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说到殽厄之战,必然想起蹇叔哭师的故事,而从这段对话也可知,此次征战是秦穆公在位以来最为武莽的决策。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出征之后,果然如同蹇叔所预测,在殽山险要之处战败,秦军东征却全军覆没,这是秦国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若你是秦穆公,面对这样由自己一手促成的惨败,该怎么做?

一、为秦国留下将才

秦穆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寫信給晋文公夫人。为秦三囚将请曰:"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军得自快烹之。"晋军许之,归秦三将。晋文公夫人,也是秦国公主,晋襄公名义上的嫡母,出来为那三位害得秦国大败的将军说话了。"穆公对三人恨入骨髓,希望你把这三个人送回去,让秦军亲手烹杀他们。"此时的晋襄公被胜利蒙蔽,认为秦国已经不足为虑,何不做个人情?他把这三个将军送了回去,满心以为他们回去必死无疑,这三位将军也以为自己死定了,但他们回到秦国之后,却意外的看到这一幕场景。三将至,谬公素服郊迎,像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秦穆公穿着丧服,亲自到城郊外迎接,哭着对他们说:"当年百里傒和蹇叔劝我不要东征,是我没有听二老的话,才会有这样的大败,才害得你们受这样的耻辱。这是我的错,你们哪有什么错,拜托你们尽心帮我洗雪这个耻辱,千万不要懈怠。"想要雪耻振国,就必须先强国,想要强国,就必须先从找回人才开始。

这三个人都是将才,将才难得,秦国不能没有他们。所以谬公才一定要女儿帮忙,把他们救回来。《左传》记载晋国大臣先轸在听到襄公放回三将后,气愤地唾骂襄公说:"亡无日矣。"从这个反应就可以知道,这场战役绝非晋襄公之功。然后先轸立刻去追,可惜最后没追上,可知在他心中,这三人确实是足以威胁晋国的难得将才。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如果当初文公夫人对襄公说,秦穆公非常重视这三个人,这是秦国难得的将才,请饶了他们三个吧!那么襄公就一定会杀了他们,因为这样的将才,怎么能留在已经结了死仇的敌国手中?所以文公夫人才故意这么说,而这一招,其实跟当年谬公用五羖羊皮赎回百里傒的智慧一样,可见计策不在新旧,有用就好,只要对手够笨,还是会上当的。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然而,谬公心中怎么可能不怪罪这三位将军,归罪于他人,找寻替代羔羊,这是人之常情,更是上位者之常情。但谬公知道没有这三个人他不可能复仇,他明白人才之于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因而他的理智盖过了感情,以最低的姿态接迎三位大将,并一人揽下这场战役失败之过。

二、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敢于认错可说是秦穆公作为上位者最出色的胸襟。要让高高在上的上位者,愿意主动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世间绝大部分的上位者,都不会公开承认自己有错,他们更愿意认为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造成。如今谬公不但没有怪罪三人,还恢复了他们原有的官爵和俸禄,甚至"愈益厚之",对他们比犯错之前还要亲厚。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试问,如果谬公坚持没有错,把过错全部赖在这三人头上,这三人心中作何感想?他们难免会觉得不平,这是人之常情。而如今谬公主动认错,难道这三人会因此觉得自己没有错吗?当然不会。这只会让这三人更加羞愧,更要全力以赴来帮助谬公。认错绝不是人之常情,这是秦穆公作为天下霸主的胸襟。

有人会认为"认错"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是的,非常重要。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人或是团体都不是完美的,难免会有决策错误的时候。有错不怕,最怕的是因为碍于上位者的面子或是责任,因而不改正错误,甚至还要千方百计地去掩饰错误,于是一步错,步步错,直到难以收拾为止。

更糟的是,上位者将错误推给下面的人,以为暂时如此便可解决问题,却不知上行下效,人人有样学样,于是推诿成风。有过者无罚,无辜者受罪,人心就此离散,败坏团体士气莫大于是。只有真正有自信、有担当的人,才能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才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足以担当大任的领导者。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在历史上,这样的人不只有秦穆公,在四百多年前日本的战国时代,有一个人叫德川家康,他原本是日本中部三河国的小诸侯。当时在他的东边,有一个极为强大的诸侯叫武田信玄,带领了大军要西上京都夺取天下,因此要攻打挡路的德川家。德川家康年轻气盛,决定要率领军队迎击信玄,两军在三方原会战。最后德川家康惨败,狼狈逃回城中,幸好武田信玄因病倒撤军,德川家才逃过一劫。

但德川家康并不因此而侥幸粉饰自己的失策,反而专门命令画师绘划一幅他因战败而愁眉苦脸的画像,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也让后代子孙世世代代记得他今天犯下的过错。这幅画后世称为"颦像",一直保存到了今天。这样的胸襟与气度,怪不得最后能取得天下,建立将近三百年的德川幕府。

三、不只败而不馁,更要胜而不矜

三十六年,谬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进人,......以报殽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谬公的复仇计划成功了吗?他苦苦忍耐三年,重新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让三位将领再次率领进攻晋国。三人在这三年中备受谬公的厚待,他们能没自愧之心吗?所以这次在他们渡河之后,便将所有船只焚烧殆尽,即为下定决心,若不能战胜晋国,便不打算活着回秦国了。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在秦晋之战后的三年里,晋襄公中日沈湎于酒色之中,而秦人却日夜切齿等待复仇,谁会输谁会赢,结果已经非常清楚,秦军杀得晋军抱头鼠窜,在晋国纵横来去,晋军只能躲在城池里不敢出来。

这一次,秦穆公终于打败了晋国,洗雪了当年的耻辱,猜想,若你是秦穆公,在成功雪耻之后,第一件事要做什么?举国狂欢三日?像晋国勒索更多财富和土地?乘胜追击并吞晋国?都不是。于是谬公乃自茅津渡河,封崤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

谬公从秦国渡河到晋国,不是去占领的城池巡视,而是专程到当年秦军战败的殽厄。去那里做什么呢?因为当年秦军在殽厄战败,全军覆没,那些秦国的将士们到现在还曝尸荒野,无人埋葬。秦穆公特地去了这一趟,就为了帮当年秦军阵亡的将士们举行丧礼,为他们痛哭三日。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丧礼之后,秦穆公召集了战胜的秦军将士们,当着所有人的面宣誓。这一篇誓言就是大名鼎鼎的〈秦誓〉,也是后来《尚书》的最后一篇。秦穆公要告诉所有将士:

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谋,故作此誓,令后是以记余之过。君子闻之,皆为垂涕。

《史记》中只引用了此篇的大意,意思是古人曾有言,遇事必要先问多历事的耆老,这样才不会有过错,为什么谬公要说这段话?因为他深深追悔当年没有听百里傒和蹇叔的话,才会铸成大错。

所以〈秦誓〉的目的,不是要向将士们宣传秦军有多么厉害,不是要炫耀穆公有多伟大,而是要在所有人面前,再一次沈痛地认错。谬公不但要当众认错,还要特地做一篇誓言,让后来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记得他曾经犯下一个怎么样的大错。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常人之情,掩过尚且不及,他却选择公开认错;常人之情,有功便觉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所就,而他选择的是铭记过错这是秦穆公作为霸主的胸襟。

最后,〈秦誓〉其实还有一段话值得一提:"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已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这段誓言,是秦穆公在告诫子孙:"如果有一个臣子,没有任何特出的才华,但他心胸宽大,能够容人。看到别人有才华,就好像自己有才华一样高兴;看到人家比自己更贤能,心中不但不会嫉妒,还会欣赏对方。不是只有嘴巴在称赞而已,而是真心地能够容纳别人。这样的人,才是能保护我子孙和人民之人,才是真正对国家有利的人!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如果有一个人,别人有才华就嫉妒他,千方百计想要诋毁他;看到人家比自己更贤能,就处处设置障碍阻隔他,不让主君或上司知道有这样的人。这种人心中只有自己,无法容下别人比他更杰出。这是会使我子孙和人民不保之人,是对国家有危害的人!"秦穆公话中所说的"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指的就是百里傒荐蹇叔。百里傒能够容贤进贤,于是有秦国的兴盛;穆公不听百里傒的苦劝,于是有殽厄的惨败。

〈秦誓〉是谬公血淋淋的教训,所以他谆谆告诫子孙,不要再犯他的错误,但问题是,子孙会记得这样的誓言吗?

秦穆公率军打败晋国后,为何不是举国欢庆,而是要举行丧礼?

大约在穆公四百年后的子孙,也就是赢政,明明知道李斯因为嫉妒而害死了比自己有才华的韩非,却仍然决定要重用李斯,为什么呢?因为李斯才华出众,能够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所以始皇不在乎他的品德。秦始皇对李斯百般的好,可以说就算他对不起天下人,也绝对没有对不起李斯。结果等秦始皇一死,李斯为了自己能常保富贵,立刻听从赵高的建议,背叛了始皇,害死了扶苏,于是有了后来一连串的祸乱。

可以说大秦不亡于胡亥,不亡于赵高,而正是亡于李斯。

穆公当年发下如此沉痛的誓言,而子孙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不知穆公在地下有知做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