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逸梵:身为张爱玲的母亲,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一)

黄逸梵(1896—1957),女,出生于1896年,原名黄素琼,著名作家张爱玲的母亲。她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上世纪20年代出国留洋,学过油画,跟徐悲鸿、蒋碧微等都熟识,沐浴欧风美雨,她是一个新派的女性。1957年9月,在英国伦敦去世,享年61岁。

黄逸梵:身为张爱玲的母亲,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一)

黄逸梵,大概从来没有想到,因为女儿有名气,她作为张爱玲的母亲也被写进了各种书籍里,成为历史的一个见证,作为论证作家女儿张爱玲前世今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而存在。

对于黄逸梵年轻时的心高气傲来说,是绝想不到有这么一天,她如此地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华,最后却是以女儿出名的方式不被人忘怀,不知道对于鼓起十二万分勇气漂洋过海去留学的美丽女子来说,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01

本名黄素琼的女子和胞弟是龙凤胎,出生在深宅大院中,给家族带来了勃勃生机

黄逸梵:身为张爱玲的母亲,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一)

每一个人,身世和所在的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没有办法绝对真正割裂开来的。

黄逸梵,当初叫黄素琼的这个女子,出生时和弟弟黄定柱给家里带来了勃勃生机,许久没有欢声笑语的宅院又开始热闹了起来。

1896年,黄素琼和弟弟出生在南京莫愁路附近的朱状元巷中,这个大院背后貌似有着显赫的历史印记,只是现时今日,它显得有点尴尬。

《湖南名人志》记载,黄逸梵的祖父黄翼升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成为了孤儿,被一家姓邓的人抚养长大,一度改姓为邓。1852年,曾国藩在长沙创建湘军时,黄翼升加入了他的队伍。后来,曾国藩为控制长江水域,创建了水师,黄翼升随即进入水师,担任哨长。1869年,黄翼升被曾国藩推荐为长江水师的最高指挥官——长江水师提督。

黄翼升这人的长处是“素性宽和”,比较受将士拥戴。然而这也是双刃剑,脾气过于宽厚的黄翼升“驭军不严”,他在任的短短三五年间,长江水师的风气日渐败坏,军纪不严、操练松懈,甚至为害一方,成为老百姓们怨声载道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当曾国藩病逝后,朝廷召彭玉麟为钦差大臣,对长江水师进行巡视和整顿,建议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申请开缺回籍养病,“诏斥驭军不严,滥收候补将弁二百馀人之多,念前功,从宽免议,许其开缺回籍养疴”,这一职位推荐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继任。

1888年,黄翼升被朝廷起用,仍然授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奉命进京觐见光绪皇帝时,赐紫禁城骑马。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黄翼升由岳州奔赴江宁(今南京)筹备长江防备,病逝于军中,享年77岁。

黄翼升只有一个儿子黄宗炎(另二子早夭),早年中举,黄翼升为他捐了道台,承袭爵位后,便赴广西出任盐道。这位将门之子,婚后一直未有子嗣,赴任前,家中便从长沙家乡买了一个农村女子给他做妾,有身孕后,将其留在南京。黄宗炎去广西赴任,不到一年便染瘴气而亡故,仅活了三十岁。黄宗炎死后,全家人都关注着姨太太的临产,1896年生下了这对龙凤双胞胎。女孩子便是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又名黄逸梵,男孩就是张爱玲的舅舅黄定柱。

也有人拿张爱玲的作品《小团圆》说事,大概传言说是,按照作品是各种明示暗示说,黄宗炎死后,一圈子的子侄们都盯着那偌大的家产,希望能分解了事,但是不幸中的万幸是二姨太有了身孕,大太太是能拿主意的人,提前预防了不测,看到亲戚们轮番24小时全天候值守围在院子外,她还是授意一个女仆和看管院门的男人打得火热,趁乱混入了身形瘦弱看不出身孕的女子进入院中,不久等到二姨太临盆生产,先抱出来了一个女婴,就是黄素琼,亲戚们暗自高兴,觉得女孩子分点薄产给她也就算是黄家家族对得起她了,还没想好家产怎么分,这屋子里又抱出来了一个瘦弱的男婴,一圈子别有用心的亲戚们傻眼后顿觉无趣散去了。

黄逸梵:身为张爱玲的母亲,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一)

当然,大部分读者只觉得这是个美丽的误会罢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黄素琼和黄定柱是一母同胎诞下的双胞胎。也恰恰是因为有这一对小小的婴儿,对于黄宗炎留下的这一家子女眷来说,这家产才算是真正给了她们日后生活的依靠,所以,这两个孩子来得也算是恰是时候。

02

童年作为黄逸梵的有惊无险的岁月,她有妥协也有倔强,即便被缠足她也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

黄逸梵:身为张爱玲的母亲,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一)

图片为仿妆民国上学的少女

两个小孩子的性格很快显现出来不同,女孩子性格要强,事事争先,男孩子却是胆小庸常,大夫人费了很多力气,也不曾将这二人的脾气秉性有一个根本的调教和纠正,只好总是嘱咐要姐姐不要欺负弟弟。

多年以后,当年的仆人们回忆起带小时候的这俩孩童的场景还是会津津乐道于秋千架上高高荡起来飘向空中洒下一串笑声的小人儿永远都是穿着明艳衣装的姐姐,而弟弟则胆小地咬着手指在秋千架下不安地看着这一切。

黄逸梵:身为张爱玲的母亲,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一)

这以后,由于两个人性格的差异和对学习的热衷程度的不同,黄素琼自己的人生真的是高高飞扬起,而弟弟则是呆在家中,成为被精心培养出来的平庸的普通人。

养母就是大夫人,虽然待他们如同己出,守着祖产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两个孩子的生身母亲也早早就过世了,大夫人待他们和普通人家慈爱的母亲并无二致,可是等到觉得孩子们已经长得足够懂事,需要挑起一点责任来尽对黄氏一族的责任和使命时,才发现给两个孩子的自由好像过了度,男孩子还好收拢,因为胆小,女孩子却任性率意而为,完全不理女孩子应该学习的那些女红等物件,大夫人也是拿出了长辈的架子,呵斥加上强制,不仅让黄素琼在女红修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审美的进一步提升,却也在身体上得到了缠足的摧残。

然而生性倔强的黄素琼还是依靠着无数次的抗争甚至是绝食的威胁,黄素琼终于能和弟弟黄定柱一样坐在私塾中,跟着先生开始启蒙。

日后的黄逸梵一定会感激自己小时候的这些抗争,正是因为能够读书识字这样的在当时女子不太应该拥有的本领,给了她在时代浪潮中扬眉吐气的底气,甚至能够漂洋过海,去国外留学,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女子。

黄逸梵:身为张爱玲的母亲,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一)

03

从新婚后的岁月静好到突然间的觉醒,到底是意难平

二十二岁那年,又大夫人做主,说服了黄逸梵接受了与张家的婚约,新郎人选是李鸿章的外孙张廷重(张志沂,字廷重),两人新婚之时,张廷重是满心欢喜着美丽的妻子的一颦一笑,他看出来了妻子是个和他自己气质迥异的永不妥协、永远追求新鲜和进步的特殊女子,他不禁有些惴惴不安,但黄逸梵看到丈夫的英文足以处理洋务方面业务往来的英文信函,也对丈夫心生敬意,还拜师学习,一个认真教,一个勤恳学,很快黄逸梵的英文水平突飞猛进。

黄逸梵:身为张爱玲的母亲,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一)

这之后就是两个小儿女的出生,两个当初外人眼中的璧人感情上居然也裂缝越来越大,黄逸梵依然是美丽出尘的样子,张廷重不止一次当着下人的面抱怨:“一个人又不是衣服架子!”他嫌弃黄逸梵做了母亲还要这么引人注目。

而黄逸梵压根儿顾不上跟他去计较,她忙着吸收各种新鲜的氛围和空气,有空闲的时间她也是在看书报中度过,那些引进新思想新文化的期刊杂志在她的书架上占据了一多半的空间,她爱看的《良友》《妇女时报》《新青年》等都是张廷重不希望她看的,这个妻子原本就是特立独行惯了的人,再这么追求自由、民主、解放,张廷重觉得这个家都快盛不下她了。

黄逸梵:身为张爱玲的母亲,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一)

《良友》期刊的封面汇总合集

所以有时候会找茬跟她吵架,心烦的时候还躲在醉生梦死的状态里麻痹着自己,他的话语中和妻子的风格迥然不同,是满含了失望、失意、沉沦的味道的,他希望守着家里这个小天地、守着这点祖产过最普通的日子就可以了。

张爱玲在文字里表述说:“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然后你突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张廷重的吸食鸦片的恶习渐渐在家中显露了出来,黄逸梵的努力想要帮他戒烟的行动被张廷重拒绝了,动不动摔东摔西也是他给黄逸梵的厌恶的感觉中加上了浓重的一笔。黄逸梵终于发现自己的丈夫除了家中的这些恶习,居然还公然在外面蓄妓,面对妻子的责问,他回答说这个家里的天地里,过什么年代的生活都要由他说了算。

黄逸梵心凉透了。好似生活走到了死胡同里,她既郁闷又悲伤,佣人们极力想要劝和,将幼小的两个孩子经常抱给不快乐的母亲,希望她能看在孩子面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黄逸梵为了孩子也要找到让自己发泄出来的途径。

黄逸梵:身为张爱玲的母亲,与女儿近在咫尺,却恍若天涯(一)

她拿自己的钱买了一架硕大的钢琴,放在客厅的一角,房子本来也足够大,在佣人们惊奇不解的目光里,黄逸梵用这个大家伙弹奏出了美妙灵动的音乐,大家都惊奇万分。

黄逸梵还请了个外国老师来教她唱歌,外国男人的态度和中国男人对女人的态度大为不同,黄逸梵恨不能重新活一遍。黄逸梵后来还说过一句话让很多中国男人倍感挫折,进而对她更无好感:

“和外国男人谈了恋爱,就不想再和中国男人谈恋爱了。”

黄逸梵不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她向丈夫要求自己的权力——要求一个正常的家庭、不要公子哥随时耍脾气、不想要一个抽大烟的丈夫。张廷重断然拒绝。于是黄逸梵心里也给自己解脱了,她要离开这个消耗着她财产和精气神的男人,去寻找自己梦想和憧憬的自由天地。

1924年,张廷重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了,黄逸梵借口小姑子出国留学需要监护人为由,便偕同出洋。

这种出走带着点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劲头。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