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繼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鬥爭的結果

有人說,有清一朝,起於攝政,終於攝政,興於太后,亡於太后。

公元1908年11月14日,清德宗光緒帝暴斃,在慈禧太后陰影下掙扎了34年的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終於帶著自己重振大清的理想,走完了自己無奈又痛苦的一生,大清王朝在慈禧的操縱下,迎來了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中國封建專制社會的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是為宣統皇帝。

而整個故事,要回到33年前。

光緒皇帝繼位

溥儀繼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鬥爭的結果

▲光緒皇帝

公元1875年1月,同治皇帝死於天花,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並沒有留下子嗣。

辛酉政變之後,已經執掌朝政13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為了繼續執掌朝政,聯合慈安冊立年僅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承繼咸豐帝大統,承繼同治帝大位,是為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的身份大有來歷,生父醇親王奕譞,是咸豐皇帝的弟弟,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生母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光緒帝既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子,也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論親屬關係,其他皇族成員自然比不過載湉。論年紀,載湉只有4歲,更加容易控制。這簡直天上掉下來個林妹妹,深得慈禧太后歡心。

面對4歲的小皇帝,兩宮太后慈禧、慈安以聖母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按照禮制,待光緒帝成年親政,太后就要歸政於皇帝。

波折的親政

溥儀繼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鬥爭的結果

▲慈禧太后

按照古代的禮制,皇帝16週歲即為成年,可以親理朝政,也就是說,到1887年,慈禧太后就要還政於光緒皇帝。

而在1886年,光緒帝生父奕譞為了政治利益,奏請慈禧太后,請求光緒皇帝親政以後,慈禧仍以太后身份實行訓證,朝中政務必須先請示慈禧太后懿旨,才能交給光緒皇帝處理。為了更加嚴密的控制光緒皇帝,慈禧太后還把自己的內侄女許配給光緒皇帝做皇后。

1887年,光緒皇帝終於在名義上親政了。親政路上阻礙重重的光緒帝,在太后掣肘的情況下,面對著更加嚴峻的問題,就是執掌朝政已近30年的慈禧太后,大力扶植黨羽,滿朝看去,烏壓壓一片都是太后黨。

實力卓著的太后黨

溥儀繼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鬥爭的結果

▲榮祿像

執政近30年來,慈禧通過自己強硬的政治手段,拉攏自己的集團,打擊敵對勢力,把朝中重要的大臣幾乎都拉到了自己的麾下。

比如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比如皇親國戚醇親王奕譞、恭親王奕訢。

比如滿人僧格林沁、榮祿。

比如大內太監總管李蓮英。

如果這些人都是酒囊飯袋也還好辦,難辦的是,這些人個個都可稱為清朝的國之柱石,個個都是能臣幹吏。光緒皇帝根本換不得。更為棘手的是,這些人在長久的政治活動中,也同慈禧太后一樣,黨羽遍佈朝野,一人被罷,必然牽一髮而動全身。

光緒帝的奪權之路

溥儀繼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鬥爭的結果

▲甲午戰爭

1894年,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國力蒸蒸日上,不滿足偏安一隅之地的日本也加入了侵略外國的隊伍。日本果斷在朝鮮挑起戰爭,作為宗主國的清王朝自然要出面擺平。

至此,光緒皇帝已經登基20年,卻無一天有實權。面對隨時爆發的中日戰爭,既是一場中日的軍事對決戰,也是一次皇帝與太后的權力爭奪戰。這個難得的機會,光緒皇帝明顯不想失去。

面對主和的主流態度,光緒帝下令帝師翁同龢和北洋大臣李鴻章議定對日作戰事宜,並下令南洋各大臣積極籌備戰備工作。

此時的慈禧太后正在修整清漪園以籌備自己的生日。光緒皇帝督令翁同龢和李鴻章停止從北洋軍費中向清漪園工程撥款。

溥儀繼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鬥爭的結果

▲翁同龢

翁同龢和李鴻章卻各有想法。翁同龢作為戶部尚書,管理著清王朝的財政大權。而他作為光緒皇帝的老師,卻不是帝黨。作為清流名人,翁同龢歷來和李鴻章鬧不和,李鴻章以籌建北洋的名義開了海防捐,所得款項都送給慈禧太后搞工程,翁同龢自然看不上李鴻章的做法。對於光緒帝的命令,翁同龢並沒有執行。

李鴻章恩師曾國藩,在同治年間經慈禧拔擢才走上人生巔峰,李鴻章又經慈禧拔擢總督直隸,營建北洋海軍。洋務運動中的所作所為,也幾乎都透著慈禧太后的影子,貴為清朝中堂大人,自然也是慈禧的抬愛。李鴻章那是鐵鐵的太后黨,不惜耽誤北洋海軍的發展,也要把慈禧伺候好了,以得到慈禧太后在政治上的支持。

光緒皇帝的命令,在多方各自心懷鬼胎中失效了。隨著命令失效帶來的,還有慈禧太后的厭惡和甲午戰爭的慘敗。

鬥爭的終極對決

溥儀繼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鬥爭的結果

▲康有為像

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清朝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國內,群情譁然。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走進了清帝國權力的漩渦。

1898年,在光緒帝的支持下,康有為等人開始了維新變法。可惜的是,康有為等人空有報國熱忱,卻無任何政治實踐經驗,依靠有名無實的光緒皇帝,在沒有實權派的支持下,在短短103天時間裡,進行了激烈的變法運動。

如果慈禧太后放任康黨繼續變法,就將極大的損傷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這招致了頑固派的強烈反對。甚至有人散佈流言說要請慈禧太后廢除光緒皇帝,再立新帝。

不光是康有為等人政治經驗稀少,光緒皇帝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是驚恐不已。

他沒有想到,維新變法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默許,根本就不可能開始。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默許,每章每條都需要慈禧太后審核的變法條款也根本無法頒佈,在激烈的變法手段無法推進的時候,應當及時調整思路,改激烈的手段為溫和的手段,一點一點爭得慈禧太后支持,在長久的變法活動中,培植自己的勢力。在長久的政治活動中,一點一點蠶食慈禧太后手中的權力。

而光緒皇帝,選擇了一條風險極高的路,召見袁世凱,召令袁世凱不再受直隸總督榮祿的節制。譚嗣同和畢永年商議軟禁慈禧太后。

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貿然向兵權伸手,在桌面下鬥爭了二十多年的矛盾,因這次密謀的政變活動提前拿到了檯面上,太后與皇帝的對決已不可避免。

1898年9月18日皇帝與太后迎來了最後的對決。御史楊崇伊上書慈禧太后請求罷黜變法條款。當夜,梁啟超聯繫袁世凱進行兵變軟禁慈禧太后。

袁世凱卻向榮祿告密,第二天,慈禧太后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重新訓政,將光緒皇帝軟禁於瀛臺。維新變法失敗,這場政變活動也失敗。本來在雙方奪權鬥爭中就岌岌可危的太后與皇帝的關係,徹底決裂。

溥儀繼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鬥爭的結果

▲瀛臺舊照

最後的十年

經此一場重大的政治事件,奮發圖強的光緒皇帝被囚禁於瀛臺,開始了和慈禧太后比賽熬壽命的日子。此時慈禧太后已經63歲,而光緒皇帝只有28歲,不出意外的話,光緒皇帝一定能熬到慈禧太后去世。

溥儀繼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鬥爭的結果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遭逢國難當頭,時值多事之秋,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在囚禁光緒皇帝兩年之後,又迎來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北京城破,慈禧太后只得帶著光緒皇帝等一眾人等向西安逃竄。

又是一通割地賠款的日常操作,然後他們回來了,回到了北京城。這以後,慈禧太后不再囚禁光緒皇帝,但是光緒皇帝依然沒有任何實權。

1908年,慈禧太后病重,光緒皇帝同時病重。可憐的光緒皇帝在病中依然堅持著寫日記的壞習慣,他在日記中寫道:

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一定會死在我之前。如果這樣,我要下令斬殺袁世凱和李蓮英。

玩弄了一生權術的慈禧太后,深知政治清算的殘酷無情,如果放任光緒皇帝不管,那麼在自己死後,葉赫那拉氏和自己拉攏起來的太后一黨,將無一倖免,都會遭到光緒皇帝的清算。

11月14日,在慈禧太后死前,光緒皇帝暴斃。後來經專家對光緒皇帝頭髮的鑑定,砷含量超標,系死於砒霜中毒。和慈禧鬥爭了一生的光緒皇帝,終於在這場殘酷的政治搏殺中敗下陣來,帶著自己未竟的政治願望去見了自己的列祖列宗。

為何選擇了溥儀

溥儀繼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鬥爭的結果

▲宣統皇帝像

慈禧太后一生掌控兩任皇帝,等到光緒皇帝駕崩時,清廷政治局面已經極其複雜,愛新覺羅氏、葉赫那拉氏、滿族勳貴、帝黨、漢人集團、保守派、立憲派、外國列強、國內各地地方勢力等犬牙交錯,鬥爭已是你死我活,不容任何退步。

而政治,允許犯罪,卻不允許犯錯。慈禧太后始終以為大清王朝是一家之王朝,哪怕給清王朝送終,也不能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失敗。

光緒皇帝死後,冊立溥儀,成了最合自己心意的選擇。

其一,光緒皇帝像他的堂哥同治皇帝一樣沒有子嗣,至於壽命38歲的光緒皇帝為何沒有子嗣已經說不清楚了。

其二,慈禧太后弄權40多年,是個權力慾望極強的人,當初選擇冊立光緒皇帝就是因為光緒皇帝年幼,容易掌控。溥儀同樣年幼,同樣易於掌控。

其三,溥儀皇帝被過繼給同治皇帝為子,繼承的是同治皇帝的大統,慈禧作為同治皇帝的母親,自己孩子的大統有了延續。

其四,溥儀皇帝的生父是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生母是慈禧的乾女兒,也就是慈禧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太后是慈禧的內侄女隆裕。有諸多派別的互相牽制,冊立溥儀不但可以保證自己的利益,還可以通過已經成型的利益集團來平衡朝廷各方的勢力。

其五,慈禧太后在多年同光緒皇帝的鬥爭中,本集團的官員和其他派系的官員關係十分緊張,這導致慈禧不能夠冊立成年的君主。只有將幼主掌握在隆裕太后手中,才能儘可能的保全太后集團成員的安全。

綜其原因,冊立溥儀有慈禧太后的私心,也有政治需求的考量。更多的是,光緒帝親政以後,和慈禧的奪權鬥爭明裡暗裡進行了十多年。

帝后兩黨的鬥爭將政局攪的複雜不堪;而這個時期又正好是清末風雲激變的時期,新思潮的衝擊令國內人心浮動;國勢衰退之下的南方省份已經心不屬中央;朝廷內部的政治廝殺日益白熱化。以至於最後為了政治平衡,連成年的君主都不敢冊立,只得冊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幼主溥儀做清帝國的皇帝。

歷史滾滾,清王朝的喪鐘——已經敲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