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6,是一部口碑不錯的劇情片。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影片在一個畫展中展開,兒童時期的男主在小姨伊麗莎白的帶領下,參觀被納粹政黨所打壓下的名為“墮落藝術”。在伊麗莎白的發覺和啟發下,男主從小對藝術很感興趣。在目睹伊麗莎白被強行以精神不正常為由拉走時,男主記住了她說的“永遠不要把目光移開”。

天賦很高的男主庫爾特在進入美術學院學習,認識了和伊麗莎白同樣美麗動人的艾莉(由於與伊麗莎白同名,所以影片中都叫她艾莉)。兩人很快相愛,但是艾莉的父親西本德卻以庫爾特基因劣勢反對他們在一起,原來當初殺害伊麗莎白的醫生就是西本德。只是劇中人們沒有誰知道這其中的內幕,為了阻止他們兩在一起,西本德以艾莉有生育風險為藉口,強行給艾莉做了流產手術,導致艾莉後來懷孕都超不過三個月就會流產。

庫爾特在美術學院獲得了博物館壁畫的工作,可男主卻不願意接受,他認為畫壁畫的不是真正的自己。但是迫於現實經濟壓力,他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逐漸獲得了名氣和金錢,但是他內心一直抗拒這種藝術形式。

在柏林牆建成之前,庫爾特與妻子艾利一起逃往西德,他來到杜塞爾多夫追尋藝術的自由。在這裡他看到了不一樣的藝術自由,於是他也進行模仿創造,可這一切都不是屬於他的真實自由。在導師博爾斯的指引下,他畫出了轟動一時的“無主之作”。就在他成名之時,他的妻子艾莉也成功的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影片就是圍繞男主庫爾特的成長、愛情、對藝術的追求展開敘述的,輔以德國政治局勢的變化和藝術形式的變化,主輔結合,完善了電影的劇情和故事。如果只分析故事劇情,那我們就無法體會電影背後的內涵和價值。

所以,今天我將從物品隱喻、女性忽略、導演意圖三個角度解讀電影背後不一樣的意義與內涵。

  • 物品隱喻:極具代表性的物品隱喻吸引觀眾,讓觀眾對影片內涵產生強烈的探知慾,增強影片的藝術魅力;
  • 女性忽略:影片以男性為主線,刻意“忽略”女性,使女性形象邊緣化與功能化,意在引發觀眾觀影后的思考;
  • 導演意圖:導演看似對人物的零評價、零審判,實際上是用男主庫爾特的成長進行別樣的審判與評價。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物品隱喻:極具代表性的物品隱喻吸引觀眾,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探知慾,增強影片的藝術魅力

影片中有幾種符號化的物品在劇情的發展中不斷重複出現,它們極具的內涵和隱喻,不僅能塑造人物形象,還能夠增強觀眾的觀影體驗,提升影片的內涵。接下來我主要分析兩種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它們所隱含的內涵:

骷髏頭:代表屠殺、死亡與藝術痛苦。

這個骷髏頭的圖案在影片中先後出現四次。

A.納粹醫生戒指上的骷髏頭。第一次出現是第33分鐘,一個納粹醫生的右手無名指上的戒指上的骷髏頭標誌。他用他的右手擰動了毒氣的開關,活活毒死了幾十個被冠以“基因劣勢”的女性,其中就有庫爾特的小姨伊麗莎白。所以在這裡,骷髏頭代表這慘無人道的屠殺,是死亡的標誌,儘管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圖形,但帶給人精神的卻是痛苦。

B.庫爾特的素描作品骷髏頭。第二次出現是第50分鐘,庫爾特在一間繪畫廠裡做工,在他人都走了之後,他留在那選擇一張骷髏頭的圖畫繼續描繪。由於他所處的東德處於蘇聯的社會主義統治下,藝術作品都是走現實主義道路,為社會主義服務。而骷髏頭及其他的其他畫作在當時是“墮落藝術”,顯然不符合主流,被揭發會都到批判的。顯然,這個骷髏頭的出現象徵政治形態對藝術形式的打壓,藝術家不能追求自我藝術的自由,所以它是藝術家內心痛苦的一種寫照。

C.西本德自畫像旁的骷髏頭骨架。

第三次出現是第81分鐘,庫爾特給西本德畫一幅自畫像時,西本德所站的位置旁的一個骷髏頭骨架。作為醫生,西本德辦公室有骷髏頭骨架是很正常的,也許西本德是無意識的站在那個位置,但是結合西本德是納粹醫生,那這一幕看起來就極具諷刺意味。骷髏頭骨架不正是寓意西本德是一名殺人兇手嗎,醫生本是救死扶傷,可他去殺害無數女性。

D.西本德黨衛隊帽子上的骷髏頭。第四次出現是第95分鐘,西本德秘密定製的黨衛隊隊服,兒童時期的艾莉看到帽子上的一個骷髏頭圖案。影片中西本德只在開場作為納粹醫生時穿過黨衛隊隊服,但是沒有出現帽子。而這裡帽子上的骷髏頭是有特殊含義的,它代表反傳統、反自由主義、反共產主義。通過艾莉的兒時印象來反映西本德作為納粹醫生的殘忍、麻木,他代表的是一種納粹對所謂“基因劣勢”女性的屠殺。

骷髏頭圖案最先是紀念腓特烈威廉一世,後來在“一戰”時它是作為德軍精銳部隊的標誌,到“二戰”時期,幾乎所有納粹隊伍的帽子上都一個特有的圖案標誌——骷髏頭。它的含義也隨著最初的紀念到表示精銳部隊直至代表死亡的納粹標誌。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無主之作:融合伊麗莎白、兒童庫爾特、西本德、克羅爾。這幅畫可以說是庫爾特的成名之作,他把它作為自己的優秀作品送給了自己的導師博爾斯。這幅作品是庫爾特追求藝術自由與自然靈感結合的產物,它開啟了庫爾特無主之作系列作品的第一步。

A.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在畫展上說“別告訴別人,其實我還蠻喜歡這幅畫”。在汽車喇叭齊鳴下感受聲音的力量。裸身彈鋼琴,告訴庫爾特“永遠不要把目光移開,所有的一切,只要是真實的,就是美好的”。在被強行帶走時,擱著車門玻璃告訴庫爾特“別把目光移開”。所在在這幅畫裡伊麗莎白代表美好與藝術,她開啟了庫爾特的藝術之路,他兒時筆下的裸女就是伊麗莎白,由此可見她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

B.兒童時期的庫爾特。庫爾特在畫展上遭到講解員的埋汰,諷刺他沒有天賦。在家看著小姨伊麗莎白用菸灰缸敲擊腦袋直至流血。親眼目睹伊麗莎白被以精神不正常為由帶走,直至死亡。作品中,庫爾特一隻手指向一旁,而一旁的畫像剛好是克羅爾與西本德。充滿巧合與輪迴的意味,所以兒童的庫爾特代表複雜環境下的新生事物。

C.西本德與克羅爾。克羅爾在影片中只出現一次,是他宣佈基因劣勢計劃的啟動,可以說他是這項計劃的始作俑者。西本德是出名的婦科醫生,醫術精湛,但是深受納粹思想毒害,成為納粹屠殺女性的殺手。所以他們代表納粹主義的慘無人道、肆意殺戮的形象。

在成名的庫爾特眼中,畫作中的女人是誰不重要,她可以是任何人。飛機,殺人魔,嚴肅的教授,他們是符號,也是真實本身。影片將代表三種不同意義的人融合在一幅作品裡,意寓深刻,它不僅是一種自然的巧合,更是有意而為之,意在說明歷史罪行是真實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會使它模糊化。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女性忽略:影片以男性為主線,“刻意忽略”女性,使女性形象邊緣化與功能化,意在引發觀眾觀影后的思考

《無主之作》是一部很明顯以男性為主的影片,以庫爾特的成長為主線,穿插了戲份不多的幾位女性點綴男主的成長。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影片的“刻意忽略”,但並不是對女性的不尊重,而是反映出當時德國對女性的偏見。導演用此手法來呼籲女性權利的平等。

伊麗莎白被“基因劣勢”而“刻意忽略”。

影片刻畫的伊麗莎白是一個美豔動人、有藝術天賦的年輕女性,如果沒有納粹事件,也許她會成長為出名的藝術家。她能從繪畫作品中感知人物心理,她能從照片裡看出給她診斷的米夏埃利斯醫生討厭自己的妻子,她能從西本德女兒繪畫中看出她女兒的是一個可愛但是沒有藝術天賦的孩子。但是她在小孩面前裸身彈鋼琴、用菸灰缸敲擊腦袋直至流血。她的這些異於常人的舉動被認為是精神不正常,最終被絕育直至被無辜殺害。這就是導演有意為之的“刻意忽略”,反映納粹的歷史罪行,此後就沒有關於伊麗莎白的線索。

艾莉被“生育風險”而流產的生育“刻意忽略”。

反映納粹對女性生育權的否定就是西本德對艾莉實行的流產手術,這很好的契合了影片的主題之一。西本德認為庫爾特是基因劣等,不能讓自己女兒和他結合,所以以“生育風險”為藉口,給懷孕三個月的艾莉做了流產手術。而庫爾特與艾莉還矇在鼓裡,以為西本德這樣做是為了艾莉的生命著想。直到艾莉以後懷孕都超不過三個月的事實,他們才明白當年父親的殘忍,與納粹罪惡行徑無異。影片這個劇情設置的很有藝術性,此處對艾莉生育權的“刻意忽略”和影片最後艾莉抱著孩子去看庫爾特的採訪,形成對比,突出自由社會對人權力的尊重和保護。而此後艾莉和庫爾特結婚出逃西德後,徹底淪為了妻子與母親符號,只出現在間隙中的過場性愛中。這讓觀眾有些不理解,作為女主的她,後階段的影片她存在的價值就是妻子的作用。

男主的岳母被丈夫“婚外情”而“刻意忽略”。

男主的岳母做對了唯一的一件事就是默認庫爾特與艾莉的事,沒有告知丈夫裸身從樓上跳下來的庫爾特。在影片中,她幾乎沒有話語權,丈夫揹著他在家裡與女管家出軌,她渾然不知,甚至還同意丈夫給女兒流產來阻止庫爾特與艾莉在一起。影片中這種“刻意忽略”進一步邊緣化了女性在影片中地位,她的功能就是公共場合的卡爾夫人式的花瓶。她背後隱含的是當時社會對女性地位的貶低,使觀眾去反思真正的女性成長應該是怎樣的。

影片正是通過這幾個女性角色“刻意忽略”的存在感,反過來讓人產生強烈的女性平等和自由意識。女性角色的隱形,也許還可以解讀為某種留白的表達,但是影片女性設定的背後是關乎女權、自由、藝術、罪行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越是深刻越是隱藏,越是深刻越是忽略,這種表現形式值得深思。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西本德看到“無主之作”時言不由衷

導演意圖:導演看似對人物的零評價、零審判,實際上是用男主庫爾特的成長進行別樣的審判與評價

如果說我們要在影片中尋找導演所要表達的情感或者對人物的評價或者對歷史罪行的審判,那幾乎很難。因為導演採用冷峻的敘述口吻給觀眾講述了一個藝術家追求藝術自由的故事,而不加予個人主觀色彩。他把這種評價、審判都交給觀眾,但是深入挖掘,我們可以發現導演不一樣的表達形式。結合影片主題,我對導演意圖做一下分析:

不是所有的罪行都會受到審判,真正的審判是靈魂拷問式的審判。

影片中刻畫的最大的納粹惡者就是西本德,但是因為他幫俄國將軍夫人順利接產才得以從納粹囚犯營裡重獲新生,沒有收到法律的制裁。在這個將軍即將離開東德時,又建議他去西德,最終他在西德又聲名鵲起,成為業內有名的醫生。影片直至結尾,都沒有出現西本德受到審判的一幕,本以為他在看到庫爾特的“無主之作”時會是劇情的爆發點,但是劇情的高潮卻戛然而止。也許觀眾此時不會理解為什麼作為作惡者沒有受到制裁,反而活得逍遙自在,在東德時期獲得“羅伯特科爾獎章”和“妙手仁醫”的稱號。這種違揹我們對“罪有應得”的理解和法律公平的做法,確實另有深意,那就是:歷史上不是所有的罪行最終都會收到審判。

關於罪行的審判不只有法律審判這種實質性的審判,真正的審判是對靈魂的拷問。影片中西本德看到庫爾特的“無主之作”的那一幕堪稱經典,讓人印象深刻。西本德在畫作中看到克羅爾、自己、伊麗莎白時,內心震驚,腦海裡浮現伊麗莎白在自己面前掙扎;思考克羅爾落網了是不是自己也會落網;庫爾特和伊麗莎白有什麼關係;自己是納粹的身份是不是暴露了。也許那一刻西本德內心是複雜的,所以他面部抽搐,站立不穩,言辭不清,然後驚魂落魄地離開了庫爾特畫室。西本德的舉動男主不能理解,被男主的朋友說是“見了鬼”。

由此可見,西本德雖然沒有收到法律的制裁,但是通過男主偶然的“無主之作”給他的內心、靈魂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將他當初的罪行再一次在他腦海裡重現,儘管時隔多年,但是他的罪行並不會被饒恕,時刻提醒著他是納粹,他是歷史罪人。這種靈魂的拷問遠比實際的制裁來的震撼,它帶給人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

影片背後,導演要滲透的難道不是靈魂的審判更加高級嗎,更大快人心嗎?導演就是要告訴我們,歷史中不是所有的罪行都會得到審判,但是有一種靈魂上的拷問式審判時從來不會缺席。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庫爾特直到最後都沒有明白西本德看到“無主之作”那複雜表情的原因

男主對家庭慘劇選擇性遺忘背後的民眾生活觀。

這部影片上映後,在參加德國影片評獎時,一度被拒絕。由於影片中男主對納粹行為的“寬恕”,他們認為德國不需要這類型的反映戰爭問題的電影,甚至認為它不符合德國人對納粹行為的觀點。的確,本片對於納粹歷史呈現的輕描淡寫,對男主遭受家庭慘劇後的情緒的渲染上過於隱忍。這就造成觀眾對於男主庫爾特的反感:選擇性遺忘。

伊麗莎白被計劃清洗的遺忘、兩個舅舅戰死的遺忘、兒時同伴約翰娜被炸死的遺忘、父親上吊自殺的遺忘、妻子被強迫流產的遺忘……這些事情結合在一起都沒有激起庫爾特對納粹的仇恨或者說是去追尋事件背後的真相的慾望,他只是在追尋自己內心的藝術自由。導演也許是有意而為之,對於戰爭的殘酷性與民眾傷痛的刻畫,是剋制而有距離感的,刻畫出人們對於罪行沒有激烈的掙扎沒有反抗,有的只是向前流動的生活。所以,這樣我們就能理解:庫爾特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最真實的反應,他們還來不及理清眼前狀況發生的歷史原因,又怎麼可能有能力去反思這一歷史罪行呢?所以,庫爾特的生活不是自由的,他所追尋的是藝術的自由。

直到影片結尾,庫爾特都沒能將西本德與小姨伊麗莎白的的悲劇聯繫起來。觀眾期待著的戲劇瞬間沒能爆發,從我們對劇情的常規發展來看,著實讓人不解。因為西本德的罪行秘密或許將被命運永遠雪藏,將永遠逍遙法外。但是導演這樣的劇情設置是有其目的性,通過男主這樣一個角色來反映當時整個德國年輕一代對於納粹歷史罪行的一種態度:改變歷史走向的大事件,遲早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它最終是以書籍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對於身處歷史當中的人又無法改變這種歷史結局,他們被歷史洪流裹挾著向前,努力適應新的生存法則,麻木而懵懂。

導演這種高明的影片劇情處理手法實在讓人驚歎,表面上塑造一個憂鬱近似麻木的男主,其實通過男主他是要傳遞出人們對於歷史罪行的生活態度,而且是一種大的生活觀念:只有理解歷史罪行發生的原因才能反思歷史罪行,才會走出歷史慘劇的陰影,過上真正的自由生活。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庫爾特與西本德是否是同一種人:有能力的人。

影片中,庫爾特與西本德都說過意思相同的一句話。西本德在給紅軍將軍的妻子接生以換取庇護的時候,他曾說“我來幫忙是因為我有這個能力”。巧的是,庫爾特在標語工廠時,被問起為什麼不用模板畫字母時,也曾說“因為我有這個能力”。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西本德與庫爾特是一種人,是有能力的人。在西本德眼裡,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得到不一樣的待遇,這很契合他深受納粹基因優等思想。

戰前德累斯頓醫院的院長、徒手給蘇聯將軍夫人接生、在家裡給女兒艾莉做流產手術、獲得東德“羅伯特科爾獎章”和“妙手仁醫”的稱號等,這些都表明除去納粹身份,西本德在影片中肯定是一位醫術精湛的婦科醫生,他自稱為“西本德教授”。戰後他逃脫社會對納粹的制裁成為東德赫赫有名的醫生,他自己也選擇性的隱藏和遺忘自己是納粹的事實。可在平日的舉動中,特別是對男主的打壓中,無時不流露出他納粹的本質。所以,西本德是有能力的歷史罪人,即使他披著拯救他人的醫生外衣,但依舊掩蓋不了他是納粹罪人的真實身份。

同為兒童時,他已經會用鉛筆配合笨拙的筆調繪畫出裸女——伊麗莎白;而艾莉只能畫出天真無邪的彩畫,用伊麗莎白的話說“天賦很一般”。長大後他能徒手畫出和模板相差無幾的字母、在藝術學院時深得教授的喜愛獲得讓人羨慕的博物館壁畫工作、創作出藝術史上的第一幅“無主之作”。所以,影片中庫爾特的藝術天賦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他非常熱愛藝術自由。和西本德不一樣的是,他選擇性的隱藏和遺忘是成長遭受的悲劇事件,但是在他深邃的藍色的憂鬱的雙眼裡,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更多:在經歷過人生的真實後,反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影片塑造了庫爾特是有能力的藝術追求者,儘管在國家意識形態下他來不及反思家庭悲劇中的歷史罪行原因,但他依舊是一位熱愛藝術自由、追求真的自我的人。

我們褪去外衣,從人物能力這個概念上來看待西本德和庫爾特,我們會發現他們倆的共同點時:有能力,所以我能做別人做不了的事。但是我們評價人物時,不能只關注一點,需要多方面去綜合考慮,我想這也是導演在人物形象設置上做出的觀影區別。他們是否是同一種人,交給我們觀眾去體會。因為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堅定地信任自己所做之事,信任自己表達與治癒的能力,只不過一個人拿起了罪惡的手術刀,一個人拿起了畫筆。

影片之所以有爭議,之所以有魅力,不僅在於它獨特的主題內涵和不一樣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影片背後的價值。導演通過獨特的表現方式、情感評價、審判罪行等,傳遞給觀眾更多的是對影片和人物的一種內省。

重溫《無主之作》:被打壓的自由是重獲新生後的無主之作


結語:

《無主之作》作為一部反映“二戰”題材的電影,它的獨特性在於它異於他部電影對主題內涵的表現形式。作為觀眾我們可以根據影片內容和影片隱含的主題進行分析,得出它不一樣的內涵意義。

所以,本文從物品隱喻、女性“忽略”、導演意圖三個方面進行解析,得出了不一樣的內涵價值和藝術魅力。同時我們也能從中領會導演對“二戰”題材電影拍攝時的表現手法的一種創新,畢竟不是所有的影片都能多角度多形式展示人物和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