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袁术为何不顾朝中袁氏而反董卓导致袁魁被灭门,袁氏势力大损?

梦语独断


董卓进朝袁氏朝势将失尽,如不反平一击坐以待毙袁氏家族将灭。袁绍袁述考虑于其被董卓压制治死,不如奋起一搏有如路,那顾家中老幼?


老伙计162720415


当时在董卓身边的还有袁氏家族成员,袁绍兄弟还是依然选择讨伐董卓,最终导致了袁绍的叔叔袁隗、兄弟袁基被杀。

袁绍逃往冀州,董卓原本想通缉袁绍。有很多人劝董卓:“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董卓因此就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给他邟乡侯的爵位。

袁绍兄弟很有可能因此认为董卓不会杀害袁隗等人,当然这里也许有些侥幸的心理在里面。

董卓想废掉弘农王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袁绍是持反对态度,而袁绍的叔叔袁隗则是持同意的态度。这其实就是袁氏家族产生了分歧。当然也不排除家族为了利益和自保,采用在两面下注的策略。

袁氏一族和那些门阀世家一样,都是以家族做为一个整体。以家族为支撑,就会比个人更好地获得资源,从而积累自己家族的资本。家族的资本提上来了,那么个人的资本也就跟着上来了。

袁氏一族通过累世公卿,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袁绍的叔叔袁隗在朝中任职,在袁氏家族积累的资本里面,只是占到很小的一份儿份额!袁氏家族更大的资本其实还是在朝廷之外、京师之外!

家族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和朝廷一样,也会在利益之间做出取舍。不管是袁绍和袁隗产生了分歧,还是出于策略两面下注,总有一方会因此而成为牺牲品。

处于董卓身边的袁隗,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活动能力了。处于外围的袁绍兄弟,由此掌握了决定家族命运的主动权。

袁绍的叔叔袁隗等人的被杀,对于袁氏一族来说,损失并不是很大!

恰恰相反,袁隗等人的被杀,反而把所有的力量都重新整合到了袁绍兄弟身上了!

袁氏一族的势力大损,是因为袁绍和袁术两人纷争导致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我认为袁绍、袁术可以不顾朝中袁氏有被灭门的风险,反董卓导致袁隗所在的袁家被灭门,最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认为董卓不敢灭袁家。

袁家当时在士族界有着巨大的名声,“四世三公”更是他们家骄傲的资本,全国各地做官的门生故吏数不胜数,可以说隐隐有着东汉末年第一世家的地位。当时董卓进京后,袁术先行离开洛阳,而后袁绍反对董卓行废立之事,也离开了洛阳。从这两人的反应来看,在洛阳的袁家的领导人袁逢与袁隗必定明白这两人会做出反抗董卓的事。

凭借袁家的实力,袁逢与袁隗想走怎么可能逃不了?但是袁家所有人都认为,董卓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真的敢对世家大族动手。尤其是袁家在董卓没发迹前,还帮助过董卓。

自古以来,世家大族一直有着巨大的实力与能量。他们完全可以左右朝政,这点从后来东晋就可以得到论证。因此,袁家人认为董卓就算真的想动手但是对于这背后的能量需要顾忌一下。

第二,讨伐董卓是积攒名望最好的捷径。

古代,你也许走遍不了全国,但是如果你有名望,你的名字可以让他人知道。古代人对于名望是极为看重的。为何刘备屡战屡败,但是最后还是可以建立蜀汉基业?就是因为他有着仁义之名,皇叔之称。

而当时董卓在朝中的行为可以说是天怒人怨,完全是真正的国贼。讨伐董卓义不容辞,也许我仅仅出几个兵,也许仅仅只是提供点粮草,仅仅只是摇旗呐喊,壮壮声势,但是这在天下人口中流传的时候,就会出现与董卓西凉大军恶战的高大形象。一个“忠君爱国”的名声是绝对跑不了。

完全可以说,讨伐董卓是对于自己有着巨大的回报的。

只是没想到董卓二话不说直接将洛阳的袁家灭门。当然除了防止袁家与关东二袁互通外,还有就是觊觎袁家巨大的财富。要知道董卓迁都,不仅仅灭了袁家,更是劫掠了洛阳城中所有的大户,还掘皇陵,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至于说损失,有是肯定有的。最大的损失就是老一辈人的去世,使得二袁之间的关系没人相劝,直接导致两人的敌对,袁家后来的内耗才是最为致命的。至于其他,那些袁家的名望、隐藏实力,可以说都被袁绍与袁术继承了下来,只是最后都败光了。


秋心谈历史


不反董卓,屈服或者投靠董卓,是对袁氏四世经营的摧毁性破。

袁氏灭门,是意外。

袁家被灭门,是个意外,董卓之残忍,对天下所有人都无所顾忌。管你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照杀不误。

投靠董卓,失人心

董卓是西凉人,生性残忍,嗜杀。这个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摧毁了汉室江山的暴徒,袁绍和袁术如果屈服投靠了,让天下人怎么看,让士大夫们怎么评论?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

比如周毖、伍琼、何颙等人都是名士,就是因为袁绍硬气,才佩服佩服,暗地里偷偷给袁绍传递情报,替他说好话。

袁绍袁术其人

袁家四世三公,袁绍虽然是庶出,但是长得英俊威武,而且礼贤下士,特别受到士大夫们的信任和亲睐。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再看袁术,袁术也不是普通人。

以侠气闻。

袁术的特点是豪迈讲义气,可见也是一个深受士大夫们欣赏的贵公子。

袁绍袁术这两兄弟,作为四世三公出身的大人物,一定不会轻易背弃当时士大夫们对他们的归附和信任,所以必须反董。

袁绍袁术的野心

袁术的野心大家都知道,三国时代第一个称帝的出头椽子。一个梦想着做皇帝的人,怎么会在乎家人的安危?

再说袁绍,有没有称帝的野心?有,至少他没把汉朝的皇帝当回事,擅行废立之事,要把刘虞立为帝,但是刘虞怂了没答应。

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

同时,袁绍也想模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同样道理,一个对做皇帝有野心的人,怎么可能会在乎家人的安危,只顾着自己逃命,占据道德高地,然后征讨天下,满足私欲。


李杜文


当年袁绍和袁术反董卓,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割据态势已经渐渐在形成,所有诸侯都想将势力最大的董卓先消灭掉。

至于袁隗(不是袁魁),他是袁绍和袁术的一个叔叔,也是袁氏在朝中的一大力量,可是却是无足轻重的存在。


因为对于当时的诸侯来说,谁手里有兵才算是王,所以对于这种世族力量,他们认为也是无足轻重的。

而且袁氏一门本来就存在各种嫌隙,先不说袁绍同袁术互相暗地里看不起,单是袁绍一个庶出的身份,估计就饱受冷眼。

且在当时虽说袁氏一门大多在朝为官,可是偏偏属于被董卓裹挟的存在,也就说要想继续荣华富贵,就得顺着董卓。

可这对于袁绍和袁术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两人都有枭雄之心,从董卓入京之后,袁绍就同其撕破了脸。

因为对于袁绍来说,他是不认可董卓的地位的,他同其他诸侯都是认为董卓是窃取了朝中大权。

并且最重要的是董卓是个草包!他控制了汉献帝,居然不用来完成霸业,而是用来欺凌,他占据洛阳也仅仅是为了淫乐。


这种草包占据高位,任由那个诸侯都会有不满和想法,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

对于袁绍和袁术来说,袁氏的荣耀已经同他们无关了,因为保证这个荣耀的皇帝都被董卓控制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兵和地盘是实的。

即便是后来袁术称帝,袁绍选择的策略也是坐等其灭亡,甚至中途还在考虑能不能趁机捞一把。

由此可见在乱世中,什么都是虚的,只有地盘和手中的兵权是实的。没有这两样,一家之荣华富贵都保证不了。


小司马迁论史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袁绍、袁术为何不顾朝中袁氏而反董卓,最终导致袁家被灭门、袁氏势力大损?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件很复杂的事情,怎么讲呢?不是袁绍不顾,而是袁绍与袁氏家主袁隗政见本来就不同。


其实这说来就话长了。袁绍可以是反董的第一人,是反董的先行者,早在董卓进京之前,他就坚决向大将军何进反对不能将董卓召入进京。可是何进没有听进去,最后被十常侍所杀,而董卓也在这时顺利入京。

可即使如此,袁绍也鲜明地反对董卓,在董卓擅行废立之事时,袁绍几乎可以说是与董卓决裂了,为了以防董卓所害,袁绍逃出了洛阳,在渤海当了一方太守。不过这跟袁氏被灭门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当时袁氏也参与董卓废立一事,当时袁家在洛阳当官有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还有虎贲中郎将袁术,他们当时都没有离开朝廷。


而作为家主的袁隗更是旗帜鲜明地同意了董卓的废立提案,还亲自参与了进去,只有袁基和袁术态度未明,过了一段时间,袁术寻了一个由头逃出了洛阳。

按道理,袁隗是支持董卓,最后为什么惨遭灭门呢?

这就跟袁绍袁术两兄弟兴兵讨董有关了。虽说袁绍是反董的先行者,但是他起兵却是比较晚了,在他前面,就有曹操、张杨、鲍信等人。因为韩馥态度未明,作为渤海太守的袁绍因此被软禁。后来在桥瑁伪造的三公书信上,韩馥最后选择了起兵反董,袁绍也因此随后起兵了。


至于为什么袁绍没有通知袁隗等人离开,我以为应该是两人政见不和。袁绍本来就是因为反对董卓废立而离开的,而袁氏家主袁隗却支持,甚至参与了废立。很明显,两人没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可以说在袁绍洛阳的时候,两人就已经决裂了。

所以说,袁绍决心反董之时,已经不在乎袁隗等人是否会遭到董卓的报复。


青史回声


袁绍袁术起兵之时,留在长安城内的袁家只有袁绍袁术的叔叔袁隗和袁术的弟弟袁基。董卓怕袁隗袁基和袁绍袁术内外勾结,于是在袁绍袁术起兵之时,将留在长安的袁氏族人全部斩杀。

这件事看起来是袁绍袁术因一私之利不顾家族命运,但是将这件事放到东汉末年的大背景下就很好理解了。

东汉中后期,士族门阀逐渐兴起,但除了像华阴杨氏、汝南袁氏这样的数百年豪族,大多士族政治话语权还是比较少的。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动乱军阀割据,各士族谨遵“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像后期诸葛家族、司马家族,四方投资,各强势政权中都有其身影。最后无论天下归谁,这些士族总能占据一席之地,对于家族来说都是胜利。

袁氏家族虽然号称四世三公,但是在朝廷里面仍然不属于强势的一方,在乱世之中,更多的体现在荣誉上的,而不是实权上。

当时朝廷最为强势的肯定是董卓。袁氏一族留人在都城,一是为了董卓,如果董卓最后胜利了,袁氏可以凭借留在都城的族人获得利益;二是因为皇帝还在,虽然皇帝是个傀儡,但是名义上天下还是刘家的,作为四世三公的家族如果全都跑了,道义上说不过去。

可惜袁氏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董卓不按规矩出牌。出生于羌地的董卓自幼尚武好斗,对于这些儒家的道义并不看重,你反我我就灭你族。因此袁氏家族受到了打击。


古今历史观文


欢迎来看王勇论道。

由于何进无能,导致董卓率兵进入洛阳,随之东汉朝廷处于董卓的掌控之下。他淫乱宫廷,擅自杀戮大臣,弄得天怒人怨,而朝廷里的一众高官确是敢怒不敢言。此时袁绍,曹操等一些枭雄,心理在想怎样除掉董卓,因袁绍与董卓发生争执,于是离开了洛阳。



袁绍的祖辈都是朝廷高官,所谓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先声明一下,题主所说的袁魁东汉末年没有这个人,倒是明朝有名官员叫袁魁,所以我觉得题主应该指的是袁隗。袁隗是东汉朝廷的一名重臣,官居太傅。他也是袁绍和袁术的叔叔。后面由于袁绍和袁术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袁隗因受到牵连,被董卓残忍杀害。

这里不禁有人会问,为什么袁绍和袁术起兵,不考虑叔叔袁隗的安危。现在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袁绍和袁术并非刻意置袁隗于死地,只是国家大事与家族私事不能两全。为了国家利益,袁绍和袁术必须讨伐董卓,不能任由他胡作非为,但是这样做,也必然会让董卓杀掉袁隗。因此袁绍他们是有苦衷的,他们也不想叔叔被杀。

其二:袁隗作为朝廷重臣,被董卓控制了,不能随意离开洛阳。袁绍和袁术即使起兵前通知了叔叔袁隗,袁隗也走不掉。在董卓眼里,袁隗是他牵制袁氏兄弟的一块筹码,只要袁氏兄弟敢轻举妄动,就会杀掉袁隗。因此袁隗被杀不可避免。

其三:袁氏家族为了家族利益,也不允许袁隗离开洛阳。毕竟袁氏布局是按照朝中高官,在野地方大员的模式,所以袁绍和袁术在外掌兵,袁隗在朝廷当大官,最符合家族利益。只不过可怜了袁隗,因为受到牵连,被董卓杀害了。



叔叔袁隗被董卓杀害,袁氏兄弟也不想这样。当国家利益与家族利益不能重合时,只能牺牲家族利益,如此才能拯救国家,才能拯救天下苍生。


王勇论道


我们评价一个君主,往往以“雄才大略”做为标准。有些人有大略而无雄才,有些人有雄才而无大略,最终就只能成为一方诸侯级别的人物。

袁绍就是这样,他有雄才,少大略。


如果仅论智谋的话,袁绍这个人的头脑可不简单。汉末三分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小瞧,不要以为袁绍败给了曹操,就觉得他水平很一般。那就错了,以袁绍的谋略,把咱们普通人卖到索马里去那是很轻松惬意的事情。

咱们今天就通过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这件事,来分析分析袁绍的布局。

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国政紊乱,陷入衰微。汉灵帝比较宠信他身边的“十常侍”,这些宦官们就把持着国家最高权力,胡作非为,残害忠良,鱼肉百姓,激起了“黄巾之乱”。

忠直之士不懈于内,经过多年的征杀,黄巾军主力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但国家却被折腾得奄奄一息,汉灵帝也心力憔悴,撒手归西。

汉灵帝死后,太子刘辨既位。国舅何进成为了大将军掌握了兵权,当时袁绍任职司隶校尉,他去见何进,认为阉宦掌权,对何太后不利,袁绍劝说诛杀“十常侍”,武力夺取朝政大权。

那么,具体是怎么个做法呢?袁绍建议“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要发动天下手握兵权之人进京勤王。



这确实是个馊主意,本来很好解决的事情,这么一搞,局面就复杂了。英雄聚会,各怀一心,客人好请难打发,谁又对权力和利益不眼热呢?

曹操认为,要除阉宦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栽上罪名,再派几个派出所干警去捆回来干掉就行了,没必要大张旗鼓,反而更容易露馅。

但何进决定按袁绍的方法来,曹操无奈,“乱天下者,必进也。”

袁绍是智谋不够吗?当然不是,袁绍本来就需要的是一个乱局。

消息不知怎么就走漏了,宦官就设下了圈套,何进受太后召见入宫,被阉宦杀害。在宫外等候的袁绍、曹操又率兵冲进宫去,把宦官们杀了个精光。

这么一来,朝廷的权力中枢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真空,需要有人填补。朝廷中袁氏一系人物众多,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袁绍又有诛杀权宦的大功,这样的局势对袁绍是十分有利的。

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袁绍屡屡劝说何进诛杀宦官,还建议召天下英雄勤王。可以想想,是谁把消息泄露给宫中太监们的。

袁绍算计得精明,没想到董卓比他下手更快,出招更狠,提前一步行动,掌握了朝局。尽收何进之军,又另立新君,袁绍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计划失败的袁绍与董卓翻了脸,离京而去。开始谋划反击。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回到家乡招兵买马,矫诏天下诸侯勤王。袁绍看到机会来了,率领人马与曹操会合。

此时的京城中,袁傀仍为司徒,位高却权卑,在朝中任职的族人众多。袁绍这么一来,董卓为防止他们内应,就大肆捕拿杀害,袁氏族中精英被诛杀殆尽。

袁绍并没有投鼠忌器,而是坚决要兴兵勤王。朝中袁氏人员虽多,却并没有掌握什么实权,也起不到里应外合的作用。如果袁绍事成,驱走董卓,这些人能支持袁绍登上高位,但也会分散他的权力。毕竟,无论威望还是位份,袁绍还并不是一枝独秀。

这些在朝中的袁氏族人多是辈分更高,官职更大,他们被杀,朝廷内外地位和威望最高的就成了袁绍了,而各地的族人也会以他马首是瞻。

袁绍利用了家族的名望,却害了族人的性命。


和袁绍能有所竞争的还有个袁术,这厮自高自大,依仗自己为嫡出,瞧不起袁绍。袁绍也很清楚袁术的心思,就安排他掌握盟军后勤粮草。利用袁术牵制住众诸侯,却把恶名推给袁术,让众人对袁术仇恨鄙视。

所以说,袁绍还是非常狡猾的,脑袋瓜子转得滴溜溜,谋划阴深,机关算尽。

但袁绍这个人,有雄才,无大略。小算盘打得叮当响,但对大局势总是误判,策略失当。而他手下的谋士们,如郭图、沮授、田丰、许攸等也大多数是这种人,贪小失大,没有郭嘉、荀彧、程昱这类胸怀四海的大战略家。


比起曹操来,袁绍差得是一个境界,一种格局,一腔囊括天下的雄烈猛志。


馋嘴肥猫铲史官


袁绍说:“袁魁是谁?我不认识,他灭不灭们关我鸟事。”

袁术说:“袁魁是谁?我不认识,能帮助我当皇帝吗?”

袁魁说:“你俩是谁?我活着的时候你俩连骨头渣都没了。”

当时被杀的是袁绍袁术的叔叔袁隗【kuí】,不是袁魁。

东汉时期,汝南袁氏和华阴杨氏是当时唯二的四世三公之家,家族枝属、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高祖父袁安为汉章帝时司徒、曾祖父袁敞为汉安帝时司空、祖父袁汤为汉桓帝时太尉、其父袁逢为汉献帝时司空、其叔父袁隗为汉献帝时司徒。家族四代中出了五位担任三公职位的人,可谓簪缨世胄。

到了袁绍、袁术这一代,家族势力达到鼎峰。东汉末期军阀割据,袁绍统一冀州,袁术霸占扬州,天下九州袁家占其二。

但是正如题中所说,袁绍袁术起兵反董卓之时,朝中尚有袁家之人,袁绍袁术不怕董卓以袁家之人要挟吗?

袁绍袁术起兵之时,留在长安城内的袁家只有袁绍袁术的叔叔袁隗和袁术的弟弟袁基。董卓怕袁隗袁基和袁绍袁术内外勾结,于是在袁绍袁术起兵之时,将留在长安的袁氏族人全部斩杀。

这件事看起来是袁绍袁术因一私之利不顾家族命运,但是将这件事放到东汉末年的大背景下就很好理解了。


东汉中后期,士族门阀逐渐兴起,但除了像华阴杨氏、汝南袁氏这样的数百年豪族,大多士族政治话语权还是比较少的。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动乱军阀割据,各士族谨遵“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像后期诸葛家族、司马家族,四方投资,各强势政权中都有其身影。最后无论天下归谁,这些士族总能占据一席之地,对于家族来说都是胜利。

袁氏家族虽然号称四世三公,但是在朝廷里面仍然不属于强势的一方,在乱世之中,更多的体现在荣誉上的,而不是实权上。

当时朝廷最为强势的肯定是董卓。袁氏一族留人在都城,一是为了董卓,如果董卓最后胜利了,袁氏可以凭借留在都城的族人获得利益;二是因为皇帝还在,虽然皇帝是个傀儡,但是名义上天下还是刘家的,作为四世三公的家族如果全都跑了,道义上说不过去。

可惜袁氏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董卓不按规矩出牌。出生于羌地的董卓自幼尚武好斗,对于这些儒家的道义并不看重,你反我我就灭你族。因此袁氏家族受到了打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