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局面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人們一般認為,造成這種混亂局面的是數不清的戰爭。但事實上,戰爭只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瘟疫流行。

東漢末年,尤其是桓靈期間,瘟疫已經相當嚴重了。延熹七年,方士襄楷上疏說,當時的現狀是“天象異,地吐妖,人疾疫。”漢靈帝時期,15年間爆發了五次瘟疫,其中以公元182年最為猛烈,那次瘟疫導致中原“家家有扶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局面


瘟疫的橫行,加上皇帝賣官鬻爵,大臣貪汙受賄,本來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更是沒有了活路。第二年,醞釀黃巾起義的張氏三兄弟趁機建立太平道,用符水給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贏得了眾多人的信任。十多年間擁有了幾十萬的信徒。太平道用治病的方式拉攏人心,可見當時的疫情很嚴重。之後,張角等人終於拉起起義的大旗,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局面


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序中寫道:“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經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曹丕在《與吳質書》中也寫道“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難。”一個是大族兼名醫,一個是王族後裔,他們的家庭條件和醫療條件要比一般人好得多,在疾病面前都損失慘重,普通人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局面


瘟疫不僅發生在人們的生活中,戰爭中也會發生。公元222年,曹丕派夏侯尚圍攻江陵。曹軍把江陵城被圍的水洩不通,攻城的地道也已經挖好,馬上就要發起合圍的總攻。就在這時,江陵“城中疫氣疾病,夾江塗地。”曹丕怕軍隊被傳染,不得不下令撤軍。這是曹丕第一次與東吳作戰,他雖然不甘心撤軍,但在天災面前也只好如此。

同一時期,地處歐洲的羅馬帝國也是各種流行病肆虐,好幾位羅馬皇帝在外出征戰時染病死亡,致使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不得不中止。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局面


全球範圍瘟疫橫行,而那時候因為交通不發達,交流還不順暢,為何會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發生如此大範圍的疾病呢?科學家通過研究給出答案:氣候變遷。

疾病的流行需要在一定的天氣條件和氣候環境中產生。一般來說,氣候異常會導致病菌生存環境發生變化。病菌為適應新的環境,會產生過渡繁殖或變異等現象。而病菌的這一變化會讓它的毒性大大增強,甚至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失效。隨著變異病菌的四處傳播,疫情會迅速蔓延。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局面


從歷史記錄來看,重大疫病的發生和氣候有很大關係,越是寒冷時期,發生的頻率越高。寒冷期易發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一時期,農作物產量減少,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從而出現營養不良等狀況,致使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人體和病毒的對抗就像兩個人打架,你弱了他就強,你強了他就弱。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局面


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寒冷期。氣候的突變、統治者不恤民情和戰爭的多發交織在一起,讓社會變得更加混亂。百姓流離失所,出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