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不是非要殺掉40萬趙國降卒?原因是什麼?

寒鐵衣


原因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四十萬士兵向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第一,沒法養。

秦趙對峙長平長達4年,可以說國力都耗的差不多了。當時情況下,秦趙都遇到自然災害,趙國更嚴重,因此,趙王才急於決戰,最後導致失敗。但是,對於秦國而言,也好不到哪裡去,連自己士兵都吃不飽。這一下多了40萬張嘴,秦國當時的情況是無論如何也養不起的。

第二,收不得。

當時還沒有像後代王朝那樣,打敗了敵人然後收編他們。當時地域觀念十分濃重。因此,當時打仗很少會收編對方軍隊,因為根本收不住。你今天收了,過幾天都會逐步逃跑,逃回到自己的母國去了,而且如果接收了,其逃回去的時候,還會帶著很多你的情報。

第三,不能放。

當時情況下,列國紛爭,國家實力完全取決於人口和土地,而男丁那更是勢力的代表。因此,當時各國總是說自己帶甲百萬。而如果秦國將這40萬人,原封不動的給趙國放回去,那麼後果可想而知。回去的士兵仍舊是巨大的力量,要麼成為勞動力,要麼仍是士兵。因此,這樣做的效果是,這長平之戰就算是白打了,四年那就是空耗國力,吃飽了撐的,一旦趙國恢復生產又是強國,這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

擴展資料: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強於趙,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洪果果


白起確實非要殺掉40萬趙軍降卒不可,這也是秦國君臣的共同意志。基於併吞六國、統一天下的戰略目標,他們下了狠手,這種做法也符合秦國的狼性特徵的。具體說來,白起坑殺趙國降卒,主要有下述三方面原因,請看小牛一一分解。

一、為摧毀趙國的有生力量,白起殺掉降卒。

趙國一直是秦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後者是東方諸國中實力最強、抵抗秦國最用力的。而長平之戰是殲滅趙國有生力量的最佳戰機,白起豈能放過?意外地獲得韓國的長平後,趙國君臣有些膨脹,把國防前線西移了數百里,一下子與秦人直接對壘起來了。長平就像一把利刃,刺向秦人的肋部,這是秦人最忌憚的。更何況趙國還有廉頗這樣的統帥,數十萬兵卒,這令秦國君臣寢食難安。

為此,秦人制定了調虎離山之計和引蛇出洞之計:先是用反間計,使趙王輕信流言,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了廉頗;後又利用趙括求戰心切的心理,主動撤退前線主力,引誘趙括傾力出戰,然後將其分兵包圍,各個擊破。趙軍固守待援,斷糧四十餘天,趙括無奈,率兵突圍,兵敗身亡。群龍無首,40萬趙軍將士解甲投降。

白起和秦昭王都明白,趙國此戰是傾國力而戰的,顯示了他們可怕的戰爭潛力和動員能力。燕趙之人富有血性,視秦人為寇仇,決不肯加入秦軍,為秦國所用。若是把這些人放回趙國,就等於放虎歸山。假以時日,他們會反過頭來對付秦國,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將這批俘虜消滅掉,就可除掉心頭之患,為吞併趙國打下基礎。

二、為震懾東方諸侯,白起要殺掉降卒。

蘇洵在《六國論》中將山東六國分為兩類:一類是用土地賄賂秦國來謀求暫時安定的,如韓魏兩國;另一類是用武力抵抗秦國來守衛國土的,如燕國趙國。趙國最有標誌作用,因為它是秦國的鄰國,它有堅定的抗秦意志,它有足以抗衡秦國的戰略縱深,它有60萬人左右的武裝力量。摧毀了趙國的戰爭能力,秦人可北上而滅掉燕國,南下而掃平韓魏,進而進擊東方強國齊國。

在長平之戰前後,畏懼秦國而欲與秦割地媾和的韓魏,力主抗擊秦國但國力略弱的燕國,還有國力強大卻坐山觀虎鬥的齊國,都在密切注視著秦趙兩國間的長平戰事。所以,白起明白,秦人不僅不能敗於長平之戰,反而需要大勝趙國並徹底摧毀它的戰爭機器和抗秦意志。所以,他要用40萬趙國降卒祭旗,殺雞給猴看,令各國不寒而慄,放棄武力抗秦的想法。

三、既然沒有能力安置戰俘,白起會依自己一向風格選擇殺掉降卒。

40萬降卒的處置,對於秦人來說,也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上面已述,秦人不可能把他們轉化為自己的戰爭力量,又不能將他們送還趙國。要養活這麼大數量的戰俘,對秦人而言,簡直就是一場災難。長平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戰事,雙方几乎都耗盡了各自的戰爭動員能力。《孫子兵法》上就說,打一場一般規模的戰爭,尚需千里饋糧,日費千金,更何況雙方百萬兵士參加的持久戰。秦國的財力物力供應秦軍已捉襟見肘,根本拿不出錢糧物資養活趙國的40萬降卒,更沒有能力將他們押赴秦國。

作為秦軍前線的總指揮,白起沒有能力也無暇更沒有意願考慮安置戰俘事宜,他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清理戰場、安營紮寨、在新國土上站穩腳跟的事情。秦昭王也不可能在輜重給養方面提供額外的支持,保證白起能夠有能力安置戰俘。此時,大本營能夠提供給白起的,恐怕就是一道便宜行事的指令了:對趙國戰俘,是殺是放,你說了算!白起有一個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他的嗜血性,那種嚴重違背戰爭道德的獸性。在白起的戰爭生涯裡,他做過一次性斬殺韓魏將士24萬的壞事,也做過將2萬趙國俘虜扔進河裡淹死的喪盡天良的事情。所以,這一次,他選擇坑殺降卒的做法,太符合他的性格了。


懿頭牛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那麼,白起為什麼要殺掉這40萬趙國降卒?


一、司馬遷在《史記》中簡單地說了白起殺40萬趙國降卒的原因,是“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秦國軍隊無法將趙國降卒馴服時,這一支龐大的投降部隊,就如一顆定時炸彈,遲早都會引發。


二、這是一場趙國和秦國之間的生死存亡戰爭


長平之戰是一場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總體戰。這場戰爭,關係到趙國和秦國之間的生死存亡。不管是趙國還是秦國,誰都輸不起這場戰爭。戰爭輸了,整個國家都將輸掉。因此, 為了這場戰爭,固然趙國竭盡了舉國之力,秦國也是傾國而出。

白起利用趙國統帥趙括的弱點,將趙國軍隊圍困、擊敗。如何處置40萬趙國降卒?對於白起來說,也是兩難。殺掉降卒,並非光彩之事,後來白起在被迫自殺前也喟然,此事該死。而真要放掉40萬降卒——那就意味著,這場生死存亡之戰白打了。


二、秦國沒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活40萬趙國降卒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軍隊和秦國軍隊在數量上、在單兵素質上、在武器裝備上相差無幾。差距在於後勤保障上——白起切斷了趙國的糧道,導致趙國軍隊被圍困了46天之久,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


實際上,秦國軍隊的後勤保障也動員榨乾到了極致。畢竟,在戰國時代,秦國的生產力並不比趙國強很多。缺糧少衣的現象,在秦國軍隊中也有出現。所以,秦國軍隊也沒有餘糧,肯定無法養活這40萬趙國降卒。

三、殺掉40萬降卒可以對趙國形成巨大的心理優勢


我們看到,前面白起殺降以後,還放掉了240個年紀小的降卒回趙國報信。這是因為白起心存慈念嗎?並不是。白起只是借這240個降卒,向趙國傳遞信息,以形成巨大的心理優勢,便於下一步直接滅掉趙國。白起這一招是奏效的。當240個降卒回到趙國後,上下為之震驚,一片哀傷。不過,後來秦昭襄王卻下令白起撤軍,使得白起這一招成了廢棋。這讓白起很不滿意。這也成了導致白起後來被迫自殺的誘因。

此外還與白起的一貫作戰四個特點有關!


一、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


二、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

三、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四、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梅姑姑318


無論時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40萬的趙國降卒都必須殺。原因有以下幾點。

1、長平之戰中趙國一共出動了45萬的部隊,真正死在戰場上的就5萬人左右,其餘都在受圍城之困中投降了。其實投降了40萬人對於秦國也是一件難辦的事兒,一方面如果全部手下,一個安置問題,一個供養問題都是難以解決的,即便秦國是當時的第一大國也沒法突然間為那麼部隊保證供養和補給。另一方面,將這些人放了也是不可能的,好不容易取得了勝利,還是對最大對手趙國的勝利,只有就地坑殺是最好的選擇。

2、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六國的關鍵性的戰役,為了讓這場勝利的效益達到最大化,將趙國的俘虜全部坑殺勢必會對六國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在一場戰役中殺敵45萬,是要有多強的戰鬥力才能做到呢?所以殺掉40萬降兵對敵人的打擊是相當大的,為以後統一六國的戰爭取得了心理上的優勢。

3、還有一點就是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秦國士兵記戰功的方式是要將敵人的首級砍下帶回去才能記功,這也是為什麼秦國士兵戰鬥力強的一大原因。相對於士兵,將軍的立功標準是更高的,不同等級的將領記功的方式是根據所率領部隊的總殲敵數記功,需要達到一定的殲敵數量才能記功,可想而知像白起這樣的高級統帥需要更大的功勞那麼就要殲滅更多的敵人。出生布衣的白起能到達秦軍最高統帥的位置,會對得起他“殺神”的稱號嗎?


不羈de汪


公元前260年9月底,長平趙軍被圍斷糧達46日。身先士卒的趙括中箭戰死後,突圍無望的40萬趙軍只好全體棄甲投降。登上勝利頂峰的白起開始發愁了:趙軍顯然是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被迫降秦的,他們家小均在故國,不會真的為秦國賣命;而且趙國民風彪悍,人數眾多,秦軍將難以控制而日久生變。白起面臨著兩難選擇:放趙兵回國?無疑是前功盡棄、養虎遺患;既不能留用,就不如干脆殺掉,以絕後患。在解除趙軍武裝後,白起只將年幼者240餘人放回,用以震懾趙國人心,將其餘40萬降卒設詐一舉全部坑殺。



御前帶刀侍衛


這是數學題,40萬趙軍+60萬秦軍=100萬人,每人每餐按2個饅頭算一頓要200萬個饅頭,一天兩頓就是4百萬個。如果每個饅頭1兩面粉(50克)那麼一天就要400萬X50克=2億克麵粉=20萬kg=200噸麵粉。由長平--秦國起碼500公里100萬人步行按一天25公里要走20天。20天就需要20X200=4000噸麵粉。再加上壎耗率估計整體要1萬噸。1萬噸約=當時秦國600萬人口8天的口糧,8天不吃供養100萬人。估計降兵到秦境秦已是空無一人!


AXA001梁R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紙上談兵的趙括遇上了素來有“戰神”之稱的白起,戰爭結果是趙國大敗,四十萬趙國降卒被秦軍坑殺。

  如果白起當時不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一是秦軍“養不起”這四十萬降卒,當時,兩國都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秦國自己的士兵都難以養活,更別說趙國的那四十萬俘虜了;二是趙國士兵反覆無常,有一定的戰鬥力,怕造反;三是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卒,是為秦軍將士謀“福祉”。在商鞅變法以後,秦軍堅守“賞必信,罪必罰”的信條,形成了非常嚴格的賞罰制度。在當時,還有一個配套措施叫“首功制”,所謂的“首功制”,其實,就是以獲取敵人“首級”多少論功的制度。秦法規定:如果一個士兵能夠取得敵國甲士的兩顆首級,賜爵位一級,田地一頃,宅地九畝,賞一個僕人供其使喚,或者如果是想要一官半爵的人,可為五十石之官;奴隸斬獲敵首者,就可以脫離奴籍,成為一個自由民。

根據《史記》記載,在長平之戰中,趙軍只死了五萬,而秦軍很有可能死傷了二三十萬,所以,首級的“淨收入”就是負數,還是“負二十”萬左右,怎麼可能會對白起的軍隊論功行賞呢?而白起不可能讓他的士兵打了兩三年、死了幾十萬,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撈到,這對於士兵來說是不公平的,會大大削弱軍隊的作戰激情。如果,殺了這些降卒,則軍隊裡就人人有功皆大歡喜,既可以讓自己的士兵免於責罰,還可以鼓舞人心提高士氣,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這也就是白起非要殺趙國俘虜的原因吧。


關注百姓生活


秦軍攻打上黨地區,離趙都邯鄲很近了,這時秦國如果繼續攻打,那麼就需要足夠的戰力和後勤補給。

這時候秦國剛打了一場艱難的勝仗。秦國西河地區15歲以上男丁全部徵兆入伍,秦軍傷亡近半。秦軍沒辦法讓趙軍加入自己戰隊攻打自己國家。

糧食。長平之戰歷時近兩年,近兩年間秦趙兩國50多萬人消耗了近兩年的糧食。當秦國俘虜四十萬人時,這些人近一百萬人的糧食要秦軍供應,到最後還要放回家。(參看《投名狀》)秦國高層和軍士不同意的。

白起一貫的殲滅戰,殺人誅心。



吉耶221


導讀:

長平之戰失敗後,白起下令部下將趙國降卒盡數坑殺。那麼白起這樣做真的有必要嗎?

白起給出的理由是,趙國的士兵反覆無常,現在是歸順,那日後再作亂,就是一場災難,不如現在提早將麻煩解決。

那麼,這是白起真實的動機嗎?

秦滅六國,也未曾見所謂“暴秦”將六國遺民盡數消滅。所以坑殺趙國降卒只是白起的個人意志,而白起這樣做又是為了什麼呢?

長平之戰開始於公元前262年,於此之前,白起已經縱橫天下,打了數不勝數的仗,像坑殺降卒這種事情,並不是孤例。

那麼白起為什麼這麼喜歡殺害降卒呢?

以白起的戰績,已經不需要用人頭數量來計算他的軍功爵位,唯一讓他這樣做的原因就是一個,白起做好了常年戰爭的準備。

秦國雖然經過改革糧草富足,但經不起與六國的消耗戰。每發起一次戰爭,無論勝負,秦國國力勢必會受損一些。

面對這種,白起又怎麼能允許這些降卒來消耗自己的軍需呢?

白起殺降卒的三層深意。

  • 告訴秦軍戰士,降卒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使秦軍戰士斷了做降卒的念想,變得更加驍勇善戰。
  • 威懾六國,告訴他們秦軍的勇猛,使六國軍士對秦軍聞風喪膽。
  • 告訴秦王,自己對秦國的忠心,畢竟朝野中已經有白起的對頭范雎,白起想以坑殺降卒,表示自己一心為秦的決心。

白起坑殺降卒也是為了洩憤。

長平之戰中,趙王替換掉廉頗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廉頗堅守不出,朝中有人離間,二便是長平之戰消耗了趙國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秦國雖然勝了,形勢似乎比趙國好多少,贏得也相當艱難。白起一向攻無不克,如今好不容易啃下了這塊硬骨頭,自然要好好洩憤一番。

結語: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在人道主義看來是慘絕人寰的,但置身於白起當時所處的環境而言,他做的一點都沒有錯。

秦趙兩國的矛盾已經到達了白熱化的地步,兩方參戰人數眾多,換作是趙國取得勝利,想必也會像白起一樣的做法吧。


暖暖的三眼君


其因有二:

一是秦王欽定之國策,

二是形勢所迫不得不然。

具體如下:

一、秦王欽定之國策。

戰前已有範睢獻策秦王:列國征戰,攻地為下,攻人為上!

此策可謂眼光極準,心志極毒,然效果亦必極佳!深得秦王讚許定為國策。

二、形勢所迫不得不然。

長平之戰,曠日持久,兩國均是舉全國之力以戰,國力均已消耗幾盡。秦雖勝,然除了戰俘,並無資財之獲。故此時,秦軍亦難飽餐,何有餘力及於戰俘?

放回,等於放虎歸山,過幾年又捲土重來。且不合秦之國策。

不放,無力養活,飢餓之下,難免又起禍亂。白起難辭其咎。

兩難之際,兩害相權。只能,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