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蔣廷黻先生在《中國近代史》一書中,把鴉片戰爭中,清廷中的與鴉片戰爭有關的官員,分成了剿夷派和撫夷派。所謂剿夷就是朝中的主戰派,撫夷就是主和派。夷雖然帶有我自天朝上國,鄙視四方的貶義。當時在道光乃至到咸豐年間的再次失敗時,在士大夫階層裡,仍然死死的認為列強時不入俗耳的夷。所以本文用剿夷派而不是主戰派這個詞語,用撫夷派而不是主和派這個詞語。來凸顯晚清面臨世界大潮時,對近代外交的想當然。

剿夷派的出現。

大量的鴉片湧入中國,士族工商農人皆食,禍國殃民。道光帝準備解決鴉片問題。這時就有兩種意見擺在了道光帝面前,大臣許乃濟知道禁菸之難,表示要種植鴉片以分夷商之利,加重關稅讓夷商知難而退。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多人的認可,道光覺得這時在冒天下之大不韙。就選了黃爵滋的建議,嚴禁吸食鴉片,從源頭斷絕。

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吸食鴉片,不知道害了多少國人。


這個方法看似很好,可是聖旨一下,瞭解實際情況的各省督撫都覺得這個做法太激烈,很難辦。在這種情況下,兩江總督林則徐出場了,這讓無人可用的道光感到很高興。林則徐不單單贊成了黃爵滋的方案,還補充了多項措施,認為禁止販賣和禁止食用應該並重,道光立即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菸。

就這樣沒有辦過夷務卻信心滿滿的林則徐出發了。他這一出發,也決定他作為這場禁菸運動的先覺者,勢必會和禁菸所引發的鴉片戰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剿夷派就在林則徐的帶領下走上了歷史舞臺。

第一次勝利,剿夷派和清議士大夫的初夢。

虎門銷煙的轟轟烈烈,讓道光帝看到了禁菸的希望,也讓他印象中的英國人夷人的形象更加根深蒂固。朝中的那些不敢明確反對禁菸的士大夫們也鬆了一口氣。紛紛跟風清議,夷人也不過如此,我天朝上國威威正氣,怎能讓鴉片折了腰。

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兩萬多箱鴉片在虎門被銷燬。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後,並沒有立即回任兩江,反而上奏要繼續留在廣州組織禁菸。林則徐很有遠見卓識的知道英國不會善罷甘休,可惜他又短淺的認為英國人的戰鬥力不過如此。當時廣東水師在珠江上和英國的兩艘小兵船發生了衝突,英國水兵全被俘虜。

林則徐認為這是一場大勝利,立即上報了朝廷。道光帝和群臣都樂觀的認為即使開戰也並不是什麼大事,無非是史書上值得謳歌的開疆擴土的功績罷了。一時間幾乎朝的大臣都跟風成了剿夷派。林則徐也在廣州重整軍備,嚴加防守,準備用鐵索連環再迎接一場大勝利。

殊不知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已被點燃,英商總督義律的求援信已經被英國政府收到,等待剿夷派的只有英國戰船上的利炮了。

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義律後來在戰爭中率先帶兵進入香港,後車成為香港行政官。


定海失守,道光帝的慌張。撫夷派抬頭。

英國戰船道光二十年的時候出現在了珠江口岸,但是他們並沒有向由剿夷派坐鎮的林則徐所在的廣州發起進攻。而是北上,想去切斷清朝的漕運。英國認為越北上,就越能引起北京的注意。果然,定海失守,道光帝大怒。這時剿夷派還不死心,紛紛建議道光帝增兵浙江。最怕花錢的道光不得不大撥軍費,讓內陸各省調兵去沿海各省。

道光看見水流般的銀子,被林則徐的信任也減少了。七月二十七日,道光發上御罵林則徐,說他:辜負朕心,終無實際,生出那麼多的事端來。各路清軍還沒到沿海,英國的軍艦就已經到了天津的大沽口,離京師近在咫尺。道光只好派直隸總督琦善前去交涉。琦善再禁菸中持什麼態度,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琦善藉口交涉,登上了英國軍艦,刺探軍情,看到英軍的武備後。在歷史書上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話:英夷船堅炮利,我軍之跑,乃前明之物,勉強蒸洗備用。如此大的軍事差距,琦善知道此戰只能和不能打。

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打打停停的鴉片戰爭。


但凡戰爭中,往往都是主戰派先登場,然後主和派緊跟其後,鴉片戰爭也不例外。琦善一看英國外相書後,有一半都是在批評林則徐的不是,琦善便覺得這是一張給皇帝的狀紙,英國人是來為自己訴不平的。於是做出許諾讓英軍回廣州去,條款內容等他到了廣州自會一一商議。英軍在北方補給困難,也不想在北方繼續打下去,便率軍南下。

現在看來讓世人可悲可笑的是,琦善在交涉的時候依然帶有夷狄的眼光去和議,沒有半點近代外交意識。船堅炮利的英軍怎麼可能會被道光的一紙聖旨的假威嚴給鎮住呢?剿夷派盲目的天真,撫夷派幻想的天真,無疑會把鴉片戰爭推上一個不可挽回的高潮。

鴉片戰爭進行中,朝中到底誰扶夷誰剿夷?

道光帝看到琦善憑一張嘴就讓英軍退兵了,自然很高興。趕忙讓各省沒到沿海的軍隊趕緊回去,止住花錢流水的軍費。同時還革了林則徐的職,讓琦善去廣州代替他。朝野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看到英軍退兵道光撤軍,趕忙放下收拾行李的手,拿起筆向道光論述起了議和的好處。

朝中又變成了撫夷派得勢了,那麼朝中到底誰是撫夷派誰是剿夷派,事實還不能把見分曉,戰爭還沒有結束,撫夷剿夷還不能成為定論。

琦善到廣州後,和英國代表懿律一談,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原以為只要賠款了事就好,可是懿律不退讓,錢也要,地也要。琦善覺得這不好談,就發揮當時官吏的優良傳統,凡事拖著。拖著拖著,英國這是實用主義者可受不了。出兵攻陷了沙角和大角兩個炮臺,擺出大舉進攻廣州之勢。琦善來不及給道光請示,和英國人簽了條約,割了香港賠了款。消息傳到朝中,道光大怒,下令革職琦善,抄家下獄。

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關天培最後也犧牲在了炮臺上。


這時群臣沒了主見,他們已經摸不準。道光到底要幹嘛。主戰嗎?卻把林則徐革職還撤了軍。主和嗎?又把琦善談好的和議條件給撕毀還革職琦善。鴉片戰爭的失敗的一大原因就是出現在這裡。道光帝的反反覆覆,導致戰爭期間的戰爭動員極其糟糕了,英軍從大沽口南迴後,道光既然怕花錢讓各省軍隊退兵,這可不是兵家大忌,敵人還沒出國土,就撤兵,如何守土呢?

英軍來的快,撫夷派和剿夷派在朝中轉換的也快。道光也任其行。琦善革職後,道光終於決定要和英軍力戰,各省清兵紛紛馳援廣東,前仆後繼,一軍失敗在調一軍。這時的中英兩國都一意主戰,道光終於在鴉片戰爭的中期確定剿夷,可惜不知道延誤了多少戰機。

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持冷兵器的清軍怎麼可能擋住槍炮。


清軍還沒打部到廣東,英軍就到了南京下關。1842年道光在剿夷撫夷的三年反反覆覆中,終於知道了剿夷不可行,只能撫夷。便和南京簽訂了《南京條約》。

大清這一古老大鐘並沒有最後在撫夷剿夷之間停擺,戰爭之後,面對夷人,清朝上下出現了想剿夷人而力不足,想撫夷人卻又心有不甘的矛盾心理,間接醞釀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廣州進城問題,兩派處理的失當,第二次戰爭的伏筆。

戰事一停,自然就沒剿夷派什麼事了,為免再與洋槍洋炮生出事端,自然是撫夷派得勢。兩派也並沒有就此消停。在廣州還有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撫夷派和剿夷派在這裡交替著,最終埋下了第二次戰爭的導火索。

撫夷派丟官。鴉片戰爭時,英軍數次兵臨廣州城,在廣州發生了數十場大小戰爭,所以戰爭結束時,造成了廣州一些百姓得普遍仇外。當有的外國商人去廣州的郊外遊玩時,竟然有一些鄉民,殺死了幾個外國人。

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三元里抗英。


一時間外商惶恐,要廣州官府拿辦。這時候的總督是耆英,他先前曾和琦善一起和英國交涉過,知道英軍的厲害,所以他也是頭號得撫夷派。耆英知道後,怕不嚴厲處置會給外國人落下口舌,以後再生禍端,就把那幾個鄉民處決了。

事情傳到朝廷之後,士大夫都罵耆英說他是洋奴。廣州城的百姓一肚子火氣沒地方發,也紛紛把老頭指向了耆英。撫夷撫夷,耆英最後也沒有撫好夷。英國人想要進入廣州城,可是百姓仇外高漲,自然是不可能的。一個執意要進,一個執意不給。

雙方就這樣爭著,耆英這個總督就被夾在了兩邊。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國人既然為了進城,而兵臨城下。耆英被迫做出兩年後准許外國人進城的承諾。廣州百姓上上下下都表示不滿,紛紛攻擊耆英。於是道光便把耆英調入京,改派徐廣縉為兩廣總督。

剿夷派丟命。在道光給徐廣縉的上諭中,明確要徐廣縉安民心。徐廣縉又特意去請教了林則徐,問他方法。林則徐給了“民心可用”四個字給他。一個安民心一個用民心,無疑就是站在百姓這一邊,而百姓仇外,朝廷剿夷的態度也顯現出來了,剿夷派就在朝中抬起頭來。

徐廣縉繼任的一年後,耆英許諾的就到期了。英國人來要求進城,徐廣縉卻在城內外召集鄉勇團練,號稱十萬之眾,準備同心同武共御外敵。英國人一看那麼大的陣仗,退縮起來,進城的事就不了了之。徐廣縉把這當作一次大勝利來宣言。

道光也很高興,賞賜徐廣縉子爵,並頒了一塊“眾志成城”的匾給廣州民眾。咸豐繼位後,夷事風平浪靜,所以朝中的剿夷派勢力大增。這個時候林則徐已經死了,徐廣縉也被派去打太平天國,兩江總督變成了葉名琛。徐廣縉在的時候,葉名琛甘當馬前卒,後來被道光賞賜男爵,被稱作小徐廣縉。

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葉名琛自比為“海上蘇武”。


咸豐四年(1854年)英美要求修約。當時清朝沒有外交部,對夷事務自然就由兩廣總督府來處理。於是英美兩國特使來找葉名琛,不料,他們連葉名琛的面都沒見到。這位剿夷派大臣隊夷人的策略也不是十分高明,無為而治,不談不見面,就這樣一直拖著。

英美特使邊進京城去。咸豐是新帝,又派葉名琛處理夷務,自然就看出咸豐剿夷的態度。所以咸豐堅持不修約,只是象徵的免了一些雜稅,以顯天朝的皇恩。這下就把外國人惹急了,加上廣州進城事件,他們知道修約非戰爭不能成。

咸豐六年(1856年)。亞羅號事件發生,剛好給了英國出兵的藉口。、加上馬林神甫事件,葉名琛處置不當。英法一起出兵,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珠江再次出現外國軍艦。


1857年,英法聯軍首攻剿夷派坐鎮的廣東。誰知道葉名琛雖為剿夷派,大敵當前,葉名琛既然不剿夷。既不佈置廣州城防也不去求和。而徐廣縉所依靠十萬團練早就不知道去哪裡了。葉名琛在總督府被英法聯軍抓住,後來被送去了加爾各答,這位剿夷派的大臣,最後死在了夷地。

戰爭結束剿夷派的崩潰,撫夷派的消失。

英法聯軍繼續北上,攻下大沽口後,咸豐皇帝不得不像16年前自己的父親一樣,和夷人求和。《天津條約》簽訂後,咸豐不甘心北京駐使和長江通商,屢次想要挽回。

1859年,英法使節去北京交換條約的批准書。沒想到在大沽口炮臺,僧格林沁下令開炮,打死打傷了英法多人。英法使節沒料到會在這裡遭到進攻,不得不撤退。僧格林沁是剿夷派最後的輝煌,在他之後失敗的國內外戰事,最終使人們不敢再提剿夷。


撫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如何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清朝的每次命運似乎都和大沽口緊密聯繫在一起。


1860年。太平天國進攻江浙地區。南方士紳紛紛上書咸豐撫夷,好雙方聯手,剿滅太平天國。可惜這時的夷情已經不是咸豐想剿或者想撫得了。不久,英法聯軍就攻陷大沽口炮臺,接著天津陷落,最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原本想御駕親征得咸豐逃往了承德。

兩次鴉片戰爭,就在剿夷派和撫夷派的交替中結束了。同時撫夷派和剿夷派也不復存在。因為此夷人非彼夷人。清朝也不再是曾經得天朝上國了。往後得中國幾十年時間裡,也沒有人敢再提剿夷,因為兩次鴉片戰爭他們已經知道了,夷人是不能剿得。撫夷也是撫不了了,面對著無數得不平等條約,只能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最後傾全國之力取洋人歡心,變成了討夷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