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葉問,功夫實力到底如何?

小天品歷史


葉問,本名葉繼問,出生於1893年佛山一個大家族中,他在家排行老二,所以算得上是富家少爺。由於葉問小時候身體並不健壯,所以他的母親希望他學習詠春拳來增強體魄。於是葉問便拜在了詠春拳高手陳華順門下,據說花了十二兩黃金。

陳華順是當地赫赫有名的詠春拳師,對於這位活潑機靈的二少爺葉問又頗為喜歡,所以葉問一開始就得到了陳華順的傾心教導。但是陳華順由於身體不佳,沒幾年就回了老家養老去了,留下葉問跟著師兄吳仲素習武。

後來葉問去香港求學,又在姐姐的幫助下認識了梁璧,梁璧的父親梁贊是陳華順的師父,所以梁璧應該算是葉問的師伯。於是有了這層關係,葉問又在梁璧的教導下學了四年的詠春拳。

1938年日軍佔領佛山,由於葉家不配合日軍,所以家境頓時陷入窘迫。而葉問當時沒工作,很多時候要靠收的弟子們接濟生活。在這時候葉問已算是將詠春拳融會貫通,在佛山和吳仲素、姚才二人並稱“詠春三雄”。

直到十年後葉問經澳門到香港,經人介紹開始在深水涉大南街之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職工詠春拳,也就是開拳術班。後來名聲大了,不僅平常百姓會來學,就連警察都會趕來學習詠春拳,上到警督下到警員。

當年已是警務督察的陳暖林就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他說學了三個月詠春後就敢自己一個人上樓捉拿毒販,而當時香港有名的探長鄧生也拜葉問為師,之後不僅自己認真學習,還花了很多心思在詠春的推廣之上。後來“國術總會”成立,鄧生就以詠春弟子的身份成為第一屆主席。

雖然葉問備受推崇,但為人極為低調,與世無爭,他不像其他武師穿精武服,反而喜歡穿深色長衫,不像是武師,反倒像是教書先生。葉問不與人比試武功高低,也不主動與人爭鬥,所以贏了的武林同仁的尊重和敬仰,在他去世後被同仁一致推崇為一代武林宗師。

如果非要問葉問有多厲害,那可以說一件早在1910年的軼事。當時葉問和表妹等人一起參加佛山的秋色遊行,也就是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藝。結果當地軍閥的一個排長就要對葉問表妹動手動腳,結果葉問一招就撂倒了這個排長。對方惱羞成怒,就要動槍。葉問反應奇快,一把握住對方的槍管,並用大拇指生生將手槍的槍心壓彎,嚇得對方溜之大吉。


邯鄲醉


葉問一生沒有上過擂臺,沒有和誰較量過,他幾乎沒有出手過!所以徐哥只能遺留的一些存跡中來窺探一二。

1893年,葉問出生於一個廣東佛山的大富之家。

1899年,葉問6歲,師從陳華順開始學習詠春拳。

1908年,葉問到香港求學,就讀於赤柱聖士提反書院。

1913年,葉問回佛山繼承祖業。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在九龍的飯店公會傳授詠春拳。

1956年,李小龍拜師。

1972年12月1日,一代宗師在香港病逝。

享年79歲。

首先,葉問在香港武術界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功夫巨星李小龍就是他的得意門生,葉問一生的最大貢獻是將詠春化繁為簡,並且對外收徒。後來,通過李小龍的個人名氣又將詠春的影響力擴展到全世界,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300萬詠春門徒!葉問對當今武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麼,葉問到底能不能打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葉問在佛山時已有名氣,為佛山詠春三雄,阮奇山,姚才,葉問。如果不打得,怎麼會有名?

但是真實的葉問是一個非常溫潤的武林人士,從來沒有上過擂臺,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方式的武術較量。

據可靠人士的考證,葉文只與朋友和自己的門徒有過切磋,但可以肯定的是,葉問有和他已經成名的弟子進行過切磋,並且毫無懸念的獲勝。被譽為“講手王”的黃淳梁就是其中之一,而黃淳梁在自己的傳記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誠然,現在看來80多年前的拳種太舊了,而且打法被泰拳散打剋制(近身貼手vs移動拳擊),散打泰拳同時還在更新換代,取長補短,兩者在技巧上的先進程度明顯不同。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更高遠的天空,葉問先生是一代宗師,是我們的巨人。





徐哥看影視


李小龍演電影出名了,葉問才出了大名。但是在真實歷史上,當時的武林中葉問一點也不出名,在中國武術史上沒有他的位置,在民國年間大力提倡國術的時候,葉問根本不是一流拳師,更沒有名氣,在全國名拳師里根本就沒有此人。查查民間年間的全國武術大賽,廣東武師幾乎沒一個成績好的,一九二七年的國術遊藝大會上,廣東所有參賽拳師在第一輪預塞中就全部被淘汰,你說葉問厲害不厲害?

是李小龍演的功夫電影在國外出名了葉問才跟著出了名。

近來葉問為什麼這麼出名?是廣東人和準廣東人的香港人投資連續拍了宣傳葉問的片子,這些片子說實話就是在虛構和吹噓出一個武功蓋世的葉問,絕大多數情節故事都是子虛烏有的,那是影視藝術的誇張,但那些武術外行們就只會看電影中哪個功夫高就信以為真的。

因為電影中,甄子丹扮演的葉問在“太南了”的局面下,拓出了豔陽天,感動觀眾不願電影和現實中“葉問”離去。

的確,電影中的葉問帶著中國功夫來到了美國,一開始,美國軍官不願意接受中國功夫,後來經歷了多次挑戰,終於被中國功夫打敗之後,最後美國軍營也開始把中國功夫納入了訓練課程。

其實,這裡麵包含了一種理念,或者已經超越了動作片的範疇,不僅僅是誰打敗誰,誰征服誰的問題,而是上升到了一種高度,那就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包容,共存。

葉問離去,功夫在傳承,他的兒子在學功夫,李小龍在傳授功夫,更多的外國人,包括赫文,比利,都在學功夫。這麼看來,功夫在國內和國外的傳承,傳播,也形成了一種對稱。

當然,影視作品把葉問的故事顯然進行了加工和處理,那麼真實葉問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葉問於1893年出生在廣東佛山的一個“地主”之家,因為家裡非常富有,當時詠春拳傳人、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便租了葉家的祠堂作武館。近水樓臺先得月,葉問6歲那年因為經常看陳華順教授弟子們詠春拳,他也要學拳。葉問的父親當然不願意,因為他年紀太小了。而他的母親看到葉問從小身體不強壯,學點功夫對強身健體會有幫助,於是主動說服了葉父,讓葉問拜陳華順為師,開始學藝。

葉問展示了良好的天賦,拳藝練得有板有眼,陳華順也對他很是滿意,更是傾囊相授。1908年,15歲的葉問到香港赤柱聖士提反書院求學。當時正值腐敗昏暗的清朝末年,中國人備受歧視和凌辱。而在學校裡也不例外,英美學生經常欺負中國學生。葉問因為個子矮小,當然成了他們欺負的重點對象。

結果,葉問開始選擇隱忍,後來忍無可忍時,奮起反擊,使出拳術後,將外國學生打得滿地找牙。而外校練過拳擊和格鬥的外國學生聽說後,主動前來挑戰,結果都被葉問打得落花流水。就這樣,葉問一戰成名,成了校園明星。

葉問20歲時,選擇了回佛山繼承祖業。然而,好景不長,很快日本入侵中國,期間整個佛山地區的工商業全部被日本人控制和侵佔,葉家也由富家變成了窮前,連溫飽都是個問題。據悉,就在這時,日本人卻主動向名聲在外的葉問投來橄欖枝——請他去擔任憲兵隊的武術教練。

結果出人意料,葉問斷然拒絕了,理由很震憾:民族氣節重於泰山

抗戰勝利後,葉問輾轉來到香港,為了生計,他接受了飯店工會理事長梁相投來的橄欖枝,在九龍的飯店公會傳授詠春拳。

很快,求學者絡繹不絕,於是葉問再三擴大場地,分多家武館執教,其詠春拳得以開枝散葉,廣為流傳。

葉問到了晚年時,還在練武教學,此外,還喜歡和弟子飲茶閒談。

雖說歷史上無法從比武中得知葉問的武功真實實力,但從其弟子回憶中可知葉問是深藏不露的高手。當年的香港治安很亂,一日,年逾七旬的葉問外出散步,半路遭劫匪搶劫。結果葉問以快如閃電的詠春拳把他們打的直喊爹孃。

後來,在葉問的推廣下,詠春拳除了中國地區以外,還在美國、英國、法國等地區盛行。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學習詠春拳弟子多達兩百多萬人。

1972年12月,79歲的一代宗師葉問在香港病逝,一代傳奇落幕,但他武術卻在其弟子們身上發揚光大下去。

葉問並不是一位格鬥競技選手,也不是拳擊選手,他將畢生的心血投入到功夫的傳授上。他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學習和了解了中國武術,詠春拳的魅力。

葉問是詠春拳乃至中國武術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師,葉問眾弟子當中就有青出於藍的,其中除了封門弟子梁挺外,還有將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李小龍。

葉問在香港授拳時,於原傳統武術言傳身教的授業方式上,將原博大精深包含武術套路與心法(訣語)的傳授方式,拆改成一個個簡單通俗的粵語動作名稱(如攤、掌、膀、伏、抌、捶),讓詠春拳以最顯淺明瞭、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香港開宗立派,將原本秘而不傳的詠春拳傳揚開來;及至其後子弟門人孜孜努力,將詠春傳至全世界,成為一系名拳。

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摒棄門戶偏見開創大詠春時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成為良才、偉大的武術家。


古行生


在電影《葉問》上映之前,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的名字,都很少為人所知。儘管他的“江湖地位”絲毫不遜色於津門大俠霍元甲,儘管他是詠春拳得以在全球推廣的關鍵人物,儘管他是大名鼎鼎的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師傅。

歷史上的葉問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又是如何成為詠春拳一代宗師的呢?

家世顯赫,習武只為強身

佛山歷來武風尤盛,南派成名的武術大師如黃飛鴻、張鴻勝、梁贊、馮小清等,都出自佛山。

清末民初間,佛山有一葉姓大富之家,單是位於佛山福賢路的家宅“桑園”,就已經佔了半邊街位,其富由此可想而知。

1893年10月10日,葉家又添了一位小少爺,取名“繼問”,即後來的詠春拳宗師葉問。葉家家教嚴格,從小就讓葉問接受嚴謹的儒家教育。可是,這位小少爺卻偏好三件事——玩槍、玩雀、玩功夫!

當時葉家的祠堂租給詠春拳傳人、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作武館。6歲那年,葉問看到陳華順教授詠春拳,就非要學拳。葉問的母親考慮到葉問年紀小,身體也不強壯,學點功夫總會對身體有好處,於是就同意葉問拜師學藝。

葉問年紀雖小,卻哄得他那七十多歲高齡的師傅對他疼愛有加。當年陳華順的兒子偷了他的藥書和武術書,當了六十兩銀子。陳華順把書贖出來時,乾脆送給了葉問。陳華順一生教了36年拳技,先後收了16名弟子。想不到就是這名年紀輕輕的關門弟子,竟成了他日後的承繼者!

葉問投師習藝不過三年多,陳華順便與世長辭,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這位年幼的弟子,再三叮囑二弟子吳促素照顧他。

香港奇遇,再得師叔真傳

1908年,葉問得其姻親龐偉庭資助,到香港求學,就讀於赤柱聖士提反書院。

當時正值清末,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在學校裡,英美學生經常欺負中國學生。葉問個子矮小,相貌清秀,更成了他們欺負的對象。誰知葉問奮起反擊,將外國學生打得抱頭鼠竄。後來,又有外校一些學過拳擊格鬥的外國學生過來挑戰,都被葉問打得一敗塗地。漸漸地,葉問的功夫便名聲在外了。

有一天,一位姓馮的佛山籍男生,也是“南北行”的少東家,說家裡有一位世伯,聽說葉問會打詠春拳,而且從佛山來,便邀請葉問到南北行見個面。

兩人見面,世伯要跟葉問黐(chī)手(詠春拳最常用的訓練方式)。身為“詠春三雄”的葉問,出道之後罕逢敵手,二話不說,脫了長衫往茶几上一放,便與對方黐起手來。一搭手,葉問心裡陡然一驚,他想起師父生前說過:如果遇上硬梆梆的對手,不用怕,那人功力有限;但如果遇上雙手像爛毛巾般搭著不放的對手,便要小心了。

葉問此時正遇到了第二種對手,他在那世伯手裡根本沒有辦法進攻,他使出的“絕招”剛一經接觸,便給人家輕輕帶過,他卻連對方手腳怎樣動作也看不清楚。對方卻也無意傷他。葉問煩躁至極猛然出擊,結果剎那間被世伯施以一招“漏手抱琶”打倒在地。

年輕氣盛的葉問,敗倒之後甚覺難堪,拎起長衫一語不發地走了。三天後,世伯再約葉問見面,說:其實你已相當不錯,是否想學得更好一點?葉問答:我來香港是讀書的,沒有錢⋯⋯世伯說,我教你詠春拳不收學費,你學成後回到佛山應是無人能敵,到時你只要告訴別人,教你的人是梁碧就行了。

原來,此人正是詠春拳集大成者梁贊的二公子梁碧。梁贊有兩個兒子,長子梁春,次子梁碧。兄弟二人分別學到梁贊的絕技,梁春學了中醫,梁碧學了功夫。梁贊死後,其經營的藥材鋪“贊生堂”順理成章交給了梁春,經濟大權也落到了梁春手裡。學功夫沒收入,梁碧只好向哥哥要錢。要得多了,兄弟間的關係開始惡化。

梁贊去世後,他的徒弟陳華順大概不知道梁碧也學了詠春拳,就對外人說,只有自己才是梁贊功夫的傳人。為此,梁碧更為鬱郁,遂離開佛山,出走香港,棲身於朋友馮某在香港文鹹東街開的南北行。南北行經營中國大陸和南洋之間的貿易,裡面有很多客房,可以免費吃住。

就這樣,初來香港的葉問機緣巧合地與師叔梁碧相識,從此開始一邊讀書,一邊跟他學習詠春拳,一直到葉問1913年離開香港。

詠春拳是女人拳?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以少林五枚師太的徒弟嚴詠春的名字命名的。清朝康熙年間,一些反清人士聚在福建南少林寺。清廷派兵圍剿併火燒南少林,眾僧死傷慘重,“少林五老”中身懷絕技的五枚師太藏匿到四川、雲南交界處的大涼山下。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嚴氏也逃亡在此。嚴氏有個女兒名叫嚴詠春,因生得靚麗,遭到當地惡霸逼婚。五枚師太為援救嚴詠春,將其帶到山裡,教授拳術。三年後,嚴詠春下山,將惡霸打得落花流水,登時名聲大噪。嚴詠春問五枚師太該拳叫什麼名字時,五枚說,這個拳沒有名字的,就用你的名來稱呼吧。詠春拳從此得名。正因為詠春拳的創始人都是女子,因此動作明顯帶有女性的扭捏,基本集中在中路。其基礎馬步更是與其他拳術都不一樣,是兩腿內夾的動作。

據傳講詠春的祖師是一個叫“攤手五”的湖北人。此人原名張五,戲曲和武技都十分了得,尤其精於少林技擊。雍正年間逃亡至佛山,設立瓊花會館,把一身武藝都傳給紅船弟子。詠春拳的打法堅持在短線內小範圍的短促突擊,這完全符合船上空間狹小,漂移不定的特點。對於潛伏在紅船上的反清義士而言,詠春拳是最適合用來防身的。

不管詠春拳起源何處,從在佛山開醫館藥鋪的梁贊開始,詠春拳的歷史傳承有了明確的記載。而梁贊一生甚少收徒,只傳了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和梁氏次子梁碧。詠春拳內,以授徒為職業,是從陳華順開始的。機緣巧合的是,一代宗師葉問,分別在佛山和香港從學於陳華順和梁碧,深得詠春拳真奧,遂成罕可匹敵的極頂高手。

武技非凡,多次大顯身手

1913年,20歲的葉問告別梁碧,回佛山繼承祖業。此時,他的詠春拳已突飛猛進,有些人誤以為他學過別派武技,將他當作“叛徒”看待。

殊不知,詠春拳是一門看似簡單,實則包含了精奧哲理的武學。陳華順雖然武功卓越,但終究礙於學識,難以將自己所知的精妙之處傳授給下一代。故此梁碧的武功雖然未必敵得過陳華順,卻偏能調教出一位武技卓越的葉問來。日後葉問能成為一代宗師,也與他自身的學識修養不無關係。在香港讀書期間,他就不斷吸收現代科學知識,還經常用力學原理、幾何角度去解釋拳法。

因為是世家子弟出身,葉問從不喜歡像其他武師一樣“身穿精武裝,腰束紗帶,腳踏精武靴”。他注重儀容整潔,喜穿深色長衫,即使平時也身著深色中式短裝。

一次,葉問和表妹等去觀賞“秋色”遊行,他當時身著長衫和薄底禮絨鞋,看上去一副軟弱可欺的公子樣兒。途中,遇到一位當時的軍閥排長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這時,葉問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慣用的詠春拳法,對方立馬應聲倒地。一向欺壓百姓的地方軍閥,卻敗在一個斯文書生手下,哪肯嚥下這口氣。對方起身拔槍,葉問一個轉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對方的左輪手槍,並用大拇指的力量,直壓左輪手槍的轉輪,竟然把輪芯壓彎,使其不能發射。

為謀生計,開武館惹非議

抗日戰爭期間,整個佛山地區的工商業全部被日本人控制和侵佔。葉家的生活陷入困頓,常常三餐不繼。葉問的功夫被日本憲兵隊聞悉,找他去擔任憲兵隊的武術教練,但葉問斷然拒絕。他說:“一個人的民族氣節比什麼都重要,在這個問題上絕對不能含糊!”

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因身懷絕技,應邀進入縣政府刑事單位任職,擔負追捕盜賊劫匪等工作。他曾親手偵破佛山沙坊之劫案,並在昇平路昇平戲院內親擒劫匪,頗得上級賞識。以後,葉問又擔任過廣州市南區巡邏隊長等職務。一天,葉問帶領部下在鬧市跟蹤一名刑事案慣犯,同事突發奇想,問葉問是否可以徒手捉住慣犯。葉問將手槍和手銬交給同事,悄悄走過去,三下五除二就將慣犯牢牢捉拿住。這一事蹟頓時又在佛山傳遍了。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為了解決當時的生活問題,葉問接受了飯店工會理事長梁相的安排,在九龍的飯店公會公開傳授詠春拳。漸漸地,由於求學者眾多,葉問再三擴大場地,還分出晚間若干時段,到多家武館執教。正是從葉問到港廣收門徒開始,詠春拳得以開枝散葉。

詠春拳是一門實而不華,簡單直接和實用的功夫,因此葉問對初入門者的基本訓練十分重視。比如傳授詠春的基本功時,從正確手法,腰馬配合,到發力運用,都沒有設時間限制,只有學習者能達到要求,葉問才會教授新的課程,從不苟且。

葉問平時不大喜歡說話,連他自己也承認,“口才不大好”,若要他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幾句,他便會感到“口乾舌燥”。他為人含蓄,性格高傲,生前授拳多以意會,甚少言傳,一度被人諷刺“誤人子弟”,並說他有“四不教”:無錢的不教,因為學不起;錢少的不教,因為他希望多斂一點錢財;聰明的不教,因為怕他學得太快了;愚笨的不教,因為反正也好不到哪裡去。

事實上,說葉問故意歪曲了一些招式以愚他的弟子們似乎有點過分。但出身於書香世代大富之家的葉問,由於其極端高傲的性格使然,試問又何來耐心去對他眼中認為“平凡”的弟子們詳加教導?再加上他那種舊派儒者的極度含蓄作風,就形成了即使眼見弟子錯誤百出也懶得理會的心態。直到葉問去世前後,門下黃淳梁、李小龍、梁挺等十大弟子相繼聲名遠震,才一洗冤名。

葉問宗師晚年,除了練武之外,最喜歡和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樓飲茶。偶爾會打幾圈麻將。仲夏之時,他最喜歡看鬥蟋蟀。有時還和他的同鄉、蛇形刁手梁家芳一起去看鬥狗。

1972年12月,葉問在香港病逝,享年79歲。詠春門人一致推崇他為詠春派一代宗師。


過吥過還吥媞過



中國武術中,有個好傳人真的蠻重要的,比如葉問,因為徒弟太火了,所以帶火了師父。


葉師傅生前大約沒有想到自己死後,名聲聲望能達到霍元甲,黃飛鴻一樣的高度吧。


在過去中國武人學藝有成,一個去處是去當兵。


比如創立三皇炮錘的宋邁倫,學成功夫後,去投考神機營,在老七王爺面前,打敗多位武術教頭,從而被授予五品亮蘭頂戴。


還有一個去處是去當保鏢,為有錢的人家壓運錢財,或者,給達官貴人們看家護院。


比如宋邁倫不當官後,開了清末十大鏢局最大的會友鏢局,還負責李鴻章家家宅的安全,算是現在的保安公司和快遞公司的聯合體。


比如著名的大刀王五,也是開鏢局,兼給人當保鏢,如果不是譚嗣同一心赴死,大約以王五的本事一定也能把他送出外洋去。


另外像孫祿堂,杜心五這些高手也都是當過保鏢保護過民國的大人物們的。


反而是那些我們耳熟能詳電影中功夫高企的高手們,他們生前的戰績都不如電影上精彩。


比如黃飛鴻,給清軍當過教練,後來靠著寶芝林醫館維持生計,但是醫館生意不佳,他死時無錢安葬,還是徒弟出錢才讓黃師傅入土為安。


在電影《黃飛鴻》系列拍出來之前,黃飛鴻最有名的戰績是幫助魚販子馬如燦暴打前來勒索的匪徒。


霍元甲的故事倒不是全賴影視劇的推廣,霍元甲成名更早。


霍元甲和革命黨人農勁蓀成立精武武術會,為了推廣武術會,霍元甲挑戰外國雜技團的大力士,後來那個大力士沒有來,霍元甲打了兩趟拳,平息了前來看擂臺賽的人的不滿,精武武術會就此出名。


兩個月後霍元甲暴斃,農勁蓀開始宣傳霍元甲的故事,後來霍元甲的故事被武俠小說家平江不肖生寫進小說《近代奇俠傳》中,從而天下聞名。


至於霍元甲的徒弟陳真,那是倪匡為李小龍量身編造的一個人物。



葉問的成名更多是因為李小龍。


我記得最早看過葉問的故事大約是在《武魂》一類的雜誌上。


有一段時間我喜歡武俠小說,更痴迷各種武術,恰巧門口有個舊書攤,買各種過期雜誌,那時候就買了基本武術雜誌,有一本講李小龍的師父葉問的故事。


那個故事就是現在被講爛了的葉問晚年在香港遛彎抓壞人。


葉問去香港的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治安不好,匪徒夜晚搶劫的很多,葉問就各處巡邏,看到為非作歹的人就三拳兩腳將壞人打倒。


葉問早年是個闊少,身體孱弱,拜了詠春高手陳華順為師,學習武術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


所謂窮文富武,早年的葉問不必為生計發愁,自然可以專心武學,基本很紮實。


詠春是少林一脈,是南拳的一種,但是傳播程度遠不如蔡李佛,洪拳,等拳種。


葉問年輕時,因為身手好,進了佛山警察局工作,後來轉到廣州擔任南區巡邏隊上校隊長。


在廣州期間,發生了葉問捏碎歹徒槍管的事情,這事兒被電影大書特書一番,據說當時是他和同事打賭,徒手奪下歹徒的一把槍,槍管是沒捏碎的,能徒手奪槍,這已經很厲害了。


1949年,葉問離開老家,到香港定居,走的很急妻子孩子都沒來得及帶走。


1950年他的妻子張永成去香港領取了身份證,回到佛山,大約打算收拾東西去和葉問一家團聚,1951年元旦中英忽然宣佈封鎖邊境,夫妻從此永訣。


葉問今天的大熱以及詠春的發揚光大,和葉問在香港收的兩個徒弟息息相關。


葉問到了香港後,以教拳為生。


1954年葉問收了一位叫李振藩的14歲小孩為徒,李振藩就是後來的李小龍。


因為電影的巨大影響力,李小龍成了影響數代人的一代巨星,更是讓功夫這個詞紅遍全球。


葉問的關門弟子叫梁挺,梁挺把詠春這門功夫帶到了世界各地。


詠春的弟子們不太認可梁挺的教學方法,稱他為詠春敗類,但是不可否認正是由於梁挺的推廣,詠春才被更多外國人所認識。



2008年武術首次成為奧運項目,為了慶賀,央視斥巨資拍攝了功夫明星李小龍的傳記片《李小龍傳奇》。


2008年一部以李小龍師父葉問為主角的電影也宣佈開拍,電影名字叫《一代宗師葉問》,但是這部電影的導演不是王家衛而是葉偉信。


沒錯,就是甄子丹版葉問系列電影的導演。


據說王家衛早在1998年就準備籌拍葉問的故事,2001年註冊了《一代宗師》的劇本。


但是以王家衛的速度,這部電影的開機還遙遙無期。


2008年黃百鳴監製葉偉信執導的電影宣佈名為《一代宗師:葉問》,被王家衛的公司發言人炮轟:


葉問是個人物,用《葉問傳》沒問題,但不應用澤東所改的《一代宗師》。其實良性競爭是好,拍同一個題材手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但如果連戲名都一樣,這種行為好卑劣!……拍這部電影的老闆黃百鳴身為前輩和影協的一分子,容許有這種行為發生,實在是香港電影界的遺憾。


王家衛更是直接說甄子丹的演技不如梁朝偉:


甄子丹是很出色,不過和梁朝偉的演技比是有段距離,這個大家有目共睹。


隨後葉偉信的電影正式改名為《葉問》。


2008年10月,《李小龍傳奇》在CCTV1播出,獲得了空前的關注,收視率最高12.98,平均收視率10.35,其熱度之高超過了國民劇《大宅門》。


趁著這股東風,2008年12月16日《葉問1》上映,打出的口號是:


李小龍恩師傳奇。


但是這部電影裡沒有李小龍。


一年後,2009年11月,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舉行開機儀式。


當然王家衛依舊是慢工出細活,要到四年後的2013年,《一代宗師》才正式上映,這時候距離甄子丹葉偉信的《葉問2》都過去三年了。


檢索了一下,和葉問相關的電影居然也有八部了,其中很多質量上乘,甄子丹演了四部,梁朝偉演了一部,葉問電影的質量已經快趕上黃飛鴻了。


鼎盛時期最有影響的黃飛鴻電影也只不過出了七部,徐克執導了五部,李連杰也不過飾演了五次黃飛鴻而已。


葉問在21世紀初走紅,有運氣的成分,他是李小龍的師父,但是他的故事人們知之甚少,所以人們想知道他的故事,喜歡為之買單。


功夫片在上世紀初也走到了一個節點,人們已經看厭了老的功夫傳奇大俠黃飛鴻霍元甲等人的故事,再拍也沒啥新意,這時候需要有個新人來救功夫片的場,於是葉問來了。



薛白袍


歷史上,葉問出生於1893年,是富家少爺出身,學武藝拜入陳華順(找錢華)門下成為最小得弟子。陳華順身材高大雄闊,學詠春之前就有紅拳功夫,實力不凡,據說曾與黃飛鴻切磋佔上風!隨陳華順學藝幾年後,十六歲就到香港讀書,在香港又學了一段時間........

綜合來看,在眾多師兄弟中,葉問屬於小弟,並不出眾。非要評價武功實力的話,武功當然是不錯的,但應該就是最多與其師兄吳,陳持平。但是葉問與其他同門師兄不同的是,他廣收弟子,且弟子中出了個鼎鼎大名的李小龍,李小龍名揚世界,從而使啟蒙師父葉問名楊天下。

由於葉問沒有公開的實戰記錄或鏡頭記錄,但從一些零零星星的他人的回憶中,可以推斷一二

一,葉問曾打敗黃淳梁,後者在此之後,心悅誠服成為了葉問的弟子,黃淳梁喜歡實戰切磋,拜在葉問門下之後有了“講手王”的稱號,同時他也是李小龍,實際上的師父--由於是回憶所得,僅代表個人觀點

二,在擔任警察局刑偵隊長之時,有過空手製服歹徒的戰績

三,就問在佛山期間,曾經與一個陝西舞獅金茂山當眾切磋,並且獲勝,這也是葉問一中樊少皇那個角色金山找的原型,據說贏的很輕鬆

正應如此,綜合來看葉問的功夫在那個時代而言的,應該是不錯。其次,葉問對武術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葉問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將詠春化繁為簡,並對外收徒後來通過李小龍的個人名氣,又將詠春的影響力擴展到全世界。

據統計,目前世界有300萬詠春門徒,葉問對中國武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葉問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大師。正因為他的無私,才讓詠春拳這個原來小眾的拳種變得世界知名,他對中國武術的貢獻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君菌馬克


雖說歷史上無法從比武中得知葉問的武功真實實力,但從其弟子回憶中可知葉問是深藏不露的高手。當年的香港治安很亂,一日,年逾七旬的葉問外出散步,半路遭劫匪搶劫。結果葉問以快如閃電的詠春拳把他們打的直喊爹孃。

後來,在葉問的推廣下,詠春拳除了中國地區以外,還在美國、英國、法國等地區盛行。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學習詠春拳弟子多達兩百多萬人。

1972年12月,79歲的一代宗師葉問在香港病逝,一代傳奇落幕,但他武術卻在其弟子們身上發揚光大下去。


九月qly


很多看了甄子丹電影《葉問》的朋友會問“歷史上的葉問真的有這麼厲害,一個人能打幾十個練過跆拳道空手道的日本武術人士?為什麼之前重來沒有聽說過那?”

首先歷史上的葉問本人在香港武術界是響噹噹的人物,這一點毋庸置疑,其門下全球詠春弟子超過了300萬人數,可謂是一個大門派,葉問畢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將詠春拳原來秘而不傳的授課方式、調整為簡單通俗顯淺明瞭普通人都可以看懂學習的教授方式,並開宗立派將其發揚光大,後通過進一步傳承將詠春拳推向了全世界,為中華武術在全世界的發揚光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的葉問是一個儒雅的武林人士,生平沒有任何擂臺戰鬥記錄也沒有戰績,只有與朋友和門子弟子的切磋,據考證曾經擊敗過自己很出名的幾個弟子,其中就有香港講手王黃淳梁。這是黃淳梁後來在回憶錄中親口承認過的。

1931年日本佔領佛山後,葉問拒絕了日本人的招降擔任日本人憲兵武術教頭的職位。盡顯名族風氣。葉問兒子葉準回憶,葉問一生從未從未與任何日本人交過手,更沒有打過外國人,也沒有與西洋武士比武,可見影視劇中硬是將歷史真實的葉問添油加醋弄成了民族英雄,煽動起了民族情節。

歷史中的葉問在1949年才去香港投奔表姐,此時的葉問已經50多歲,也遠沒有影視形象中那麼年輕。

根據歷史真實記載推斷,葉問能打,但是不能那麼誇張,葉問從未與日本人交過手,所以更不可能一個人擊敗十個日本空手道武術人士。就相當於一個拳擊手,你讓他同時去打敗十個同量級的拳手顯然也是不可能的,泰森也做不到。但是葉問無愧於一代宗師的稱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才使得詠春拳由一個很小範圍內傳播的拳種變成了現在世界知名的武術體系,為中國武術作出了歷史貢獻,值得所有人敬仰。



哈哈118026702


葉問,生於1893年10月1日,但是這個生年其實是他虛報的,葉問的實際生年為1899年,這個在網上可以搜索到,大家不比跟我抬槓。出生葉家,算得上是當地的大戶,家境優沃,葉問7歲時,拜陳華順為師,葉問稱之為華公。收了葉問之後,陳華順便不再收弟子,葉問成為陳華順封門弟子。

18歲的葉問來到香港跟表兄們一起讀書,提一下,葉問姐姐嫁給了香港的商人。讀書期間,葉問兼任學校的武術指導,來賺取生活費。當時,血氣方剛的葉問遇到行為不端的歐洲學生鬧事時,他便出面以武力主持公道,當身高只有1米63的葉問一次次的打倒那些高大粗壯的歐洲人時,心中不由得產生一種快感,對自己的武藝十分得意。

就在這時,葉問遇到了自己的第二個師傅,師公梁贊的兒子梁壁。

一次,葉問去藥店買藥,掌櫃的聽說他是葉問,便要跟他來切磋一下。葉問見老人年紀大了,不肯和他比,幾番推辭,對方執意要比拼,無奈之下,葉問和老人動起了手,一比才發現對方是詠春的高手。後來才得知,原來是葉問的師公梁贊的兒子梁壁。而當年梁贊傳授給陳華順和梁壁的詠春拳是各有所長的,所以,關鍵來了,葉問的功夫是集合了陳華順,梁壁兩人之所長,是他的的功夫更上一層樓。這便是他能成為詠春宗師的基礎。

在電影《葉問》中,葉問曾徒手捏壞過受傷,後來聽葉問的長子葉準回憶,葉問確實真的捏壞過手槍,電影中並非編撰。

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私信評論我,謝謝大家支持。





Hai子君


葉問(Yip Man,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原名葉繼問[1],曾用名葉溢,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畢業於香港聖士提反學院。師承陳華順、梁璧,為詠春拳體系的開宗立派人。

葉問幼年天資聰穎,然體弱多病,佛山詠春拳宗師梁贊的弟子陳華順租用葉問家宗祠設館授徒,葉問便有幸拜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術。陳華順中風病逝後,葉問隨師兄吳仲素苦練三年。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期間,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璧,並隨梁璧修練詠春拳術。1946年,葉問出任佛山警察局刑偵隊隊長、督察長、代理局長,1949年出任廣州市衛戍司令部南區巡邏隊上校隊長[2]。

1949年,57歲的葉問離開佛山赴香港定居。此後二十多年裡,他先後在港九飯店職工總工會、九龍汝州街、李鄭屋村、通菜街等地設館授徒。葉問在社會上和武術界很有威望,跟其習武者遍及社會各階層,其中不乏外國留學生。1971年,葉問弟子成立了“詠春體育會”,集教授、研究、交流詠春拳術為一體,並以此為中心,將詠春傳播至世界。葉問的傳奇人生也被後人拍成電影。葉氏門下高徒輩出,特別是憑著非凡的中國功夫揚威世界的李小龍[3]。

1972年12月1日,葉問在香港病逝,享年79歲。

中文名

葉問

外文名

Ip Man

別名

葉繼問、葉溢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人物關係

張永成

妻子

葉準

兒子

葉少華

兒子

葉正

兒子

徐尚田

學生

葉步青

學生

黃淳梁

學生

李小龍

學生

精品薦讀

詠春君子葉問

人物生平

葉問(Yip Man,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廣東佛山南海桑園人。葉問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詠春拳第一人。祖籍為廣東南海羅村鎮聯星潭頭村人,其父親因避“紅頭軍”之亂,才搬往南海縣佛山桑園居住。在七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十六歲那年,葉問遠離南海縣,赴港求學,就讀於聖士提反書院。後隨梁璧學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從而一舉成名,成為真正的武術家。

還有一種說法,葉問當初遇見梁璧,欲與他比武,但無論葉問如何進攻都被他一一化解。葉問一問,方知原來這是師叔梁璧。民國初年,被譽為中國四大鎮的佛山,每年都流行“秋色”遊行盛會,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藝,每年遊行都是人山人海,更有來自外鄉遊客。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認識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可說是武林中人,曾習龍形摩橋,得知葉問為詠春拳陳華順門人,即行拜師學技,並請葉問在九龍深水埗大街的飯店公會公開傳授,當時除李民、梁相外,尚有駱耀以及其外甥盧文錦等,不到十人,而李民與葉問早已是世好,可說是亦師亦友,以後有葉步青、徐尚田等相繼投入,由於求技者日漸增加,當時投入學技的,以九龍巴士同人為最,由於求學詠春拳技連綿不斷,為了有更大的空間和場地,葉問再三遷換場地於九龍利達街、李鄭屋村、九龍興業大廈,並分出晚間若干時段,到香港荷李活道執教,使詠春拳技推遍港九每個角落。

葉問晚年後期收授梁挺為弟子,將當時“詠春體育會”班徒交與梁挺繼續教授並委以詠春體育會總教練職務;及後由梁挺所發展出來的《梁挺詠春》WT詠春課程,發展遍佈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個支部,子弟門人近200萬之眾,蜚聲國際、載譽全球;及至2012年受深圳文體部門邀請在位於深圳大梅沙的國際詠春中國總部,通過國內合法機構身份,將原傳統師門授業方式、調整為現代培訓授業方式,進行《梁挺詠春》WT詠春課程傳揚,已培養出一批批新晉,承擔起國內WT詠春拳傳揚、弘揚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使命。[4]

中年生活

一代宗師葉問的傳奇人生

12個視頻 | 3萬次播放

精選

片單

1955年葉問看到書信後,即日遷移到上海女子位於李鄭屋邨的住處,後來生了兒子葉少華。梁相身為大師兄,葉師認“徐尚田上書一事,必是梁君計策”。梁於是離港到澳門工作一年,事件平定後再回來解釋。

其他弟子都來交心並願意追隨終身。李小龍和梁紹鴻是此處的早期學生,伍燦為助教,鄰近巴士職工多人來習武,鄒子傳於此時加入。由於李鄭屋邨住處地方狹窄,並無處可放置木人樁設備,這時期的學生鮮能接觸木樁與棍。

晚年生活

1968年收梁挺為“封門弟子”,在餘下幾年裡不斷把畢生所學傳授給梁挺。

葉問大師1972年12月1日在香港病逝。詠春拳一代宗師,精神永在,為後世門人之敬仰。

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

出生年份

實際上,葉問出生於1899年。1949年因為去香港投靠表姐,葉問留下妻子及三名年幼兒女,利用通行證,與大女兒先到澳門,後再到香港。葉問生前從來不說之前在大陸的事,甚至連兒女都不知道。來港後換取身份證時,他自己改名葉溢,而且虛報生於1893年。

家室

葉問妻子張永成為其生七個孩子,其中三個孩子夭折了,剩兩子兩女,長子葉準,次子葉正。其妾室上海女子為其生一子,名叫葉少華。另還有一女,名字不詳。葉問死後,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分完家產,來往甚少。

個人成就

共39張

傳統“窮文富武”,武術必須言傳身教,一位名師一輩子最多帶出數位子弟。據梁挺口述,當年葉問拜陳華順為師求學詠春拳的學費是十二兩黃金(摺合為當前50~70萬人民幣)。一般是師父教育子弟從架子到意境一個或一整套動作後,才傳授心法,這個“心法”包含了對這個動作的總結和核心要點提示,一整套武術從上到下從外至內,修習過程淺則十年八載,深則三五十年,為常數。往往一套近乎完美的武術,須經歷幾代甚至十幾代人摯誠傳承,才得以成就。

葉問,作為舊式世家子弟,得以承傳。及至後來流落香港,所收門徒遍及各階層,上至官紳、下及平頭百姓,為適應和惠及眾人,遂將原來博大精深的“心法”(譬如雙龍奪珠、神龍擺尾、白鶴亮翅、餓虎擒羊、燕子抽水……)拆改成一個個簡單通俗的動作名稱,如攤、掌、膀、伏、抌、捶等,讓詠春拳以最顯淺明瞭、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香港傳揚開來。

不過,葉問教拳,有其語言侷限,葉問本身是南海(南海縣)人,所持廣東話為土粵音,與潮州音有語言溝通上的困難,所以是“連潮州人都不教”的。葉問秉持傳統思想、不單純追求名利而教人;所教之徒,必盡力讓其通透明白,才得以修業。即便此,葉問在港授徒,仍然秉持“教拳、教馬、教步”的漸進階段過程,每個階段淺則三五年、深則十年八載、甚至終生不授。及此,葉問的早期子弟,不乏有接受現代高等教育之人,更是使用現代教育思想和語言,將詠春拳逐步傳揚開來。

所謂,嫡傳、親傳、真傳、秘傳無數,遺傳、謠傳遍地,真全難求。

問公積極發揚詠春拳,在短短二十二年(1950—1972年)之時間,不但在港澳臺地區把詠春發揚光大,封門弟子梁挺更將詠春種籽散落到世界每一角落,使詠春之果實牢牢散播於世界各大國家。葉問生前培養出之人才如梁相、葉步青、招允、李小龍、駱耀、徐尚田、梁挺、黃淳梁、盧文錦[5]何金銘等一班出色之弟子,分別都能繼承宗師遺志,把詠春拳進一步發展,故宗師逝世後,詠春門人,一致推崇他為詠春派一代宗師。一直以來,詠春拳都只有少數傳人。而葉問在港傳技20餘年,這情況才有所改變。

20世紀60年代,李小龍赴美國發展,逐步成名,通過電影將詠春拳傳播至世界各國;葉問的弟子梁挺,更是憑著詠春真傳,成傳揚詠春拳的一代宗師。

此外,在葉問個人興趣方面,每日隨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樓飲茶,偶爾也來幾圈衛生麻將,除此之外,仲夏之時,葉問更是喜歡參觀鬥蟋蟀,其原因是廣東的蟋蟀非常勇猛善戰,不像臺灣蟋蟀,相鬥即定輸贏。因此兩蟋蟀鬥下來,可以大戰數十回合,更有蟋蟀的腿都打斷了,仍然勇猛搏殺,比起擂臺大戰,更為過癮。除了鬥蟋蟀,鬥狗也是所好也,至於葉問觀看鬥狗,多是與另一武林高手共往參觀,他就是蛇形刁手梁家芳師傅,他與葉問同是武林中好朋友,也是同鄉,可說是深交。

共39張

詠春拳

正宗真傳

葉問畢生的成就,是將詠春拳以原本秘而不傳的教授方式、調整為簡單通俗、顯淺明瞭的教授方式,開宗立派,成為一系名拳;後通過其完整的拳術課程體系、其子弟(包括梁挺等)將詠春拳廣泛傳揚開來,蜚聲國際、載譽全球,為中華武術在全世界的發揚光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許多外國人眼裡,詠春拳取代了太極、少林等,成為“中國武術”之一。

詠春拳的發源地與發祥地

關於詠春拳,核心一點就是,首先要弄明白,發源地(英文matrix)與發祥地(英文a place of origin),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國內通常說的“源於××”,指的是發源地。這是可以通過很多物證來證明得出的;而詠春拳,不僅僅是一個有形的物質;它的影響力和價值,是通過更廣闊的文化承傳來體現出來的。詠春拳,確實是葉問在香港發祥出來,才開宗立派、成為一系名拳的(這好比大家通常說劉德華就是指香港明星劉德華,而不是指千千萬萬個其他的、與劉德華同名的人,一樣)。這裡面,有香港當時的天時、地理、人文風貌基礎,才產生出來的。所以,若離開對當時香港文化環境的理解、去另立、重新定義詠春拳,便難以精深瞭解它;而只有在對其所處的文化背景下去了解、修習詠春拳,才得以全面、精深。

招式

詠春拳所使用的招式,都是我們日常用於自衛自保的本能反應動作,既不神秘,也不華麗。我們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並通過系統練習,成為我們連貫的技術應用,“以打為消、連消帶打”,以此達到高度自保效果。——葉問

談葉問——《說文學武》

師訓

詠到梅花樁法妙,春生桃李藝林香。——葉問[4]

詠到梅花傳妙技,春來桃李競芬芳。——梁挺

教學特點

1、十分注重對人才之選擇,他經常說:“徒弟選擇一個好師傅,固然困難,但師傅選擇一個好徒弟,更加困難。”作為一個一生以教拳為職志之人,能有這種心態,殊不簡單,這可說是他對工作態度之認真,對所教徒弟負責之表現。

共3張

葉問第一代傳人黃淳梁、李小龍

宗師一生教拳,從不掛牌,亦不賣招生廣告,他之所以這樣,其唯一之目的,就是保留這一個“有選擇收徒弟之主動權”。二十年來,信守這個原則,作為一個教拳為職志者,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2、對初入門者之基本訓練,十分重視,當傳授小念頭時,從正確手法,腰馬配合,到發力運用,從沒有時間限制,只要學者能達到他的要求,他才會進而教授新的課程,從不苟且,這其實是對勤學者一種獎勵。

3、授拳另一特點,就是量才而教,他對每一個學者,從心理而至個性,身材體魄而至知識程度,文化修養而至吸收能力,先作充分了解,更根據每個學者不同所需,作出不同的方法而教,務使每一個學者都能更易學習和吸收。

共4張

葉問第二代傳人蔡銀川

4、教拳過程中極之注重黐手和自由搏擊的練習,這是培養學者對詠春的喜愛和信心,從而引導學者進一步對詠春拳的法度和木人樁之研究。

與李小龍

葉問眾弟子當中就有青出於藍的,其中除了封門弟子梁挺外,還有將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李小龍。

回首當年,李小龍出生在美國,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是在香港度過的。小時候的李小龍身體十分瘦弱,父親為了強壯兒子的體魄,便教其打太極拳。而李小龍本身就喜歡嘗試新奇的事物,喜歡冒險,特別是戶外運動。於是他徹底迷上了武術,除了太極拳,他還學過詠春拳、洪拳、少林拳等拳種,為今後自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小龍則是在街戰失利及受好友張卓慶(WILLIAM-CHEUNG)的影響而決定投入到詠春門下的。因為李小龍突然間感覺到張卓慶的技擊犀利了許多,原因是他學習了詠春拳,所以在張卓慶的介紹下他亦拜入了葉問宗師的門下,而開始系統學習詠春拳。開明的葉問亦不反對李小龍繼續練習太極拳,也不反對自己的弟子與別的拳派過招,相反他還特別注重實戰訓練,因為他知道一個拳派要想生存下去靠的就是自己的實力,習武者只有在“實戰”中,才能不斷地完善與強大自己。這一切,均對李小龍影響至深。

在很多時候雖然是由師兄黃淳梁(Wong-Shun-Leung)代師授藝,但黃淳梁亦為一位闖將,十分愛打架,他的性格又與小龍投緣,而傳給了他很多詠春訣要。後來李小龍獨創一門拳學,他的截拳道仍有著詠春的影子,截拳道中一些核心技術仍與詠春基本類似。所以說,李小龍宗師後來功高蓋世,而詠春拳對他的影響亦不可小覷,黃淳梁作為李小龍的授業師兄,李小龍的大多數詠春技術均由他所教。

美國報刊甚至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甚至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也讚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

李小龍約在1954年間,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而他確實相當投入,從不缺課;但因移民美國,可惜未能連續學完所有拳法。發達後的李小龍,曾再親訪葉師,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一間樓宇的代價請葉師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氏拍攝成影片攜帶回美國自行學習,卻被葉問婉言所拒。但葉師其本人意願是隻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此種大家長作風,甚為其門下弟子所愛戴。

斷言李小龍“短命”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認識了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得知葉問是詠春拳陳華順門人,立刻拜師學技,並請葉問在九龍深水的大街飯店公會公開傳授。漸漸地,求技者越來越多。為了有更大的練習空間,葉問再三遷換場地,九龍利達街、李鄭屋村、九龍興業大廈,並分出晚間若干時段,到香港荷李活道執教,使詠春拳傳遍香港每個角落。

1954年,李小龍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李小龍上課相當投入。那時候,葉問曾以經驗斷言李小龍是個“短命種”。

原來,李小龍的雙腳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上下“顛”。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這個缺陷,心明眼亮的葉問卻早已看出他這個特徵,笑言李小龍“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李小龍天生平足,不但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個腳掌觸地的姿勢蹲下來,這是葉問及其他與李小龍要好的師兄都知道的。所謂“走路腳跟不到地便短命”的傳言,其實並非葉問所創,而是有醫學依據的。

幾年後李小龍再回香港探望葉問及師兄弟。一次與幾位同門吃夜宵時,小龍故意問葉問“信不信我可以蹲下來”,葉問微笑不語,知道他已憑苦練克服此缺陷。

葉問與黃淳梁對李小龍6年的深刻教詢,使他由一個巷戰少年而過渡為真正的武術高手,當然這亦是李小龍後來成為武學大家的一個必然的前提。他首先是一位名貫香江的詠春闖將。李小龍後來在世界武壇上的輝煌成功,也為詠春拳的世界性傳播作出了貢獻。李小龍後來移民美國,但他一直鑽研功夫。

人物評價

葉問在詠春拳術方面有著極深的造詣,對詠春拳術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於二十二年間,把詠春拳散播到世界各地,使詠春拳成為世界知名拳術之一。而且葉問的武德人品已堪稱楷模,所以葉問終老後詠春拳派同人一致推崇他為一代宗師。

70年代出版《佛山華僑志》有專文介紹他的事蹟,2000年落成的佛山武術博物館有專設的葉問展室,美國俄亥俄州設有“葉問博物館”,英國伯明翰的“葉問(海外)國術總會”設有紀念他的專欄,香港“葉問國術總會”掛有他的畫像和練功等照片。

葉問以崇高的武德,推崇詠春拳的發展,堪為一代宗師,最終將中華武術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