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小官帮助朱棣一件事,朱棣给他升官,他又改变了明朝的轨迹

明朝初年曾经有三位股肱大臣历经成祖到英宗(朱祁镇)四朝,他们为成祖到英宗之间的明朝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也许是老天有意安排,这三位大臣不只是同时期的辅臣,而且他们的姓氏相同杨士奇、杨荣、杨溥,史称“三杨“。在他们辅佐的这几十年里,内阁用人适当,明朝蒸蒸日上,使成祖朱棣连年征战,大兴土木,已经是疲惫不堪的明朝经济大幅恢复,这也直接创造了之后的仁宗到宣宗的盛世。不可不畏之治世之能臣,明朝之幸也。可三人中有一人早期的经历比较特别,他帮助朱棣一件小事,朱棣给他升官,没想到,他又改变明朝走向,他就是杨荣。

七品小官帮助朱棣一件事,朱棣给他升官,他又改变了明朝的轨迹

杨荣生于洪武四年,跟帝王出生的气象相比,这些大臣往往没有那么大的场面,只有行为上的异象。所以杨荣就属于这个类型,据说他出生时的哭声让他祖父觉得非常雄壮,觉得他日后必能让杨家荣华显贵,于是取名子荣。建文二年的时候,他不负众望终于在殿试中以二甲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封为一个七品小官翰林编修。也可能是建文朝比较短,所以在朱允炆的时代里没有太大作为。真正让他开始崭露头角是在永乐年间。

建文四年时候朱棣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来到了南京城下,不日则南京城破,建文失踪,经过了四年的波折坎坷,终于宝座已经就在眼前,这时候的朱棣心里一定是长出了一口气且非常高兴。进南京城直接走向了南京皇宫,这时突然有一个人拦住了他的去路,行完礼节后,问了朱棣一句话,燕王殿下您是先去谒陵,还是先去登基,这句话就像当头一棒槌,打醒了朱棣,朱棣赶忙回答,我此行正是了谒陵而来,于是掉转马头直接奔向了明孝陵。当时南京投诚的官员有一百多个,就这么一个七品小官帮了他一次,于是朱棣记住了他的名字。

七品小官帮助朱棣一件事,朱棣给他升官,他又改变了明朝的轨迹

为什么说杨荣帮助了他,这就涉及到朱棣靖难了。当年奉天靖难一文中写得好,我是俸朱元璋的祖制清君侧。朱元璋当年怕皇帝周围有奸臣,于是规定藩王可以前来帮助皇帝清扫奸臣。当然这个规定只是被朱棣给断章取义地借用了,因为朱元璋还规定,清君侧必须皇帝下旨召唤才能来,再有就是完事后立马撤出南京城。而如果朱棣直接去登基的,那就相当于昭告全天下我朱棣就为了皇位来的,清君侧只是个借口。所以杨子荣的这句话算是拯救了朱棣。祭拜完成登基后的朱棣直接给他改了名字,姓杨名荣,还把他调到内阁做事受到朱棣的重用。

永乐二年老实巴交但不受待见的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朱棣也为他选好了班底,这其中就有杨荣。可是朱高炽这个太子朱棣很不喜欢,因为朱棣觉得我这个老大一点不像他,又胖又不会打战。相反他的二子朱高煦深得朱棣的喜爱。对于这个自己不喜欢的老大,朱棣当然就是各种难为,所以朱棣的前期,太子日子相当不好过,找各种理由去折磨他,让朱高炽觉得他这个太子随时可能就不存在了,但是朱高炽自己不知道正在有一股潜在的力量帮助他,这股力量可能朱棣还在的时候,不会有太大作为,但是他们的力量足以改变明朝的历史,这就是文官集团,而对他帮助最大的当属杨荣了。

七品小官帮助朱棣一件事,朱棣给他升官,他又改变了明朝的轨迹

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出征的朱棣根本没有发现敌人,在杨荣的却说下最终班师回朝,可是在达到榆木川的时候,朱棣撒手人寰了,留下杨荣和五十万大军,大军在外将帅已死,这时候非常危险,身边的太监已将不知所措,这时候就看出杨荣的能力了,他淡定自如先是紧急命令融掉军中所有的锡器打造一顶棺材,杀掉所有工匠,然后秘不发丧,朱棣每天正常的饮食照常,然后紧急派人通知朱高炽,封闭城门马上登基。其实杨荣做的这个决定相当正确,足以改变明朝发展轨迹,当时不只是外部的阿鲁台会随时出现,明朝内部也不是很安生,主力军在外内部兵力很是空虚,汉王朱高煦虎视眈眈皇位已久,如果这个时候消息走漏,汉王一定会起兵,对于能征善战的弟弟朱高炽根本没有胜算。后来朱高炽顺利登基,对杨荣更是欣赏,曾经五次收到仁宗赏赐的银印,其中有一枚刻有“绳衍纠缪”,是仁宗专门赐予杨荣,让他密奏朝堂之过失,也是体现了君臣之间关系的密切。

七品小官帮助朱棣一件事,朱棣给他升官,他又改变了明朝的轨迹

其实看完杨荣的一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心思缜密、办事沉稳的人。而他对于君臣共事之道更有自己的见解。事君有体,进谏有方,是他对于君臣之间共事的基本原则,这也是他历经四朝而不衰的原因。而他的心思缜密又改变了明朝的轨迹,使明朝再一次避免内乱,也给削弱汉王等势力赢得了定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