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前言:

《無主之作》是由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執導,湯姆·希林、塞巴斯蒂安·考奇、葆拉·貝爾、莎斯齊婭·羅森達爾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於2018年9月4日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2018年10月3日在德國上映。該電影榮獲2018威尼斯影展主競賽青年電影獎最佳國際視頻,併入圍第91屆最佳外語片提名。

影片講述了小庫爾特夢想成為一名畫家,他的姨媽伊麗莎白也很熱愛藝術,卻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病,她因此被關進集中營,一個納粹醫生卡爾·西班德教授將她送進了毒氣室。

庫爾特成年後如願被當地的藝術學院錄取,並愛上了跟姨媽長得很像的同學艾莉,然而艾莉的父親就是當年迫害他姨媽的納粹醫生,他們的命運因為多年前這起可怕的罪行而聯繫在了一起。

於是庫爾特逃亡西德,在經歷一段時間對對藝術的追求後,他又開始繪畫,這些畫作不僅映照出他自身的命運,同時也反映了一整個世代的創傷。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第70屆德國斑比獎最佳男主角獲獎電影——《無主之作》

影片上映後褒貶不一,作為影評人我們不談影片是否抨擊政治,只談影片不一樣的藝術魅力。儘管影片敘述的時間較長,但是內容並不複雜,它通過男主三個成長階段反映了人物對藝術、自我、愛情的追求。同時男主的成長不僅是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迴歸也是德國藝術史發展的一個縮影。觀影后讓人認識到關於戰爭和政治、藝術和愛情的電影還可以這樣拍。

為了進一步瞭解影片的獨特魅力,我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主題探討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的不一樣的意義和價值;

  • 敘事結構:採用多元化的敘事結構,把和男主有關聯的人物串聯起來,講述了一個主題多樣,結構完整的故事;
  • 人物塑造:主要人物年齡跨度大,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於影片戲劇化衝突中,強化觀眾的觀影體驗,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 主題探討:影片主題不是單一的,它是雜糅了愛情自由、藝術追求、人性拷問、政治歷史等多方面主題。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敘事結構:採用多元化的敘事結構,把和男主有關聯的人物串聯起來,講述了一個主題多元化,結構完整的故事。

《無主之作》這部影片表層上看,是以庫爾特的成長為主線,把庫爾特的成長和對藝術追求的經歷與其他的三個人物的故事集合在一起。深層上是作者內心自我的覺醒與迴歸、情感的表露與寄託。

庫爾特追尋自我意識與藝術自由為敘事主線。

A.伊麗莎白的藝術啟蒙:畫展上的悄悄話。影片一開始是童年男主在小姨伊麗莎白的帶領下,去參觀名為“墮落藝術”的畫展。此時納粹軍官和政府對當時德國的現代藝術是執大肆批判態度,他們認為:現代藝術的腐朽與無意義。而小姨伊麗莎白,卻蹲下身悄悄說,<strong>“別告訴別人,其實我還蠻喜歡這幅畫”。作為庫爾特天賦的發現者和啟發者,伊麗莎白一開始就啟發庫爾特對藝術真實性的感受,而這些感受就是來自於觀看者的真實內心。不管畫展上的畫,庫爾特是否真的看懂,但至少他能用自己眼睛去看這些真實存在。

B.伊麗莎白的藝術啟蒙:感受真實,體會美好。在庫爾特與伊麗莎白回家時,經過巴士停車點時,伊麗莎白做了一件應該是她經常做的事。請求所有司機當她站在車輛前面時,一起按響喇叭,她盡情感受聲音的真實和魅力。這種聲音真實的背後蘊藏的是個人感受之後的美,一種情感體驗的美,是一種個人思想自由的美。當時的庫爾特也許無法理解和感受這種聲音的美,但是伊麗莎白的舉動無疑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衝擊。

C.伊麗莎白的藝術啟蒙:只要真實,就是美好的。伊麗莎白是一個天賦極好的藝術家,她在給希特勒獻花後,朦朧中感受到一種力量之美。回家後,她赤裸著坐在鋼琴面前彈鋼琴,並對庫爾特說<strong>“永遠不要把目光移開,所有的一切,只要是真實的,就是美好的”。在最後一個音符裡,她找到了一種美的力量,她認為是世界的力量、宇宙的力量,而這種力量還在用玻璃菸灰缸砸茶几的聲音裡,在菸灰缸敲擊自己腦袋的聲音裡。伊麗莎白用自己的行動和感受向庫爾特展示,她的做出這的行為是因為她感受了一種來自真實的力量美。

所以,伊麗莎白對庫爾特的自我意識和追求藝術自由的理念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她既是庫爾特天賦的發覺者也是啟蒙者,在她的影響下,男主內心從小種下了一顆追求自由的美的種子。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D.美術學院的學習:參照物寫實繪畫換成感受自由繪畫。在美術學院,他認識了另一個伊麗莎白(艾利),兩人互相吸引,庫爾特愛上了艾利。所以在繪畫課堂上,他把學院胺片的參照物寫實人物中的女性改成了艾利。在他眼裡,他看到的真實是艾利的美,感受到的也是艾利的美,所以他遵從自己的內心與自由,把寫實對象改成感受對象。

E.從東德前往西德:放棄已有的名氣,追求內心的藝術。由於自身的天賦,在藝術學院的他很受教授的喜愛,他被委以去畫博物館的壁畫。對於追求“自我”的庫爾特來說,他是不屑這種服務性質的壁畫,他拒絕了。可迫於現實壓力,他還是去畫壁畫,進而在東德逐漸小有名氣,可他絲毫沒有成就感。他的內心反而更加的鬱結、痛苦,不能做真實的自我就無法把自己感受的真實美好所展現出來。這種沒有自由的繪畫束縛了庫爾特對藝術的追求,他開始嚮往西德的自由藝術。於是在“柏林牆”建成之前,他帶著妻子艾利一起前往未知的西德,開始了對藝術的自由追尋和自我意識的一進步探索。

F.進入杜塞爾多夫:自由不是模仿,自由是自我感受的真實表達。如果說庫爾特進入杜塞爾多夫後的一系列模仿是一種自由表達的話,那無疑是失敗的。在導師博爾斯的引導下,他把那些所謂的“自由”作品全部銷燬,重新開始走上繪畫的道路。偶然的機會他畫了報紙上的納粹犯人——克羅爾。在明確“沒人喜歡自己的照片,但人人都喜歡自己的畫像,照片命名更真實”這句話的含義後,又畫了自己和小姨伊麗莎白的合照,又畫了岳父卡爾的證件照。在風的意外作用下,照片明暗重合,一種融合的模糊的繪畫應運而生。他意識到“自我”與“自由”是統一的,遵從自我內心的真實就是自由,通過繪畫把這種美的感受描繪出來就是一種藝術的自由。不管照片裡的人是誰,他是殺人魔、親人、陌生人等都沒有關係,它們能出現在一起,而又被人所看到,看似隨機,但是明白其中的指示性含義之後,它就具有了美,一種真實的美。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卡爾對庫爾特藝術追求的別樣打壓為敘事副線。

庫爾特的妻子艾利是卡爾的女兒,而卡爾卻是殺害庫爾特小姨伊麗莎白的兇手,但是兩人都不知道他們之間有這樣的淵源。卡爾看不起庫爾特的氣質和他的繪畫,他從語言、行動上不停的打壓庫爾特,這根副線表明是遲延主線,實際上能反映主線的堅韌,它與主線完美契合,使劇情變得完整富有衝突意味。

A.對庫爾特的評價。首次見面卡爾從自己的醫學角度出發,認為庫爾特面部局部僵硬,意在諷刺庫爾特身體的不健康。在艾利懷孕後,對庫爾特的評價為“瘦削、多愁善感、一個因為擦了幾級臺階而自殺男人的兒子”,他認為庫爾特的基因是符合“優生安樂死”標準的,他不能接受這種劣等基因。因為這種主觀的原因他設法用藉口墮胎嘗試拆散庫爾特與艾利。

B.在庫爾特面前炫耀自己的成功。卡爾逃脫了歷史的制裁與審判,由於自己精湛的醫術,在西德又混得風生水起。在家宴上,他在庫爾特與艾利面前展示自己的別墅、跑車和旅遊之地等奢華的生活享受。赤裸裸的炫耀不僅僅是在展示自己的財富與征服欲更是諷刺庫爾特到30歲了毫無建樹的人生。

C.給庫爾特介紹擦醫院臺階的工作。卡爾因為知道庫爾特的父親因為擦藝術學院臺階,所以他似乎有意安排這樣一份工作給庫爾特,意在諷刺庫爾特的繪畫無法謀生,還需要自己的經濟上的接濟。同時以有損面子問題拒絕在醫院臺階上與庫爾特打招呼。

D.諷刺庫爾特“空白的意義”。由於模仿作品付之一炬,庫爾特在反思自我,探求藝術的真諦,面前一幅空白的畫板遲遲沒有動筆。卡爾稱這樣的畫板為“空白的意義”,這無疑是莫大的諷刺。言下之意,連畫筆都不知道從何處下的人,又怎能有繪畫天賦呢?

所以,卡爾作為一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反面的人物出現,始終站在反對和打壓庫爾特的立場,從言語、行動壓制庫爾特對繪畫的熱愛和對自我、自由的追尋。

影片通過主副線索相結合的敘事結構,將男主個人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一一呈現出來,主線牽引故事情節的發展以達成人物的成長,而副線的存在就是突出男主在追尋自我與藝術的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與打壓,目的是突出男主堅韌的個性,豐富人物個性。同時影片中,庫爾特的小姨伊麗莎白與妻子艾利也是伴隨庫爾特成長的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幫助庫爾特的成長直至成功。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庫爾特、卡爾、伊麗莎白、艾利

人物塑造:主要人物年齡跨度大,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於影片戲劇化衝突中,強化觀眾的觀影體驗,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無主之作》這部影片主要塑造了庫爾特與卡爾這兩個主要人物,影片通過幾個時間段的描述,向觀眾展示了不同時期人物形象的變與不變。導演將人物形象的變與不變契合在每一個劇情的衝突點處,使人物的塑造更加鮮明、立體、豐滿。

不同時期的庫爾特:

A.通過語言和動作展現藝術天賦的童年庫爾特。當還是兒童的庫爾特在跟隨伊麗莎白看畫展時,由於介紹畫作軍官的諷刺,庫爾特說“看來我還是不要當畫家了”。表面是庫爾特對繪畫的“討厭”其實是因為他似乎看懂了眼前畫作所包含的內容,而此時的德國對於這樣的畫作是評判的,如果自己做這樣的畫,那自己肯定會被批判,所以他才會說這句話。當伊麗莎白以精神問題為由被強行帶走時,庫爾特用手兩次遮擋視線出現的結果,一次是清晰的,一次是模糊的。清晰的是真是的,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模糊的選擇性的模糊,代表人們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忘卻這樣的歷史事實。

B.通過動作和眼神描繪敢於直面真相少年庫爾特。當戰機灑下干擾信號的錫紙,隨之而來的是空襲,此時已是少年的庫爾特掙脫母親遮掩自己眼睛的手,看著一點火海的城鎮。影片在這一瞬間穿插了伊麗莎白去世、約翰娜母女被火燒死、兩個舅舅同時犧牲在戰場、巴士車司機被轟炸等悲慘場面。雖然庫爾特沒有一一親眼見到,但是畫面交叉的出現,意味著庫爾特已經接受了納粹戰爭帶給他們的災難,只有直面它才能從戰爭與悲慘的陰影中走出來。在他的眼神裡既又悲傷又有堅毅!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C.通過自我妥協的壁畫刻畫做不了自我的年輕庫爾特。由於庫爾特天賦出眾,導師高興的告知庫爾特,學校把博物館的壁畫交給他做時,他卻不願意接受,在他看來壁畫純粹是裝飾作用,對他而言毫無創作的意義,認為畫壁畫的庫爾特不是真的庫爾特。可面對現實,他屈服了,他需要金錢。演員把人物當時內心的無奈、苦悶、頹廢刻畫的入木三分,向觀眾展示了一個追求藝術自由和內心自我而不得的藝術人形象。

D.通過作品的模仿刻畫迷失自我的青年庫爾特。在東德無法做真的自我和藝術自由,所以庫爾特帶著妻子一起來到了崇尚自由的西德。在庫爾特所見,西德已經沒有人繪畫,大家都是在進行藝術的自由創作:行為藝術、用裸露身體繪畫、用刀子割裂紅膠布、土豆鐘擺、牆布直接拿來做畫等。這種藝術的自由對庫爾特產生了很大的衝擊,他開始不斷的“創新模仿”走自由藝術路線。可這一切在導師博爾斯看來毫無意義,沒有體現創作者思想的自我,只是形式上的自由。此時的庫爾特完全迷失了自我,單純的藝術形式的自由,而忽略了藝術意義本身的自由是需要包涵作者的思想自由。

E.通過重拾繪畫刻畫找回自我的青年庫爾特。在導師博爾斯一番話後,庫爾特把謝謝模仿作品付之一炬,然後開始反思自己的藝術之路。偶然的肖像畫、證件畫、照片畫讓他想起童年所見得真實清晰與模糊記憶。他在照片上加以模糊化的處理,使真實人物看起來模糊而陌生。再在風吹窗戶開關的狀態下,導致幾張照片的模糊融合,出現一種既真實又模糊的美。於是,在這種繪畫中,庫爾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自由:冷峻的描繪模糊的一切;自我意識的覺醒:模糊的看待真實的一切。這就是屬於庫爾特的藝術風格,這是他內心真實所看到的,所以在他看來這就是美的。

所以,影片塑造了天真爛漫有天賦的童年庫爾特,勇敢面對事實真相的少年庫爾特,委曲求全自我苦悶的年輕庫爾特,一味模仿迷失自我的青年庫爾特,找回自我一舉成名的青年庫爾特。影片通過不同時期庫爾特的語言、動作、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描繪,塑造出一個有藝術天賦的藝術人,為追求藝術自由和自我自由而不斷成長的人物形象。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一成不變的卡爾:

A. 面部僵直陰鬱的表情。卡爾作為影片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他是站在男主庫爾特對面的角色。卡爾面部表情是影片塑造卡爾這個人物形象所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卡爾面部表情從出現到結束時都是僵直陰鬱的,透露出一種冷酷無情“殺手”的特徵。同時臉部時不時閃現一絲令人無法捉摸的詭異的笑容,而這種笑容絕對不是出自人物內心,說明內心的的虛假、做作。而人物這一形象剛好符合影片塑造納粹形象。影片中卡爾順境、逆境中的變化,但是唯一不變的是他僵直陰鬱的表情,塑造出人物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B.個人稱呼的倔強維護。影片中卡爾對於自己的稱呼特別在意,不過是自我介紹還是別人稱呼自己,都是要求統一稱呼為“西本德教授”。當他被蘇聯軍隊抓住被審問時,對方稱他為“西本德先生”時,他立即糾正為“西本德教授”。當庫爾特第一次與卡爾見面時稱呼他為“西本德先生”時,他立即糾正為“西本德教授”。在卡爾看來,“教授”這個稱謂遠比“先生”這個稱謂有價值,一是學識上的一種認同,二是抬高身份的價值。儘管他的醫術精湛,但是人品卻有缺陷,他所維護的“教授”的這個稱號只是他對自我榮譽和身份的一種追求,是用來掩蓋他納粹身份。所以看出卡爾是一個外強中乾的虛偽的人。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天才藝術節的萌芽——伊麗莎白

他人眼中的“瘋子”——伊麗莎白。儘管伊麗莎白這個角色在影片中所佔時間不長,但是她所起的作用卻是無可替代的。她是一個美麗動人、有自我思想、向外藝術自由的年輕女性。影片主要通過她的語言、動作、神情描寫,刻畫一個有藝術天賦的人是如何追求自由卻被常人當做“瘋子”看待的這樣的一個事實。她喜歡“墮落主義”作品、她喜歡聆聽汽車喇叭齊鳴的聲音、她裸身彈鋼琴、用菸灰缸敲擊自己的腦袋等一系列異於常人的表現,著實坐實裡她是“瘋子”的事實。可天才不就是異於常人的“瘋子”嗎。她對藝術的追求深深影響了男主,影片對她的塑造雖然說著墨不多,但是卻是讓人印象深刻。

《無主之作》中出現的人物眾多,但是導演有意刻畫的人物卻只有四個,伊麗莎白、艾利、卡爾、庫爾特,他們故事的交織構成了整部電影的完整劇情。觀影后,伊麗莎白的美麗、熱愛藝術、追求真實的形象,艾利的美麗、勇敢追求愛情的形象,卡爾虛偽做作、殘忍麻木無情的形象,庫爾特堅韌、追求自由、熱愛藝術的形象都給觀眾留下不錯的印象。由此可見,影片對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多種表現手法的結合,讓人物形象豐滿、立體,更具有歷史的真實性。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藝術家只選藝術不選黨派

主題探討:影片主題不是單一的,它是雜糅了愛情自由、藝術追求、人性拷問、政治歷史等多方面主題。

電影《無主之作》以三個多小時的時間給觀眾以主人公追求時代藝術為主線,圍繞愛情,政治獨裁,自我啟蒙,人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挖掘,使得這部藝術題材的電影頗有深度與價值。而它所要表達的多樣化主題也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一下它的主題內涵。

作為藝術自由人如何選擇政治與藝術。

都說這部電影用個人的藝術成長史來反映的德國的藝術發展史,也許有些誇大,但是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也可以說是德國藝術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影片展示了三個時期德國對藝術的評判標準,在這種標準之下,作為藝術者該如何選擇藝術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選擇藝術服務政治還是遵從個人內心的“自我”藝術,這是所有藝術家所要面對的問題。作為一個純粹的藝術家,那肯定是為藝術而生,藝術是不能服務於政治的,這一點是影片人物所要傳遞出來的一個信息。

德國納粹主義對當時現代主義作品的抨擊,在他們眼裡是“墮落的藝術”;東德時期要求藝術服務於政治,統一於工人階級的,服務於東德的社會主義;西德崇尚自由藝術,但多數創作者沒有達到藝術自由與自我真實的統一,依然沒跳出黨派選擇的圈子,只停留在藝術創作自由的層面。當博爾斯把兩個黨派的領導人的畫像燒燬時,告訴學生<strong>“壓根不要選任何黨派,只選藝術”。

博爾斯這個舉動給庫爾特的心理帶來極大的震撼。這就為影片後來,男主遵從內心,選擇歷史的真實性與藝術的模糊性的統一作為畫作的主調。這就是男主追求藝術自由的最終結果,似乎難以理解,但是比起他在東德畫自己不喜歡的壁畫來說,這種藝術自由比服務於政治畫的自由,更符合他內心的真正的自我意識的選擇。

影片傳遞出來的是:不管是古典主義、現代主義、現實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作品,藝術的自由是不能受任何外力的約束。藝術形式 的發展是藝術人對藝術的思考,是對自我意識與藝術融合的思考,是超脫外力因素而純粹的藝術思考。所以,真正的藝術人是熱愛藝術的,不會為藝術而選擇任何黨派。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拯救一個人,就拯救另一個人的世界

②存在即合理,沒有誰被規定是有基因優勢。

影片中蘇聯軍官說了一句話<strong>“拯救一個人,就拯救另一個人的世界”。作為執行基因劣等淘汰計劃的劊子手之一的卡爾,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舉動拯救了自己。他拯救了蘇聯軍官的孩子與妻子,他就拯救了自己的生命,他對於自己的家庭而言這無疑即使整個世界。蘇聯軍官收穫了孩子與妻子的生命,這兩個人無疑就是他的世界。

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力,沒有任何人能否決他的生存權力。卡爾代表的納粹,他們實行地球資源有限,把有限的資源提供給基因優秀的人這種悖論行為,執行“優生安樂死”的慘無人道的殺害,是人類歷史上對人類生存權最大的傷害。

存在就是合理的,基因是穩定的也是不穩定的,誰保證優秀基因不會變異呢。人才是不拘一格的,基因是沒有優劣的,不同的基因造就不一樣的人才。卡爾所謂的優秀基因,艾利並沒有成為優秀的醫生,只是一名普通的服裝設計師;庫爾特所謂的劣等基因,並沒有阻礙他成為轟動一時的知名畫家。

所以,影片通過熒屏傳遞給觀眾的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不同的是種族、膚色、語言,但是人人的生存權都是值得尊重與肯定的,沒有誰能改變自然人的這種最核心的權利。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愛情的美好不在於順境而在於逆境。

影片對於愛情的描述沒有佔太多時間,是隨著男主對藝術追求的劇情發展而穿插進去的。單獨把愛情拎出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導演通過男主女主的愛情所表達的一個理念就是:愛情的美好不是看順境時男女有多恩愛,而是看逆境中男女有多恩愛。

愛情始於顏值與氣質,庫爾特氣質獨特,艾利明豔動人,兩人似乎一拍即合。我在繪畫作品裡把感受到屬於你的美加進去,我給你做一套專屬的西服。他們的愛情是美好的,郎才女貌,一切都是剛剛好,順風順水。庫爾特為了艾利的名聲,冒著生命危險裸身從窗口跳到大樹上,是愛的激情表現。

卡爾借艾利有生育危險來阻礙庫爾特與艾利在一起,並殘忍的將懷孕三個月的艾利做了流產手術。男主女主都矇在鼓裡,為了你的生命,我願意殘忍的同意拿掉那個小生命。庫爾特沒有因為艾利的“生育風險”而拋棄她,這不就是愛的責任表現嗎?

庫爾特對藝術的嚮往如果沒有艾利的支持,他是無法順利達成的。在東德時,庫爾特小有名氣,他的經濟也許還能維持他們的開銷。可到了西德後,他不得不接受岳父卡爾的“支援”,不得去不擦臺階。當庫爾特對藝術的追求沒有方向困惑時,在卡爾各種言語打壓和生活炫耀時,艾利沒有放棄庫爾特。艾利用自己的溫柔安慰庫爾特,讓庫爾特感受到她的愛,她的美,她的真實。這難道不是愛的承諾表現嗎?

艾利與庫爾特的愛情是溫暖的,沒有驚天動地的山盟海誓,有的只是不離不棄的陪伴。如果卡爾不是迫於自己的罪行而逃亡西德,不得不把女兒嫁給庫爾特,也許影片中關於男主女主的愛情會更加曲折更精彩。

男主女主的愛情充滿浪漫色彩的,水到渠成的順境我們看到的是愛情的相互吸引,人為製造的逆境我們看到的是愛情的扶持陪伴。兩者相融合的愛情才是真正美好的愛情。

影片全程所要展示給我們的和我們所看到的主題內涵是不成正比的,我們也許只看到了導演所要表達的二分之一或者是三分之一。因為影片還隱含了其他的主題,值得我們去深挖,比如卡爾為什麼沒有得到審判等。但是愛情、藝術、生存是影片中我們能直接看到的主題內涵,而生存權特別值得我們深思。

豆瓣8.6《無主之作》:無主是尊重藝術的自由與真實

克羅爾、卡爾、伊麗莎白、童年庫爾特


結語:

《無主之作》豆瓣評分8.6,不管影片表面上展示給我們的東西有多少,這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一部不一樣的主題影片,我們可以說是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也可以說是關於德國藝術發展的電影,還可以說是在納粹政權下長大大德國年輕人自我意識覺醒與迴歸的影片。

本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與主題探討三方面解讀了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同時我們也能領會到戰爭對藝術、生存、愛情等社會各個方面都會帶來極大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