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凌煙閣唐儉


陳友諒,出生於沔陽漁家之子。他的祖上本姓謝,因祖父入贅陳家,自此家族從陳姓。自幼喜歡讀書,有個看相之人,曾斷言他長大後是富貴之命,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歷史上的陳友諒,最初是縣裡的一名小吏,但這與他的願望相差較遠,當時正值元末天下大亂,起義軍風起雲湧。陳友諒於是參與了徐壽輝領導的起義軍。不久,徐壽輝建立天元朝,陳友諒為太師倪文俊的屬下。後因倪文俊叛變,陳友諒將他殺害,吞併了倪文俊的兵力,自稱宣慰使,稱平章政事,陳友諒便是這樣起家的。

經過數年征戰,陳友諒屢次獲勝,當時,長江以南,陳友諒的兵力最為強大。儘管當時他的勢力已經很大了,但仍然在徐壽輝的手下辦事。而且曾與朱元璋所領導的起義軍進行了多次交鋒,陳友諒多次戰勝,所以朱元璋便採取了離間計,使陳友諒與徐壽輝手下的趙普勝交戰,陳友諒吞併了趙的勢力,進而發展壯大。

陳友諒此人果敢狠決,在與徐壽輝意見不一之時,雙方交戰於江州,此處為陳友諒的治所,於是陳友諒關閉城門,把徐壽輝部下趕盡殺絕,並以江州為根據地,自稱漢王,將徐壽輝變為自己的傀儡。不久徐壽輝去世,陳友諒在採石五通廟即皇帝位,國號漢。將他的心腹皆安排了重要的官職。

陳友諒一時之間志驕意滿,他勢力最大的時候,可以控扼江西、湖廣兩地。而當時他的勁敵主要是朱元璋,曾經多次與之交戰,但均以失敗而告終,他的領地也逐漸被吞噬。最後逃到了武昌。陳友諒仍舊不甘心,於是破釜沉舟,與朱元璋在南昌決一死戰,交戰過程中,他的弟弟陳友仁戰死,自此嚴重打擊了他的自信心。

此次戰役也是決定陳友諒生死的一戰,陳友諒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的部下也見勢歸附了朱元璋,以至於陳友諒孤軍奮戰,朱元璋曾下勸降書,陳友諒剛愎自用,沒有同意,繼續與之交戰在涇江口,最終在戰爭中慘死。

陳友諒的一生,可以稱得上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夢境,曾經大富大貴,最終慘死於涇江。他不甘於充當州縣小吏,胸懷大志,投身起義之中。身處亂世,鋒芒畢露。

陳友諒為人果決狠毒,剛愎自用,善於把握時機,果斷吞併首領的兵力,壯大自己的勢力,甚至建國稱帝,曾經顯赫一時。但為人剛愎自用,不懂謀略,以致多次身陷朱元璋計謀之中,吃了很多苦頭。在生死存亡之時,不屈服於對手,堅決抵抗,以致慘死於戰場之上,可悲可嘆。


史海爛柯人


陳友諒這個人,其實也是個被嚴重低估的歷史人物,在影視劇中,他總是被塑造成一個陰險狡詐的小人形象,即便在金庸的小說中,他的卑劣也是讓人恨得牙癢癢。

但事實上,如果仔細翻看陳友諒的生平事蹟,大家會發現,歷史上的陳友諒,所擁有的才能和個人魅力,絲毫不比朱元璋遜色多少。

陳友諒是湖北仙桃人,祖上原本姓謝,後來因祖父入贅陳家,也是陳友諒的父親在出生後就跟隨陳家姓陳,叫做陳普。陳普共生有五個兒子,其中陳友諒排名第三。這陳友諒從小就體力過人,身材健壯,所以閒暇時也學了點武藝,算得上是半個高手。

同時,因為陳家也算富裕人家,所以在陳友諒在成年後,家裡人就為他在縣裡面謀了個官職,雖然只是個小吏,但起碼也是正式編制,六險一金、週末節假日休息,日子也算逍遙。

但陳友諒對此卻不滿足,在他25歲的時候,紅巾軍將領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進入仙桃,陳友諒立馬投筆從戎,從一個元朝官員變成一個反元的農民起義軍將領。



兩年後,陳友諒就因為戰功卓越,被提拔為徐壽輝帳下的東路軍元帥,這升遷速度,簡直稱得上是做直升飛機。後來,倪文俊想要謀害徐壽輝,徐壽輝找陳友諒尋求幫助,於是陳友諒趁機率軍攻打倪文俊,並一戰將他打死,隨後還把他的軍隊給兼併。

實力大增的陳友諒開始變得勢不可擋,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陳友諒那絕對是當時最風雲的人物,他向南先後攻破江西南昌、高安、吉安、贛州、上饒,最終一統整個江西,向北他攻破安徽安慶和池州,佔據著整個安徽南部地區,成為長江以南最強大的實力派,擁兵三十萬,號稱六十萬。

接著,陳友諒又設計殺死徐壽輝,然後自立為皇帝,稱國號漢,改元大義。其後陳友諒又率軍南征北戰,先後佔據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南部地區。隨後,為徹底統一南方,陳友諒決定東征南京,摧毀朱元璋。

此時的朱元璋,佔據著安徽北部和江蘇南部,南京是他的老巢。於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在南京城郊展開大戰,結果陳友諒戰敗,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朱元璋則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



第二年,陳友諒派部將張定邊重新奪回了安慶,朱元璋不服,又派遣俞通海、趙德勝來攻安慶,結果陳友諒再次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朱元璋則趁勢佔據安慶、江州和湖北蘄春。這一戰,陳友諒丟失了安徽南部的所有地區,以及湖北東北部的地區,讓陳友諒損失近四分之一的土地。

兩年後,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再次東征,打算一舉摧毀朱元璋,朱元璋則率二十萬大軍迎戰,雙方最終在鄱陽湖康郎山相遇,於是歷史上著名的鄱陽湖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根據史書上所記載,這場戰役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雙方船隻相互衝殺,士兵則登船砍殺,朱元璋這邊的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都是身先士卒,但因為陳友諒的船隻高大堅固,朱元璋連戰三日,陳友諒大軍卻只陣亡一千五百餘人,損失船隻有數艘而已,而朱元璋則損兵折將,漸感不支。

於是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當時朱元璋看到颳起了東北風,便果斷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他安排了7艘小船,裝好火藥,安排敢死隊,順風衝向陳友諒的大船,成功燒燬陳友諒幾百艘船,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陳友貴都被燒死,接著朱元璋又趁勢發動進攻,斬殺兩萬餘人。

這一戰後,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說陳友諒“兵將損數萬之命、無尺寸之功,還不如早早撤退。”而陳友諒也萌生退意,於是決定率軍撤退,結果朱元璋抓住機會,趁勝追擊,戰爭也由此進入第三階段。

在交戰中,陳友諒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不幸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當即死去,享年四十四歲。陳友諒死後,其部下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張定邊等護陳理返回武昌後,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1364年二月,朱元璋率軍來到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漢亡。


我是趙帥鍋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

當時中原共有三股勢力最為強大,他們分別是朱元璋、張士誠和陳友諒。要論謀略與才幹,朱元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不過若論當時誰的勢力最大,誰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統治,那絕對是陳友諒。

(陳友諒劇照)

那麼,既然陳友諒的勢力最為強大,又為什麼會輸給朱元璋呢?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陳友諒出生於1320年,籍貫湖北沔陽,即現在的湖北仙桃市。陳友諒是漁民之子,出生貧寒。早年間,他曾憑藉自己的努力,擔任了朝廷小吏。

與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陳友諒並非是因為吃不上飯,才決定要起義的。相反,他每天衣足飯飽,有時甚至還能收到一些孝敬。

但陳友諒不僅沒有墮落,反而對元朝的統治感到非常失望。產生了要拯救天下蒼生,完成民族復興的想法。

1355年,徐壽輝派部將倪文俊攻破了沔陽,陳友諒也抓住機會,跟上了起義大潮,成為了倪文俊的手下。不久後,由於陳友諒出色的工作能力與戰功積累,他很快被升為了領軍元帥。

1357年,屢立戰功的倪文俊開始對徐壽輝產生不滿,他設計謀害徐壽輝。但最終計謀敗露,倪文俊逃往黃州,向陳友諒尋求幫助。

志在天下陳友諒面對昔日的領導卻毫不留情,他乾淨利落地殺掉了倪文俊,併吞並了他的軍隊。此後,陳友諒自稱宣慰使,並接連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時間名揚天下。

(朱元璋劇照)

隨著陳友諒的實力越來越強,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1359年,朱元璋利用離間計,成功讓陳友諒斬殺了自己手下的大將趙普勝。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權的徐壽輝想要遷都龍興,而作為下屬的陳友諒卻一直不同意。

徐壽輝本身就對日益驕狂的陳友諒感到不滿,一聽他說反對,反而更加堅定了要遷都的決心。聽聞此事之後,陳友諒立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戲,並最終成功敲碎了徐壽輝的腦袋。

徐壽輝死後,陳友諒立馬稱帝,取國號為“漢”,改元“大義”。

當時,陳友諒地盤最廣,實力最強。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則擔心遭到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圍攻,便又一次派間諜詐降陳友諒,結果陳友諒果然中計,發起了大舉進攻,最終他落敗於朱元璋之手,也丟掉了江西。

1363年,陳友諒趁著朱元璋救援安豐之機,率大軍殺向洪都。結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數少於對方數十倍的情況下,硬是拖了陳友諒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來。

(鄱陽湖水戰)

聽說朱元璋回來之後,陳友諒決定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展開決戰。

陳友諒的部隊全都是鐵索連環的大船,在戰鬥前期,將朱元璋的小船隊打得喘不了氣。但戰鬥到了關鍵時刻,卻突然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陳友諒遭遇了赤壁之戰曹操一樣的尷尬。

最終,陳友諒大敗而歸,其弟弟陳友仁當場戰死。在之後的突圍中,陳友諒也被亂箭射死,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朱元璋曾說:“張士誠器小,陳友諒志驕。”

陳友諒確實是驕傲的,他一生在與元軍的作戰中,從來不曾接受招安,始終是血戰到底。並且,在起義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塊土地,最終稱帝改元,他確實是一位驕傲的梟雄。

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陳友諒顯得驕傲得過早了,最終栽倒在朱元璋手裡。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陳友諒這一生》)


張生全精彩歷史


陳友諒,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主要事蹟:

  •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 1357年九月襲殺倪文俊,自稱勤王,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性格強硬並且多疑,喜歡用權術控制部下。他從一個漁民到一方梟雄,可謂心狠手辣,殺了提拔他的老師和曾經的首領。

但是他的能力的確強大,最短時間內整合出一個面積最大,人口兵力最多的政權。

他最大的缺陷就是從來沒有過謀定後動、事緩則圓的深謀遠慮,做起事來,常常是跟著感覺走,事到臨頭先幹了再說。

總體評價,陳友諒是個不折不扣的梟雄。


種花家社會人


說到陳友諒就不得不說他這個人,有的人說他還是很厲害的,雖然最後還是敗給了朱元璋了,但是其實大家仔細的分析會發現,這個陳友諒真的不簡單的,那麼有的人其實是在電視上看到的,那麼在正史中陳友諒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元末的時候群雄並起,各種英雄豪傑都建立起自己的事業,或者加入別人的事業。陳友諒就是一個在別人麾下效力,羽翼豐滿之後自立的典型。

他是湖北人,出生在一個漁夫家裡,排行老三,年少的時候只是略通一些文義,但是力量過人,自己也經常習武。曾經有一個江湖術士給陳友諒做了預言,說此人以後是個富貴命。隨著元末各門各派的的農民起義的爆發,陳友諒便參加了黃蓬起義,加入了紅巾軍,由於頭腦和武功都不錯,從簿書掾一路升到了元帥。

很快,另一支起義軍首領徐壽輝遇到了問題,他的手下倪文俊謀害其不成,便逃到了陳友諒那裡。陳友諒直接殺死了倪文俊,並且將其軍隊化為己有。隨著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1358年陳友諒一路開疆拓土,成為長江以南範圍內,勢力最強的起義軍。

朱元璋在攻取太平府以後,派出常遇春攻打陳友諒,但是遇到了著名的將領趙普勝。朱元璋一看,變使用離間計,加上趙普勝本人也經產公開宣稱自己有恩於陳,導致了陳友諒的不滿和懷疑,最終這名驍將被陳友諒殺死。

此前由於陳友諒殺死了徐壽輝的叛將,二人關係不錯。1360年徐壽輝決定遷都,經過陳友諒地盤時,被假意歡迎,陳友諒將徐的部下一律消滅,把徐壽輝當作人質,然後自稱漢王。值得一提的是,在接下來與朱元璋太平軍的戰鬥中,陳友諒令士兵爬過城牆進入城內,攻克了太平軍,然後殺死了徐壽輝。徐壽輝一死,陳友諒正式稱帝,國號漢。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即位典禮上由於狂風大作,百官只能在沙灘上祝賀。

接下來就是與朱元璋的決戰了。陳友諒自恃兵力強大,想直接攻下應天府,朱元璋更害怕他和張士誠聯合,於是謀士劉基獻出一計策,令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騙他,陳友諒中計,率水師東下,和朱元璋戰於龍灣,陳友諒大敗。此後面對朱元璋的進攻幾乎全是敗績,部下多有投降。

終於,鄱陽湖上,雙方進行了決戰。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但由於朱元璋合理利用了風向,陳友諒並沒有佔到便宜,而且還折損了弟弟陳有仁。數日之後,陳友諒的部隊被困,部下將領也多有投降。但是陳友諒依然不想投降,在糧食斷絕的時候,鋌而走險冒失突圍,本人被流箭直接射穿了頭顱,當場死去。

陳友諒作為元末的梟雄之一,從殺死倪文俊開始展露頭角,最終與朱元璋分庭抗禮公正天下。他在發家的過程中兇狠而陰險,殺伐果斷。但這也導致手下多有叛變,《明史·陳友諒傳》中有一句評價:“ 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歷史阿Q


作為元末起義的領袖者陳友諒,從古自今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那麼今天筆者從陳友諒的人生歷程客觀的為大家詳細剖析陳友諒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陳友諒於1320年出生在湖北仙桃,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輩以捕魚為生,勉強養活一家老小。陳友諒自幼天資聰慧,悟性極強,在讀書時成績常常名列前茅,再加上一個算命先生看了他家的祖墳後對陳友諒說:“你家的風水很好,你長大後必定成為人上人”。此話讓陳友諒一度欣喜不已。可誰知陳友諒直到31歲才當上元朝一個縣級的刀筆小吏,這讓滿腔豪情壯志的他鬱悶不已。

老祖宗有句古話叫“時來運轉”,1355年,陳友諒終於等到了這個時運,當時起兵抗元的徐壽輝部將倪文俊帶兵打下沔陽(湖北仙桃),陳友諒揭竿為旗響應倪文俊,順勢投入到倪文俊帳下。陳友諒擔當倪文俊的先鋒部隊,帶兵打仗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猛,連克數城,為此倪文俊給他加官進爵,並將部隊劃給他管理。

1357年倪文俊想將上級徐壽輝打下的土地佔為己有,自己稱王。可薑還是老的辣,倪文俊的陰謀被徐壽輝識破,倪文俊不得已逃離到陳友諒這邊,念想著陳友諒記著昔日提拔之情,給予保護。可陳友諒二話不說直接將倪文俊誅殺,並將其殘餘部隊據為己有,由此可見,陳友諒心狠手辣,不仁不義。

<strong>

1358年到1359年兩年間,養精蓄銳後的陳友諒率兵連克諸多城池:安慶、贛州、汀州、衢州還有信州(今上饒)等地皆被陳友諒一一攻下,所有俘兵均整編進陳友諒的部隊中,如此一來,在整個江南地區,陳友諒成為實力最為強大的割據勢力,連老東家徐壽輝也得讓他三分。但是在陳友諒心中始終有個信念,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於是他設下計謀引誘徐壽輝赴宴,命壯士用鐵器從後面偷襲敲碎徐壽輝腦袋,手段確實有點卑鄙無恥。

老東家徐壽輝一死,野心更加膨脹的陳友諒立馬稱帝,改國號為“漢”。接下來他的目標就是幹掉應天府的朱元璋部隊。

“龍灣之戰”中,陳友諒的戰船被朱元璋部隊重創,在採石磯又被馮國勝所部阻擊,陳友諒此戰可謂是“丟了夫人又折兵”。丟臉丟到家了。到了1361年,朱元璋已經攻克江州、安慶等多個據點,報復心極強的陳友諒不甘示弱,於1363年親自率領60萬部隊(可能沒那麼多),數百艘大型戰船沿著水路開往南昌,怎知駐守南昌的朱文正等人硬是憑藉著堅忍的決心與陳友諒對抗了將近3個月。

後來朱元璋率領援軍趕到,陳友諒將戰船開往鄱陽湖與朱元璋決戰,一場赤壁之戰借東風的典型戰術再次上演,朱元璋憑藉著東北風利用火船撞擊、引燃陳友諒的百艘戰船,陳友諒所部死傷無數,逃亡路上被朱元璋的弓箭部隊射中頭顱,一命嗚呼。一代梟雄就此謝幕。<strong>

上圖京劇《九江口》中陳友諒

綜上所述陳友諒的一生,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陳友諒的為人了,年幼聰明好學,得志後殺了上級倪文俊、徐壽輝,實為不仁不義,卑鄙無恥,得勢後自己當皇帝,說明此人野心大,權力慾望強。戰敗後再次反攻到底,說明此人意志堅定,報復心極強。鄱陽湖大戰兵多將廣還遭到慘敗,說明此人有勇無謀。但是如果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陳友諒,也許他也是有功之人,首先他作為抗元領袖摧毀元朝在江南的勢力,其次他開啟沔陽三蒸文化,最後作為能與明太祖朱元璋並駕齊驅,逐鹿中原,亦是非常人也!不知你們對陳友諒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鄧海春


真實的陳友諒可不是金庸大師筆下那個陰險小人,他是元朝末年反元的最大勢力,地盤最廣,手下最多。估計當時世人都以為他會是最後的勝利者,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說這人啊,千萬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否則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陳友諒性格怎麼樣?心黑手狠,骨頭很硬,自尊自傲,具備了一切當皇帝的素質!可惜命裡註定有朱元璋這個剋星,或者說關鍵時候,上天選擇了朱元璋。

公元1320年,陳友諒出生在一個普通漁家,家庭條件比朱元璋好點兒,至少吃穿不愁,小小年紀就有很大的志向,能文能武。當紅巾軍老大徐壽輝派手下倪文俊打到沔陽時(現在的湖北仙桃市),他投了倪文俊,以軍功升到了元帥,獨立一軍。

為啥說陳友諒心狠?因為對他有知遇之恩的這兩個人:倪文俊和徐壽輝,都是死在他手裡!而且都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殺死的。

倪文俊是想謀害徐壽輝自己上位,沒成功,於是帶著自己的人馬跑去投奔陳友諒。能在危難之中想到去投奔的,平時私交應該也不錯,陳友諒笑臉相迎,然後殺之,吞併了他的人馬。

殺徐壽輝是為啥呢?徐壽輝建立的政權叫“天完”,本來的國都在蘄水(現在的湖北黃岡市浠水縣),當陳友諒打下龍興(現在的江西南昌)之後,徐就想要將都城遷到龍興去,陳友諒不想遷,兩人意見相左。

想也知道陳友諒為什麼不想遷都,自己親手打下來的地盤,哪有白送別人的道理?

徐壽輝也早發現他有異心,於是他越不同意越要遷都,勉強的下場就是走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時候被陳友諒給弄死了。

通過這兩次坑上級,陳友諒的地盤越來越大,手下的小弟也越來越多,人也就膨脹了,覺得皇帝輪流做、今年到他家,自立為帝,國號“漢”,年號“大義”!

“漢”這個字在中國是什麼含義?正統!“大義”就更不用說了。他的意思很直白:我是光明正大的漢之正統!佔據大義!所有起義軍都該聽我的!

但他可以自說自話,別人也可以不承認啊。像張士誠、朱元璋等人就絕對不會俯首稱臣。

接下來就是那場決定命運的鄱陽湖大戰,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足以載入史冊!

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圍攻南昌,當時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城,小夥子有兩把刷子,硬是把城給守住了!他有多少人馬呢?六萬!也就是,陳友諒的兵力是他的十倍!在這給朱小哥點贊!

硬打了八十多天,沒打下來!此時他的一生之敵朱元璋率大軍來救,於是陳友諒退到鄱陽湖,決定在此一決勝負,確定誰才是中原霸主!

剛開始的時候,陳友諒是佔著上風的,畢竟他人多,而且船的科技含量更高一些,都是鐵索連環的大船,朱元璋都是小船,雙方戰爭設備的對比就像現在的航空母艦對漁船。

然後,朱元璋的神助攻來了!湖上颳起了東北風,而且風很大。還記得嗎?陳友諒的大船是鎖在一起的,朱元璋果斷下令火攻,陳軍就這麼被燒了!

陳友諒也被亂箭射死!一代梟雄,就此殞命。

看了他的經歷,大家會發現陳友諒犯了兩個主要錯誤,一個是弄死兩個上級太容易,讓他產生自己天下第一的錯覺;二是不看《三國志》。

要是看過《三國志》,他就會知道赤壁之戰中曹操是怎麼失敗的。而他比曹操更慘一點,曹操有重來的機會,他沒有。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覺得歷史上的陳友諒是”沒有軍事才能的朱元璋“。


陳友諒最大的短板就是他是靠陰謀詭計上位,而不是靠軍功。

這在元末起義軍領袖裡是非常少見的。

元末起義的特點就是缺少世家子弟參與,無論是張士誠、朱元璋還是陳友諒、方國珍,他們都屬於社會遊民階層。

這也意味著他們沒有高貴的出身使得手下人天然對他們表示服從,他們只能通過自己體現出的實力讓手下心服口服。

而在元末那種環境裡,對於起義軍來說,什麼都比不上軍功有說服力。張士誠是鹽梟出身,在古代能進行有組織走私鹽的都是有組織的社團大哥。

順便說一句,賀龍元帥家族就是湖南有名的販賣私鹽的家族,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賀龍元帥可以“兩把菜刀鬧革命”了吧。

而朱元璋在郭子興麾下能夠脫穎而出,除了他能組織起隊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朱元璋打仗厲害,軍事才能出眾。

陳友諒相比之下在“軍事才能”上就差一些,在元末起義軍大老粗們看來,頂天了是一個耍陰謀詭計,搖羽毛扇子的白衣秀士。雖然靠著陰謀詭計和不講道義上位,但是在天完內部,大部分將領其實是不服氣陳友諒的。


這就使得陳友諒的團隊凝聚力相比朱元璋等人的團隊要差許多,這從陳友諒和朱元璋安慶攻防戰就能看出來。

陳友諒龍灣喪師數萬,丟掉安慶,天完舊將傅友德、丁普郎立刻就投奔了朱元璋;而當陳友諒派張定邊反攻安慶,安慶守將餘元帥寧願選擇逃回南京任由朱元璋處置,也沒有選擇投降張定邊。

接下來陳友諒與朱元璋的戰役中,很明顯可以發現朱元璋每一次勝利都伴隨著陳友諒方面將領的投降,比如龍興守將胡廷瑞等。


而反過來,陳友諒即使在軍事上佔優勢,也很少看到朱元璋方面的將領大規模投降的。

這說到底,還是天完方面將領對陳友諒的軍事能力不信任造成的,同樣面臨困境,張士誠團隊凝聚力明顯比陳友諒方面要強,這就是因為張士誠團隊窮途末路也相信張士誠的軍事能力。

這和目前互聯網公司的情況很像,真正成為巨頭的互聯網公司除了阿里巴巴以外,其餘幾乎都是技術出身。


蘭臺


說起陳友諒這個人大家最為熟悉的可能是來自金庸筆下的小說《倚天屠龍記》,卻是其中的陳友諒拜在成昆的門下的一個陰險狡詐的小人。雖然金庸的小說是以朝代的為背景,可是小說終究只是虛構,歷史上真正的陳友諒在性格上與小說有著些許的相似之處,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的差異的,那麼歷史上的陳友諒如何呢?

陳友諒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湖北人氏也,元末時期的亂世起義的群雄之一,農民起義的揭竿人以及領袖,陳漢的開國皇帝。陳友諒在徐壽輝起義之後,便投奔於倪文俊的麾下,後來陳友諒殺掉了倪文俊自立為王。後人給予他的評價便是:“友諒之勇略,雖或未及項羽,而剽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後來於朱元璋在鄱陽湖一戰中失敗,奠定了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陳友諒的為人呢?

陳友諒的為人

陳友諒是一個極為嬌縱淫奢的人,陳友諒當時開創了陳漢當上了皇帝之後,百姓的生活處於水生火熱之中,他反而沒有節約縮減更是大肆的花費,他曾經給自己建造了一個鏤金床,做工非常的精巧,他宮中的大多數的器物都是用金子做成的,這讓很多百姓都感到不滿,但是陳友諒完全的不以為然,這一點跟朱元璋比起來卻是差遠了。

陳友諒此人長相不凡,並且事能文能武,可惜卻沒有一個好的人品。當時陳友諒在徐壽輝的手下因為自己頗有才華而受到該有的重視。但是陳友諒此人的野心極大,並且絲毫的不講義氣,在兄弟朋友危難的時候他從來不會伸出援手,他還設計謀害自己的上司,心狠手辣,殘忍至極。

司徒看法

對於陳友諒此人,我覺得真的是白瞎了他的一身才華,一個人儘管是再厲害再有才華缺少了人品都是於是無補的,在這一點上朱元璋與其相比確實是更適合做這個皇帝的,也許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大家覺得呢?


司徒歷史


陳友諒(1320~1363),中國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他參加了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依靠戰功升至元帥。



陳友諒是湖北漁民家出身,在家排行老三,當時的漁民大多數衣食住行都在船上,既很少與外界交流,有一次一位江湖術士看到他,對他家裡人說,這個孩子以後會大富大貴,隨著元末各門各派的的農民起義的爆發,陳友諒便參加了黃蓬起義,加入了紅巾軍。

不過陳友諒做了統帥以後,在其人情味上,顯得很無情無義,也許主要因為幼年遭受貧苦、孤僻,以及被所有其他人嘲笑、冷眼的經歷讓陳友諒留下了陰影,也給他帶來了異乎常人的出人頭地的渴望。於是,在這種渴望下,人情味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那些陰影中,他不難對這個給他冷眼、嘲笑的世界採取無情的態度,這種思想,也是造成眾叛親離,自取滅亡的原因之一。



此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被陳殺),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

在鄱陽湖上與朱元璋決戰時,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但由於朱元璋合理利用了風向,陳友諒並沒有佔到便宜,處處捱打被動。



數日之後,陳友諒的部隊被困,部下將領也多有投降。但是陳友諒依然不想投降,鋌而走險冒死突圍,結果本人被流箭直接射穿了頭顱,當場死去。

陳友諒作為元末的梟雄之一,從殺死倪文俊(一位背叛主子,投奔陳友諒的將軍)開始展露頭角,最終與朱元璋分庭抗禮公正天下。他在發家的過程中兇狠而陰險,殺伐果斷。但這也導致手下多有叛變,《明史·陳友諒傳》中有一句評價:“ 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