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那些拆書課吧!真正的作家都是這樣讀書的


扔掉那些拆書課吧!真正的作家都是這樣讀書的


史蒂芬金曾說:創作的秘密其實說來簡單,就是多讀多寫。一個人再有創意,再有經歷,和浩如煙海的閱讀書庫裡的經驗相比,仍是九牛一毛。

所以,作家的創作往往有師承關係。比如,莫言學馬爾克斯,馬爾克斯又學胡里奧·科塔薩爾,而科塔薩爾的隱秘導師可能會追溯到荷馬。

作家在創作時,大量閱讀前輩作家的經驗,進行攝取輸入,創作則是內化加工和創意輸出。這個道理也許大家都懂,但是卻很少人真正知道怎麼閱讀。

不少人抱怨:

我看了幾千萬字的網絡小說,內心好像發現了套路,但是就是寫不出來......

我把海內外的名著都讀了,還報了拆書課,買了很多講述稿,可寫得還很差......

我專門去讀那些鑑賞和書評,以為自己讀懂了,可是下筆還是困難......

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兒呢?可以肯定地說,問題在於閱讀的方法完全不對。

站在所謂“拆書”和“講書”的角度去閱讀,自己根本不讀原著,只是迷信“五分鐘讀完一本書”,被動消化了一個故事梗概,等於沒讀。

站在評論家的角度去閱讀,評論家會用99種理論告訴你這篇作品為什麼好,但是不會告訴你,作家到底是怎麼寫出來的;

站在粉絲的角度去閱讀,你會膜拜你的偶像,但是你會在崇拜中忘了探究你的偶像究竟是怎麼從小白成為大師的;

那麼,真正的閱讀應該怎麼做呢?就是要站在作家角度去閱讀

所謂站在作家角度閱讀,是指,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作家,從學習寫作手法的角度刻意的、主動的讀作品,揣摩作家是如何構思、設計的。

就好像自己在品嚐一道美食時,要品味到這個廚師放了什麼調料,可能有些調料是隱藏起來的。

站在廚師角度去品味,和純粹從吃貨的角度品味,完全不同。

吃貨吃再多,也只會說:好吃好吃!

但廚師吃一道菜,就可以腦補還原出做菜過程,然後做出自己的菜。

另一方面,不同的作品在閱讀時,學到的技法也不同。

有的作品專門學它的語言風格,有的作品專門學結構編排,有的專門學它的對話。這都需要有一整套科學的創意閱讀方法。

下面把一種“創意閱讀六步法”,推薦給大家:

第一法:六感閱讀

全身心投入地細讀作品,置身其中,去聽去看去品味去觸摸細節、去感受。

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發現和自己對胃口的作家作品,然後深入進去,讀更多喜歡的作品;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可以先放一邊。

第二法:對話閱讀

讀作品時,想象著和人物與作者對話。比如讀《百年孤獨》的時候,想象著馬爾克斯就坐在身邊,他拿著小說非常真誠的等待你讀完,然後問你有什麼感受。

讀的過程中,和人物對話,問問他為什麼這樣選擇。把每一個作品都當作閨蜜的傾訴,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有趣靈魂去對話、去聊天。

第三法:批註閱讀法

像金聖嘆那樣讀書,讀到關鍵的段落、詞句,要批註,寫下它的妙處,並寫下聯想。

當讀的多了,這些批註就會變成非常好的書評散文。所以不要聽那些二手的拆書稿了,你自己寫的比他們強多了!

第四法:討論閱讀

一個人讀有樂趣,但是跟大家一起讀,會發現別人的觀點和自己的不同,這個討論的過程會讓你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當然大家都是從揣摩作家技法的角度討論的,討論之後更有動力寫作啦!

第五法:比較閱讀

當你可以從一篇文章聯想到一系列文章的時候,你就達到了很高的層次。

比如你讀閻連科的《鬥雞》,會發現跟餘華的《活著》很像。而餘華的《活著》在跨時空裡面,跟加繆的作品在形式上是非常像的......

那麼在這個時候,你就會看到這些作家背後的師承關係和相互影響。

第六法:轉化閱讀

讀完一部作品之後,會進一步刺激到你寫作的動力,迫使你下筆去寫。這個時候,你可能很快就會寫出來當初你最想寫的那個故事,也就是讀完以後要輸出、創作。

扔掉那些拆書課吧!真正的作家都是這樣讀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