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文 / 麥田野望


放眼中國歷史文壇,誰最厲害?


有網友這樣排名:從天分和作品來看,中國文壇四大金剛:李白、屈原、蘇軾和曹雪芹。


蘇軾位列李白和屈原之後,排在第三。


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之時,有大臣向神宗皇帝求情,說蘇軾才華堪比李白,是我們大宋朝的文壇之光,萬不可殺。


神宗皇帝聽後搖搖頭,自言自語說:李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意思是說,李白有蘇軾的才氣,卻沒有蘇軾的廣博學識。


的確,蘇軾在詩、詞、書畫、散文都達到了頂級高度。


比如,在書法領域,蘇軾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黃州寒食帖


蘇軾學識是否能夠KO李白,這是個開放命題,沒有答案。但是蘇軾在性格方面,確實要比李白更加貼地氣。


李白是出世的,蘇軾是入世的。


出世的李白在天上,只能仰頭遠望。入世的蘇軾在人間,細品苦辣酸甜。


李白喝酒是這樣的: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李白可以把自己的法拉利、貂皮襖拿出來,交代僕人拿出去當酒喝。


蘇軾吃肉是這樣的:


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


蘇軾開個葷卻只能叮囑屠夫,買點最便宜的脊髓骨,骨頭上沒肉,連等著吃骨頭的狗都不開心,但是蘇軾能夠吃出螃蟹的味道。就這也只能隔上幾天吃一次。


蘇軾留給我們的,不止是精美的詩詞書畫,還有豁達的生活哲學。


原來,縱使才華卓絕,卻仍然很難優渥過一生。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蘇軾畫像


01 年少有為


1056年,蘇洵帶著剛剛成婚的蘇軾、蘇轍二人,到開封參加考試。結果二人同時金榜題名,蘇軾更是得了個第二名。


當時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文壇霸主歐陽修。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歐陽修畫像


考題論述的主題是“當政的寬與簡”,蘇軾的文章寫的有深度、有廣度,歐陽修讀過之後大為驚喜,傳閱眾人。


驚喜到什麼程度呢?有一個詞描述其為“激賞數日”。


如果你還體會不到歐陽修到底有多驚喜,可以想象情侶初見,激吻數日的畫面。


待到心情平復下來之後,歐陽修認為此文定是他的學生曾鞏所作,於是鬍子一捋,本著避嫌的顧慮,把本屬於第一的蘇軾文章,評了個曾鞏第二。


當時的科舉考試屬於糊名制,以防批改試卷作弊,故隱去姓名。


結果出來之後,歐陽修才發現自己想多了。


當宋仁宗問及考試結果的時候,歐陽修說出了實情。


自此,蘇軾一夜成名。


雖然陰差陽錯,卻是欲揚先抑,歐陽修反而替蘇軾講了一個好故事。


用現在的話說,故事講的好,公司市值高。


蘇軾也就成了開封乃至全國,最有前途的明日之星。


此時,蘇軾剛剛20歲,出場就走上了人生巔峰。體會到了“出名要趁早”的快感。


然而,此時蘇軾母親去世的消息送到了開封,蘇家三父子還沒有從光環繞身的眩暈中定下神來,就匆匆返回四川眉山老家治喪,蘇軾、蘇轍二兄弟依制在家守孝三年。


三年之後,兄弟倆再次進京,蘇軾和蘇轍參加了一場更高規格的考試,蘇軾仍舊考出了最佳成績,又是名動京城。


這是1060年。蘇軾23歲。


蘇軾正式開始走上仕途,任大理評事鳳翔府籤判,類似於今天的市長秘書。


官職雖然不大,作為最有前途的明日之星,這就是一個起步的過場。


蘇軾在剛步入仕途時,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賈誼論》。


賈誼是漢文帝時期才華橫溢的明日之星,深受皇帝器重,然而卻受到朝廷重臣的排擠,憤怒和鬱悶之下英年早逝。


於是,賈誼也就成了後世文人懷才不遇的詠懷對象。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賈誼畫像


同樣是深受皇帝器重的明日之星,蘇軾又怎麼看賈誼的呢?


蘇軾說道:

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簡單翻譯就是目標高遠,就需要等待,目標宏大,就需要忍耐。


灑脫的性情之下有著隱忍的達觀。


很不簡單的是,此時蘇軾也就二十歲出頭。


而且,後面的蘇軾,確實是這麼做的。


當蘇軾從鳳翔被召回京城的時候,宋仁宗已經去世,宋英宗繼位,蘇軾被調到直使館上班,這是個很容易被提拔的崗位。


但是不幸的是,蘇軾的妻子王弗病故,不久,父親蘇洵也去世了。蘇軾和蘇轍護送父親靈柩回鄉,再次開始了三年守孝的歲月。


喪期結束之後,蘇軾娶了前妻的堂妹王閏之。


然後,蘇軾和蘇轍再次赴京。


這是1069年。蘇軾33歲。


這一次赴京,成了蘇軾和家鄉的永別。


少年成名、順風順水的蘇軾,正要大展宏圖,卻經歷了六年的父母守喪,妻子王弗的早亡,天子從寬厚的仁宗換成了英宗,不久又從英宗換成了激進的神宗。待守喪結束,蘇軾回京的時候,正趕上王安石的變法。


而此時,距離第一次進京應試中榜,已經過去了13年。


雖然,從前車馬、郵件都慢,連網紅都過氣的慢。但此時,天下已經全不是以前的那個天下了。


人生巔峰還沒落到實處,窗口期就沒了,蘇軾看著眼下新的皇帝和新的時局。被動地進入了一個新的為官生涯。


真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蘇氏三父子


02 高開低走


蘇軾第一次進京考試的時候,正值一片祥和的宋仁宗時期,十三年過去,宋仁宗、宋英宗都已經去世。


年輕的孫子輩兒——宋神宗,在王安石的輔佐下開啟了著名的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


當時,宋朝面臨著嚴重的三冗問題:冗官、冗兵、冗費,就是官多、兵多、花錢多。


到了宋神宗時期,國庫已經沒錢了。


甚至,神宗即位時,發現連給他爹治喪的錢都不富餘。


這深深刺激了年輕的神宗皇帝,再加上週邊外族日益緊迫的軍事威脅,神宗勢必要發動一場徹底的系統性改革,為國庫囤錢。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宋神宗畫像


但是在半農半商的宋朝時期,無法實現技術革命的增量發展,只能是盤活存量經濟。


說白了就是把鍋裡的飯重新分配,實現均衡發展。既然要重新分配,就要打散現有利益格局,把大地主們碗裡的飯勻出來一些,給國家一點,給農民一點,然後,國富民強,其樂融融。


但是誰才是大地主的典型代表呢?就是為官的士大夫們。


以己之矛攻己之盾,這也是歷史上所有的變法幾乎都以失敗告終的重要原因。


變法進行中,宋神宗和朝中老臣文彥博有過這樣的對話。


神宗問:更改法制,儘管讓大臣們不高興,可是對老百姓是好的呀?


文彥博看著年輕單純的神宗皇帝,語重心長的說:陛下,您得清楚,您是和大臣們共治天下,不是和百姓管理天下。


文彥博說出了官場的真諦。


可是宋神宗不管這一套,依舊力挺變法。王安石率領新黨,短時間內出臺了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等。


勢必要把日月換新顏。


而你所能想到的宋朝老臣,諸如司馬光、文彥博、富弼、韓琦等,均因反對變法,退休的退休,外放的外放。


宋朝很有意思,太祖皇帝的祖訓——不殺士大夫。


面對反對變法的大臣,年紀大的就令其退休,年紀輕的被貶出京,遠離政治中心。


但是,退休歸隱的還可以復出;被貶出京的,到地方上也可以消極執行變法。


總之,宋神宗和王安石面對反對變法的大文臣們,殺又殺不得,反過來他們總是不停在搗亂。


這樣還怎麼變法?變法本來是要流血的呀!


而且,在缺乏有效的行政運行機制的支持下,變法走到基層就變了味兒,效率大打折扣,反而產生反作用。


總之,王安石變法派的新黨和反對變法的舊黨,開始了曠日持久的鬥爭。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王安石像


縱觀王安石變法的整個時期,就像是一群過家家的孩子玩蹺蹺板。


一會兒新黨上臺,變法繼續,舊黨遣散;一會兒舊黨上臺,變法被廢,新黨遣散。


而決定蹺蹺板起落的就是皇帝們和太后們的輪番執政。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軾此次進京,面臨著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選擇。


蘇軾原本是支持變法的,但是他認為變法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這樣的大動干戈,導致民不聊生,反而過猶不及,實不可取!


從結果上看,蘇軾站在了反對變法的舊黨一派。


蘇軾在當地方官的時候,看到變法導致的民不聊生,曾發出感嘆:

人如鴨和豬,投泥相漸驚。


眼看著神宗皇帝無腦式支持王安石,上書諫言也無用後,蘇軾主動申請外放,眼不見心不煩。


絆腳石蘇軾申請主動退出,宋神宗爽快答應,蘇軾被派到杭州做通判。


這是1071年。蘇軾34歲。


隨後蘇軾又履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直到最後調任至湖州做知州,剛剛三個月,就因烏臺詩案被緝拿進京。


這是1079年。蘇軾42歲。


從1071年到1079年,蘇軾遊走在權力中心之外,為地方辦了不少好事兒。當然蘇大才子的筆也是停不下來的。


這期間,蘇軾寫出了“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豪放詩詞,成了宋詞中豪放一派的開山始祖。


你很難想象,作為不受重用的外放知州,人到四十,蘇軾到底哪裡來的豪放?


當你這個問題還沒想明白的時候,他又寫出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悼亡詞《江城子》。


剛表達完對亡妻的思念,他轉身又寫給弟弟蘇轍一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同樣是表達思念之情。


南宋文學家胡仔評價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別人在忙著打變法之爭,他卻忙著寫傳世之作。


但是,別忘了,蘇軾是一個入世的仕官,暫時的外放只是等待更好的時機。


就如他自己說的:

“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但是蘇軾可以蟄伏等待時機,卻忍不住寫詩批評時政。


他的批評因為幽默的天賦,充滿譏諷, 那一篇篇內藏倒刺的譏諷詩文,被蘇軾隨手寫來,寫完又隨手一丟,絲毫沒有顧忌到有一天,政敵會翻歷史翻到他的頭上。


他隨手丟了,卻有蘇粉們替他收拾,有的還將其攢起來出書。


其中就有神宗皇帝的駙馬王冼,他是蘇軾的好朋友,屬於蘇軾的大迷弟,出了一本蘇軾的文集,後來也因此受到牽連。


這期間,蘇軾雖然不受重用,但是對未來還抱有很大的期望和想象。畢竟,一路開掛的他,即使此時遇上了停頓,也總以為後面總會柳暗花明。


外放9年,蘇軾寫下了不少千古名篇,也寫下了很多吐槽詩文,吐槽宋神宗和實施變法的新黨們。


終於,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新黨們要對蘇軾動手了。


03 烏臺詩案


1079年,蘇軾被任命湖州知州。


上任三個月不到,蘇軾按慣例向神宗皇帝上表謝恩,文章中又隱隱諷刺了一把變法新黨們。


他說:“可能因為我年紀大了,不愛惹事,皇上您才會信任我,讓我去做湖州知州。”


新黨們知道之後,認為蘇軾是在暗諷變法。


於是,忍無可忍的新黨們,新賬老賬一起算,開始向蘇軾發起總攻。


隨之,蘇軾之前寫的詩文全被蒐羅過來,進行拆解分析,被扣上譏諷皇帝和變法的帽子。


御史臺首官李定將蘇軾的這些黑材料,上報神宗。


恰好此時,沈括從杭州寄來一封公文,同樣是記述了蘇軾諷刺變法的詩詞,向神宗皇帝打小報告。


沈括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但是個人品行卻不怎麼樣。


蘇軾,就像是現在微博被起底了一樣,無路可退。


作為文壇頂級網紅的蘇軾,全國的文青們天天盯著催更,蘇軾這邊詩文一落筆,不過多久,市面上就傳開了。


如果只是搞搞文藝,就很簡單。但是蘇軾的主要身份是仕途官員,寫作少不了涉及時政和官場。


那種橫溢的才華一旦作起妖來,立刻變得刻尖酸薄,政敵們不整他都說不過去。


蘇軾的弟弟評價自己的哥哥是個嫉惡如仇的性格,遇到不快的事情,就忍不住要發聲,原話是這樣說的:如食中有蠅,吐之乃已。


可是說得多了,不但政敵們受不了,連神宗皇帝也不耐其煩:我搞個變法,你在旁邊指手畫腳,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心裡對他滿是反感。


而此時,變法走到了困境,王安石也也被迫辭職,宋神宗正處於焦慮和自我懷疑的情緒當中,蘇軾恰好刺激到了神宗敏感的神經。


最終,蘇軾被緝拿進京。


由於關押蘇軾的御史臺官署裡種有成片柏樹,上面有很多烏鴉築巢棲息,故稱之為烏臺詩案。


這是1080年,蘇軾43歲。


蘇軾被押送御史臺後,朝廷的新黨們慫恿宋神宗,勢必要殺了這個招人討厭的舊黨名人。


但是別忘了,蘇軾是一個人緣頗好的大才子,朋友眾多。


很多友人紛紛向宋神宗求情,甚至包括新黨改革派前首領王安石以及太皇太后曹氏。


此時,王安石因為變法不利,已經辭官歸鄉,雖然看不慣蘇軾,卻仍上書宋神宗:聖朝不宜誅名士。


病重不起的太皇太后曹氏,更是拉著孫兒宋神宗的手說:你不用大赦天下,赦免蘇軾一人即可,當年你爺爺(宋仁宗)可是說蘇軾有相國之才啊,你怎麼能殺了他呢?


蘇軾當時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給弟弟蘇轍的詩文寫道: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蘇轍此時顧不上煽情,正忙著上下疏通關係營救兄長。


為了爭取朝廷對蘇軾的赦免,蘇轍上奏朝廷,願辭還一切官位,為兄長贖罪。


最後,不知是深思熟慮,還是一念之間,宋神宗留下了蘇軾的一條命,而蘇軾也不客氣,在坎坷一生中留下了滋養後世的錦繡詩文和曠達精神。


蘇軾在牢裡待了四個月又十二天之後,撿了條命回來。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他走出看守所大門,扭扭脖子,嗅嗅空氣,體會到自由真好的快樂,忍不住又作起詩來: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蘇軾先表示自己因文字惹禍、聲名害人,但是塞翁失馬,坐牢不一定是壞事。


最後一句則借用唐朝的典故:唐玄宗好鬥雞,長安城有一個鬥雞少年賈昌以此得寵,當時流傳: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


蘇軾將那些陷害自己的小人比作鬥雞少年,即使貶官失意又如何,也不屑於趨炎附勢你們這些小人。


最刻薄的罵人,最幽默的機靈,最達觀的性情。


多麼有趣的靈魂!


可是嬉笑譏諷之後,死罪可免,活罪仍是難逃!


蘇軾被貶往黃州,任團練副使,沒有俸祿,無權簽署公文,且不準擅自離開該地。等同於現在的監外執行。


蘇轍被貶往高安,任酒監一職。高安距黃州,約一百六十里。


處於緩刑期的蘇軾,沒有收入,只能先把家眷交由弟弟蘇轍照顧。然後和長子蘇邁一起,啟程前往黃州。


蘇轍則帶著一大家子十餘人,前往高安。


在貶謫路上,不知二蘇是否曾回想起:·二十三年前,剛滿二十歲的蘇軾,迎面撲來那個金榜題名、名滿朝野的夢幻時刻。


餘秋雨在這一段歷史中,談到蘇軾被抓進京時,有一句極具煽情的名言:

蘇東坡在遊街,整個民族在丟臉。


其實,不能說蘇軾一遊街,整個民族的臉都被刷沒了。


要是放在明朝和清朝,蘇軾早死八百次了。


最終,蘇軾只是被貶官而已。


宋神宗給足了讀書人面子。


經過這一次和死神的擦肩而過,蘇軾也經歷了一次蛻變。


這次蛻變,讓蘇軾變成了蘇東坡。接下來,蘇東坡進入了屬於他的奇蹟年——1082!


04 從蘇軾到蘇東坡


經歷了烏臺詩案,蘇軾的人生跌入了谷底。


也許比著以後被貶嶺南,此時蘇軾的境遇並不算最糟糕。


但是,這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蘇軾感受到了現實可畏。


仗劍走天涯的青春意氣,現已被殘酷的現實衝散。


之後,蘇軾一邊寫詩一邊掐著自己,要剋制,別衝動!


甚至,在給友人的信件中,末尾總要掛上一句:閱後即焚,不可外傳。


蘇軾受到了嚴重的心理打擊。


他有詩寫道: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活著真難!


再比如: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用現在的話說,周邊沒有一個懂我的,我好孤獨。


蘇軾之所以接地氣,就是能讓後人找到共情點,儘管是文壇一哥,不也是和我有一樣的煩惱?


蘇軾的志向是入仕為官,輔佐君主,成為一代名臣的。


宋朝的文壇大BOSS們都是積極的入世者,從晏殊、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到王安石、辛棄疾、蘇東坡。


文學只是宋代士大夫們學而優則仕的副產品。


司馬光正是因為被政敵排擠,不得已才歸隱著述,窩在老家編寫《資治通鑑》,要不然他哪裡有時間和精力搞出這麼一部煌煌鉅作。


宋朝又沒有版稅,寫書能有啥出息!


但是宋朝又極度追捧文人,甭管你做官怎樣,文筆好,就一切都好。


文壇翹楚、處處追捧的蘇軾,面臨官場的落魄失意,確實一下子難以消化。這要是換做別人,也許會得抑鬱症的。


烏臺詩案死裡逃生,被貶黃州之後,蘇軾確實經歷了短暫的低谷期。


這期間,有人給了蘇軾一塊地,讓他種種田,收點莊家,緩解緊張的生活開支。


由於這塊地位於東坡,蘇軾給自己起名東坡居士。


自此,蘇東坡褪去了入仕為官的那種繁雜心境,開始追求內心的安靜和人生的意義。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蘇軾的魅力之處就在於此,他總能積極地自我救贖,雖然仍不時有失落和傷感的情緒,但大多時候他都開導自己要變得灑脫和豁達起來。


他親自蓋了間屋子,取名雪堂。


他還在東坡上那塊兒地裡,親自種地打糧。


沒有錢買肉,就把黃州當地都不吃的豬肉,拿回家研究菜譜,做出了東坡肉,吃飽了還不忘寫一首打油詩: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就這樣不斷地自我救贖。


在掙扎中,時間來到了1082年,蘇軾在黃州生活的第三個年頭。


蘇軾手中的毛筆像是突然開了光一樣,寫出了他人生中最得意的詩文。


1082也被稱作蘇軾的奇蹟年。


先是春天,蘇軾走在路上淋了一場春雨。回到家裡來就寫了首詩《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說的真的是灑脫自然,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會有反覆。


這不,緊接著到了四月,寒食節那天,又飄起了小雨,落寞孤獨的思緒湧上心頭。


蘇軾又開始提筆訴說自己來黃州三年的貧困窮苦,想報國卻無門,想歸鄉卻無路的無奈和沮喪。

我們不能責怪蘇軾說一套做一套。


畢竟身在田野心在朝堂,向遠看壯志未酬的落寞,向近看,隨遇而安的灑脫。兩者互相鬥爭,這也是不容易。


蘇軾寫完,心情好了一些,扔筆飲酒去了。


但是這篇帶點牢騷的文章《黃州寒食帖》,竟然成為了書法歷史中的三大行書之一。


之後,蘇軾在七月和九月兩遊赤壁,寫下了《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加上同年寫成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被稱之為赤壁三絕。篇篇均為曠世之作。


蘇軾在《赤壁賦》中說道: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又在《後赤壁賦》中說道: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說道: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在赤壁三絕中,蘇軾不斷在論證人生如夢。


任何功與名,都如夢幻泡影,隨著時間的流淌消失不見,唯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恆的。而江水和明月可以讓我們無盡的欣賞,這就夠了。所以,不要在乎名利得失,既然登上了舟船,任憑他流到哪裡,就是哪裡。


蘇軾正是通過這些千古名篇的自我解脫,變得越來越從容,越來越豁達。


直到後來,蘇軾再次遭遇三連貶,到了海南,他真的做到了在赤壁三絕裡說到的境界。


05 東山再起


1084年,宋神宗下詔,蘇軾結束了5年的黃州帶罪生涯,奉詔前往河南汝州。


走到半路,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由於年紀太小,太皇太后高氏執政。


反對變法的舊黨大臣重新受到啟用,司馬光當了宰相。蘇軾從一個犯官連升至三品翰林,被稱之為司馬光的接班人,距宰相一步之遙。


眼看著蘇軾媳婦兒熬成婆,即將實現觸底反彈。


劇情卻再次出現反轉。


司馬光上任伊始,不分好壞,全盤廢除新法,他這種一刀切的粗暴做法,蘇軾看不上去,開始反對司馬光。


最有可能接班司馬光的蘇軾,跳出來反對司馬光,蘇軾把自己陷入了新黨迫害、舊黨不愛的孤立局面。


蘇軾的特立獨行,顯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但是,變法的政敵不喜歡他,反對變法的同志也看他不順眼。

蘇軾萌生退意,主動請求外調,再度來到杭州,去山水間放浪形骸。


此時,蘇軾經過黃州的歷練,終於變得完美起來!


蘇軾來到杭州,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


西湖當時淤泥堆積,水草遮蔽湖面,環境很差。


蘇軾組織進行西湖治理,並在湖邊築起一道堤壩——蘇堤,如今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一。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然而,時局再次發生變化。


06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執政,隔年,蘇軾被貶到廣東英州,人還沒到地方,又接到通知,繼續向南貶到惠州。


蘇軾成為貶謫到廣東大庾嶺以南的第一人。


嶺南在當時屬於外化之地,人煙稀少,生活條件惡略。


當時蘇軾在河北定州為官,現在要從中國的北部到中國的南部,如此長途跋涉,對於已經56歲的蘇軾來說確實有點殘忍。


但是蘇軾這次沒有牢騷,接旨啟程。


惠州生活十分清苦,但蘇軾卻能自得其樂。


在惠州,蘇軾寫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每天都能吃到這麼美味的荔枝,做個嶺南人也是蠻幸福的。


他還在另一篇文章裡說道:

常以謂人之至樂,莫若身無病而心無憂,我則無是二者矣。


做人最大的快樂,就是身體健康、心情舒暢,而我兩個都佔了,我高興!


這就是黃州蛻變之後的蘇軾,回想初貶黃州時,蘇軾還滿是委屈和難過,抱怨生活艱苦: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前後對比,令人唏噓,蘇軾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逆境蛻變課。


1095年,蘇軾給友人寫信,說道:

今北歸無望,因遂自謂惠人。


蘇軾是把自己當成惠州人,打算終老於此了,所以他又給自己蓋起了房子。


然而,房子沒蓋好,蘇軾的第三任妻子朝雲病逝。


這個12歲即被蘇軾從青樓贖身的歌姬,一直跟著蘇軾,是蘇軾的紅顏知己。


當別人都打趣說蘇軾一肚子錦繡文章的時候,朝雲卻知道,那是一肚子不合時宜。


蘇軾被貶嶺南,朝雲隨身相伴,雖然二人年齡相差二十六歲,但二人一起禮佛,一起求道,朝雲在蘇軾晚年被貶嶺南時,給予其很大的心理安慰。


你能想象,此時的蘇軾,多讓人心疼。


蘇軾在朝雲嚥氣之前,依在其身邊,誦唸《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朝雲死後,蘇軾一直寡居未娶,直到去世。


朝雲死後第二年,蘇軾的房子竣工。正當蘇軾以為自己可以安居於此的時候,朝廷又傳來了旨意,蘇軾被貶謫到嶺南之南——海南儋州。


蘇軾被貶海南時,蘇轍與其同行,兄弟倆一個去海南,一個去雷州。他們心裡知道,此次去海南,62歲的蘇軾恐怕是有去無回了。


兩人走的很慢,等送別弟弟後,蘇軾坐船前往海南。


此一別,成了永別。


蘇軾:一個完美中國人的樣子

蘇轍畫像


海南當時有多荒蕪,蘇軾詩中有所體現:

​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耳。唯有一幸,無甚瘴也。”


最後一句的意思是:唯一比較幸運的是,這地方沒有瘴氣。


就是這樣的樂天派。


在海南,蘇軾無法與友人對談詩詞歌賦,就連僅有的知己朝雲,也已經離他而去。周邊全是農夫與村婦。蘇軾這樣愛交友喜歡鬧的性格是不是變得安靜了呢?


不是,蘇軾拉著莊稼漢聊天,莊稼漢說:我們不知道說什麼?


蘇軾說:隨便說什麼。講講鬼故事也行。


海南當時極為荒蕪,日常所需都是內陸通過大船運來,有時,船來的遲了些,食物吃完了,蘇軾就用煮青菜的做法,開始煮蒼耳為食。


和當地人相熟了之後,不免也被拿來開玩笑。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婆看到蘇軾,說道:翰林大人,你過去在朝當大官,現在想來,是不是像一場春夢?


此後,蘇軾見他就叫他春夢婆。


蘇軾被貶海南,宋哲宗就是打算要讓他客死於此。


沒想到,蘇軾沒死,反倒熬死了宋哲宗。


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皇太后暫時主政,蘇軾終於可以離開海南了。


63歲的老頭,自知時日無多,在向朝廷申請去常州養老。在北歸常州的路上,蘇軾生病,離開了人世。


蘇軾是一個性情的人,他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甚至在晚年十分悽慘,但是自從黃州蛻變之後,他始終用柔情待人,用達觀接物。


二十歲的一夜成名之後,蘇軾就用完了自己的好運氣,此後餘生,四處奔波,在一個不斷下行的人生軌跡中,蘇軾卻活出了逆勢向上的達觀精神。


這種生活哲學,蘊含著中國文化的處世智慧,和他的錦繡詩文一起,滋養著後世的子孫們。


我們因擁有蘇軾,何其幸哉!


熊逸說:這樣的一個理想的中國人,值得你去了解他的一生。


這就是蘇軾——一個完美的中國人的樣子!​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