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治疫」免疫


「規劃治疫」免疫


當2020農曆春節來臨之際,一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在神州大地爆發,嚴重影響著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及身心健康。自1月23日武漢正式“封城”至今已30天的時間,無疑,疫情對我國城鎮化及人居環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面對新冠肺炎這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規劃該如何為城市提高“免疫力”?

本刊特召開筆談會,邀請規劃各領域的專家,從專業的視角,針對此次疫情中突顯出來的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建設中被忽略、需反思、必應對的學術問題或實踐話題進行討論。健康城市,任重道遠。讓我們一起,為了更美好的未來,以規劃人的擔當,建言獻策,同心協力,共克時艱。

<code>石楠,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城市規劃》雜誌執行主編,《中國城市規劃(英文版)》副主編,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code>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註定成為大家記憶中最難忘的節日。在新冠肺炎肆虐的陰影下,有人被不安、焦慮甚至恐慌的氛圍包圍,有人被不解、無聊甚至是憤懣的情緒折磨,同時,更多的人理性思考、積極行動、共克時艱。

新冠肺炎作為一種新型疾病,一時難有特效藥和疫苗面市,客觀上考驗著每一個人的免疫力,同時,也在考驗著城市的免疫力。作為一種流行病疫情,引發人們對於城市如何應對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話題,大家不約而同回想起 17 年前的非典。<strong>一個直擊靈魂的拷問是:我們從那場事件中學到了什麼?改進了什麼?其實更重要的是,非典或新冠作為新型傳染病,對於城市發展、城市社會治理和城市規劃有什麼啟發?

流行病醫生出身的武漢作家池莉說了一句話:人類儘可以忽視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會忽視人類,我們欺騙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的確,雖然人類成功地戰勝了鼠疫、霍亂、天花、麻風等,依靠衛生條件的改善和醫療技術進步,我們已經可以成功控制其傳播擴散,但當艾滋病、非典、中東呼吸綜合症,以及本次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出現時,還是給人類巨大挑戰,即便是國人不太當回事的流感,一旦大流行也可能導致全球數百萬人死亡,並摧毀 1% 以上 GDP。流行病的表現是人得了病,但背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病了,而自然界得病的一個重要致病因子, 是人的行為。我們對於大自然缺少應有的敬畏和善意,更多的是肆意的掠奪與破壞,為了自身的需求,像病毒一 樣不斷複製錯誤的模式,破壞大自然的免疫系統——生態平衡。可正如恩格斯說的,每一次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還是應該少一些人定勝天的狂妄,多一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大潮中,人們容易沉溺於統計數字的輝煌,疏於對城市社會發展的關注;在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的洪流中,容易忘卻災害、疫情等隱形風險的存在。一旦大難來臨,基礎保障的短板暴露無遺,醫療衛生服務全線供不應求、民眾缺乏防疫防災意識。人們習慣於歌舞昇平、國泰民安,不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每次災害帶來的傷痛很容易被戰勝災害的喜悅沖淡,而防範各類天災人禍的安全意識,卻遠未根植於意識底層,風險評估、 健康評估、危機管理等基礎技術措施沒有得到普遍應用。殊不知流行病就像其他自然災害一樣,總伴隨著文明存在,小小的流感已經肆虐一百多年,即便最強的大國,也難逃一年感染千萬人、成千上萬人死亡的厄運。<strong>聯合國將建設健康的城市和人類住區作為 2030 年全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人居署、世界衛生組織更提出要特別關注那些脆弱人群抵禦疫情的能力,要通過規劃促進人類健康和福祉。地球不需要人,人類需要地球。熱愛地球不僅要接受它的好,也要包容它的災,要學會與狼共舞、與風險共存。

<strong>本次疫情的挑戰不僅來自病毒,也有社會治理問題。如何在應急狀態下保障城市基本功能,要充分認識城市社會高度流動性和多元性特徵,物質空間安排和人的城鎮化要更加適應治理現代化的需要。全面小康後人們對公 共空間、空間品質、健康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平時或許矛盾不太明顯,戰時難免捉襟見肘。溫飽前隨地吐痰或許不是大問題,疫情來了戴口罩就不僅保護了自己,更是為了防止傳染他人,這些細節中蘊含著人口素質和公德良序。應急預案和戰略儲備不是畫畫掛掛的文件,在疫情面前是實實在在的社會穩定壓艙石。所謂治理現代化,應該包含人與社會的和諧、城市與區域的協調、平時與戰時的統籌。規劃不僅要助推經濟增長、保護自然資源,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人民的滿意度。

<strong>歲月靜好,平安是福,城市發展要遵循規律,規劃要為提高城市免疫力有所擔當。


本文刊載於《城市規劃》雜誌2020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