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位將文人的理想氣質帶入仕途的奇才

他有“朝北望,射天狼”的霸氣,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慨,也有“相顧無言、只有淚兩行”的淒涼。

有時你覺得他是一位血氣方剛的將士,有時他會覺得他是一位溫文爾雅的文弱書生,有時又像一個對感情戀戀不捨的痴情男子。

他的天資極高,堪稱奇才,文學上很是得意,但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更是淒涼。

他就是北宋乃至中國歷史上的大文豪蘇軾。

蘇軾:一位將文人的理想氣質帶入仕途的奇才

年輕時展現出不同尋常的才華,可謂意氣風發

蘇軾生於四川眉州,十歲時父親蘇洵就出去到各地遊學,母親程氏便親自教他讀書。蘇軾能成為一代大文豪,從他幼時表現出來的天資可以看出來。每次母親講到書中典故時,他都很感興趣,總能說出這些典故的引申之意,讓眾人對他刮目相看。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參加禮部考試,文章受到歐陽修的極大賞識,並一舉考中進士。

宋英宗很喜歡他的詩詞才華,此番高中進士,更是急切地想召蘇軾做官。不巧,蘇軾母親病故,蘇軾返回老家守孝直到宋神宗上臺後才正式復出。

蘇軾:一位將文人的理想氣質帶入仕途的奇才

因為他的“固執己見”而屢遭排擠

蘇軾復出時,正值王安石變法如火如荼。蘇軾強烈反對變法,認為新法很多地方過於激進,只會加深對百姓的危害,他也成為第一個向皇帝上書慷慨激昂反對變法的人。當時王安石獨攬大權,心氣正高,自然對蘇軾很是生氣,處處排擠蘇軾。知趣的蘇軾自己申請到外地做官,但仍不忘宣傳對變法的看法。

蘇軾:一位將文人的理想氣質帶入仕途的奇才

蘇軾在擔任湖州知州時,看到有些政策危害百姓,但又不好明說,只好寫了一些暗諷的詩詞。不想被人告發說他想諷刺皇上,被關進大牢。宋神宗因念惜蘇軾的才華,便放了蘇軾,把他降為黃州的團練副使。

宋神宗後來幾次想起用蘇軾回朝廷做官,但因朝中蘇軾政敵們的反對而作罷。不久,宋哲宗繼位,哲宗對蘇軾的欣賞與英宗、神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立即把蘇軾召回朝廷,讓他擔任禮部郎中,還讓蘇軾和自己一起讀書。

晚景淒涼,卻不屑窘境,依然看得很開

蘇軾“本性未改“,又屢次上書直言對當政的司馬光所作所為的不滿,司馬光自然容不下他。蘇軾再次知趣地請求到外地做官,而這是他最後一次離開朝局。

蘇軾:一位將文人的理想氣質帶入仕途的奇才

他因再次“多言”而被一貶再貶,先從杭州太守被降為廣東惠州節度副使,然後再被貶到不毛之地的海南瓊州做別駕這樣的小官。

處於晚年的蘇軾對這些變故很是看得開,並沒有因此而鬱鬱寡歡,而是和小兒子蘇過一起以寫詩作詞自娛自樂,打發時間。不久雖遇上朝廷大赦,但已是晚景淒涼,最終蘇軾病逝於常州。

蘇軾:一位將文人的理想氣質帶入仕途的奇才

蘇軾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既是一位大文豪,學富五車,又是一位堅持己見,不肯屈就的政壇新星。他雖數次得到皇帝的提攜,但終究敵不過朝中顯貴們的排擠。

北宋時期有很多既是文學家,又是政治家的人,比如范仲淹、司馬光等,這些人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把政見和文學分得很清;而另一種則是界限模糊,在抒發政見時容易把文人固有的理想氣質融入進來,不經意間將自己變成了理想主義者。蘇軾明顯屬於後者。

可理想終歸是理想,蘇軾沒有好好對現實情況進行充分的分析權衡而是直抒己見,慷慨激昂,堅持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不肯放棄。只要是看不慣、或者與自己既有想法不符的政策,蘇軾總要直言以對,抗爭到底,從不考慮這樣做的後果。

蘇軾:一位將文人的理想氣質帶入仕途的奇才

蘇軾生性極為耿直,眼裡揉不得沙子,不善官場的中庸之道,所以屢遭排斥。

他既不願迎合權貴,更不願順從他認為錯誤的政策,不惜以仕途為代價來抗爭。

從蘇軾的仕途看,他是失敗的,但作為一代文豪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崇高的才情和怡然風骨,以及為民請命而不惜丟掉官職的大無畏立場,他的人生又是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