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長不到恐龍那麼大了?

遊戲視頻小豬


題主的這個問題有幾個誤解:

  1. 現在地球上仍然生活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藍鯨,現在挖掘了那麼多恐龍化石,但沒有證據證明存在任何恐龍比藍鯨大。(雖有少量的魚龍化石暗示可能存在著巨型的魚龍可能超過藍鯨體型,僅僅是可能,但魚龍並不是恐龍哈。魚龍跟鱷魚關係還近一點。)

  2. 不是地球上的動物長不大,而是那些本來可以活到今天的大型動物已經被人類滅絕了。例如猛獁、象鳥、乳齒象等等

  3. 恐龍也分很多種的,大型的小型的都有,所以又很多動物都比很多恐龍的體型大。


下面我們細細來看:


藍鯨與恐龍的體型對比

實際上只有兩種已知的恐龍物種能夠與藍鯨相提並論——阿根廷龍或帕塔哥尼亞龍。阿根廷龍長達35米,重達80-100噸,生活在7000萬年前。帕塔哥尼亞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恐龍,長37米,重達69噸。雖然長度帕塔哥尼亞龍可能略勝一籌,但藍鯨的體重遠超恐龍。


成年藍鯨的體長達30-35米,重量則高達180噸。就重量而言,沒有什麼能比這種動物更重。藍鯨絕對是有史以來最重的動物,但可能不是最長的。雖然比較陸地和水生動物的長度和重量有點不公平,因為水生動物受重力等自然力的影響相對陸地動物要小。


被人類滅絕的大型動物

僅僅自1970年以來,人類已經消滅了60%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爬行動物。而在現今活著的地球人出生之前,許多大型動物都被我們的祖先吃了,相關的一些研究包括:

  • 科學家對人類最初進入北美洲的計算機模擬顯示,猛獁象、馬科數個品種、巨型野牛和數十種其他大型食草動物都被人類驅逐至滅絕。

  • 另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則揭示了澳大利亞原住民造成的對澳洲物種的一次大規模滅絕。

  • 科學家們對於氣候變化或人類狩獵是否導致12000至13000年前更新世末期30多種北美洲大型植食哺乳動物消失的有爭議。這30多種已滅絕的大型食草動物包括猛獁象,哥倫比亞猛獁象;美國乳齒象; 雕齒獸;巨型野牛;和幾種大地懶等。這些都是可以長到不少中型恐龍尺寸的史前巨獸。

上圖: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群像。(很可能這些大型動物滅絕大部分都跟人類的獵殺有關)


所以,假如人類沒有把它們趕盡殺絕的話,我們今天就還能看到很多動物能夠長到非洲象的尺寸。



恐龍的體型非常多樣化

我們來看看各種恐龍的體型對比,從小得像貓貓狗狗的,到大得可以比肩藍鯨的都有。

(注意:並不是所有名稱帶“龍”字的都是恐龍,例如魚龍,翼手龍就不是恐龍。)


那題主所說的“長不到恐龍那麼大”到底是多大呢?


為什麼大型動物都不見了

除了人類獵殺的粗線條因素之外,我們還可以來看看一些細微處的天然的邏輯;

  • 大型動物顯眼,肉多,對於人類這種善於狩獵的物種來說,群體圍獵大型動物比捕獵小型動物的成本要低得多。殺一隻夠整個部落吃好久,這也是規模經濟。不懂動物保育的原始社會的人類怎可舍大求小?

  • 大型動物的個體數量少,其生存競爭力在於強大天敵少,但不利因素則是食量大,單位生境區域面積能夠支撐的個體數量少,不像小型動物以數量取勝。因此大型動物往往因為數量劣勢,高強度獵殺之下,其種群可能快速萎縮至難以恢復的數量下限之下,很快形成滅絕。對於藍鯨來說,如果不是廣袤的海洋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食物,藍鯨很難長這麼大。

  • 大型動物生長時間和繁殖時間長,種群迭代緩慢,所以稍有不慎就“香火不繼”了。例如:對於老鼠來說,滅掉全球的90%的老鼠也不至於導致其滅絕。但是如果滅掉90%的藍鯨,那滅絕估計就是非常大的幾率了。



總結

巨型物種能夠長那麼大,是生物的遺傳特徵決定的,其體型是漫長的進化歷程所塑造。如果這些物種因為種群數量減退,無論是因環境原因還是因人類狩獵原因,無法延續足夠的種群,那麼就會導致滅絕。那麼我們自然沒法在當代見到這些“能夠長得像恐龍那麼大”的巨型物種了。

不過慶幸的是,我們還有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生物與我們相伴。可是,人類仍然捕獵這些溫和的巨型生物作為食物(日本恢復了商業捕鯨,僅僅是為了維持他們的文化傳統,讓人憤慨)。如此下去估計未來我們也見不到能長到那麼大的動物了,悲哀!


小宇堂


網絡上有一種傳言,認為恐龍的體型之所以巨大無比,是因為恐龍生活的時代氧氣含量高,但這個結論是錯誤的。

地球上氧氣含量最高的年代是石炭紀末期,當時氧氣的含量佔到了大氣總比例的35%,但這個時候恐龍並未誕生,那麼等到恐龍演化出來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二疊紀末期,此時氧氣的含量已經暴跌到只有12%。

所以恐龍是一種從低氧環境中進化而來的生物,而且在整個中生代時期,氧氣的含量也維持在12%到%15之間,這個比例要低於今天21%的氧氣含量。

所以動物的體型大小和氧氣的含量關係有限,另外在地球上漫長的演化歷史當中,最大的動物不是恐龍而是藍鯨,藍鯨的體型之所以如此巨大,和它所生存的環境存在密切的關係。

藍鯨的祖先是生活在陸地上的,那個時候它們的體型都很小,等到它們進入海洋的時候,體型才開始慢慢變大,這是因為海洋環境允許它們演化出更大的體型。


舉個例子好了,今天的一些鯨魚一旦擱淺就會立刻死亡,這是因為它們的體型實在太大了,一旦和陸地進行接觸,它們的骨骼肌肉根本無法承受,而海水的浮力就可以完美的解決體型增大而帶來的問題。

另一個海洋中食物很多,大量的鱗蝦足以讓它們填飽肚子,所以動物的體型是否能進化的足夠大,和它們所在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氧氣的含量或許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它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大……


種植恆星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長不到恐龍那麼大了?

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大型恐龍的對手,一隻肉食的霸王龍直接就可以秒殺大象,而這只是恐龍界的小弟弟而已,那麼最大的恐龍和現代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哪個更大一點?為什麼現在陸地上都沒有那麼龐大的動物了?

一、恐龍大還是藍鯨大?

其實恐龍只是一個統稱,就像將非洲大地上奔跑的各種動物統稱為哺乳動物一樣,所以它們的體型大小是不一的,大的超過數十米,而小的只有幾十釐米!

上圖是現代最大的藍鯨體型與三個種類中體型最龐大的恐龍大小對比,從中我們基本可以瞭解,即使藍鯨在上圖上輪不到第一,那麼也能在動物界中也能排到第二!來看具體數據:

1、藍鯨

藍鯨是現存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動物,最長可達33米,體重超過181噸!它的一條舌頭就有2噸,頭骨超過3噸,一個心臟超過500千克,全身血液總量達8噸!不過請不要看藍鯨體型龐大,但它卻以捕食磷蝦和小魚為食,偶爾也會包括魷魚!

2、易碎雙腔龍

它地質史上存在過最長最重的恐龍,根據發掘的化石復原蘋果,最大體重甚至比藍鯨還要大。最大個體可達60-80米長,臀高10米,頭高14-15米之間,體重最重超過220噸,和《侏羅紀公園》中的樑龍有一些近緣關係。

上圖是人類和陸地最大動物-大象以及歷史上最大的動物-易碎雙腔龍和海洋中最大的動物對比圖,看可以看到在體型上可能藍鯨與易碎雙腔龍不分伯仲,但體長上易碎雙腔龍直接秒殺藍鯨!

二、為什麼現在陸地上沒有那麼龐大體型的動物了?

答案似乎很簡單,因為這些巨無霸恐龍都因白堊紀晚期的小行星撞擊滅絕了!但這並沒有解決疑問,為何三疊紀到白堊紀數億年裡可以存在如此龐大的體型,白堊紀後期卻沒有重新發展出這種動物,另外為什麼陸地上的動物和海洋中的動物體型相差如此巨大?

1、為什麼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代可以存在那麼大的動物?

其實如果要翻老賬的話,我們應該把石炭紀也一起算進來,因為巨大生物體型非石炭紀莫屬了,其翼展接近70釐米的蜻蜓,超過3米的蜈蚣和馬陸,都是那個地質年代的特產!其實無他,主要是昆蟲的呼吸器官比較特殊,氧氣交換效率比較差,而高含氧量時代的昆蟲體型變大是可以理解的!

在石炭紀之後,整個二疊紀一直到侏羅紀早期,地球的含氧量是比較低的,但從侏羅紀開始含氧量逐漸增加,甚至最高到了30%以上,比較接近石炭紀時代的含氧量!在這個條件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恐龍猶如神助,“內心”逐漸膨脹成為了可能!

侏羅紀時代到白堊紀時代,含氧量逐漸上升

當然另一個原因食物來源非常充足,茂密的森林,無數動物穿梭其中,根本無需為生存中最大的挑戰-食物擔心,因此恐龍時代是一個體型優勢的時代,更大的體型意味著它擁有更多的資源,無論是草食性還是肉食性!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下,生物體型膨脹成了必然選擇!

2、為什麼白堊紀後期陸地再無龐大體型的物種出現?

其實我們並不能如此肯定白堊紀後沒有那麼大體型的動物,只不過相對於易碎雙腔龍,白堊紀之後的動物先得比較小而已!

比如6000萬年前-5800萬年前的泰坦蟒,平均深長超過12米,體重超過1噸!現存最大的亞馬遜森蚺不過是它的零頭而已!

大約3400萬年到2300萬年以前的巨犀,它是有史以來最大陸生的哺乳動物,全長5-12米,高度可達3—9米,體重可達20噸以上。

另15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到26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時期的巨齒鯊,因其沒有完整的化石,只能推測它可能超過20米,體重達70噸!

對比動物是霸王龍

但這些龐然大物都已經消失於歷史長河中,為何會滅絕?無非是體型過於巨大的生物對於環境要求很高,熱量需求非常大,一旦出現環境變化則難以適應,出現大規模滅絕是非常正常的!

三、為什麼現在巨大的藍鯨只能生活在海洋中?

藍鯨是已經適應了海洋生存的哺乳動物,它已經無法回到陸地,因為它龐大的軀體比例下的骨骼與肌肉已經無法適應陸地生存,甚至擱淺就有可能會在成體重壓迫各大內臟,肺部無法呼吸,最終窒息死亡,因此擱淺的藍鯨即可能已經處在生死邊緣,另外它的皮膚也不能適應乾燥的陸地環境!

擱淺死亡的藍鯨,上圖這頭藍鯨頭部已經膨脹,原因是死亡後體內的甲烷氣體導致身體膨脹,已經不需要救援,如果各位在海灘上碰到類似情況,請勿圍觀,以免爆炸傷人!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瞭解到,現代動物並非沒有恐龍時代那麼龐大,只是在海洋中,各位見到它們的機會就不多了,不過真按體型大小比,藍鯨還是比不上史前的易碎雙腔龍!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現代動物,陸地上是沒有恐龍那麼大的了,但是海洋裡的藍鯨不但比任何恐龍都大,其體型也能幾乎持平恐龍時代最大的動物——巨型魚龍了。

藍鯨

首先要明確的是,任何時代的動物都是有大有小的,而且都是小動物佔更多數。我們所熟知的都是恐龍中的大型種類,因為大動物更容易留下化石,更容易被科學家發現,也更容易為公眾所熟知。事實上,小型恐龍更是種類繁多,例如發現於我國內蒙古寧城縣的胡氏耀龍,骨架長只有27釐米,算上尾羽估計全長也就40釐米,是最小的恐龍之一;而出土於遼寧省髫髻山組的短羽始中國羽龍,骨架長也不過30釐米。這些小恐龍都是原始鳥類的近親,它們的不斷出土不但證明了恐龍可以很小,也使得恐龍和鳥類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而我們的祖先——原始的哺乳動物,在恐龍稱霸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在恐龍時代只有耗子那麼大。

胡氏耀龍

短羽始中國羽龍

那麼,為什麼恐龍能變得那麼大呢?動物學上有條柯普法則,從化石記錄的信息來看,生物總是不斷變大的,直到其滅絕。科學家發現,對絕大多數生物來說,體型大的個體確實比體型小的具有生存和繁殖方面的優勢,它們可以得到更優質的食物資源,並與更多異性交配,從而留下更多後代。大個體留下的後代也傾向於更大,這樣代代淘汰掉小個體,動物就會變得越來越大了。


阿根廷龍

然而,動物的大型化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恐龍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當時的恐龍體型並不大,侏羅紀有八千萬年,大型蜥腳類恐龍如樑龍、雷龍和腕龍都出現自侏羅紀晚期;白堊紀又有八千萬年,最大的恐龍——阿根廷龍出現於白堊紀中期,而最著名的獸腳類恐龍直到白堊紀晚期才出現。現代馬的祖先——始祖馬只有狐狸那麼大,它們用了四五千萬年才演化成現在的樣子。

霸王龍

大型化並不能持久下去,否則地球上早就遍地都是巨物了。事實證明,大型化不但不是進化史上的康莊大道,反而是一條不歸路。動物一旦落入大型化的陷阱,迎來的必將是短暫的繁盛與快速的消亡。環境引導動物走向大型化,卻最終欺騙了動物,它是會變化的,地質運動、超新星變化、天外來客的撞擊都會導致環境急劇改變。動物適應環境而生,也將因環境改變而亡,這就是生物大滅絕,在地質史上已經發生過五次了,把恐龍送進墳墓的是距今最近的一次,發生在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大滅絕消滅了行動遲緩、繁殖慢的巨型動物,較小的種類取而代之,然後不可避免地重走大型化之路,直到下一次大滅絕來臨。這就是生物演化的規律。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為什麼今天陸地上沒有恐龍那麼大的動物了。恐龍滅絕到今天有6600萬年,這個時間段在地質史上還不算太長,而且在此期間陸地上發生過多次次級滅絕事件,影響了哺乳動物長到足夠大。例如,距今3400萬年的始新世-漸新世滅絕事件,消滅了安氏獸、猶因他獸,將這些第一批哺乳動物巨獸送進了墳墓。而2300萬年前的古近紀-新近紀滅絕事件,又導致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可達20噸的巨犀絕滅。距今最近的一次次級滅絕事件發生在1.2萬年以前的冰河時代結束之際,最大的貓科動物無鬃獅和毀滅刃齒虎、長毛的猛獁象、像今天大象那麼大的大地懶都是那個時候滅絕的。我們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大象、美洲野牛、老虎和北極熊等,都是那次滅絕剩下的,而不是新演化出來的巨獸。

非洲象

從生物演化規律上來說,我們今後沒有理由看不到恐龍那麼大的哺乳動物。但我們人類自己可能正在改變這一切,如今氣候越來越惡劣,食物越來越少,生境越來越破碎化,再加上人類的濫捕濫殺,已經越來越不適合大型動物生存,小型動物才能活下去。因此,甚至有專家指出,我們現在正處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之中,可是我們自己卻還渾然不覺。不同的是前幾次都是宇宙和地球導致的,這次是人類乾的。

有人說恐龍大是因為中生代的大氣含氧量高,此為無稽之談。據分析,恐龍時代的大氣含氧量在15-25%之間波動,恐龍滅絕以後至今是21-25%,差距並不大;三疊紀、侏羅紀的大氣含氧量長期比較低,一點也沒耽誤恐龍走上大型化。大氣含氧量確實會對動物體型造成影響,但主要是對呼吸器官簡單的節肢動物。寒武紀大爆炸以來大氣含氧量最高的時代早在恐龍時代開始前一億多年,是古生代的石炭紀,當時大氣中有35%是氧氣,那時候的蜻蜓能長到海鷗那麼大。不過,同時期的兩棲動物,可就比後來同為四足脊椎動物的恐龍、巨獸要小多了。

石炭紀的巨型蜻蜓

還有人說恐龍大是因為中生代的氣候溫暖,這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管在溫暖的環境還是寒冷的環境,體型大都有好處。在寒冷環境中,體型大的動物表面積/體積比較小,可以減少熱量散失。而在溫暖環境下,體型大對隔絕熱量有好處,使動物避免身體過熱。現在全球氣溫比冰河時代高多了,但動物卻比冰河時代的明顯小,現代獅比無鬃獅小,非洲象比猛獁象小,北極熊也比巨型短面熊小。可見,動物大小和氣溫無必然關係。

猛獁象

當然,確實有些因素促進了恐龍長那麼大。恐龍時代的植物葉子中普遍還有木質素,這對大型的植食性恐龍更有利,體大意味著食物經過消化道的時間更長,可以使消化道細菌更好地發揮作用,從而促進消化和吸收。另外,恐龍的骨骼很可能和鳥類一樣有氣穴,這意味著恐龍的體重比同體積的哺乳動物小,不會因為承受重力過大而塌陷。但這些因素並不會必然導致恐龍長那麼大。實際上,恐龍的變大隻是正常的生物演化規律,我們無需大驚小怪。眼下我們還是多關心下當下吧,如果再不保護好地球環境,可能我們的子孫後代就要問為什麼沒有像大象、老虎那麼大的動物了。

瞭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動物博覽


有可能是因為被人殺掉/吃掉了呀,針對題主這個問題,我猜測,題主印象中的恐龍都是超大個的,而現在的動物,指我們平常能接觸到,或者動物園裡通常會有的,一般體型都不太大,那麼最符合題主疑惑的回答可能是:因為身型高大的一些動物在環境+人類捕獵之下滅絕了。

大小都是相對的,確定維度才能比大小,題目是恐龍和現代動物,那麼從平均值或極大極小值等來對比一下。

恐龍的大小

恐龍,是恐龍總目的統稱,包括已滅絕的非鳥型恐龍和現生鳥型恐龍,很多科普告訴我們:雞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或者說雞是恐龍的後代,如果提問的朋友有這個認知,是想問,為啥龐大恐龍進化成如此弱小的雞了?

說回恐龍大小,畢竟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統治地球的已滅絕的生物,我們現在對它的研究,全部來自於已被發現的恐龍化石,已確定的學術研究中有超過500屬,到2008年(11年前了),恐龍記有1047種。

大型恐龍

如此多種恐龍里,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已被發現,體積比較大的恐龍有:阿根廷龍、易碎雙腔龍、霸王龍等,由於它們比較有名,普通人接觸到恐龍形象時往往先看到的是體型巨大的恐龍,其中易碎雙腔龍預測體長能有60-80米,。同時,體型巨大的它們,骨骼變為化石的概率更高,比起小型恐龍,它們的骨骼更有特點,更易留存至今並被發現。

小型恐龍

而恐龍中小型恐龍:遼寧龍(骨骼僅34釐米)、近鳥龍(體長0.3米)、小盜龍(體長0.56米)等等,也有一大堆,而這些恐龍經常是單獨形象出現,沒有其他對比物,就會讓人忽視它們如此之小。

而現在的動物,大型動物:大象、河馬、犀牛等,小型動物就數不勝數了,這些是陸地上,比較常見的(動物園常見就算常見),各答主基本都提到了藍鯨,藍鯨的巨大就好比恐龍中大型恐龍。

這麼對比起來,超大型恐龍更多一些,但現在的動物也有不遜色於大型恐龍的物種。

而小型,由於恐龍已滅絕,沒法全部進行對比,總的說,這樣比較,我們不能直接定論恐龍時代它們的體型要大於現在的動物。

回答最開始的回答

為什麼要說這個題的答案是大型動物被吃掉了呢?大家都知道猛獁象,它已經滅絕了,猛獁象的體型非常大,在陸地動物裡面,排名肯定是靠前的,不止猛獁象還有一些大型動物:乳齒象、象鳥等。

關於猛獁象的滅絕,有各種分析及原因,其中一種最後歸因在“人類的獵殺”,人類已經掌握了工具的使用,並且有一定的武器,同時群居的人類會配合,大肆的獵殺猛獁象這樣的大型動物,食用它們的肉,並且用它們的骨骼搭建房子,人類的獵殺導致某些區域的猛獁象最終走向消亡。

人類因素

更多的研究表明:猛獁象、乳齒象等滅絕的時間,與人類的擴張在時間上恰好吻合,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於此,一些科學家就把當時巨型動物大滅絕和人類擴張聯繫在一起。

所以我們現在很少(在動物園也看不到)能看到體型巨大的大型動物,讓提問的朋友產生如此問題。


黑洞探秘者


藍鯨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僅有極少數恐龍體型接近藍鯨。而且恐龍也不都是能長几十米長,現在地球上體型相當於某些恐龍的動物還是很多的。

首先,恐龍是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體型有大有小,從身高不到1米的美頜龍,到體長50米左右的瑞氏普爾塔龍,種類數量有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地球上現在也還有很多體型相當於某些恐龍的動物,藍鯨體型媲美最大的恐龍,鯨鯊(最長可以長到12米長)、大王烏賊(估算最長可以長到12-14米)相當於體型最大的霸王龍,大象也相當於一種蜥腳類恐龍,和獅子老虎乃至人類體型接近的恐龍也是有的,更別提海洋中還有虎鯨、長鬚鯨、抹香鯨等體積龐大的生物。較明顯的區別是,目前地球陸地上已經沒有了可以媲美大型恐龍的動物。但是地球上的恐龍不是一出現就有那麼大的體型,恐龍的體型經歷了漫長時期的演化,霸王龍曾經在地球上廣泛分佈,身高從相當於人類到十幾米都有,我們熟知的電影中的那種霸王龍已經是體型最大的時候的了。

不過也不能不承認,恐龍時代的陸地生物體型普遍要大一些,而那時候的哺乳動物體型卻比較小,大約是由於相較於恐龍沒有競爭優勢,體型太大的話容易被恐龍捕食。從能量流動的角度來講,恐龍體型普遍偏大,應該和當時的植物數量和種類有關,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可以固定充足的陽光能量,進而撐得起體型龐大、數量繁多的恐龍的能量需求,並且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能量充足就給了恐龍在生存競爭中體型越長越大的優勢,不管多大的體型,當時的植物數量和種類都可以承擔,只要恐龍的骨骼肌肉系統可以承受(也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讓生物長久地進化)。現代的一些研究認為,恐龍的大量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擊有關,撞擊引發的核子冬天使植物種類和數量急劇變化,大多數恐龍不適應氣候和食物的變化而滅絕,可見植物對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它們是能量從環境流向生物的第一個環節,植物固定的能量影響著所有消費者、分解者的數量和體型。

而如今的海洋中也生活著大量的體型龐大的動物,也和海洋的植物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有關,全球大氣中氧氣的大部分都來源於海洋,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構成了支撐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基礎。此外還可能和恐龍的體溫調節方式有關,至今科學界也沒搞明白恐龍到底是溫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不同的體溫調節方式消耗的能量不同,而冷血動物的體型就能在壽命內不斷增長。


來看世界呀


體型越大,消耗的能量越多。能量是由食物和氧氣在體內加工而成。在恐龍時代空氣中含氧量很高,遠遠超過現在空氣中的含氧量。也因為含氧量降低,導致恐龍的死亡。後來的生物體型都長不大了,植物也一樣。(植物製造的氧氣很少,晚上它們也吃氧氣。)

氧氣為什麼會變少?這要從上古時候說起。那個時候地球全都是厭氧生命,他們不需要氧氣。但是他們每天獲得的能量特別少,因此非常不活躍。直到有一天,一個單細胞發現了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獲得的能量既方便又快捷,只需要照射陽光就可以製造能量,簡單粗暴!隨後大量的細胞模仿它,一直到進化成為海藻。(至今,地球百分之八十的氧氣來自海藻。:)

地球全是厭氧生命,而光合作用產生的是氧氣。久而久之,地球充滿了氧氣,氧氣也越來越濃郁。這時有一個細胞發現瞭如此充裕的氧氣,氧氣不就是能量?它進化出消耗氧氣獲得能量的“器官”,隨後發現氧氣提供的能量比光合作用更有效!這些消耗氧氣的細胞因為吸收和製造太多能量,變得異常活躍。他們以更快的方式進化,想要獲得更多能量、做更多事!

漸漸的,細胞組合在一起成為海洋生物,又爬出海面變成陸地生物。甚至長出翅膀飛上天空!因為積攢了幾萬年幾十萬年的氧氣,氧氣實在是充裕,他們有用不完的能量。他們為了生存,追求力量,從而變得巨大!

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地球的含氧量急轉直下,減少了幾十倍?!恐龍們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就無法制造全身細胞所需要的能量,逐漸死亡。那些小體型的反而活了下來,但是也因為氧氣變少而越來越小。

地球氧氣變少是肯定的,因為恐龍體型太大、消耗太多,超過了海藻製造氧氣的速度。就像現在人類不停地砍伐樹木、挖掘礦石、採集石油和天然氣。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地球突然氧氣就降低了幾十倍。如果是正常的消耗變少,生物還有一個適應期,慢慢變小體型就好了。可是一切來的太突然了!

希望人類不要像恐龍一樣自取滅亡。


麥吉的世界


恐龍能夠長那麼大,是由當時的植物特點決定的。白堊紀的樹木,葉子形態都是類似於蕨類植物的葉子形態,對於植食恐龍來說,只需將牙齒閉合,輕輕鬆鬆就將整條枝上的葉子全部擼下來。這種進食效率,現在的動物根本沒法比,植食恐龍甚至根本不咀嚼,因為巨大的體型意味著巨大的消化道,食物有足夠的時間停留在消化道中被轉化為營養。這種獲得能量的方式已經接近於藍鯨這樣的濾食者,因此有足夠的能量長成巨大的體型。而新生代的植物類型變了,葉子不僅牢固地生長在枝上,多數植物的葉子還含有毒素或不利於消化的成分。所以新生代的動物再也長不到那麼大了,因為新生代的食物鏈能量傳遞效率遠沒有恐龍時代的食物鏈那麼高。


熱寂時空


動物長大的前提是食物足夠。

古代的植物,我想很多人都沒去了解過的,但確實是這些恐龍能夠長大的根本原因。

你在我們這個時代有見過全球都有這麼高大的植物?😂大恐龍都沒這麼高,臥槽。

食草動物要滿足食慾,自然就會生長。

同時,食草動物的瘋長也為食肉動物提供了足夠的食物和進化需要。

現在的人也發育起來了,因為食物足夠。當年的日本(1.5),現在日本人1.8都有。





頂風作案


這種說法不太準確,至少現在的藍鯨在地球已知的生物史上(動物)體型可以排進前三名,大於大多數的恐龍體型。下邊這張圖片中就是人類(左下角)、亞洲象、易碎雙腔龍和藍鯨的對比圖。總體來看易碎雙腔龍是長於藍鯨的,但是重量並不一定。



藍鯨是哺乳動物用肺呼吸,隨著時間的發展從陸地上進化到海洋中四肢逐漸退化。迄今為止發現過最大的藍鯨題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它的體重相當於25只亞洲象或者幾千個成年人的體重。藍鯨的體重如此之大與之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一點關係,至少它不需要考慮支撐自己體重的問題,藍鯨擱淺死亡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內臟受損,沒有海水浮力的作用自然難以支撐龐大的身體。

易碎雙腔龍根據古生物學家的預測體長在58米左右,而體重在180-220噸。但是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易碎雙腔龍的體長約為40m,重量在80-100噸。如果是後邊的數據,那麼易碎雙腔龍就需要讓出最大動物的稱號。圖片中另外兩種恐龍是阿根廷龍和帕塔哥尼亞龍,身長和體重都和藍鯨有的一拼。

恐龍大家族在地球上統治了一億六千萬年,體型從大到小都有,最小的恐龍甚至不到半米。我們知道在地球的生物史上有巨蟲時代,也就是石炭紀距今3.59億至2.99億年前。這個時期的節肢動物體型都非常巨大,主要原因就是由於當時的氣候環境溫暖、潮溼,使植物類大量生長,因此大氣中氧氣含量在一段時間內都是非常高的。這也是生物體型巨大的一方面原因。

由於地球環境的崩潰大量植物的死亡,一短時間內氧氣含量創造了新低,大約在那之後恐龍家族開始誕生。因此富氧環境會導致生物體型變大,但這可能並不是恐龍家族體型巨大的主要原因。

生物的體型巨大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首先大自然的資源足夠支持生物體型的變大,既食物充足同時生存空間充足,其次動物體型變大並不會成為自身滅絕的原因。實際上人類的發展繁衍在地球上佔據的資源與空間越來越大,地球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出現大量體型巨大的動物。況且在人類走出非洲的時候,走向世界各地的時候,已經“親手”滅絕了很多種大型的動物。



而藍鯨之所以體型巨大,是因為海洋資源較豐富,受人類影響總體來看並不大,有足夠的資源支撐著大體型的動物,並且海洋中的環境也適合大體型動物的生存。可以簡單地說只要人類文明一直如此在地球上發展擴張,其他動物是不會有大繁榮的機會的。也不會有足夠的資源使體型變大。

而人類自己隨著進化可能腦袋越來越大,但是體型變化並不會太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