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方戰爭系列三:克里索夫戰役,劣勢的瑞典是如何擊敗聯軍的?

里加戰役之後,瑞典軍隊長驅直入在波立聯邦境內橫行霸道。這讓後者認識到了危機,原本在波立聯邦看來,它只需要退出戰爭瑞典人就不會再來了。可是查理十二不這麼想,戰爭越打野心也就越膨脹,人家想的是徹底把你徹底幹掉。並且瑞典的軍隊已經開到了凱爾萊了,這就不得的不和瑞典人硬碰了。

血淋淋的事實證明了國王強人奧古斯特的判斷——雙方的戰爭是你死我活的。

在這種情況下,波立聯邦立即組織了薩克森-波蘭聯軍,企圖阻擋查理十二的攻勢。雙方的決戰地點也被選定好了,就是克里索夫(Kliszów)誰打贏了誰就能控制整個凱爾萊一代。

極度懸殊的實力差距

波蘭-撒克遜聯軍的規模達到了24000人。其中,薩克森步兵7000人,騎兵9000人。波蘭方面直接派出了7000餘人規模的精銳騎兵部隊,其中有1240人是大名鼎鼎的波蘭翼騎兵。聯軍裝備有46門野戰炮和5門重炮,並且從開始就佔據了有利的防禦位置。

瑞典方面則顯得十分寒酸,查理十二指揮的軍隊只有對手的一半也就是12000人左右,作戰主力是8000人左右的瑞典步兵,騎兵4000餘名。而在當時戰場上能發揮最重要威力的火炮方面,瑞典這12000人的大軍卻只攜帶了4門輕型野戰炮(這種輕型野戰炮只有300磅重,根本無法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持)。雙方的火炮差距超過了1比10,即聯軍擁有10倍於瑞典人的火炮火力。

騎兵的差距更加懸殊,瑞典沒有優良的戰馬,騎兵素質本就差強人意,結果4000餘名瑞典騎兵面對的是身經百戰的波蘭騎兵和薩克森的精銳騎兵,且對方的騎兵總數達到了16000人4倍於瑞典的騎兵部隊。步兵數量瑞典方面稍有優勢不過只多出1000人,但聯軍具有壓倒性的火力優勢,瑞典人的4門輕裝炮在對方46門野戰炮和5門重炮的面前幾乎等於不存在。雙方實力差距無論是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來說都是非常之大的。

大北方戰爭系列三:克里索夫戰役,劣勢的瑞典是如何擊敗聯軍的?

在戰役爆發前的克里索夫(Kliszów),瑞典軍隊的軍營和薩克森波蘭聯軍的軍營駐紮地距離只有8公里。雙方的營地被一大片樹林和沼澤帶隔開,瑞典軍隊駐紮在樹林的北面,後方是一大片平原。薩克森波蘭聯軍的營地位置可以說是比瑞典人好很多的,整個營地的北面是沼澤和森林且營地的西面被山谷所包圍,這就意味著瑞典人如果想要主動進攻除非越過8公里的森林和沼澤否則根本不可能,而對於聯軍來說他們則可以利用騎兵的數量和質量的絕對優勢從右側繞出並直接攻擊瑞典人的側翼和後方,且聯軍還在火炮上具有壓倒性優勢,一旦他們發現瑞典人企圖進攻,完全可以利用炮火優勢讓瑞典人寸步難行,瑞典人的火炮數量是個位數,不要說支援了,連還擊的資格都沒有。

然而,查理十二就是敢生吃螃蟹不怕被鉗的,他的作戰計劃仍舊是在各個方面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主動進攻。1702年7月19日上午9點,查爾斯十二帶領他的軍隊穿過樹林,11點到達沼澤地帶以北(但是沒有穿過沼澤),而且瑞典方面屬於傾巢出動,8000名步兵、4000名騎兵和那四門小炮全都上了,不過鑑於雙方火炮差距實在太大,查理十二把他僅有的4門小炮藏到了林子裡並且這四門火炮在整場戰役中幾乎一炮未發。查理十二本想秘密行動不被發現,但那是不可能的。

聯軍很快就發現了瑞典人的動向,瑞典人所面對的是沼澤對面荷槍實彈的7000名薩克森步兵、9000名薩克森騎兵、660名波蘭步兵、7000名波蘭騎兵和51門大炮的炮口。

大北方戰爭系列三:克里索夫戰役,劣勢的瑞典是如何擊敗聯軍的?

瑞典軍隊的右翼由卡爾·古斯塔夫·倫斯基德(Carl Gustav Rehnskiöld)指揮(其也同時負責指揮騎兵),中部一線由漢斯·恩裡克·馮·利文(Hans Henrik von Liewen)和克努特·戈蘭森·波塞(Knut Göransson Posse)指揮,左翼由戈特奧爾普公爵弗雷德裡克四世(FrederickIV, Duke of Holstein-Gottorp)指揮。聯軍的左翼和中心由亞當·海因裡希·馮·斯泰諾(Adam Heinrich von Steinau)和約翰·馬蒂亞斯·馮·德舒倫堡(Johann Matthias von der Schulenburg)分別指揮,而右翼(騎兵部隊)由雅各布·海因裡希·馮·弗萊明(Jacob Heinrich von Flemming)指揮。波蘭騎兵也被集中部署在右翼,由希羅寧·奧古斯丁·波米斯基(Hieronim Augustyn Lubomirski)指揮。從雙方的指揮官陣容來看,基本上可算得上是當時的歐洲名將展覽館了。而且聯軍的騎兵部隊均部署在右側,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聯軍陣地的左翼是一大片山谷,敵人不可能短時間內穿過山谷對其發動進攻,他們自己也沒法衝出山谷去攻擊瑞典人。

在沼澤中陷入泥潭的正面戰

查理十二世的戰術異常剛猛,他的計劃就是從正面和右側猛攻然後把聯軍包圍,不過他也知道聯軍的薩克森騎兵和波蘭騎兵不好惹,所以查理十二也加強了右翼部隊的數量不僅把全部騎兵都調到右側,還混編了一部分步兵進入。瑞典軍隊的步兵主力在下午兩點開始正面進攻,右翼的騎兵部隊也直接和波米斯基的波蘭騎兵硬撞。

大北方戰爭系列三:克里索夫戰役,劣勢的瑞典是如何擊敗聯軍的?

然而,瑞典步兵既要穿過沼澤地又要面對聯軍51門大炮的洗禮,進攻開始不到10分鐘,瑞典步兵的左翼指揮官戈特奧爾普公爵就直接被聯軍的大炮炸死。整個瑞典步兵部隊在這次衝擊下直接損失了八分之一的兵力,被迫撤回停止攻擊。瑞典步兵後撤之後,聯軍步兵部隊立即組織了兩次反衝鋒,但卻受困於沼澤,加上瑞典軍隊的抵抗,兩次反衝鋒都沒有任何突破。

這樣,雙方的步兵基本上等於隔著沼澤地乾瞪眼,誰也拿誰沒辦法。想要突破戰局就只能看雙方右翼騎兵的表現了。瑞典人騎兵雖少,且質量不佳,但卻擁有一個彪悍的指揮官,倫斯基德帶著所有瑞典騎兵瘋狂的向聯軍的波蘭騎兵部隊衝鋒,結果大名鼎鼎且屢經戰陣的波蘭騎兵竟然被打退了,並且還跑了。這直接導致聯軍右翼失去了保護,瑞典步兵快速從右翼進攻,準備利用側翼優勢慢慢的碾碎聯軍的主力步兵。波米斯基的波蘭騎兵被瑞典騎兵一路追擊到基耶村。當然,聯軍部隊也不是傻子,右側的薩克森騎兵幾乎立即就對瑞典軍隊進行了反擊,薩克森將軍亞當·海因裡希的攻擊幾乎直接切斷了瑞典步兵右翼指揮官倫斯基德與大部隊的聯繫,聯軍右翼的空當被立刻補上了。

騎兵大戰,見縫插針,查理十二大獲全勝

這樣,一場激烈的騎兵大戰爆發了,21個瑞典騎兵中隊,約2100名騎兵和34個撒克遜騎兵中隊的4300名騎兵在大平原上殺了個你死我活。當然,瑞典的騎兵指揮官也知道自己的軍隊不行,他根本沒有打算徹底擊潰對手,他只是想讓薩克森騎兵後撤,這樣就可以給瑞典步兵帶來從右翼突破聯軍陣地的機會。

瑞典人的目的達到了,在瑞典騎兵不要命的衝鋒之下,薩克森的騎兵部隊稍稍後撤了幾公里。這在騎兵戰中是常規現象,就是你衝過來我再衝回去。但這次後撤,卻給聯軍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大北方戰爭系列三:克里索夫戰役,劣勢的瑞典是如何擊敗聯軍的?

查理十二準確的抓住了戰機,當時的聯軍火炮的炮口朝向是正前方,而且火炮轉向需要時間,這就意味著聯軍的右翼不僅在短時間內不僅沒有騎兵保護,火炮也是支援不上的。

查理十二集中全部軍隊到右翼,直接猛攻聯軍軍團的主陣地,戰場局勢驟變,薩克森波蘭聯軍主陣地失手,查理十二繳獲了聯軍所有的大炮。聯軍只能撤退。查理十二本身打算在尼達河全殲聯軍,但薩克森騎兵在短暫的後撤後開始反攻,當他們得知主陣地失手後,亞當.海因裡希立即改變作戰目的,從原來的騎兵對決變為掩護大部隊撤離。這就讓斯庫倫堡將軍率領的聯軍中央步兵方陣幾乎沒有受到攻擊,他們穩穩地撤退到了渡口並且激烈的阻止瑞典人的衝鋒。聯軍的大部分部隊也因此而免遭殲滅,成功撤離。

大北方戰爭系列三:克里索夫戰役,劣勢的瑞典是如何擊敗聯軍的?

克利索夫戰役瑞典死傷1300餘人,聯軍方面算上投降的部隊共損失2000餘人。雙方損失雖然相當,但瑞典人佔據了克里索夫從而控制了凱爾萊地區。這場戰役中,查理十二面對的不是之前數量龐大卻不堪一擊的俄軍,聯軍部隊也沒有出現在之前里加戰役中嚴重的指揮失誤,雙方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硬碰硬。並且查理十二的軍隊無論是從質量上還是從數量上來講都處於絕對劣勢,在這種情況下瑞典人還能獲勝,就足以證明查理十二的超凡的軍事天賦了。

結語

克里索夫戰役,有兩個重要影響。第一、查理十二贏得了戰役,並且也藉此控制了凱爾萊地區。但是其未能殲滅聯軍主力,這些人在後來給查理十二的帶來了一堆麻煩,這也算是這場戰役留給查理十二的一個遺憾吧。

大北方戰爭系列三:克里索夫戰役,劣勢的瑞典是如何擊敗聯軍的?

第二,也是影響最大的,克利索夫戰役標誌著波蘭騎兵衰敗的開始。要知道波蘭騎兵在130年以來都號稱歐洲最強的騎兵部隊之一,維也納之戰中波蘭翼騎兵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克里索夫戰役卻中波蘭向來自詡無敵的騎兵卻被打的丟盔棄甲,而且還是在騎兵對決之中被擊潰的,這也是波蘭騎兵走下神壇的開端。

參考文獻

沙皇彼得一世在北方戰爭期間的外交策略

俄國在北方戰爭中勝利的外部因素

The Great Northern War Compendium, 1700-17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