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一生足智多谋,为何要等到曹叡死后才发动高平陵之变?

陆兴毕


正始十年(

公元249年),在曹氏托孤重臣曹爽陪着,年仅十八岁的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扫墓之时。一直以来都虎视狼顾的司马懿,终于发动了兵变,并成功地一举架空了曹氏家族,自此曹魏的军权政权几乎全部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此后的曹魏,就和当年在曹操控制之下的东汉如出一辙。后来,司马懿废曹芳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足智多谋,一直以来都对曹魏政权虎视狼顾,心有不轨,可他为什么要苦苦隐忍到魏明帝曹叡死后,才发动了兵变夺权?要知道虽然是成功了,但是这时候的他也已经步入晚年,不算对后人,只说对他自身,其实意义都不大了。

其实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时机未到,贸然发动兵变,难以成功。为什么要说时机未到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魏明帝曹叡的限制

曹叡这个人呢,虽然可能比不上他的老爹曹丕和爷爷曹操,但是也算得上英明神武,从他的庙号就能看出一二,一个“”字,就能说明他起码是一个明君。

都说司马懿会忍,城府很深,但是曹叡这个人的城府并不比司马懿浅,他在军事、政治、人才管理和情报方面不亚于司马懿,在各方面都能够监视限制住司马懿。

曹叡在位的时候,虽然也一直在重用司马懿,先后任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但是他一直知道父亲和爷爷对司马懿的忌惮,一直在学习父亲曹丕,约束限制着司马懿。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是忽冷忽热的,就是说需要你的时候,我就重用你,没有事情必须需要你的时候,就闲置不用。

等于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偏偏司马懿还不能有半点意见,因为他也知道曹氏家族一直都十分忌惮他,所以他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说,曹氏家族自然就有正当的理由对付他了。

所以那时候司马懿虽然明面上是重臣,可实际上一直接触不到曹魏权力的核心,无能独掌某方面的大权。自然也不可能发动什么兵变。

2,朝廷上的人心所向

魏明帝曹叡在位的时期,曹魏的旧臣还有很多都在,比如曹魏第一猛将许褚,都是在曹叡上位之后才死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那时候也还活跃在战场之上。此外,更是先有曹休,后有曹真,这两位都是宗族重臣,完全可以起到限制司马懿的作用,压得司马懿根本不敢有任何想法,并且曹植一脉也还有很多人都在。

所以这个时候在曹魏的朝廷上,曹氏宗族的人是占据了极大一部分发言权的,自然不会容许司马懿动什么小动作,也不会允许他有什么不好的想法,所以司马懿只能隐忍。

在曹叡死后,首先,那时候曹魏的旧臣已经死得差不多了,他还安排了曹爽和司马懿一起作为托孤大臣。这个曹爽可没有他爸爸曹真厉害,他虽然一心打压司马懿的地位:重用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人,排斥司马懿。甚至还在司马懿为太傅的时候,夺去了他的实权。之后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几乎将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给架空了。

但是曹爽这个人的品性却不行,德不配位。他不仅结党营私、独揽大权,得罪了很多人,更是加大了对外征讨力度。其实如果他能成功还好,但是却屡战屡败,使得伤亡惨重。如此一来,自然引起了反噬,朝廷群臣几乎全都对曹爽不满,于是大家都希望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可以出来限制曹爽,以稳固曹魏的江山。

至此,曹魏朝堂上的声音突然呈现一片向司马之声,如此一来,司马懿得到了群臣的支持,做起事来自然就方便无比。

3,外敌没有得到足够的削弱

曹叡时期,蜀国和吴国两家的实力还十分强大,蜀国的诸葛亮甚至还连续发动了多次北伐。司马懿可不是傻子,他不愿意因为自己内乱而给诸葛亮机会,他知道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权力,而是魏国不能乱,所以他不能动歪心思。

可在曹叡之后,先是石亭一战,不仅削弱了东吴的实力,曹魏的大臣曹休也死了,在削弱东吴的时候还为他铲除了一个内部的敌人,这无疑是双喜临门。在对蜀国大战的时候也一样,张郃战死,能够限制司马懿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在和蜀国吴国两国的战争中,司马懿不仅削弱了外邦的实力,为自己发动兵变赢得了稳定的时局,而且还弄死了内部能够制衡自己的人,简直是一举两得。

在多次大战之后,蜀国和吴国已经足够弱了,这个时候,就算曹魏内部出现动荡,这两个国家有行动手段,却也无能无力了,司马懿就不用担心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所以曹叡在世时,司马懿夺权的时机并没有成熟,所以他迟迟不动手。在曹叡身死之后,一切都水到渠成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动手,简直是事半功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轻而易举地就成功了。


历史龙元阁


历来政变是有特殊政治背景的,是两个集团之间争权夺利。曹叡在世时是不具备这样的政治背景,再者司马懿为何要发动政变?不需要,也不敢。曹丕、曹叡两代是非常重用、信任司马懿。217年曹丕当了魏太子后。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司马懿也是拥丕派。曹丕继王称皇帝后开始重用司马懿。亭侯、丞相长史—尚书、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留镇许昌—司马懿、曹真、陈群,并受顾命辅政。曹丕对太子曹叡讲: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曹丕征吴,让司马懿内镇百姓、外供军资。对司马懿讲: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可见曹丕是把他当成萧何之类的。曹丕称帝是得到陈群司马懿的支持的,特别是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得到中原士族的支持。所以才任两人为顾命。司马家跟陈家的关系非常好。



魏明帝时也是比较重用司马懿,不知道曹操丕有没有跟他说过狼顾之相、必预汝家事。舞阳侯、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太尉—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受遗诏辅助魏少主曹芳。从魏明帝时开始真的撑握军权。也许他知道狼顾之相的事。没想到的是他三十五岁就挂了(陈寿讲是三十六岁,按曹操破邺城应该是三十四岁。但一年有两个年号,可以说是三十五岁)魏明帝前期还是比较英明的,但后期比较放纵了。让司马懿执掌军权是一大误。也许是因为曹氏夏侯诸将大多死了。



公元238年司马懿征辽东,平定后曹叡下诏让司马懿去镇守关中。但突然病重,预感不久于人世。三日之内,诏书五次下达让司马懿回洛阳。当时司马懿到了白屋。魏明帝亲笔写的诏书说:近时寝卧不安,望君早到,到京便直接撞开宫门而入,看我的面。可能是害怕朝中有人作乱,病危了。也从侧面反应对司马懿的信任。司马懿大惊日夜兼行,白屋至京四百余里,一宿便到了。魏明帝握住司马懿的手看着齐王曹芳说:将后事托付与君。死是可以忍耐延缓的,我忍住不死就是为了等你,能够见到你,也就没有遗憾了。魏略:朕忍死以待君。司马懿回:当年文帝也是把陛下你托付给我的。曹爽跟司马懿共同辅佐少主曹芳。




开始曹爽跟司马懿的关系还不错。三国志讲:他比较谦虚谨慎,以司马懿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司马懿也亦以其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魏略:司马懿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司马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如果能坚持下去,熬死司马懿。司马师昭兴不起浪。对内扶持亲信,培植势力也是要的。但不应什么人都用,既使是兄弟也要有才干才行。对外也应任用名士有才干的人,拉拢非司马派的人。这士族才不会倒向司马。但是曹爽逐渐控制不了欲望了,加上部下煽风点火。(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於人)曹爽忍了一年就忍不住了把司马懿明升暗降,升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司马懿岂能放弃权力。但这时司马懿还未全部失去权力。公元241年司马懿还率军击退东吴北伐(大军师联盟是讲要累死司马。这点史书并不记录,不深究。)曹爽和部下开始乱来了:1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汤沐地以为产业,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曹羲深以为大忧,数谏止之)2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大肆任用曹氏和亲信)3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太后是世河大族)4连曹叡表示不能用的人都敢用5公元244年伐蜀汉大败。当时朝中大臣都是反对伐蜀汉的。司马懿还亲自写信给夏侯玄。夏侯玄于是马上劝曹爽退军,还好跑的快。但此次伐蜀汉劳民伤财。




公元247年五月司马懿再次装病。公元248年冬,曹爽亲信李胜任荆州刺史。让李胜去拜别司马懿顺便看看是不是真的。必竟司马懿装病有前科。魏末传有详细描述:令两婢侍边,持衣,衣落;复上指口,言渴求饮,婢进粥,宣王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胜愍然,为之涕泣......宣王说:"年老沈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善为之,恐不复相见,如何!"胜曰:"当还忝荆州,非并州也。宣王曰:"君方到并州,努力自爱!"错乱其辞,状如荒语。胜复曰:"当忝荆州,非并州也......胜辞出,与爽等相见,说:"太傅语言错误,口不摄杯,指南为北。又云吾当作并州,吾答言当还为荆州,非并州也。徐徐与语,有识人时,乃知当还为荆州耳。又欲设主人祖送。不可舍去,宜须待之。"更向爽等垂泪云:"太傅患不可复济,令人怆然。



公元249年魏少主曹芳和曹爽兄弟出城去拜祭魏明帝陵寝。(高平陵)桓范劝说不可全部人去,如果有人关闭城门作乱怎么办。曹爽讲:谁敢?司马懿在装病期间常跟司马师密谋,这一切是满着司马昭的。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分散在各处。行动前一晚告诉了司马昭,弄的司马昭一晚睡不着。司马师呼呼大睡。曹爽兄弟出城后,趁机发动高平陵之变。先上诏郭太后,废曹爽兄弟。为此变取得出师有名。参与高平陵之变的有:司徒高柔、太仆王观行、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司马孚等。其实此变是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对抗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亲。在士族看来司马懿虽然会提拔亲信、心腹之人。但也会任用名士、能人。而曹爽则不然,就连魏明帝讲不能用的人他都敢用。何晏崇尚玄学,与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都是有声望的名士。魏明帝生前,"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司马懿在洛阳城据守城门时,曹爽亲信就想射死他。给人阻止了三次讲:胜负未可知也。



当时曹爽有人马不详应该不多,当时还调了附近屯田数千人马在高平陵布防。司马懿有三千死士,虽然接管了曹爽兄弟在洛阳的军队。必然不敢带着去打,洛阳军遍布亲信。谁知道会不会临阵倒戈。桓范从洛阳城跑到高平陵。劝曹爽带天子迁驾许都,诏天下兵马勤王。附近还有你们的军队召过来很快的,去许都不过一天,许都有武库能装备军。我是大司农能调集粮草。从晚上劝说到天亮。曹爽不听:不失为丰富家翁。气的桓范哭讲:曹真一世英雄,生的儿子如猪狗。我们这些人坐等诛族吧。司马懿派人讲指洛水发誓只免官而已。刀要握在自己手上才有用,在别人手下那里做的了富家翁。



然后司马懿炮制了曹他们早就密谋造反。我觉得他没有那个胆,从他讲不失为丰富家翁这话就知道此人不过是贪念富贵。连带皇帝去许都诏天下勤王都没胆下决心做的人。会有胆去密谋造反。司马懿让曹爽亲信何妟负责审理,何妟对曹爽的事一清二楚知道那些是他的亲信。为了让司马懿不追究自己,非常卖力的审理。前后诛连五千余人。何妟讲都处理完了,司马懿讲还没呢。何妟讲是指我吧(典型给人卖了还帮人数钱)蒋济跟司马懿讲曹真功劳大,给留个后。司马懿诛杀曹爽及亲信却放过一些人。例如曹爽的司马鲁芝、主簿杨综斩关夺路投奔曹爽。当曹爽准备服罪时,二人哭着劝道:“公处在伊尹周公的地位,挟持天子,仰仗天威,谁敢不从?舍此义举而到东市就死,岂不痛心啊!”有司上奏逮捕鲁芝、杨综判罪,司马懿赦免了他们,说:“以此勉励那些忠心侍君的人。”(这两个人为谁做事就忠于谁的。鲁芝早年在雍凉为将随郭淮、司马懿防御蜀汉。后来随司马师昭南征北讨)



很多人都会想司马懿会开始走曹操的路,但却没有走曹操当丞相封公称王之路。是撑权才是王道,虚名不如来点实在的。公元249年二月魏主任司马懿为丞相,增封二万户,司马懿坚意辞了丞相官职,其他的照收。不做丞相胜似丞相。还不如二万户实在。(曹操做丞相,是要开府更好的撑权)这年冬天魏主又加九锡之礼(公、王。在汉魏晋只是皇室才封公王),朝会时不下拜。(萧何的待遇)我觉得是司马懿是在试探魏国上下有谁反对。反对的人肯定不是朋友,(曹操封公、称王可是有不少人反对的)司马懿辞让了九锡礼。公元252年王凌(担任过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豫州刺史、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车骑将军、司空、太尉)暗地里策划,认为魏帝曹芳昏庸懦弱,受制于强臣(司马懿)想要立楚王曹彪为帝。(曹操儿子)司马懿率军征讨王凌,先下达赦令赦免王凌之罪,然后又写信晓谕王凌。在押送回京路上王凌自杀,王凌常尽灭三族(数目不详)楚王自杀。魏国王公宗室全部移置邺城,监视。魏主再次命司马懿为丞相,封为安平郡公(九锡之礼)司马懿之孙及兄子各一人封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加上以前的司马家封侯超过三十人以上,食邑八万户以上。司马懿又再次坚意辞让相国、郡公职衔。几个月后司马懿走完一生。魏主追赠为相国、郡公。司马孚上书讲他哥哥的生前志愿,辞掉相国、郡公。死了都要辞掉,做戏做全套吧。



但是自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的手段过于残暴。东晋明帝时(司马懿儿子司马佃孙子),王导陪坐。明帝问前世怎么得的天下,王导就陈述司马懿如何创业,及司马昭末年高贵乡公(魏主)被害的事。明帝把脸伏在床 上说:“如公所说,晋的天下又怎能长久呢?


小鸿哥


司马懿最后造反了不假,但是大家也不要把司马懿这个人想的太过阴毒。造反这种事儿不成功是要灭九族的!更何况司马懿出身贵族世家接受的都是扶持社稷的正统思想,谁会成天想着干这么刺激的事儿,因此那些说司马懿熬死曹操三代人卧薪尝胆最后谋反的传言都太过于阴谋论了。

不过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就来说一说,为什么司马懿要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呢。

原因一,曹睿和之前的统治者们根本不给他机会

怪就怪司马懿能耐太大了,曹操同他的儿子孙子都觉得自己驾驭不了这只冢虎。因此一直对他有所防范。直到曹睿这一辈儿也依旧如此,虽然最后为了对抗诸葛亮不得不启用他,但是事后依然选择让他远离了权力中心,甚至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还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大臣来辅佐新的皇帝,可以说防范工作密不透风。

原因二,野心很大却不得重用。

这一个原因其实很重要。司马懿满腹才华,更是出身世家名门从小便有着远大的志向,一心报国的他找到了曹操,可是却始终被防备着,眼看曹操三代都不重用自己,偏偏那些不如自己的宗室大臣呢,却得到了高升,就说这个事儿放到谁身上不憋屈。因此最后才萌生了翻身做主人的想法。

原因三,被逼无奈,逼臣反臣不得不反。


数位皇帝对其持有怀疑之心,不断试探,早已磨平了司马懿的耐心,曹家宗亲更是处处与司马懿家族作对。在这个穷凶极恶的官场之中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在当时条件下,如果权力到了曹爽手中那么司马家族必将有难。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只能发起政变。

原因四,曹芳年纪小不欺负他欺负谁?

曹睿死后曹芳继位,小皇帝年幼无知,不少大臣都萌生了篡权的想法。甚至连当时的辅佐大臣曹爽都想要夺权。曹爽又是司马懿家族的死敌,因此为了对抗曹爽才只能先下手为强。


历史卸个妆


曹叡。别被三国演义里那个有些懦弱无能的形象给骗了!曹叡的能力可是不差的,至少跟曹丕差不多吧,也就是玩心大了点,但做正事的时候还是相当有决断的。至于阳寿问题,没办法,阎王让他三更死他就活不过五更。

况且,曹叡时代,曹叡也能镇的住。司马懿即便是想反,恐怕也没人跟他。


璀璨的双子星


忍者无敌,就是对司马懿最好的诠释。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d522000044556bcdccaa\

赣南小火生活记


因为只有等到曹睿死后司马懿才有成功的机会发动政变。

首先政变是一个风险极高的活。政变,意味者取代旧有的利益格局,重新对皇权进行分配,所涉及的利益群体成千上万,稍有不慎,就是人头翻滚,诛九族。没有绝对的把握,轻易发动政变只能是领着家族和跟随自己的部属往死路上送。我们看历史上政变失败的,结局都是非常悲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政变即使筹划的再周密,也只有最后一刻才知道结局。有的时候即使认为己方实力已经压过对方,有着必胜把握,一旦发动政变,却仍然被翻盘失败。如唐朝的太平公主政变败于李隆基之手,韦后的政变则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镇压,司马懿作为一个谨慎的人,自然知道这个道路,所以一直隐忍不发,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发动。

其次在曹睿之前发动政变时机不成熟。司马懿跟随曹操征讨四方,建立曹魏,曹操雄才大略,对司马懿高度警惕,并告之其子曹丕。曹丕继位后,继续对司马懿采取压制防范措施,在曹操曹丕父子手上,司马懿发动政变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到了曹睿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因此,曹魏统治仍然稳固,曹睿政治才能也很优秀,司马懿仍然没有机会。曹睿之后,其养子曹芳继位,年仅八岁,由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此时时机才逐渐成熟。

第三司马懿取代曹魏是豪门贵族对寒门阶级的一次反扑。曹操出身寒门阶级,豪门贵族称之为曹阿瞒,司马懿则为豪门大族的代表,两个阶层之间为争取权力展开了斗争,曹操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招纳寒门人才以及部分豪门人才,打击豪门贵族,暂时压制了豪门贵族势力,建立曹魏。但是以司马懿为代表豪门贵族一刻也没有忘记复辟,一直隐忍到曹芳继位之后,在豪门贵族支持下发动政变,代替曹魏。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大将军曹爽兵权在手,还要投降司马懿呢?因为政变双方能够取得胜利,关键是谁能够取得更多力量的支持,而不是说谁有兵符在手,没有力量支持,圣旨都是一个空话,司马懿正是取得了豪门贵族等实力派支持,才能在政变中获得胜利。西晋之后也进入到豪门贵族执政时代,皇帝如果没有取得豪门贵族支持,就下台或者被杀。


公子天行健


天道不殃,不可先昌。人道不灾,不可先谋。信用不足,不可先动?顺天而行,无所不为,一为惊人。


用户21441909015


曹睿的能力非常强,别忘了司马懿镇守西陲的时候,曹睿就曾御驾亲征击退东吴,且曹睿知人善用,紧握皇权,懂得互相牵制,笼络人心,司马懿在曹睿面前一辈子都是服服帖帖的,稍有异心恐怕死无葬身之地。曹睿死之后曹芳年仅8岁,司马懿的对手就只剩下不够老练的曹爽,曹爽的战略出现致命错误才给了司马懿机会而已。


逍遥子说历史


那咋办,不然就被曹睿给变了


亢龙会有悔


代价最小,成功卒最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