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方战争系列三:克里索夫战役,劣势的瑞典是如何击败联军的?

里加战役之后,瑞典军队长驱直入在波立联邦境内横行霸道。这让后者认识到了危机,原本在波立联邦看来,它只需要退出战争瑞典人就不会再来了。可是查理十二不这么想,战争越打野心也就越膨胀,人家想的是彻底把你彻底干掉。并且瑞典的军队已经开到了凯尔莱了,这就不得的不和瑞典人硬碰了。

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国王强人奥古斯特的判断——双方的战争是你死我活的。

在这种情况下,波立联邦立即组织了萨克森-波兰联军,企图阻挡查理十二的攻势。双方的决战地点也被选定好了,就是克里索夫(Kliszów)谁打赢了谁就能控制整个凯尔莱一代。

极度悬殊的实力差距

波兰-撒克逊联军的规模达到了24000人。其中,萨克森步兵7000人,骑兵9000人。波兰方面直接派出了7000余人规模的精锐骑兵部队,其中有1240人是大名鼎鼎的波兰翼骑兵。联军装备有46门野战炮和5门重炮,并且从开始就占据了有利的防御位置。

瑞典方面则显得十分寒酸,查理十二指挥的军队只有对手的一半也就是12000人左右,作战主力是8000人左右的瑞典步兵,骑兵4000余名。而在当时战场上能发挥最重要威力的火炮方面,瑞典这12000人的大军却只携带了4门轻型野战炮(这种轻型野战炮只有300磅重,根本无法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持)。双方的火炮差距超过了1比10,即联军拥有10倍于瑞典人的火炮火力。

骑兵的差距更加悬殊,瑞典没有优良的战马,骑兵素质本就差强人意,结果4000余名瑞典骑兵面对的是身经百战的波兰骑兵和萨克森的精锐骑兵,且对方的骑兵总数达到了16000人4倍于瑞典的骑兵部队。步兵数量瑞典方面稍有优势不过只多出1000人,但联军具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瑞典人的4门轻装炮在对方46门野战炮和5门重炮的面前几乎等于不存在。双方实力差距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来说都是非常之大的。

大北方战争系列三:克里索夫战役,劣势的瑞典是如何击败联军的?

在战役爆发前的克里索夫(Kliszów),瑞典军队的军营和萨克森波兰联军的军营驻扎地距离只有8公里。双方的营地被一大片树林和沼泽带隔开,瑞典军队驻扎在树林的北面,后方是一大片平原。萨克森波兰联军的营地位置可以说是比瑞典人好很多的,整个营地的北面是沼泽和森林且营地的西面被山谷所包围,这就意味着瑞典人如果想要主动进攻除非越过8公里的森林和沼泽否则根本不可能,而对于联军来说他们则可以利用骑兵的数量和质量的绝对优势从右侧绕出并直接攻击瑞典人的侧翼和后方,且联军还在火炮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一旦他们发现瑞典人企图进攻,完全可以利用炮火优势让瑞典人寸步难行,瑞典人的火炮数量是个位数,不要说支援了,连还击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查理十二就是敢生吃螃蟹不怕被钳的,他的作战计划仍旧是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主动进攻。1702年7月19日上午9点,查尔斯十二带领他的军队穿过树林,11点到达沼泽地带以北(但是没有穿过沼泽),而且瑞典方面属于倾巢出动,8000名步兵、4000名骑兵和那四门小炮全都上了,不过鉴于双方火炮差距实在太大,查理十二把他仅有的4门小炮藏到了林子里并且这四门火炮在整场战役中几乎一炮未发。查理十二本想秘密行动不被发现,但那是不可能的。

联军很快就发现了瑞典人的动向,瑞典人所面对的是沼泽对面荷枪实弹的7000名萨克森步兵、9000名萨克森骑兵、660名波兰步兵、7000名波兰骑兵和51门大炮的炮口。

大北方战争系列三:克里索夫战役,劣势的瑞典是如何击败联军的?

瑞典军队的右翼由卡尔·古斯塔夫·伦斯基德(Carl Gustav Rehnskiöld)指挥(其也同时负责指挥骑兵),中部一线由汉斯·恩里克·冯·利文(Hans Henrik von Liewen)和克努特·戈兰森·波塞(Knut Göransson Posse)指挥,左翼由戈特奥尔普公爵弗雷德里克四世(FrederickIV, Duke of Holstein-Gottorp)指挥。联军的左翼和中心由亚当·海因里希·冯·斯泰诺(Adam Heinrich von Steinau)和约翰·马蒂亚斯·冯·德舒伦堡(Johann Matthias von der Schulenburg)分别指挥,而右翼(骑兵部队)由雅各布·海因里希·冯·弗莱明(Jacob Heinrich von Flemming)指挥。波兰骑兵也被集中部署在右翼,由希罗宁·奥古斯丁·波米斯基(Hieronim Augustyn Lubomirski)指挥。从双方的指挥官阵容来看,基本上可算得上是当时的欧洲名将展览馆了。而且联军的骑兵部队均部署在右侧,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联军阵地的左翼是一大片山谷,敌人不可能短时间内穿过山谷对其发动进攻,他们自己也没法冲出山谷去攻击瑞典人。

在沼泽中陷入泥潭的正面战

查理十二世的战术异常刚猛,他的计划就是从正面和右侧猛攻然后把联军包围,不过他也知道联军的萨克森骑兵和波兰骑兵不好惹,所以查理十二也加强了右翼部队的数量不仅把全部骑兵都调到右侧,还混编了一部分步兵进入。瑞典军队的步兵主力在下午两点开始正面进攻,右翼的骑兵部队也直接和波米斯基的波兰骑兵硬撞。

大北方战争系列三:克里索夫战役,劣势的瑞典是如何击败联军的?

然而,瑞典步兵既要穿过沼泽地又要面对联军51门大炮的洗礼,进攻开始不到10分钟,瑞典步兵的左翼指挥官戈特奥尔普公爵就直接被联军的大炮炸死。整个瑞典步兵部队在这次冲击下直接损失了八分之一的兵力,被迫撤回停止攻击。瑞典步兵后撤之后,联军步兵部队立即组织了两次反冲锋,但却受困于沼泽,加上瑞典军队的抵抗,两次反冲锋都没有任何突破。

这样,双方的步兵基本上等于隔着沼泽地干瞪眼,谁也拿谁没办法。想要突破战局就只能看双方右翼骑兵的表现了。瑞典人骑兵虽少,且质量不佳,但却拥有一个彪悍的指挥官,伦斯基德带着所有瑞典骑兵疯狂的向联军的波兰骑兵部队冲锋,结果大名鼎鼎且屡经战阵的波兰骑兵竟然被打退了,并且还跑了。这直接导致联军右翼失去了保护,瑞典步兵快速从右翼进攻,准备利用侧翼优势慢慢的碾碎联军的主力步兵。波米斯基的波兰骑兵被瑞典骑兵一路追击到基耶村。当然,联军部队也不是傻子,右侧的萨克森骑兵几乎立即就对瑞典军队进行了反击,萨克森将军亚当·海因里希的攻击几乎直接切断了瑞典步兵右翼指挥官伦斯基德与大部队的联系,联军右翼的空当被立刻补上了。

骑兵大战,见缝插针,查理十二大获全胜

这样,一场激烈的骑兵大战爆发了,21个瑞典骑兵中队,约2100名骑兵和34个撒克逊骑兵中队的4300名骑兵在大平原上杀了个你死我活。当然,瑞典的骑兵指挥官也知道自己的军队不行,他根本没有打算彻底击溃对手,他只是想让萨克森骑兵后撤,这样就可以给瑞典步兵带来从右翼突破联军阵地的机会。

瑞典人的目的达到了,在瑞典骑兵不要命的冲锋之下,萨克森的骑兵部队稍稍后撤了几公里。这在骑兵战中是常规现象,就是你冲过来我再冲回去。但这次后撤,却给联军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大北方战争系列三:克里索夫战役,劣势的瑞典是如何击败联军的?

查理十二准确的抓住了战机,当时的联军火炮的炮口朝向是正前方,而且火炮转向需要时间,这就意味着联军的右翼不仅在短时间内不仅没有骑兵保护,火炮也是支援不上的。

查理十二集中全部军队到右翼,直接猛攻联军军团的主阵地,战场局势骤变,萨克森波兰联军主阵地失手,查理十二缴获了联军所有的大炮。联军只能撤退。查理十二本身打算在尼达河全歼联军,但萨克森骑兵在短暂的后撤后开始反攻,当他们得知主阵地失手后,亚当.海因里希立即改变作战目的,从原来的骑兵对决变为掩护大部队撤离。这就让斯库伦堡将军率领的联军中央步兵方阵几乎没有受到攻击,他们稳稳地撤退到了渡口并且激烈的阻止瑞典人的冲锋。联军的大部分部队也因此而免遭歼灭,成功撤离。

大北方战争系列三:克里索夫战役,劣势的瑞典是如何击败联军的?

克利索夫战役瑞典死伤1300余人,联军方面算上投降的部队共损失2000余人。双方损失虽然相当,但瑞典人占据了克里索夫从而控制了凯尔莱地区。这场战役中,查理十二面对的不是之前数量庞大却不堪一击的俄军,联军部队也没有出现在之前里加战役中严重的指挥失误,双方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硬碰硬。并且查理十二的军队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处于绝对劣势,在这种情况下瑞典人还能获胜,就足以证明查理十二的超凡的军事天赋了。

结语

克里索夫战役,有两个重要影响。第一、查理十二赢得了战役,并且也借此控制了凯尔莱地区。但是其未能歼灭联军主力,这些人在后来给查理十二的带来了一堆麻烦,这也算是这场战役留给查理十二的一个遗憾吧。

大北方战争系列三:克里索夫战役,劣势的瑞典是如何击败联军的?

第二,也是影响最大的,克利索夫战役标志着波兰骑兵衰败的开始。要知道波兰骑兵在130年以来都号称欧洲最强的骑兵部队之一,维也纳之战中波兰翼骑兵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克里索夫战役却中波兰向来自诩无敌的骑兵却被打的丢盔弃甲,而且还是在骑兵对决之中被击溃的,这也是波兰骑兵走下神坛的开端。

参考文献

沙皇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期间的外交策略

俄国在北方战争中胜利的外部因素

The Great Northern War Compendium, 1700-17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