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最後一位賢相脫脫的矛盾人生:元朝中興由他,覆亡也由他

脫脫帖木兒是元朝末期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有元朝最後一位賢相的美譽,短暫的一生憂勞國事,很受後世的敬仰,然而作為元朝末期朝廷的實力派,脫脫對於元朝的覆亡也是有著直接責任的。

一、系出名門、大義滅親

脫脫的出身是很高貴的,他的伯父伯顏是元順帝一朝最大的權臣伯顏,伯顏是文宗朝權臣燕鐵木兒的得力干將,所以在燕鐵木兒死後,伯顏直接控制了朝政,史書記載他“擅爵人,赦死罪,任奸佞,殺無辜,諸衛精兵收為己用,府庫錢帛聽其出納。”權勢滔天的伯顏根本沒把傀儡皇帝元順帝放在眼裡,雖無名,卻掌握了真正的實權。

元朝最後一位賢相脫脫的矛盾人生:元朝中興由他,覆亡也由他

脫脫圖片


伯顏在位的時候獨斷專行,把元朝推行的民族壓迫政策發揮到了極致,廢除了科舉制,堵塞了漢人上升的渠道,收繳漢人手裡的鐵器,甚至連農具都要上交,為彌補戰爭虧空對漢人大規模增加賦稅。甚至向元順帝建議要殺光漢族的五大姓,他認為這樣可以大規模減少漢人的數量,還會威懾其他漢人不敢反抗。幸虧元順帝本人還有判斷能力,斷然拒絕了伯顏的建議,才得以避免這一場災難。

伯顏的倒行逆施讓他的侄子脫脫很反感,他很擔心伯父事敗就會牽連家人,導致天降橫禍,他問計於自己的老師吳直方,吳直方的回答很乾脆:“大義滅親,大夫知有朝廷耳,家固不宜恤。”脫脫又問:事情辦不成怎麼辦呢?吳直方很堅決,“事不成天也,一死復何惜。”於是脫脫下定了決心。

脫脫首先獲得了元順帝的支持,他把伯父想要亂政,逼皇帝下臺,然後謀立皇太子燕貼古思的消息報告給元順帝,獲得了元順帝的信任,準備採取行動。

然而,想要拿下伯顏絕非易事,脫脫兩次準備下手最後都無功而返,直到至元六年,機會來了,而後來的事態發展證明,脫脫很可能學習了司馬懿誅曹爽的辦法。

伯顏想要邀請元順帝出城打獵,但是事先得到脫脫密報的元順帝拒絕了,於是伯顏邀請了皇太子燕貼古思,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出城,脫脫馬上將守城兵士換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將,城門緊閉,收繳了城門鑰匙,元順帝下詔書,歷數伯顏的罪行。

等到打獵回來的伯顏走到大都城下,卻發現四城緊閉,已經無法入城了,而自己的好侄子脫脫就坐在城樓上,宣讀聖旨,並且明確表明了脅從不問的原則。伯顏手下的兵士看到伯顏失勢,立刻一鬨而散,伯顏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走投無路,只好接受了朝廷流放的安排,在路上憂懼而死。


元朝最後一位賢相脫脫的矛盾人生:元朝中興由他,覆亡也由他

元順帝圖片


伯顏的倒臺標誌著以脫脫為首的新貴將要走上元朝政治的舞臺,國家政策也有了變化。

二、文治武功、政績斐然

脫脫登上了大元的政治舞臺,他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

四處冒煙的局面,但是脫脫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去應對,他很有信心在皇帝的支持下恢復列祖列宗的榮光的。

(一)開科取士、緩和矛盾

脫脫恢復了被伯父伯顏廢除的科舉制,這對於籠絡漢

族的士大夫起了很好的作用,他創辦奎章閣,延請當時的名儒進京修撰歷史,翻譯古籍,並且建議元順帝用心讀書,學習儒家文化的經典,元順帝甚至下詔將《貞觀政要》翻譯成蒙古文字,給貴族子弟閱讀。脫脫還下令減輕了一些伯顏剝削漢族人的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人的苦難生活。

而對蒙古族內部,由於伯顏在朝堂之上打擊異己,造成統治集團內部離心離德,脫脫為他們平反昭雪,給他們恢復待遇,維護了朝堂之上的團結。他還大力整頓吏治,對地方官有了嚴格的考核標準,或升或遷、或降或罰都有了相對公平的標準。

(二)摒除異議、治理河道

至正四年夏季,連下了二十幾天的暴雨,黃河水瘋漲,

河南蘭考東北的白堤決口,之後金堤又決口,很多地方都遭水淹,而元朝政府毫無治理河患的辦法。決堤的大水不斷向北侵襲,“北侵安山,淪入運河,延袤濟南、河間,將隳兩漕私鹽場,實妨國計。”《元史》要知道,江南是魚米鄉,大都的糧食和生活用品供應都是走運河從江南運過去的,運河一段,也就掐斷了大都的命脈。而鹽場被侵必將導致朝廷收入大降,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收入雪上加霜。

元朝最後一位賢相脫脫的矛盾人生:元朝中興由他,覆亡也由他

黃河決口圖片


災區的不斷擴大也使災民的數量直線上升,為了尋一條生路,各地的災民揭竿而起,暴動不斷,朝廷派去鎮壓的軍隊顧此失彼。

而當時脫脫剛剛復相不久,面對朝堂之上對治水一片的反對之聲,脫脫的態度很堅決,“事有難為,猶疾有難治,自古河患即難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元史》。他接受了漕運使賈魯的建議,發民工15萬,戍軍2萬參與治理黃河,並最終治河成功。

(三)鎮壓起義、鐵血手腕

由於元朝末年天災連綿又徭役繁重,各地起義風起雲

湧。先是白蓮教韓山童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但是卻點起了起義反抗暴政的火種。劉福通、芝麻李、徐壽輝、郭子興等很多人相繼揭竿而起,氣勢洶洶。

面對起義,脫脫的對策就是殘酷鎮壓,他派朝臣出兵河南,又派自己的弟弟也先帖木兒帶十萬兵馬出征,還聯合很難的察罕帖木兒以及羅山的李思齊共同鎮壓起義軍。

至正十二年,脫脫親率大軍攻打徐州,一番激戰之後,脫脫攻破徐州城,開始了滅絕人性的屠城。等到脫脫班師回朝之後,元順帝在徐州為脫脫建立了生祠,記錄他為元朝統治立下的大功。

(四)功耶過耶?其無罪耶?

在為元廷立下大功的同時,脫脫的幾項重大錯誤也直

接為元朝的滅亡打下了伏筆,這些或處於無心,或出於無奈。

(一)開河變鈔、禍患無窮

元朝末年,中原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這首兒歌中的開河和變鈔都是脫脫極力倡導並且施行的。

當時元廷國庫虧空,財政危機,丞相脫脫的解決之法就是變鈔。其實在元朝後期,由於連年用兵以及對親貴賞賜不斷,國家財政已經是入不敷出,發行鈔票似乎是唯一的解決之道。而到至正年間,這種情況愈演愈烈,脫脫下決心變鈔,由元順帝下旨,中書省執行的變鈔方案開始實施:在原來的中統交鈔上面加蓋“至正交鈔”的字樣,這就算是新印製的至正交鈔。並且發行“至正通寶錢”,和舊有的貨幣同時使用。

濫發紙幣的災難顯而易見——通貨膨脹。

據《元史食貨志》記載,很快鈔票就失去了作用力,變成了廢紙一張,老百姓乾脆回到了最原始的辦法,以貨易貨,脫脫主導的變鈔完全失敗。

那麼治河呢?這是一件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情啊?為什麼也成為禍患呢?

在國家富庶的時候治河肯定沒有問題,關鍵當時國庫虧空,貪官橫行啊。據史料記載,當時發給民工的工資就是元廷發行的鈔票,上面我們已經說過,鈔票就是廢紙一張,那麼這些民工的生計就成了問題,於是身處絕境的民工選擇了“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而這,在脫脫至黃河之前,朝堂之上就有人預見的:治理黃河,中原必反。

(二)民族政策,庶無改變

脫脫剛剛上臺的時候,對於民族之間的對立採取過一些

補救措施,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隨著後期天災人禍的加劇,他的政策也回到祖宗民族隔離的老路上了。

朝廷在研究軍國大事的時候,脫脫要求漢族大臣迴避,甚至在開會期間命令守門兵士把來開會的漢族大臣攔在門外,他還建議元順帝:有謀反的漢人、南人一概逮捕,而對那些因犯罪被貶在外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都要召回京師。在地方官奏報給皇帝的奏摺上,脫脫就會把原來的謀反事填上幾個字,變成“漢人謀反事”,這些事實都說明,在脫脫的內心深處,他對漢人是非常不信任的,他所作的一切和他的祖先沒有區別:維護蒙古貴族的利益。

(三)高郵大戰,存亡已定

如果說上述錯誤並不能直接導致元朝的衰落,那麼高郵

之戰,則徹底斷送了元廷的希望。

至正十三年,張士誠起兵,第二年,張士誠便佔領高郵,並且攻破揚州,大運河的運輸再次被切斷,京師的物資告急。


元朝最後一位賢相脫脫的矛盾人生:元朝中興由他,覆亡也由他

張士誠圖片


元順帝下了一封頗為懇切的詔書給脫脫,要他率軍親征。脫脫在出徵之前,把汝中柏輔佐弟弟也先帖木兒管理朝政,汝中柏建議說哈麻兄弟必將成為脫脫的心腹大患,但是哈麻曾經有恩於脫脫,所以脫脫一直猶豫不決。後來,哈麻兄弟利用皇太子的關係饞構脫脫,說他出徵三個月,卻未立尺寸之功,朝中的官員有一半都是脫脫的人,兄弟兩個擅權亂政,汙損朝廷。

耳根子軟的元順帝聽信了讒言,而內心深處,他也很害怕脫脫會發展成第二個伯顏,於是他下旨罷免了也先帖木兒的官職,有下詔剝奪脫脫的兵權。

詔書到達之際,脫脫已經把張士誠困在高郵城內,張士誠裡無糧草外無救兵,脫脫眼看大功告成。但是他還是決定放棄攻打高郵,遵從旨意,交出兵權。他的部下勸他隱匿旨意不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脫脫認為自己若是違抗聖旨就是違背了君臣之義,於是交出了兵權。

臨陣換將,頓時軍心大散,高郵城下的百萬元軍大亂,四散奔逃,還有的乾脆直接投降了紅巾軍,反戈一擊。從此元廷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清繳義軍的行動,元朝大勢去矣,義軍從此由被動走向了主動。

而沒了權力的脫脫很快被流放雲南,後來哈麻矯詔,一杯毒酒賜死了脫脫,脫脫死時年僅42歲。

脫脫的一生是很矛盾的,他稱得上為國家鞠躬盡瘁,但是由於他的錯誤舉措也為元廷埋下了大的禍根,尤其是在高郵城下,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為了自己忠臣的名聲,愚忠的放棄了兵權,離開了指揮的崗位,導致大軍一潰,再難復矣,從這一點來說,他也稱得上元廷的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