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為主流不齒的宋詞,如何被蘇軾摘掉“格調低下”的帽子?​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唐詩和宋詞,是中國文化的兩大高峰。如今,詞和詩以同等重要的地位並立於文壇,但在曾經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詞卻因“格調低下”為主流所不齒。


詞即歌詞,最開始的創作意圖僅限於歌唱,也就是說,詞一度是音樂的附屬品,而非詩那樣獨立的文學體裁。因為詞是用來唱的,而演唱者大多又是青樓歌女,所以詞以婉約為主,大多寫兒女風情和離愁別緒。

一度為主流不齒的宋詞,如何被蘇軾摘掉“格調低下”的帽子?​

(白衣卿相柳永)


宋仁宗時期,天才詞人柳永橫空出世,他的詞風華絕代,驚豔千古。正所謂“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柳永詞的風靡程度可見一斑。但是,風靡歸風靡,柳永詞的受歡迎僅限於民間,尤其是勾欄內,仍不為主流文壇所接受,連當朝皇帝宋仁宗都認為柳永詞流於豔俗,評曰:“既然想要淺斟低唱,又何必在意虛名?且去填詞。”


以今人眼光看,以宋仁宗為代表的主流文壇對柳永的評價顯然是偏見,但在當時,詞確實主要流行於勾欄,服務於歌女,難免被冠上“格調低下”的帽子。

一度為主流不齒的宋詞,如何被蘇軾摘掉“格調低下”的帽子?​

(宋詞配圖)


詞得以摘到“格調低下”的帽子,主要歸功於一代文豪蘇東坡。蘇軾一改詞或鶯鶯燕燕、或哀怨傷感的風格,另闢蹊徑,開豪放詞風之先河,並寫出了諸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一系列絕世名篇。


那麼,蘇軾又是如何憑一己之力將詞從“格調低下”的誤區中拯救出來的呢?答案是“以詩為詞”。


所謂“以詩為詞”,就是用寫詩的方法去寫詞。蘇軾將詩的題材,內容,手法,風格等引入詞的領域並使之擴展,不但開拓了詞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詞的格調。

一度為主流不齒的宋詞,如何被蘇軾摘掉“格調低下”的帽子?​

(蘇東坡)


婉約詞主要是抒情體,為了讓詞在保持原有體式的同時,又能像詩一樣敘事明志,蘇軾開創了兩種寫詞手法,一是加題序,二是用典故。


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說題序。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題序很簡單:“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內容簡單,但作用卻是巨大的,不僅交代了創作的時間和緣由,還奠定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主題思想,並讓讀者清楚地得知,蘇軾思念的對象是子由,即弟弟蘇轍。所以,對於整篇詞作來說,這個題序是非常重用的。

一度為主流不齒的宋詞,如何被蘇軾摘掉“格調低下”的帽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配圖)


以《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例說典故。


在行文時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稱為用典。典故的使用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既是一種替代性、濃縮性的敘事方式,也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而在詞中大量使用典故,也是蘇軾的首創,《江城子·密州出獵》便是成功典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度為主流不齒的宋詞,如何被蘇軾摘掉“格調低下”的帽子?​

(《江城子·密州出獵》配圖)


上闋中,蘇軾巧用孫權射虎的典故,“親射虎,看孫郎”,寥寥六個字便以替代性手法,形象描寫出太守一馬當先親身射虎的颯爽英姿。


下闋中,蘇軾巧用馮唐易老的典故,既寫出了壯志未酬、老來難以得志的隱痛,又表達了為國效忠的渴望。


蘇軾之所以堪當古今第一文豪,不僅因為他才華蓋世,還因為他敢於推陳出新。無論你是傾心於婉約派的細膩柔和,還是鍾情於豪放派的激情澎湃,都不得不承認蘇軾確實將宋朝引上了新高度。蘇軾之後,詞才得以與詩並駕齊驅,成為被士大夫普遍推崇的高雅文學。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