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一秒看懂中成藥說明書裡的“學問”


讓你一秒看懂中成藥說明書裡的“學問”


讓你一秒看懂中成藥說明書裡的“學問”


讓你一秒看懂中成藥說明書裡的“學問”

有很多中成藥是非處方藥,自己在藥房就能買到,但能買到並不代表“會買”。無論是疾病、自身體質還是中成藥本身,都有寒、熱、虛、實之別,在選擇中成藥之前,明白自己的狀況,分清藥物的寒與熱等,是基本的前提。

可以先從藥物名稱上入手,一般有“清熱”“清火”等詞的藥物,性質大多是偏涼寒的,如“牛黃清火丸”和“黃連上清丸”等;帶有“溫”“補”字樣的一般是偏溫具有滋補作用的藥,如“補中益氣丸”“金匱腎氣丸”“艾附暖宮丸”等。可是也有例外,如常用的“感冒清熱沖劑”實際上是溫性的,治療因為受寒而引起的感冒,並不是“清熱”的。

感冒時買中成藥,要先辨別自己的感冒是屬寒還是屬熱,風寒感冒的特點是惡寒重、發熱輕,常見症狀為怕冷,一般不發熱、不出汗;風熱感冒的特點是發熱重,身體微熱或發燒,頭脹痛和咽喉紅腫等,應該吃“雙黃連”“銀翹解毒丸”之類。當閱讀中成藥說明書的時候,重點要看“用於……引起的……”這一句話,而不能片面地只看它治療的症狀,因為同樣的症狀,可以由不同的原因而引起。

同樣是瀉肚,有的是因為溼熱而引起;有的則是因為衰老、嚴重的虛弱等而導致,如中醫裡的“五更瀉”或者“腎不納氣導致的瀉痢無度”,且大便無臭味。前者需要用可以清熱的瀉藥“葛根芩連丸”,後者則需要用可以補虛的藥物“四神丸”。

中成藥治療的是“原因”,症狀只是在藥物中被兼顧到。如“用於溼熱導致的腹瀉”或者是“用於腎虛導致的腹瀉”,“溼熱”和“腎虛”就是原因,分別定了性;再如“用於中氣不足引起的”,說明是補藥,“用於肝鬱氣滯引起的”是疏肝藥,類似於“攻邪”的藥物。雖然這兩個藥物後邊的症狀可能都是胃疼,但一個是因為中氣不足,而另一個是因為肝鬱,一“補”一“疏洩”。氣虛的人吃了疏肝的,會加重氣虛;肝鬱的人吃了補氣的,會增加鬱滯。 文/白辰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