瞻基父亲是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另有二弟朱高煦、三弟朱高燧,也就是朱瞻基的二叔、三叔。

朱高炽很早被封为燕王世子,据传朱瞻基出生前朱棣曾梦到朱元璋把一个大圭赐给他,并说:“传世子孙,永世其昌。”而后看到长孙后发现非常像自己,说道:“此乃大明之福也。”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发动靖难之变的决心。

在靖难之役时,朱高炽身为世子,加上体胖异常,朱棣令其镇守燕京,选择朱高煦随军出征并经常作为先锋。期间,朱棣多次濒遇危难,朱高煦力战方转败为胜,朱棣多次说道:“你好好努力,世子经常生病”,暗示朱高煦可能得到世子之位,激励他更加英勇作战。

靖难之役后,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在商议立储人选时,因朱高炽仁贤,且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虽功劳不小,但不法之事太多,因此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封朱高燧为赵王。

朱棣在位时,朱高煦不肯就藩云南,多次请求到南京后获准,但行为放纵,被朱棣得知后剥夺冠服、囚禁西华门,想废其为庶人但在朱高炽求情下免除,但被强制徙藩乐安州(今山东惠民)。而后,朱棣得病,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官王射成等谋乱进毒,待宴驾后改立朱高燧,被举报后得朱高炽求情得免。而后朱棣去世,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及其子朱瞻圻伺机在京叛乱,但被发觉,仁宗召其来京赏赐并仍命返回。

仁宗继位不足一年病逝,朱瞻基从南京奔赴北京,朱高煦打算半途截杀但没有成功,继位后为明宣宗。因朱高炽对两位弟弟待遇甚厚,宣宗也对两位叔叔大肆封赏,但朱高煦反而认为宣宗软弱,于当年八月造反。朱瞻基知道二叔造反后,多次让宦官晓谕政策,但没有效果。为快速稳定人心,平定叛乱,朱瞻基决定亲征,到达乐安后仍然多次致信劝降,在未使用武力下迫使朱高煦最终投降。当时群臣纷纷上书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但宣宗一直不答应,只是将其废为庶人,并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同时,有群臣上书说朱高燧与朱高煦共谋,应当一并处置,宣宗仍不同意,并派人将奏章拿给朱高燧,朱高燧非常害怕,将超出的护卫官校归还朝廷,六年后病死,谥号简王。

宣宗朱瞻基也一直没有忘掉二叔朱高煦,仍然定期关照,有次亲自去探视他,朱高煦可能仍然意奋难平,故意出脚将宣宗绊倒,宣宗非常愤怒(换作谁也开心不起来),就让人找个三百斤的铜缸将他扣住,本意震慑一下,谁料朱高煦力大,竟将大缸顶起绕着宣宗环走炫耀,这下彻底激怒宣宗,便命人死死压住铜缸,周围架上木炭,将其活活炙死,骨灰都没留下。

由上可见,朱瞻基秉持其父仁爱之德,亲情始终未断,奈何两位叔叔一误再误、一作再作,终致身死,可谓自作自受也。


文殳子


朱瞻基是难得的明君,从小就非常聪慧,深受朱棣的喜爱,朱棣能把皇位传给大儿子朱高炽,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好孙子。朱高炽继位之后不到一年便去世了,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在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由于过于宽厚窝囊,所以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直都有意无意的压制他,尤其是朱高煦,他从小被朱棣宠爱,性格张狂,经常欺负朱高炽。尽管朱高炽身为太子,朱高煦仍然不知道收敛,而朱高燧也是一直跟随朱高煦与太子作对。

朱瞻基与他父亲不同,朱瞻基是一个心思很活跃的人,不像父亲那样窝囊。虽然自己的父亲不受朱棣喜欢,但是两人的父子之情还是很深的,他自然看不得别人羞辱自己的父亲,但是朱瞻基是个聪明人,他并没有明面上与二叔对抗,做足了礼数,朱棣还在位的时候,对朱高煦也是仁至义尽。


朱棣去世后是朱高炽继位,朱高煦本就一直怀恨在心,现在看窝囊的大哥顺利继位更是眼红,但是碍于皇权和朱瞻基的势力一直也没有什么动作。但是朱高炽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去世了,朱高煦就彻底坐不住了。

在朱瞻基刚继位之后,朱高煦就起兵造反了。但是朱高煦空有这么大的胆子,却并没有这实力,起兵之时,朱高煦还在自己的封底劫掠的时候,朱瞻基就御驾亲征将他死死的堵在了城里,没有办法,朱高煦只好投降了,这个反造的,简直像一个笑话。


朱瞻基与他父亲朱高炽一样,有仁爱之心,他心里一直把这两个叔叔当作自己的亲人,尽管他们之前做过不少伤害自己父亲的事,但是朱瞻基从没想过杀害亲人。所以在大臣们都建议杀了朱高煦的时候,朱瞻基并没有同意,只是将朱高煦关押起来。

朱瞻基还去看望他,但是朱高煦实在是不识相,朱瞻基去看望他的时候,他竟然故意将朱瞻基绊倒,这下朱瞻基大怒,下命令让人拿了一口大缸将朱高煦倒扣住。但是朱高煦还是不服,他自己很有力气,竟然将大缸直接顶起,朱瞻基这时也不顾什么亲情,直接命人在缸的周围点上炭火,把朱高煦活活的炙死,做成了“瓦罐焖鸡”。


在此之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死,这样的下场也是朱高煦自己作的。朱瞻基本来顾念亲情并不想杀他,既然他自己不将情分看在眼里,朱瞻基也没必要去维护了,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而另一位叔叔朱高燧虽然并没有直接参与造反,但是给了朱高煦帮助,本来也应该受牵连的,但是朱瞻基并没有这样做。朱高燧也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看侄子不忍心杀自己,连忙将自己手里的护卫军队都交了出来,表示自己的忠心。朱瞻基也并没有为难他,收下了这些护卫队,还保全了朱高燧王爷的体面,朱高燧安稳的过完了自己的后半生,最后得以善终。


对于自己的两位叔叔,朱瞻基做的不能再好了,一忍再忍,一直宽容对待,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出手止损,这都是因为他太看重亲情,就算叔叔们不讲他当亲人,他还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直把他们当作亲人。


小姐姐讲史


朱瞻基对自己的叔叔的态度,其实很明显分为好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成祖时期
很显然这一时期由于朱棣的偏心眼,朱高炽虽然作为太子之位,但实际上并不好过。
朱高炽的两个弟弟嚣张到什么程度呢,就差在脑门上写上两个字,我要造反了。
然而朱高炽对这一切都逆来顺受,仿佛充耳不闻,由此可见朱高炽也是一个打太极的高手,但有时候仍不可避免的受到弟弟的欺负,怎么办呢?
朱瞻基出面了,由于这个孙子深得朱棣喜爱,因此朱瞻基经常在朱棣面前保护自己的父亲,免受弟弟的欺辱。
朱棣还在的时候,朱高炽和朱高煦有一次去拜谒皇陵,朱高炽体态肥大,加上有足疾,走路跌跌撞撞,完全不像朱高煦一样昂首阔步,朱高炽在前面走,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后面朱高煦就讥笑:“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皇太孙朱瞻基不紧不慢的说了一句:“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回头大惊失色,从此也不敢再小瞧这个侄子。
第二阶段:朱高炽继位到朱瞻基平叛。
朱高炽在历史上是仁厚,虽然这两个弟弟嚣张跋扈,但朱高炽对他们仍然充满宽容,反而还提高了他们的待遇。然而朱高煦亡我之心不死,仍然想要图谋造反。朱高炽做了10个月皇帝撒手人寰,朱高煦竟然暗地里埋伏杀手,想要杀死这个侄子。
朱瞻基继位以后,对于两位叔叔的待遇一如从前,甚至还更加优厚,使得朱高煦、朱高燧一位这个侄子不过是个软弱可欺的人。
即便是在后来朱高煦叛乱以后,朱瞻基仍然是先写了一封信,规劝叔叔投降,直到劝说无效以后,这才开始御驾亲征,朱高煦被抓以后,朱瞻基处死了随同反叛的所有人,唯独将这位叔叔带回皇城关在西安门内。直到后来朱瞻基去探望,没想到被绊倒,大怒的朱瞻基将叔叔扣在铜缸里面烧死了。
朱高燧作为朱棣第三子,其实自永乐年间谋反了一次以后,基本上已经是个乖宝宝,最多对这个侄子有不满的地方,但是绝对不敢轻举妄动。
朱高煦失败以后,朱瞻基接受了群臣的建议,打算收缴藩王的兵权,只是稍微暗示了一下,朱高燧就把手中的兵全数交出,大概也是因为气愤难平,朱高燧在宣德六年薨,享年48岁。

漫步史书


(朱瞻基)

明朝灭亡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376年了,在明朝16个皇帝中,后世对朱瞻基和他老爹朱高炽的评价都不低,他们掌权的时代,被称为“仁宣之治”。

实际上,朱高炽的皇帝当了还不足一年,朱瞻基就接任了,这就是明宣宗。明宣宗在位整整10年,36岁时,就挂了,可谓英年早逝。

朱瞻基有一个二叔,非常英勇,曾经还想和太子朱高炽争夺皇位。此人,在朱瞻基继位后怎么样了呢?

朱瞻基对二叔早期非常不错

(朱高煦剧照)

从情理上来说,朱瞻基一上任就应该狠狠收拾二叔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在明仁宗时期就不老实,仁宗死后,还在半路伏击过朱瞻基,只是没成功,让朱瞻基早早溜了。


朱瞻基上任后,对二叔以德报怨,以往过错既往不咎。朱高煦一看这侄子老实,于是就提出各种建议,朱瞻基很大气,凡是朱高煦说得有道理的,统统接受,没有一点小家子气。

这个时候的朱高煦日子还是很舒服,继续着倚老卖老的日子。明宣宗朱瞻基对二叔偶尔有的过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瞻基的“忍让”,让二叔开始造反

朱瞻基的忍让,并没有换来二叔朱高煦的全力配合。

在朱高煦看来,这个侄子就像那个曾经的建文帝,而自己就像老爹朱棣。如此懦弱的侄子,不造反,朱高煦感觉自己心理这一关都过不去。

于是,朱高煦开始造反。

朱高煦高估了自己,他和朱棣差得不是一般的远,简直是云泥之别。同时,朱高煦低估了侄子,朱瞻基比建文帝脑子好使了不知道多少倍。

失败是注定的,朱高煦很无奈。

而朱瞻基很遗憾,这叔叔脑子不好用啊,是典型的不吃敬酒吃罚酒。由于罪孽太大,不把朱高煦关到监狱里,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于是,监狱成了朱高煦新的归宿。有些人就是这样,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他硬要入。

朱瞻基最后把二叔烤成了“烤鸡”

(朱瞻基)

关到监狱里,朱高煦应该反思了。但,朱高煦的脑袋里总是感觉缺点东西,这种东西叫智慧。

朱瞻基对二叔,还是下不了杀手的,常常思索该怎么发配解决。

有一天,朱瞻基去监狱里看望二叔。二叔的举动很有意思,故意伸脚,直接把皇帝侄子绊倒在地上,整了个狗啃食,这有点过分了。

这一次,朱瞻基的怒火彻底爆发了,直接让人给叔叔脑袋上盖了个大缸。可是,闲不下来的朱高煦竟然拿缸锻炼身体,在监狱里天天举着缸进行锻炼,仿佛是要锻炼好了身体,出去后找机会报这牢狱之仇。

听到二叔举缸锻炼的消息,朱瞻基很不开心,这次他杀心动了,吩咐下去,缸上压重物,缸边放柴火,然后让下面人点着了柴火。这招太狠。如果不是朱高煦做得过分了,朱瞻基哪里能做出这种举动?

可怜,曾经在战场叱诧风云的朱高煦,最后闷在大缸里被活活烤死。也许直到此时,朱高煦后悔了,但后悔有用吗?毫无用处。曾经那般威武,到头来死得如此憋屈,真是不得好死。朱瞻基也是个狠人呐!

(朱瞻基的书法)

朱瞻基的历史评价不低,对二叔早期很好,后期做得确实有点残酷。

但朱高煦的死,又能怪谁呢?一切都是自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