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兩河”規劃 為民創造宜居環境

​“一山兩河”規劃 為民創造宜居環境

記者 王莉莉 高陽 通訊員 吳迪 牛魁 報道

11月8日,“守望河湖看淄博,淄博媒體河湖行”採訪團一行來到淄川區張相湖人工溼地時,一陣微風襲來,河邊的香蒲搖曳生姿,岸堤幾棵垂柳隨之飄揚,河裡蕩起絲絲漣漪。此情此景,恰似世外桃源。“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卻覺得看山水無需再去桂林。我們家門口的風景就很美,能生活在這山水相依的環境中,真是我們老百姓的福氣!”人工溼地內,一名老者不無自豪的說。

  放眼淄川區的幾個溼地工程,水天一色,美不勝收,已然形成了靚麗成熟的景觀帶。

這僅是淄川區“一山兩河”生態系統工程的一角。“一山兩河”是淄川區“十三五”重大生態和民生項目,總投資15億元,主要是統籌環保治理、礦山修復、造林綠化、沿河道路、水利設施建設,對文峰山和孝婦河、般陽河進行綜合改造提升,建設以城市森林、生態廊道、溼地水系及城市公園為一體的城市景觀生態系統,把淄川打造成生態宜居、風景秀美的新型生態城市。

現如今,在這個規劃框架下,淄川區天然的城市綠肺已逐步形成,市民無需出遠門即可望見山、看見水。

​“一山兩河”規劃 為民創造宜居環境

​“一山兩河”規劃 為民創造宜居環境

8日,採訪團一行由淄川區張相湖人工溼地輾轉到柳泉潛流溼地和柳泉溼地引水壩橋項目,實地見證了一條以水為脈、以綠為韻、以文為魂的綠色景觀帶,禁不住要為“森林淄川”點贊。

對“森林淄川” 感受最深刻的,無疑是生活於此的城中人。“環境一天天的變好,我們都看在眼裡。”李永芳是賈村的一名村民,從1980年來到賈村到現在已經近40年了,她見證了張相湖人工溼地的從無到有。“以前這裡叫做賈村水閘,淤積嚴重,主河槽只有二三十米寬。”現場,淄川區河湖事業服務中心主任趙君孝介紹說:“我們現在所在的交通橋長186米,而水面最寬處能達500多米。在張相湖人工溼地周圍有賈村、牟村、夏莊、董家村等村莊,以前水質不好,淤泥散發著臭味,村民繞道走。清淤改造後水質變好了,植被和水鳥也變多了,經常有村民來散步遊玩。”

聆聽著工作人員的介紹,徜徉在張相湖人工溼地中的記者,被一曲悠揚的薩克斯樂曲所吸引。聞聲望去,遠遠看到一人正在人工溼地內吹薩克斯。“這兒環境好,而且在這裡吹奏樂器不擾民。”57歲的孫剛家住淄川火車站一帶,因喜歡張相湖人工溼地的風景,偶爾來此習練吹薩克斯。“溼地建設過程中,同步對周邊村居進行統一規劃建設,有效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市民感受明顯。”採訪中,淄川區水利事業服務中心主任趙德炳介紹說,張相湖潛流溼地工程,項目總投資6700萬元,佔地面積1000畝,分為潛流溼地區和表面流溼地區。潛流溼地區建於賈村水庫東南側,佔地面積250畝,採用潛流溼地+表面流溼地+河道溼地組合工藝,有效面積約12萬平方米,水力負荷0.5m3/日,功能為深度處理淄川利民汙水處理廠6萬噸/日外排水,當上遊孝婦河河水水質不穩定時,還可應急處理孝婦河河水;表面流溼地區建於賈村水庫內,佔地面積750畝,水力負荷0.12 m3/日,功能為進一步穩定潛流溼地處理出水,確保溼地出水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該工程對於增加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調節當地氣候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環境的變化得益於淄川區“一山兩河”生態系統工程。據瞭解,“一山”指的是淄川城區南部的文峰山區域,南北長6.9公里,東西寬3.8公里,總規劃面積約1.6萬畝,在礦山修復的基礎上,修建水利、道路、廣場等配套設施,打造休閒娛樂一體化的近郊開放式森林公園;“兩河”指的是淄川區境內26km的孝婦河和10km的般陽河流域,通過建設潛流溼地、種植水生植物等措施,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對兩岸的水岸環境進行綜合整治,為居民創造宜居的生態環境。據悉,該工程是淄川區“十三五”重大生態和民生項目,總投資15億元,主要是統籌環保治理、礦山修復、造林綠化、沿河道路、水利設施建設,對文峰山和孝婦河、般陽河進行綜合改造提升,建設以城市森林,生態廊道,溼地水系及城市公園為一體的城市景觀生態系統,把淄川打造成生態宜居、風景秀美的新型生態城市。

​“一山兩河”規劃 為民創造宜居環境

​創新管護機制 河湖治理形成合力

當天,採訪團參觀張相湖人工溼地時,水面上一艘小船悠悠盪盪朝著記者的方向駛來。船上坐著兩名身穿灰色工作服的人員,他們一人滑動著手中的木漿,另一人則利用手中的作業工具打撈著水裡的漂浮物。“我們河道管護隊去年成立,上崗前進行過集中培訓,學習水上自救、水上救生、划船等技能。我們負責的河段,最深的地方能到七八米,所以我們一上班就穿好救生衣,備好救生圈。”巡河員劉華良說:“平時我們就在河上打撈水草、樹葉等,把河面上的垃圾打撈完後就上岸巡河。”在現場,淄川區市政環衛服務中心河道管護隊隊長張偉介紹道,現在張相湖溼地公園共有四個巡河員,一般兩人划船負責巡視水上情況,兩人沿岸巡河。據瞭解,淄川區市政環衛服務中心河道管護隊共有12名隊員,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負責淄川城區內的河道管理維護工作。

採訪中,記者獲悉,“一山兩河”生態系統工程是淄川區“十三五”重大生態和民生項目。工程的建設固然重要,如何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對其管護好,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淄川區在河湖管護機制方面進行了有效創新。據瞭解,為進一步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各項工作,拓寬監督渠道,完善監督體系,在選聘民間河長的基礎上,在全區範圍內聘任26名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負責人擔任“企業河(湖)長”,分段掛包河湖,助力河(湖)長制實施。“孝婦河的河道兩側道路、駁岸、水面保潔、景區果皮箱、新建驛站由區市政環衛服務中心負責,實行專業化管護。其他河道實行區域屬地管理,由各鎮辦河管員負責日常管護。全區實行部門和領導分河道掛包制度,分組對全區河道進行巡查、督導,對影響河道生態行為、清河行動回頭看進展情況、入河排汙口監督管理,做到日常監管到位,杜絕影響發生四亂現象。”淄川區水利事業服務中心主任趙德炳介紹說,在此基礎上還邀請企業負責人擔任企業河湖長,讓企業以公益形式參與到保護河湖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承擔起了社會責任。“企業有時還會自發組織員工對河湖垃圾等進行打掃。”他告訴記者,目前,淄川區已基本形成了多方人員合力參與的管、護結合體系。

當天的採訪中,記者留意到,通過“一山兩河”生態系統工程建設,淄川區著力打造的“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間,人在水邊行,樓在水中映”的水系景觀日漸明晰。沿水系有遊園、廣場、路徑、花草、樹木等,形成了一幅以水為中心、以綠為底色,水系綠地體系藍綠交融、生態環境良好的美麗畫卷。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每個城市居民的追求和期盼。如今,走在淄川,禁不住為這裡的景色驚異和歡喜。河水潺潺,水聲、人們的歡笑聲交織成和諧的樂章……在“一山兩河”生態系統工程發展規劃的框架下,淄川區的水系建設帶著它們被賦予的新的歷史意義,正慢慢展露新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