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該如何保持思維自由?

手機中有一個我不敢觸碰的功能,時間管理,後臺會計算出每天使用手機時長,並詳細的計算出使用每個APP的時長。

這個功能讓“時間都去哪兒了”,由問號變成感嘆號。

搶走我大塊時間的APP有微博、豆瓣、好奇心日報、知乎。原本只是想打開APP查找一些需要的資料,等意識到時1小時已經過去。需要查找的資料不知道在哪裡,微博消息一條不落的看完,依然無法確定其真偽。

借用尼古拉斯·卡爾的觀點,“網絡上的信息傳播就像高速移動的粒子流,而我的大腦現在只會被動接受這樣的信息。我曾經是個在語言之海中深潛的潛水員,而今我卻像個玩噴氣式滑水板的傢伙似的在海面上風馳電掣。”

互聯網帶走的不僅是我們的時間,更多的是智識。

書單 | 後真相時代,該如何保持思維自由?

做為一個容器,它被動的接受來自各方的信息,不辨真偽,沒有感情。在它產生初期,我們興奮異常,它打破了專家與大眾的壁壘,只要願意,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中遨遊。

事實是,稍有不慎就會溺死在這片漩渦之中。

理論上互聯網會讓我們所有人變得聰明,實際上它讓所有人都變蠢了。互聯網不僅是好奇者的吸鐵石,還是輕信者的落水坑。

互聯網讓每個人都變成了“專家”,又讓每個人都成了“通才”,當然只是那些人自己的認為的。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最近我做了個主題閱讀,分享給你。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書單 | 後真相時代,該如何保持思維自由?

2016年隨著英國脫歐公投,特朗普出任美國總統,“後真相”走入大眾視野,併成為2016年年度熱詞,入選《牛津大辭典》。

《牛津英語詞典》對“後真相”的定義是:“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百度百科則解釋的更為直白“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

進入後真相時代,山不是山、海不是海。

《後真相時代》全書分為四部分,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並在每一部分給出了詳細的策略。

這些策略是媒體、政客或自媒體慣常使用的,用來引導信息走向,已達成自身目的的。這其中包括鑽石商是如何通過故事讓鑽石與愛畫上等號,經久不衰的。克林頓總統混淆“性交”的定義,大言不慚的否認曾性侵白宮女實習生。

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是這本書在試圖解決的問題。


《專家之死:反智主義的盛行及其影響》

書單 | 後真相時代,該如何保持思維自由?

“反智主義”在美國盛行,導致出現“把無知當美德”的社會現象。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失去了對專家的敬畏,開始憑藉自己的認知行事。專家之外,人人都是通才。作者認為這是“達克效應”的表現,越無知越自信,越蠢越高估自己。

很弔詭的是,這種現象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這證明知識壁壘正在打破,普通人獲得知識的途徑在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從眾多信息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彌足珍貴。作者建議在獲取新聞的時候,要謙恭虛己、混合吸收、少點兒偏激、多加辨別。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既不迷信專家也不盲目排斥,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互聯網是個容器,從容器拿什麼是一種能力,書中沒有給出方法論,我的經驗是問“為什麼”。

這本書中關於大學教育和“新新聞”的分析,準確犀利,可以引發思考。


《崩潰:關於即將來臨的失控時代的生存法則》

書單 | 後真相時代,該如何保持思維自由?

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崩潰的原因是系統呈現線性的複雜的狀態,以及緊密的耦合性;第二部分為方法論,解決類似崩潰問題要從原因也就是複雜性和緊密耦合入手,具體講有7個方法:設計更透明和鬆散的耦合系統,使用結構化策略工具,認真對待警示信號,鼓勵懷疑,建立多元化的團隊,網局外人學習,以及換一個視角去看待問題。

這本書看似在說商業,其實可以遷移到生活的放放面面,比方說刑事案件發生的原因、失業的原因等。生活中任何一個小的崩潰,都是由於那些我們忽略了的小細節產生的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預防崩潰的關鍵在於找到蟻穴。

這本書特別適合現在看。


《沒有思想的世界:科技巨頭對獨立思考的威脅》

書單 | 後真相時代,該如何保持思維自由?

如果思想消失了,世界將會怎樣?

谷歌、臉書、亞馬遜等互聯網科技公司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問題,00後一代思想消失。

作者富蘭克林·福爾是傳統的媒體人,他經歷過紙媒的繁榮,《沒有思想的世界》帶有他的情感,類似一個有閱歷的了“老人”的呼籲。

他擔心年輕的一代,習慣依賴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放棄自我思考,成為網絡的俘虜。

建議將這本書與尼爾·波斯曼的《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一起閱讀。


《事實:用數據思考避免情緒化決策》

書單 | 後真相時代,該如何保持思維自由?

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說到:“人類有兩種能力,分別是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事實》就是一本針對我們認知能力的書籍,對它的詮釋副標題“用數據思考避免情緒化決策”很是貼切。

當然這類書籍很多,我選擇它推薦除了它是2019年的黑馬,長期佔據各大榜單外,還因為它的嚴謹,長達40頁的附錄中既關注了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又在內容上選擇一些該瞭解又不是很瞭解的常識。

全書分為10章,論點是10個很重要又容易被忽視的思維方式。一分為二、負面思維、直線思維、恐懼本能、錯覺、以偏概全、命中註定、單一視角、歸咎他人、情急生亂,每一個都可以單獨寫一本書。

在互聯網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值得心疼,花了那麼多時間依然沒有找到需要的東西更值得心疼。

在互聯網上,“事實”有時候不是事實。

上網和關注新聞是一種技能,就像其他技能一樣,可以通過不斷重複練習越來越好。

想要擺脫互聯網的漩渦,就要努力掌握這項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面推薦的幾本書不一定善其事,但一定可以利其器。

擺脫“後真相”的魔咒,窺探真實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