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紙上談兵”的悲情天子

01

1908年,清廷宣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引得世人一片譁然。

對比慈禧太后,人們對光緒皇帝充滿了無限的同情。

他一生在政治上都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

其實直到人生的最後階段,光緒皇帝都對救國存亡抱著希望。

根據清宮檔案記載,光緒皇帝在1908年要求內務府呈上的閱讀書目有:

《日本憲法說明書》、《日本統計釋例》、《日本憲政略論》、《譯書提要》、《駐奧使館報告書》、《孟德斯鳩法意》、《政治講義》、《法學通論》、《比較國法學》、《政治學》、《國法學》、《民法原論》、《政治泛論》、《憲法論》、《行政法泛論》、《日本預備立憲》《日本憲政略論》四部,每部一冊;《政治一般》四部,每部二冊;《歐洲財政史》四部,每部一冊;《日俄戰紀》四部,每部一冊;《戰法學》四部,每部三冊。

這些書大部分都是關於外國立憲類的書籍。

可見,這位帝王在身囚瀛臺的歲月,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志向,令世人更加感嘆他的人生遭遇。

光緒皇帝:“紙上談兵”的悲情天子

從18歲爭取到有限的親政權力,年少的光緒皇帝就試圖拼勁自己的全力拯救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

1892年,外國媒體報道了光緒皇帝終於突破了宮廷的壓力,給自己找了兩個國子監的學生當老師。皇帝找人教讀書並不稀奇,稀奇的是這兩個老師之前受過很好的英美教育,他們負責教授皇帝英語。

這得到了外媒的一致好評。

在他們看來,這位年輕的帝王與過去3000年的死規矩做了一個告別。在大部分保守臣子看來,學習英語是屈尊的行為,這更加體現了光緒皇帝的智慧和勇氣。帝王思想上的變化,必然會對未來的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

外媒的樂觀在歷史的煙塵中回望,堪稱“不懂光緒的疾苦”。

02

光緒皇帝即使在思想上意識到需要求變,但他所處的權力場和個人素質,無法令他撐起一場龐大而又複雜的變革。

首先來說說他所獲得權柄。

中國歷史上其實並不缺乏有為的變革之君。秦國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王莽的新朝改制、北宋時期的慶曆新政和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無論成敗與否,都可以得出一個小結論,那就是中國這個民族,在文化上是蘊含著求變求實的勇氣和基因的。

縱觀這些變革,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變革的主導者要麼是大權獨攬的君王,要麼是主導人得到了君王的全力支持和授權。

光緒皇帝:“紙上談兵”的悲情天子

一旦君王的權柄下移,或者主導者背後的君王,在思想上產生動搖,變革的結局只有一個,就是走向失敗。

比如,秦國在國君的鐵腕推動下,商鞅變法才能取得成功。到了北宋,王安石主導熙寧變法時,皇帝宋神宗發生了動搖,讓變法的結果變得岌岌可危。等到宋神宗一死,變法徹底宣告失敗。

光緒其實只是名義的皇帝。真正掌握實權的是一生兩度“鳳戲龍”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掌握大清朝的權柄近五十餘年。她在世一日,整個清廷無人可以挑戰她。

作為慈禧太后扶持起來的皇帝,這就使得光緒皇帝必須面臨一個艱難的處境——只要慈禧在世一日,光緒皇帝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權力。

他必須等待,等待,等著慈禧死去,心甘情願放下世俗的權力交給他的那一天。

只要慈禧死去,清廷的最高權力,無論慈禧願意與否,都會順利交接到光緒手中。

這一點,光緒皇帝身邊的人已經意識到。

一個人是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一個是恭親王奕訢。

醇親王在光緒即位後,活得小心翼翼。擔心慈禧以為他會憑藉皇帝生父的地位,挑戰慈禧的地位。

光緒皇帝親政後,奕譞上表要求慈禧以“訓政”的方式繼續幫助皇帝。

奕譞肯定知道這讓光緒有多失望。光緒自懂事起,就希望能夠儘快親政。“訓政”上一次實施的時候是乾隆帝和嘉慶帝並尊的時期。乾隆皇帝藉此把全部大權抓在自己手上。

光緒皇帝:“紙上談兵”的悲情天子

奕譞此舉,無非是為了幫助光緒皇帝,不要開罪慈禧太后。

恭親王身為皇子時期,曾經有機會登上帝位。奕訢是晚清時期皇室中難得有才幹的人物,不過後半生都被慈禧太后壓制,堪稱“半生為奴”。

奕訢在生命的最後,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光緒和慈禧的關係進入一個不可調停的狀態。那麼對於光緒皇帝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了奕訢的擔憂。

清朝多幼帝。順治皇帝13歲親政,康熙皇帝15歲親政,同治帝17歲親政,而光緒皇帝是在18歲才獲得了名義上的“親政”。與前期帝王相比,光緒皇帝的親政時間被人延長,完全不符合清朝規制。

這本身就說明光緒和周邊大臣希望憑藉祖制,讓慈禧放下大權的願望和動機,多麼單純,多麼蒼白無力。

03

光緒帝無法做到大權獨攬,在內部就等於沒有取得力圖革新的基礎。

在另外一個方面,光緒皇帝的個人素質無法支撐起這一場龐大、複雜和壓力重重的變革。

戊戌變法在史料和學術研究上已經不是一個新的話題。這一場變革以流血告終。

不管罪魁禍首是不是“以慈禧為首的保守勢力”,變法在開始就註定了結局。

戊戌變法從1896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到1998年9月21日結束,持續時間僅僅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

在這103天的時間,光緒皇帝頒佈了上百道變法詔令。詔令之多,令絕大部分大臣目不暇接,不知道該做如何應對。

光緒皇帝:“紙上談兵”的悲情天子

這些大臣中,包括那些支持變法圖強自救的開明官員。但是當皇帝的詔令一到,他們感覺壓力重重。

首先是皇帝的詔令之密集,令具體的執行工作無處著手。其次,皇帝的命令背離實際情況和基層狀態。

光緒皇帝的百道詔令,涉及到經濟、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多個方面。每一個方面的改革,牽扯到的權力和利益分佈,並不是靠光緒皇帝的詔令就能搞定的。

就比如精簡朝堂上的冗員。靠光緒帝一紙詔令裁撤掉的官員,高達上萬人。這些人都是旗人,在政治上有很大的話語權。裁撤後不予補償,不做其他安置,使得這群人倒向慈禧。慈禧對此無法無動於衷。她違背祖制垂簾聽政,旗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她的權力基礎。

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改革,任何一項都需要在強而有力的權力支撐上,徐徐圖之,才能實行下去。

秦國的商鞅變法在首推和強化階段,用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兩代人的時間。

隔壁的日本,為了發憤圖強,全部上下扭成一條心,前後堅持了三十年的時間,才使得整個國家的面目發生了改變。

光緒帝主導的戊戌變法問題在於,他手中沒有權力。對內他無法有效協調和慈禧太后的關係。變法之時,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兩個勉強能夠勸阻慈禧的人,都已經離世。

光緒帝好學,有上進心,想成為一位挽救國家於風雨飄搖中的帝王。這是他優秀的一面。但是百日內發佈上百道詔令,則從一個側面上反應出光緒的性格缺點,事前不能深思熟慮,性格急躁冒進,不夠沉穩。

他不具備慈禧那種權謀家用人和識人的本事。變法的核心骨幹,無論是他還是戊戌六君子,先不說他們的才華和高義,都具備一個致命缺陷:沒有政治實務經驗,只有蠻幹的孤勇和熱情。

04

說到光緒皇帝的性格缺陷,就不得不提到他和慈禧複雜的母子君臣關係。

從宗法關係上來說,慈禧一生撫養過的子女有三個人,同治皇帝、榮壽公主和光緒皇帝。

慈禧在教育孩子上,無疑是失敗的。她養育的兩個孩子,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同她的關係很差。唯獨養女榮壽公主,和她關係不錯,像是一對真正的母女。

榮壽公主本來是恭親王的長女。在兩宮垂簾聽政之初,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為了拉攏恭親王,特地把這個女兒封為公主,養在宮中,向天下表示叔嫂共治天下的和睦之情。

光緒皇帝:“紙上談兵”的悲情天子

榮壽公主早熟懂事,很是貼心。慈禧早年喪父,盛年喪夫,晚年喪子,加上長期大權獨攬,使得慈禧太后這個人基本上接近鐵石心腸。

這是慈禧的保護色。這樣的性格,放在孩子教育上,不啻於一場災難。

慈安太后為人輕鬆和藹,同治帝因此更加親近慈安太后。在同治帝身上,慈安太后的影響力更大。

同治帝和慈禧太后的關係並不和睦。為了反抗慈禧,同治帝選擇了嫡母慈安太后看中的皇后阿魯特氏,想著如何修建宮苑,讓慈禧去養老,藉此擺脫慈禧的控制。

同治帝的反抗,一度令慈禧非常頭疼。到了光緒帝身上,慈禧就要防止事態重演。

加上慈安太后去世,年幼的光緒帝由慈禧太后一個人撫養。這樣,光緒皇帝的成長環境更加壓抑。

慈禧太后對光緒皇帝實行徹頭徹尾的威權教育。

慈禧不允許光緒稱呼她為額娘,她要讓光緒皇帝叫她為“親爸爸”。這是皇帝的權威,慈禧要讓這個乖兒子學會絕對的聽話。

光緒一旦犯錯,慈禧動輒就讓光緒長時間下跪,故意冷落他。長期下來,光緒皇帝面對慈禧太后,戰戰兢兢,猶如老鼠見了貓。

光緒面對慈禧太后的情形,連周邊的宮女都不忍。慈禧訓斥光緒時,宮女們只能低著頭,儘量不去看皇帝。

光緒皇帝四歲入宮後,就很少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即使能見,也是在正式的臣子會見君王的場合。為了斬斷過去的親情,使其絕對依賴慈禧,連從小照顧光緒皇帝的保姆,也被慈禧趕出宮去。

在立後問題上,光緒和同治帝一樣,極度不滿意慈禧選擇的人選。同治帝有慈安撐腰,反抗成功。光緒帝無奈,只能接受隆裕為皇后。

隆裕和光緒的婚姻就是一場悲劇。隆裕也是慈禧專權和對光緒實行絕對人生控制下的犧牲品。

慈禧身上似乎還有一種寡母心態。她從25歲開始守寡,似乎見不得子女感情生活幸福。

同治帝和皇后阿魯特氏感情要好,光緒帝則冷淡隆裕皇后,喜歡珍妃。但是到了最後,阿魯特氏和珍妃都成為慈禧最討厭的人物之一。

阿魯特氏和珍妃的人生悲劇,離不開慈禧的手段。

可以說,慈禧在同治帝身上汲取了不少教訓,一定要把光緒帝教育成為一個絕對聽話的傀儡皇帝和乖兒子。

慈禧在繼承人的培養上絕對是失敗的。同治帝,膽大叛逆,在反抗慈禧這件事情上,不遺餘力,大獲成功,高峰期還砍掉了慈禧身邊大太監安德海的頭;光緒帝,膽小諾諾,從來不敢反抗慈禧。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做了一回戊戌變法,失敗後就身囚瀛臺,一生不得自由和光亮。

05

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戊戌變法,不能完全說是失敗。這一場賠上了光緒皇帝政治前途的改良運動,成為開啟民智的螢火之光,最終能與日月爭輝。

這就是有些事情明知是失敗,也不得不為的原因。於個人、於當時是失敗,但對於總體和國家而言,總有積極的一面。

本篇小文是從光緒皇帝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光緒皇帝的政治嘗試註定是“紙上談兵”。

他的紙上談兵表現在兩個方面。

以當時的歷史環境,他的變法註定失敗。先不說在戊戌變法之前的洋務運動,我們說說一個英國人赫德。

赫德曾經管理晚清海關長達半個世紀。他任職時期,海關成為當時清朝中最為廉潔和最為效率的部門之一。他能夠堅持長達五十餘年的時間,基礎在於他始終認為海關是中國機關,要圍繞中國利益行事,不能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和警惕。但是一旦中英利益有衝突時,赫德又會偏向英國。

光緒皇帝:“紙上談兵”的悲情天子

赫德長期把持海關的行為,無疑是侵犯國家主權。但無法否認,在建立管理體系和提高管理效率上,赫德是有一手的。他管理的海關,一度佔據清朝稅收的25%,成為清朝最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赫德曾經建議處理官場腐敗和改革科舉考試內容,立即引來了保守派的反對。他們說“赫德包藏禍心,不能洋人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赫德提及的官場和科舉問題,對當時的時局稍微有點清醒認識的人都知道,是繞不開的問題。但一旦涉及到改革,立即招來反撲。更不要提說涉及到政治、教育和文化這種深度區域的改革了。

其次,光緒帝真的不是那種可以臥薪嚐膽心志堅毅的君王。

他小時候一看到慈禧聽說他功課好,就開心的樣子,就拼命讀書,用來討好慈禧。但是在傳統帝王教育和慈禧家庭威權教育下長大的帝王,沒有培養出獨自思考、審時度勢、極具耐心和沉穩的性格特徵。

國家的困境令他心急如焚。在沒有解決自身困難、拿到權力、打造一個成熟的權力班子的情況下,光緒帝就急忙冒進,慈禧太后輕鬆地就將他打回原形,丟到瀛臺上,悽苦地走完最後的歲月。

光緒的理想很豐滿,很美好,但他所面臨的現實太骨感,太現實。

所以他註定是一個悲情天子,一個值得後人尊敬的悲情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