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公元1234年,蒙古军队与南宋联手,消灭了北方的金国,中国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可惜好景不长,刚刚去除了肘腋之患的南宋,前脚送走了豺狼,后脚便迎来了猛虎。蒙古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南宋,他们是比大金更可怕的敌人。隔着长江,南宋的臣民们仿佛能听到蒙古骑兵的铁蹄声,本已羸弱不堪的王朝,再次命悬一线。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宋蒙南北对峙,长江与淮河一带是宋朝最后的防线。不过,只要能守住长江天险,南宋仍然能保半壁江山,继续偏安一隅。毕竟,他们已经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然而,一切在1252年戛然而止。

这一年,从南方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忽必烈攻陷了大理国首都。大理国在今天的云南境内。三年后,云南全境落入蒙古人之手,顿时,帝国的南大门向敌人敞开。宋朝做梦也没想到,蒙古大军竟会出现在南方,对他们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忽必烈

局势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长江淮河一线,是抗蒙的“正面战场”。但是在西南地区,宋军的部署相对薄弱。一旦被蒙古人从背后捅刀子,后果不堪设想。

危急时刻,南宋想起了一位“盟友”,那就是越南。

彼时的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每年向中国称臣纳贡,还接受中国皇帝颁发的封号。蒙古人占领云南后,越南朝野上下震动,他们战战兢兢地注视着这个陌生的敌人,思考着自己将何去何从。

越南是中国的近邻,它的身上有太多的中国基因,却始终与我们若即若离。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相传,越南人的祖先是中国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他们曾在中国的湖南栖居。越南这个名字并非古已有之,唐代以前,史学界把越南称为“文郎国”与“瓯骆国”。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越南过去还有个名字叫“安南”,这是在唐代以后才有的,因为唐政府曾在当地设置了“安南督护府”。那时候的越南,还谈不上是个独立国家。

直到公元10世纪,越南才正式独立。1010年,越南更名为“大越国”。19世纪初,越南有了今天的名字,此后无论政体国体如何变迁,“越南”都成了大家对这个国家的称呼。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从汉代到隋唐,越南一直归中国直接管辖。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越南借机独立,从此结束了被中原王朝统治的历史。

公元968年,一个叫丁部领的将军建立了新的朝代,史称“丁朝”。独立之后的越南,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丁朝只维系了12年,之后被前黎朝给取代,这两个朝代都很短命,总共加起来连50年都不到。毕竟对刚独立不久的国家而言,国王们对统治技术还没摸出个门道,而且个人素质也不怎么样,不是荒淫无度,就是嗜杀成性,很快就被人推翻了。

公元1010年,越南又建立了一个新王朝——李朝。

李朝的开国皇帝李公蕴是一代明君,他笃信佛教,上台后废除了各种严刑峻法与苛捐杂税,还引进中国的科举制度,使官僚选拔步入正轨。在越南历史上,李公蕴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位期间,越南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李太祖李公蕴

李朝对越南历史的另一大贡献,是大力引进儒家文化。在此之前,越南的统治者都是以佛教来感化子民。可到了1070年,越南官方修建了第一座文庙,正式把孔子作为祭祀对象。皇室还模仿中国建立国子监,专门为皇族贵胄授课讲学,使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越南的文化也随之兴盛。

不过话要说回来,尽管越南从文化到制度上全面模仿中国,但并不代表他们愿意向中国彻底地俯首称臣。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位于越南首都河内的孔庙

北宋时期,宋太宗与宋神宗曾两次出兵征服越南,想把它重新纳入自己的版图。宋朝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本想拿这个南方的“小弟”练练手,谁知道人家不买账,两次亲越战争均以失败收场。据说在战争期间,越南人写了一首诗,叫做《南国山河》,这首诗被称作越南的第一份“独立宣言”,迄今仍收录在越南的语文教科书里。

《南国山河》这样写道:“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虚败。”

诗的大意是:南国的山河都是我们的,而且这是老天规定的,你们这帮强盗想来抢地盘,没门儿!

诗中所说的“逆虏”,应该就是指宋朝军队。显然在这首诗里,越南人明确地把自己视为一个独立民族,无论你中国多么强大,哪怕是自己的宗主国,也终究是外人。就像我们宋朝以同样的方式看待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一样。

李朝享国215年,后来国力衰弱,被陈朝给取代。当蒙军占领云南的时候,陈朝建立还不到三十年,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对蒙古人究竟是战还是和?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如果选择对抗,无异于自取灭亡,以越南的国力,连打个南宋都很吃力,更何况是凶悍的蒙古人?

但如果和蒙古人讲和,问题会更大。一方面,越南毕竟是中国的藩属,平时受人保护拿人好处,眼下大哥有难,你落井下石,做人太不地道。但更重要的是,现在南宋还没有被蒙古打下呢,万一蒙古人攻不下来,宋朝还不照样回头找你算账?

然而,战事可不等人,蒙古人大兵压境,扬言要灭掉越南,朝野上下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陈朝皇帝向中国派去使节,告诉宋朝皇帝,蒙古人试图借道越南入侵宋朝,如果南宋再不相助,大伙都得玩完。

面对越南的求助,南宋也很无奈。毕竟,自己这头正忙着对付北方的蒙古人,根本抽不出军队。可既然敌人已经窜到后院了,总不能坐视不理。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于是,宋朝开始向越南提供援助,但仅限于军用物资与情报交换。比如不间断地向越南派遣能工巧匠,由他们协助制造弓箭与火炮。不过,这一切对抗击蒙军依然是杯水车薪。1258年,蒙古人还是打了进来。

奇怪的是,蒙古人这次入侵的时间非常短暂,虽一度占领了首都,但仅仅停留了几天便撤退了。按理说,面对如此重大的战事,交战双方应该都有详细的记载。然而,无论蒙古方面还是越南方面,均没有过多的介绍。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星的奏折中,了解到事件的大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蒙古人的进攻仅仅是试探性的,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打算大举进兵。至于原因,可能是为了下一步军事行动做准备,也可能是为了吓唬吓唬越南朝廷,逼迫其和谈。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其次,蒙古人的确攻入了越南首都,但为什么会撤退?越南的解释是:蒙军被越南打败了。而蒙古人的解释是:天气炎热,军中爆发了瘟疫,大军主动选择离开。

还有一个事实是,蒙古人的兵力很少,他们只带了几千人,冷兵器时代,以这点兵力想要征服一个国家,基本是不可能的。

战争结束后,越南加紧了与南宋的情报往来,一旦发现蒙军有所行动,越南就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南宋。而南宋方面,则继续向越南提供军事物资援助,甚至还考虑派一支精兵驻守边境,随时驰援对方。表面上看,双方似乎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

可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1259年,蒙古人再次从广西攻入中国境内,而且这回是长驱直入,从广西一路打到了湖南,最后兵临潭州城下。

面对蒙古人的进攻,宋朝被打的措手不及,朝廷根本来不及调兵,蒙古人来去如风,如入无人之境。而且,蒙军此役的目的不是攻城略地,而是为了北上与正面战场的忽必烈会合。因此,他们出动了大量的骑兵,而宋朝在南方以步兵为主,速度完全跟不上,战场局势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最后,要不是因为蒙古军队内部陷入权力斗争,忽必烈答应讲和。南宋王朝的丧钟,可能会提前敲响了。

那么问题来了,蒙古人究竟是怎么攻入南宋的呢?为何南宋事先准备不足?而越南在身后,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有日本学者认为,蒙古人是借道越南,再从广西入境的。也就是说,越南是蒙古侵宋的幕后帮凶,或至少对蒙古人的行动听之任之。

但还有人认为,蒙古并未借道越南,而是从云南方向出兵的。他们指出,蒙古主要在云南东南、贵州南部与广西西北部驻兵,这些地区并非与越南接壤,所以不需要从越南借道。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至于真相究竟如何?还是留待历史学家去考证吧。但不管怎么说,越南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在这场危险的博弈中,保住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一方面,它在蒙古人的铁蹄面前逃过一劫,并未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直到元朝建立,越南虽频繁遭受蒙古入侵,但始终没有被彻底征服。另一方面,越南继续和宋朝保持着同盟关系,而且还建立了抗蒙统一战线。

这里不想去指责谁对谁错。事实上,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世界,利用大国之间的博弈,在夹缝中求生存,是小国一贯的生存策略。在巨人面前,小国的做法通常是:找靠山,站好队,既不讨好谁,也不得罪谁。当你面对实力远强于你的对手时,靠的太近,或离得太远,都是危险的。古代越南正是凭借一点点运气和高明的外交手腕,避免了被吞并的命运。

故事讲到这,最后再来一段插曲。在越南官方编写的历史书里,把1258年的蒙古人的撤退,描写成越南人抗击侵略者的伟大胜利。他们甚至夸大了蒙军的兵力,把几千人的部队说成了三万人,当从越南撤军时,其总数只剩下不到五千人,且只字不提中国对越南的援助。

夹缝中的生存:越南如何与南宋联手应对蒙古入侵

作为旁观者,我们当然希望治史者能够实事求是,但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我倒是能理解这么做的意图。毕竟,一个国家谋求身份认同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对历史做外科手术。把战争结果进行史诗化处理,既能振奋人心,也能提升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构建属于民族自己的宏大叙事。

周朝为了强化统治的合法性,把周灭商的牧野之战描绘地惊心动魄。美国人为了彰显自己的伟大,把一场规模并不算大的独立战争说得天花乱坠。给历史化妆,是人的天性。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卸下妆容,那么历史无非是一堆鸡零狗碎。有时候,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